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他们的分析式思维,和我们的捆绑式思维 (4) 只谈认识;兼批芦帅 |
 |
所跟贴 |
他们的分析式思维,和我们的捆绑式思维 (4) 只谈认识;兼批芦帅 -- 小小衲 - (4446 Byte) 2008-6-13 周五, 上午2:14 (920 reads)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
|
|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亦即后世所谓“良知”,并不是知识。那话也不是王阳明说的,是《四书》里的《大学》,它讲的与西方求知毫不相干,是个道德完善过程。我早就此问题耻笑过马悲鸣了。原文嬉笑怒骂,后来我把它和其他文字并为一篇,改写为《学习国学常见的陷阱》中,收入全集,将糟蹋他的话去了,现在摘在此处:
------------------------------------
又如马悲鸣曾在“研究”了《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著名的“修齐治平”公式之后宣布:
“我们从第四、五两句看,互为顺逆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最后的结论却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
‘修身’在这八个层次中处于左五右四的位置,正好是中间偏右。怎么能
算是根本呢?根本应该是‘格物致知’才对。
格物是为了做事,修身是为了做人。格物使人聪明,修身使人善良。
儒家和一切宗教一样,都是教人向善的,也就是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但
按照这部儒家经典的排列却分明是做事比做人更根本,当然聪明比善良更
重要。可笑的是这部经典给出这个排列之后,再自己给出个与这前提排列
并不一致的结论。历代的太学生们就此走错了路。”
马在此一举犯了两个最常见的错误,第一是没有把握总体思想断章取义,第二是用现代字义去穿凿古代字义。
第一个错误使得他忽略了人家开宗明义的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意思是:大人之学的要旨,在于启明个人先天具有的“明德”,在于自我更新(此按程子解,他认为“亲民”是“新民”),在于到达至善的境界。
所以,人家一开头就说明那是为了通过个人修练到达“至善”的理想境界,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当然“修身”就成了根本,此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过是“修身”的步骤而已,怎么可能是什么根本问题?这正如锻炼是改善身体健康的必需步骤,但根本问题是改善健康,不是锻炼。
他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不知道古人的“知”不是现代的“知识”,而是“良知”,属于道德范畴,并非什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致知”说的乃是“致良知”,当然是“诚意”、“正心”的序曲。如果“格物致知是为了增长知识,为了做事”,那不但无法引出后来的“诚意、正心、修身”诸环节,而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就根本无法理解了。
这两个错误导致他闹出了笑话而不自知,反而嘲笑古人:“可笑的是这部经典给出这个排列之后,再自己给出个与这前提排列并不一致的结论。历代的太学生们就此走错了路”!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避开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的陷阱的最根本途径,还是通读全书,观其大略,掌握总体思想,切忌抓住片言只语,以现代思想和现代观念去强奸古人。
-----------------------------------
我反复强调过,不学会西方清晰思维,中国人就连整理国故,弄明白老祖宗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的本事都没有,马悲鸣和东海一枭、于丹(现在还有你 )都是这样,使用其实是从西方流入的观念去强奸老祖宗。而中国大概也只有老芦一人指出这个问题,首次提出中国的“真”不是西方的“真”,中国的“知”不是西方的“知”,现在咱们广泛使用的这两个概念其实是舶来品,与老祖宗相同之处只在于字的外形,瓤子毫不相同。
作者: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6-13 周五, 上午4:22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