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康正果:破解毛共军事神话——读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康正果:破解毛共军事神话——读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所跟贴 康正果:破解毛共军事神话——读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NABC60 - (3586 Byte) 2012-2-08 周三, 下午1:03 (778 reads)
NABC60






加入时间: 2008/04/24
文章: 2899

经验值: 136626


文章标题: (2) (405 reads)      时间: 2012-2-08 周三, 下午1:05

作者:NABC60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芦著的难能可贵之处首先是作者采铜于山的取材方向。他弃大量反共批毛的二手资料于不顾,千辛万苦,专门从官方出版物中搜集到数千万字党史的原始资料,细心从中梳理出党内高层那些我称之为“自我破解的叙述”,条分缕析,按编年纪事的顺序排列下去,逐处作针对性的举例征引,对照着毛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具体言行,以令人信服的实证揭示出毛泽东军事神话的破绽、漏洞和偏颇。因此,与海外大量情绪性的批毛急就章相比,芦著明显做到了学院学术的基本要求,书中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详尽脚注不只符合现有的学术规范,更进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目。至少就其令读者开阔眼界的效果而言,芦笛算是达到了在“学界留下足够影响”,且“有持久影响”的目的。

芦著的另一特征是作者起步于网络写作的先天优势。他那放纵的笔锋仿佛一双赤裸的天足,其豪迈的弹跳力实为党史专业训练出来的缠足型文案写手望尘莫及。他语言通俗活泼,行文中常带出适当的幽默风趣,论及严肃的问题,尤善于以反讽与戏仿笔法颠覆新华体党八股滥调。因此,这本六百多页的大书尽管征引颇为繁复,不如读唐德刚的渔樵闲话那样轻松,但仍不失其雅俗共赏的效果。此外,就方法论和史识及史观而言,芦著更显示出民间学人和边缘写作群特有的独立思考和原创性追求。与拿了国家课题经费搞研究的很多体制内学者相比,同样都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同样都重视资料的可靠来源,但芦著的透视却显得更富有洞察,对诸多敏感的“大问题”揭示得更为尖锐。这一相形见绌的对比不能不让人为国内学院学者那“戴盆何以望天”的处境感到悲哀。读他们的书,你眼看着辛苦发掘的史料和严密考证的史实都已平摊在那里,但就在那需要进一步点破的关键之处,他们却裹足不前,口将言而嗫嚅,结果总是用安全的陈言将大问题搪塞过去,拿一滩因袭的稀泥抹出了讳莫如深的光墙。但读芦笛的书,你会别有跨越障碍,踏入了禁区的快感,会在学院学者自闭的盲点处看到他纵笔刷新的一个个亮点。

芦著也开宗明义,从中共最终获胜的主客观条件切入了话题。但与唐德刚强调历史必然性的思路不同,唐更偏于就已经形成的局面追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因而难免重弹“成王败寇”的老调,无形中对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作了随声附和的反应。芦则着重分析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诸多偶然因素,他认为,“中共夺权战争的胜利,是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凑在一起造成的偶然事件,其成功经验基本上无复制可能。”(芦著,页14)。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首先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混战乱局,蒋介石未能腾出手全力打击草创中的红军,致使其滋蔓难图,以至星火燎原,最后造成了玉石俱焚的灾难。其次是抗战爆发,中共趁势壮大,国军却在抗战中耗损兵力,穷竭国库,埋下了导致内战失敗的劣势。苏联的物质援助和战略指导更加壮大了中共的势力,美国虽热心插手国府事务,无形中却起了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的作用,反给蒋介石帮了倒忙。两方面外来势力就这样阴差阳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让中共集团钻尽了特殊历史条件的空子。再加上国内外左倾势力惑于中共宣传的“民主”假象,更形成配合中共武装夺权的汹汹声势。若无这一历史捉弄中国人的诡谲时势,毛泽东无论多么“雄才大略”,中华民族也绝不至遭遇1949年以来的这一场红色浩劫。至于主观条件,芦笛更做出纵观全局的综合评估,他让我们看到,中共从苏共那里学来的一整套“革命工艺学”及其组织动员群众的效力,还有地下工作者对国民党的全面渗透,谍报战取得的成就,全都是中共集团群策群力的結果。毛泽东不过幸存有术,善于拿牺牲者的鲜血染他自己的红顶子,只是在经过党内斗争的多次较量之后,才被有意或无意地推向了领袖的位置,充当了全党智慧的代表。

剥除以上非个人的主客观因素,芦笛居高临下,从俯视角度抓住了被剥光的毛泽东人格贫瘠的层面:芦一再指出,毛有“智力缺陷”,因为他“从未受过系统现代教育,彻底缺乏理论思辩能力。因此,在军事学上,他并未提出过什么合格的军事理论。所谓‘毛泽东军事思想’并非理论,不过是共军因为缺乏实力,出于求生本能,集体摸索出来的一套经验规则。它既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作品,也没有太多智力含量,其基本原则应该是三条:第一,战略上防御,战术上进攻;第二,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第三,战略上持久战,战术上速决战。”(芦著,页22)纵观国内外论坛,众多的论者都因面对中共的胜利姿态看花了眼,高抬了毛。迄今为止,唯独芦笛有胆识搜罗证据,穷形尽态,将毛泽东的低能与胡来一件件披露到读者眼前。

要从民族国家的大局来谈论国共武装斗争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必须确立一个可行的论述出发点。那就是回顾二、三十年代的国民革命形势,首先确定一个有利于社会转型,走出所谓“历史三峡”的正确方向,把历史的重述拉回当时的社会状况,勾勒出一条有可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虚线。就当时的国民革命而言,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消除四面八方的军事割据,建立全中国对抗列强的统一阵线。毛泽东这棵歪苗子自上井冈山组建红军,就偏离了这一中国之命运的大方向,将国民革命拖入内战的深渊,致使那条稀薄的历史虚线在武装夺权斗争中被践踏得踪迹一无。他所倡导的土地革命不只激化了农村地区自发的暴力冲突,而且从中分化出包括流氓无产者在内的大量农村过剩人口,将其啸聚成打天下的兵力,进而利用军阀混战中偏远地带留出的活动空间,趁机建立起中共的军事割据,最终加剧了军阀混战的乱局。正是在那一潭被搅浑的水中,中共的武装力量在其巧遇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得以幸存和发展壮大。这支打着打倒军阀旗号的武装力量实质上也是军阀,是比旧式军阀更具有破坏力的新式军阀,是苏联一手操纵下增生的苏维埃军阀,一群莫斯科卢布的雇佣兵而已。历史的重述若能在这一位格上判决毛泽东及其红军割据,我们论战事议军功,就不至于单纯地就事论事,仅局限在中共打了胜仗的圈圈内去比较毛与其他人的军事才能,而可把问题的探讨提升到通过毛泽东军事神话的破解,进一步破解中共武装夺权神话的高度。

此外,毛的智力缺陷也不只是一个学识浅陋和智商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乃是他人格低下,拙于是非判断的一种恶劣表现。众所周知,与中共高层中不少党政军领导人相比,毛泽东的知识学养在起点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他既无出国留学的资历,也未在军校受过专门训练。由于缺乏那两方面的经验,毛泽东很早——其实从肖瑜的叙述(可参看其《我和毛泽东一起行乞》一书,香港:明窗出版社,1988)已可看出——就形成一种逆反的偏执心理。在通常的情况下,后进者多有兴趣积极向先进者学习,但毛泽东却与之相反。他的性格从小就突显出一种执拗不通的劲头,在与他人交锋时,他那不服输的脾气更倾向于强词夺理,结果总是固守其浅陋的根基,发表一些模糊不清的意见。比如在用兵打仗的事务上,按照芦笛的叙述,他最初便好从他津津乐道的劣质旧小说故事中汲取打游击和耍权谋的灵感。正是基于这一逆反的偏执心理,毛泽东不但没有因自己缺乏近代的军事知识而努力学习,反而“鄙薄当时军事典籍所载的一切,认为都是陈词滥调,他要不受约束的发挥他的游击天才。”(张国焘,《我的回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第三册,页253)毛泽东后来一系列的反现代性思维以及他与职业军人的冲突,即源于他自己的知识浅陋和对其浅陋根基的固守。

作者:NABC60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ABC60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9245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