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2005乱评媒体(之一):暧昧的一年 (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2005乱评媒体(之一):暧昧的一年 (ZT)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文章标题: 2005乱评媒体(之一):暧昧的一年 (ZT) (202 reads)      时间: 2006-1-06 周五, 上午3:51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去年大约这个时候写过《2004乱评媒体》,受到一些关注和议论。一年过后,还是想做个总结。由独立的而不是深陷其中的人来评价,偏颇少一些。

去年,对很多媒体本身作了评价,都是自己看到过的,有一些好的却没有看到,所以没有顾及到。今年,我看得报纸杂志更少,除了偶尔的买《财经》、《三联》外,就是买《ok》等娱乐杂志,报纸主要是《参考消息》,另外,突然发现《新周刊》比以前更加得好,所以,开始买他,这个杂志从嬉笑的边缘逐步走向前台。除此外,没有其他的关注。

因此,今年想评价的主要在于新闻本身,而不是媒体。我把2005年看作暧昧的一年,在暧昧的世界里,媒体失去了方向,手足无措,多少有些遗憾。
为什么说暧昧呢?
首先,在经济领域,由于去年的宏观调控、股改的僵持、国企改革受到非议等因素,今年的经济问题都是暧昧不清的,宏观调控导致了哪些产业受到影响?不清楚。通缩还是通胀?不清楚。房地产市场走向?不清楚。股市的未来?不清楚。人民币还升值吗?会有影响吗?不清楚。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清楚。都处在僵持中,对于喜欢报到事件或者政策变动的新闻媒体来说,这些不清楚带来了难题,作调查,比较困难,也没有自信,更不会轰动效应。如果只是讨论,这些问题在专家嘴里谈了太多,注意,是专家谈了很多,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空虚。

其次,在改革方向判断上,也是比较暧昧。外国舆论在判断who是保守还是改革立场的时候,也是找不出答案。国内也是两派互斗,在这里不便多言。但是,2005年,国内的媒体确实受到了比2004年更多的制约,不允许跨区域作批评性报道,在重大事件中,也作出限制,这种限制,除了对媒体的“通知”约束外,在消息源方面,也做好了控制,比如禽流感,如果政府不合作,你就是再多自由去调查,也没有官员专家告诉你,更不可能让你进疫区。媒体感受到了寒流,但是,新华社的批评性报道却比以前几十年的总和都要厉害,新华社的调查报道做得好,评论文章言辞尖锐,但是很粗糙。在这种对待媒体的暧昧中,媒体本身也暧昧不辩。

第三,实际上,改革的焦点正在被引导向教育、医疗和地产、社保等领域。但是,这些领域受到广泛的批评,却没有实际的制度性变革。媒体除了批评,也无从下口,这三个领域的改革在政府的态度中也是暧昧不行,国研中心批评医疗改革,卫生部则不承认。央行担忧地产,建设部力撑地产,人民仇视地产,大佬除了任志强,其他的也都在言语上缴枪,市场则走向不明,上海指标则内部也是争论不已。教育出了一个张保庆,仅此而已。这些领域都是舆论焦点,却没有丝毫的变革。媒体在这场舆论战中比较疲态,除了一些不痛不痒的事件,也兴奋不起来,其实,也是表明媒体没有办法,没有创意,没有深入,媒体很无力。幸好,年底出了一个天价医疗大案,也是谣言满天飞。

真相就潜藏在暧昧中,只是看不清。作为在海洋行驶的大船上的瞭望者,新闻媒体这个时候的责任最重,也是最显示功力的时候。但是,中国媒体缺乏这种远见和努力,除了追逐一些令人兴奋的事件或者轻浮于世得言论外,媒体其实没有丝毫的努力,这和中国主编和记者们的素质有关。把责任推给新闻更严格的管制,是无能的借口。

在经济媒体中,质量都大幅度下滑。最破败的是《财经时报》,原先这份至少被尊敬的报纸已经堕落成封闭在被子里的自摸。《经观》和《21世纪》也同时下滑,一则,人员的疲惫期降临,二则,读者审美疲惫。三则,经济形势不好影响广告。四则,《一财》拉走了《21》很多人,《经观》跑了很多人。但是,《21》退了30步的话,《经观》可能有50步,甚至更多。

唯一保持锐气的是《财经》。但是,根据观察,《财经》今年的亮点主要是金融改革和腐败案件。前者,主要是采访重要官员,后者主要是揭露一些其他媒体所不敢或者不知道的案件。在其他领域暧昧不清,而金融报道一般媒体很难接触到核心信息源的情况下,《财经》在这方面突破,很成功。而腐败案件,则言别人不敢言,或者言别人所没有的,保持着“锐气”。所以,《财经》的整体气势还是延续的。

暧昧意味着僵持和争论

暧昧意味着僵持,僵持什么呢?除了一些政策的取舍和影响后果难以判断外,主要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选择。所以,2005年,既是暧昧的一年,也是中国争论最多的一年,争论的问题多不胜举。


从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从以GDP为主到以人为本,从重效率到重公平的改革取向的转变已经取得共识,但是,当这种取向在具体领域实施的时候,就引起了争论和前路未明的障碍。

如何改革呢?只有指导原则,却没有路经,由于这种改革在从错综复杂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矛盾决定了具体改革方案必须经过争论。

令人担忧的是,舆论正在引导这场争论走向极端。对如何改革医疗(国企、教育等)的讨论,正在变成对中国改革事业的质疑和论战,甚至被左和右利用,成了两派之争,有责任感的媒体应该警惕。我对中国知识分子所持的判断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没有开放的心态,很容易极端化。而中国的媒体喜欢炒作,就喜欢极端化的表达。都是应该被唾弃的。

这种很容易鼓动情绪的争论一定要小心进行,不能够一味的否定改革,宣泄贫民对改革批评和反对立场,也要对一些已经存在的改革事实采取一些宽容的态度,现在,我几乎没有察觉,突然就发现舆论一下子就改革的问题形成了对立的没有弹性的局面。

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就是郎咸平,然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受到质疑。说实话,这些人都是不负责任的。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是演说家,靠出卖话语权吃饭。但是,郎对中国改革的质疑必须保持一种现实的心态,不能全盘否定,全盘否定的话,是不是就推倒重来?中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这是毁坏中国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很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形成情绪性的欢呼,也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破坏性力量。

所以,媒体千万要理性,不要跟风炒作,要谨慎。中国的改革需要争论,媒体必须把这场争论圈定在理性的范围内,发言人可能逞一时之快,或者无心,媒体不能照单全收去放大。这是媒体神圣的责任,也决不是对什么必须客观中立原则的扭曲,权力意味着责任,掌握公权,必须承担责任,而不是纯粹的“原始的记录”。不要小看你那一篇“很猛”稿子的,不要得意于多少人关注这个文章。记者,应该有更大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有自己瞬间的满足感。

没有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人

中国的声音现在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在许可的范围内),尤其是评论性文章,总是与不惊人死不休。但是,鉴于中国评论员的素质,这些声音还是杂乱的,没有价值观支撑的。这与中国的现状一样,没有形成新的主流的价值观。

以超级女生为例,对于超级女生的解读多不胜举,但是,到目前为止,超级女生到底意味着什么,仍然是一头雾水。中国的舆论现状是灌木丛,缺乏苍天大树,声音多了,就没有声音了,那就是吵闹,如果吵闹,哪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的进步在于逐步形成共识,而不是吵闹,如果为了标新立异,并坚持霸权立场,那是自私的行为,不适合于作为公器的媒体。

倡导树立主流(不是官方的)价值观,并不是反对言论多元,而是实际上,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并没有那么多无聊的解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可以多元,言论可以自由,但是社会的价值观一定是具有共识的精神。中国的钦定的马克思碎了,民众却没有能力自己形成,这多少是政府和知识分子的失败,也是民族的悲哀。

言论自由也不一定意味着可以胡说,可以滥用发言权。现在很多媒体的评论,事实漏洞百出,逻辑不通,甚至价值观扭曲,真正有意义的言论太少,所以,中国的评论员组成多是乌合之众,只是在这场混乱的改革中拥有发言权而已。中国必须有一批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和具有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不要充斥着为炒作而兴奋的记者,滥用发言权的评论员。

没有主流价值观还体现在韩流在华的风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媒体反思的严重不够,应该更深入地对我们的民族进行反省,由此让中国文化官员和文化人士得到明晰的答案,知耻后勇。

实际上,韩国电视电影,都是具有一种价值观在里面,这种价值观支撑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韩国味,而能被中国人接受。他的电视剧里面的感情和关系差不多都是根植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儒家思想的体现,韩国将这种文化现代化,工厂化。这让中国既熟悉也向往。

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树立新的价值观的意识。电视人忙着历史故事,电影人忙着批判,实际上,都没有让大家认可的价值观的树立,反而让人们对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产生怀疑,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形象,也破坏了我们在传统中寻找精华的努力。历史剧都是老爷奴才,政治阴谋和个人的狡黠,电影都是“伤痕文学”一样,装作思想者,除了批判,实在是没有能力树立一种新的精神。唯一有精神在的是《亮剑》,中国的“土”精神,老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于现代文明比较远。






有媒体说,2005年是博克元年,实际上,2005年是个人主义登上舞台的一年,标志物就是芙蓉JJ、超女、李熬、博克浪潮等。而在年尾,媒体开始寻找感动中国的英雄,那些让人落泪的小人物开始大量出现。

这些大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人们开始有表演和发言的欲望。芙蓉JJ尽管在某些方面比较特别,算作娱乐人物。其他的,如超女,不仅仅是平民英雄的诞生,而且也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的有组织的FANS,这是80后的一代的自我精神初次登上舞台,70前都是旁观者。

李熬的热潮在媒体控制的情况下,媒体公开的报道和言论有些走形,有些批评和认识很恶俗,但是,李熬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知识分子,一个独立的人。不管如何议论,他的影响力在于把国内的知识分子都比下去,而且让他们显得很龌龊。

实际上,2005年,是消解权威,并把所谓的权威打倒的一年,个人主义和平民主义开始兴起。人们追捧民选超女的热度胜过任何一个明星,人们开始讴歌感动中国的老百姓,开始打倒经济学权威,开始为退休的张保庆叫好,开始为刘心武个人研究红楼梦而与权威辩论。甚至,很多明星都设立自己的博克,与平民最生活化的进行接触。就算是最NB轰轰的陈凯歌也不得不向公众地头。

在这场个人(平民)主义的热潮中,媒体功不可没,但是,媒体没有超越现实,而给与更高的认识,相反,在充满相互矛盾和水平不一的报道中,更多的是茫然。而普通人的自我欲望也因为缺乏指向,而乱七八糟,在博克、BBS上面,都是情绪的多,而理性的少。

缺乏明确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的指向不明确,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暧昧,这种暧昧一直存在,但是,2005年的爆发出的民间的声音,将暧昧公开化。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处于一种暧昧状态,暧昧孕育着变化,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阳光大道,还是误入歧途,实在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警惕的,2006,中国的媒体要加油。

题外话:

应该说,2005年是有关改革向何处走的一年,主要的暧昧,只不过是两种方向的僵持:维持现状与指向更公平的方向。

而试图改变现状,指向更为公平方向的力量有两个,一个是胡总代表的(一部分)中央,一个是地层的社会。


胡总的改革指向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但是,这些领域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十分复杂,另一方面,这种指向平民的改革很容易被误读为倒退,右翼人士(包括既得利益者)也故意将这种拯救中国的改革诬蔑为倒退。为了推进改革,需要民众的舆论支持,在这一年中,改革就在僵持中争论。
我的理解是,这种变革需要舆论的支持,但是必须可控的。所以,一方面,新华社的舆论批评力度罕见加大,主要集中于教育医疗以及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方面,另一方面,也对市场化媒体作出限制,不允许跨区域批评报道,防止不可控的批评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影响稳定。

这种回归平民利益的改革在平民中获得极大支持,2005,平民终于有了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源于中国改革走到尽头后遭受到的怀疑,如果中国不及时挽救改革,做出更公平的利益分配,那么整个改革可能被社会动乱所毁灭。

就在平民立场和声音在压倒性的出场时,80年一代,也同时登上舞台,表现自我。都寻求发出自己声音的两者在偶然的互动中成为社会的中心,权威不可避免的被赶下台,被质疑。


但是,改革不仅仅需要平民声音,还需要精英的设计,双方良好互动,才是根本之路。2005年的暧昧,主要在于双方的隔空喊话,尚无合作,导致未来不明。尤为注意的是,平民的压倒性声音需要理性的表达,防止被利用来否定中国多年来的改革,从而也被既得利益者利用。实际上,平民否定改革的立场很可能正好满足既得利益者的需要,也因为符合左派的意识,被这些人当作民意基础。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peacemak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0113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