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他们的分析式思维,和我们的捆绑式思维 (4) 只谈认识;兼批芦帅 |
 |
小小衲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8/18 文章: 6016
经验值: 188261
|
|
|
作者:小小衲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孔子是不是有句话,说是“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什么的。 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是不行的。 法拉第就拙于表达,所以他的那个惊天动地的发现,刚开始没有人重视,就是因为他表达不清楚他的思想。 最近和老板写一篇文章想往 Science 上发,写文章的时间几乎和做这个项目的时间一样长,每个词,每句话都要精打细敲。 按我老板的话说,你科研做得怎么样是一回事,present你的结果又是另外一码事。 就连美国总统大选,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候选人的表达能力。
芦帅的表达能力在中文网上是第一,这个可能不会有人质疑。 小衲我以前很行,现在不行了,盖很久没有用中文和人辩论了。 前几篇帖子写得有些散乱,没有表达清楚。今天就只针对“认识”问题批驳芦老。
中国古代并不像卢老说的那样“并无认识活动”。 王阳明不是讲“格物致知”吗。 “格物”就和西方的分析有点像了。“致知”无非也就是说要探求真理,只不过没有用“真”这个字。 但这不是我要讲的重点。
中国古代也不是像芦老说的那样“一个录音机掉到长安、洛阳、汴梁、或金陵也绝对只会是这结果。没人想到去把它一点点拆开,琢磨它的结构与功能,又一点点拼装起来,最后悟出整个机器的工作原理。” 中国能工巧匠还是很多的。像芦箫这样的人,所在多有。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张衡的地动仪,李时珍亲尝百草,那个什么天工开物,等等等等,都具西方的分析式思维。 这只是顺带着批一下芦老,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要说的重点是,“由上而下”(top down) 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必要性。
首先我承认在 统计意义上,概括地来说,coarse-graining的来说,芦老前面说的是对的。中国古代的捆绑式思维(宏观思维)确实只是实用的,是皇帝要砍头了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办法。 这一点我在第一篇帖子里引用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时就说到了。 我上面举的王阳明,诸葛亮,天工开物,也只是特例。(只不过想批驳一下芦老的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口气。)
所以我并不想为中国古代的人辩护。 但是,但是,但是,历史是循环式上升的(芦老是不是对这句话又不满了?呵呵)。 当科学,当现代科学,当现代西方科学,当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发下,我小衲也发现,西方的分析式思维,还原式思维,不够用了。
这和逻辑无关。 我非常赞同芦老在 “之三”中提出的前七条。 分析式思维不等于逻辑,top-down式的思维也不等于不需要逻辑。 逻辑在这两种思维中都是必需的,而且这两种思维都和逻辑是不矛盾的。 中国人不讲逻辑,讲“存乎一心”,但不等于中国人的top-down式的思维在内禀性质上排斥逻辑,也不等于我们不能将逻辑引入这种 top-down 思维中来。 所以我和芦老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逻辑,而是在于还原式的,分解式的,由下而上的思维,和宏观的,整体的,由上而下的思维。
人们发现,我小衲也发现,如果将中国古代的宏观思维方式,由上而下的思维方式,top-down的思维方式,借尸还魂,螺旋式地上升到高一个境界,将极其有助于人类探索复杂系统。
芦老在他的“之四”结尾处,也竖起了一个虚拟的靶子:“这就是为小衲激赏不已的“宏观思维”、“全息思维”、“全景电影”、“屁股向上平沙落雁式”思维,它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认识活动。”
说到这儿,请芦老坚决把我与国内那些吹嘘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的那些所谓的学者,从金观涛到戴汝为,区分开来。 那些人是不干实事的,抓了点皮毛,拾了点牙慧,懂都不懂,就在那里胡吹,搞什么哲学思辨。还在讲阴阳五行,他们不知道这个东西,你得借尸还魂,才能有生气,直接把死尸拿来用,会吓死人的。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说这个问题:
1。很多情况下, "bottom up" 是不够的, 必须“Top down”的看问题。 ("bottom up" 不是充分的, 而“Top down”是必要的。)
2。很多情况下,用不着“bottom up”的看问题。 ("bottom up'不是必要的,而"top down" 是充分的。)
先说一。
简单的,线性的系统,比如芦老熟悉的机器,芦老说的汽车,这些东西,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是可以线性叠加的。也就是说,你弄清楚了各部分元件,你基本上就知道了整个这个东西怎么运转,功能是什么。就象我前面说,iphone,苹果电脑,宇宙飞船,用日常语言来说是复杂的,但是实际上他是个简单的,线性系统,没有不可预知性 (电脑死机毕竟是偶然), 你控制,调整某一个元素,就会精确地知道其他元素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这种系统,西方的,芦老的,分析的,分解的,还原的,由下而上的,bottom-up的思维,是充分的,必要的,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学东渐以后,中国人大为绝倒,来了个180度的转弯,兴起了科学教。 芦老虽不是教徒,但是如北徒指出的,80年代以前,在中国上大学的人,无不受这种思维的影响。
而到了20世纪中期,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知宇宙自然的能力,渐渐的发展到了可以接触复杂系统的程度。 所谓复杂系统, 就是,各部分元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用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实际上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复杂系统,我前面也举了例子,比如生物体,生态系统,股票市场,政治选举,人口政策,等等等等。
对于这些系统,芦老的分析还原就不适用了。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请芦老注意看。
第一,对很多系统来说,你不知道要往下分析到哪一层次,才能对整个系统有个清醒的认识。 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你不知道 degree of fine-graining。 芦箫手闲拆收音机,可能就拆到二极管,三极管这个层次,他有没有试图把二极管再分解成线圈,这个极,那个极? 有没有把线圈再分解成胶皮和铜线? 有没有把铜线再分解成原子? 有没有把原子再。。。。。 对于收音机这个简单系统,要了解它的原理,机制,芦箫清楚地知道,分析到什么层次就可以停止了。 但是,但是,但是,对很多复杂系统,人们是不知道的。 芦老马上就会说了, 科学本来就是要往下不停地探知,本来就没有个头。 且听我往下说。
这里面有个 trade-off,你往下探索到80%的层次,可能只花你一分精力时间, 再往下探索20%可能就会花你100分精力。 这个东西不是线性的。 比如一张照片,100万的像素,就看得很清楚了,你想要达到400万像素,价格马上就上去了,却不会得到太多的信息量(清楚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你不可能无限地投入时间和金钱,所以,如果有个大的图景,big picture,高屋建瓴的看问题,就会有个指导作用。 (这和战略,战术还是两码事,今天先不说这个问题。)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原因。
第二, 对很多系统来说,你知道要分析到哪一个层次,但是技术上做不到,不允许。 这种情况多海了去了,北徒问了,在一个匣子你无法拆开的情况下,你做些什么?zzzz 网友说的更明白: “如果外星人留一部车,复杂到有30亿个密码子,拆开分析就破坏了整个动态关系,即使测序准确完整,那也是一本读不懂的天书。 这时黑箱理论就起作用了。只注意多变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动态数学模型。再不断通过数据分析,逼近真实状态。”
第三,最重要的是第三。
对绝大多数的复杂系统,即使你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TNND 最细小的元素的最精确的行为, 你还是搞不定整个系统的行为。 为什么? 混沌,非线性,蝴蝶效应,blah, blah, blah。
人类的那个什么什么基因图谱,不是花了30几个亿搞出来了吗? 难道人体的奥秘就搞清楚了?
物理学不是很发达了吗,量子电动力学可以精确的计算基本粒子的行为,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十几位。难道所有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系统 (比如说我儿子)的行为就搞清楚了?
股票市场的行为,由个人的经济行为决定, 假设你能测量每个个人的经济行为,难道你就能预测股票价格?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搞分子免疫学的那帮人,把问题分析到了不可思议的细致的地步,让我看着都眩晕的地步,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我提出的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问题: 免疫应答时会消耗多少新陈代谢能量。
研究呼吸系统的人,解剖学,生理学细致到细胞层次的数据几十大本,却不了解宏观上肺的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性。
必须要注意,这都不是个 “分析 -->综合” 的问题。 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你无法综合。 你把每个人的行为叠加起来,就能得到股票市场的行为吗? 所以,我前面说了,“综合” 和我讲的“top-down” 截然不同。 季羡林老先生说话没经过大脑,用词不当。 芦老批驳的正是。 没有分析,哪有综合?
但是我上面说的问题,不是说“综合已有的数据” 就可以解决的。 在这种时候,你必须采取一种从上而下的,top-down的思路,然后结合 bottom-up的具体的,分析式思维得到的数据,才能有个清晰的图景。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太学术化了,但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说一说。 这也是我在以前的那个 “说控制” 的帖子谈到过的。
在一个复杂网络里,每一个节点,比如基因网络里的基因,细胞因子网络里的细胞因子,社会关系网络里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飞动的鸟群里的每一只鸟,游动的鱼群里的每一只鱼,这些节点都是受整体控制的。 每个点的行为会根据整个网络的行为变化而变化。 你把这些点从整个网络中拿出来,隔离出来,他们的行为会有极大的不同。 我这儿有很多例子,但是太专业化了,所以就不提了。 但是相信大家可以想象出来。 就说每个人,他在公司的行为就和在家里不一样,和朋友在一起就与单独一人时不一样。
那么对这种系统,这种网络,如果你不用整体的,宏观的,由上而下的思维,而用芦老的,拆解式的,分析式的,还原式的思维,你怎么去认知? 这个问题,请芦老务必 回答。 呵呵。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第一个问题: “ 很多情况下, "bottom up" 是不够的, 必须“Top down”的看问题。 ("bottom up" 不是充分的, 而“Top down”是必要的。)”
已经写得累死了。 我的积分还没算完呢。
过两天再说第二个问题(这个比较简单): “很多情况下,用不着“bottom up”的看问题。 ("bottom up'不是必要的,而"top down" 是充分的。)”
作者:小小衲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小小衲于2010-12-20 周一, 下午12:0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