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所跟贴 王铁汉:《东北之接收与东北之沦陷》(二种) -- HGC - (13354 Byte) 2004-10-30 周六, 上午11:56 (412 reads)
HGC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文章标题: 附录:《东北之第二「九一八」》 (370 reads)      时间: 2004-10-30 周六, 下午12:14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王铁汉

东北之第二「九一八」


我国对日抗战十四年,旨在收复东北。迨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投降后,苏俄在东北迟不撤兵。国军开向东北接收时,中共已进据各要点,并获得苏俄缴获日军之武器,扩编军队,横加阻挠,始则使接收工作变为流血战争,继则使战争迫我渐趋劣势,终则竟使我战败,丧失东北。迄今回忆,不禁慨叹。究其实则为苏俄扶植中共对东北进行第二「九一八」之侵略。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制造伪「满洲国」,以侵略东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兹将从东北接收到东北再沦陷,分东北接收之险阻,东北局势之逆转,东北沦陷之检讨三段,概述之:

壹:东北接收之险阻

一、广范围接收受阻

抗战胜利后,政府积极准备接收东北。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卅一日,国民政府明令将东北三省划为九省,派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驻长春。九月四日,发表熊氏兼任行营政治委员会主任委员,莫德惠等为政治委员;张嘉璈为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命东北九省省政府主席。十月十二日,熊氏飞抵长春,即行晤见俄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提出国军在葫芦岛与营口登陆之计画,然数度会谈,均不得要领。先是,苏俄驻华大使彼得罗夫曾通知我国,谓俄军决定于十月上旬开始撤兵,请我国派员在十日前至长春,与苏俄驻东北最高统帅马林诺夫斯基洽商接防办法,我遂派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飞往长春,并告以我方决定于十月十日前自九龙运兵往大连登陆。嗣以苏俄大使彼得罗夫不同意我军登陆大连,我乃改变计画,决定国军暂不自大连登陆,而依熊式辉与马林诺夫斯基所商,改由葫芦岛、营口登陆。但此时俄军并未按期撤兵,且处处阻挠我方接收,另一方面又掩护林彪之共军占领东北各据点,国军接收东北之工作遂致困难重重。二十七日,当接收东北主权之国军第十三与第五十二军先头部队到达葫芦岛时,即遭岸上之共军射击,我军不得已,乃决定改在秦皇岛登陆,循北宁路往东北接防,三十日国军在秦皇岛正式登陆。十一月五日,熊氏接获马林诺夫斯基通知,谓葫芦岛、营口已被共军占据,对国军在营口登陆不能负责。又谓俄军已向北撤退,以后地方情形不负任何责任。并拒绝派联络员偕同我政府人员前往各省市接收,对我编组地方团队,亦不同意。十日,熊氏以东北接收发生困难,遂飞离长春。蒋主席亦以接济困难,(因苏俄规定我国空运长春等地部队,仅以宪兵、警察为限。)于十五日下令东北行营及接收人员自长春撤退至山海关。十六日,国军占领山海关,继续沿北宁路向东推进,于二十六日进驻锦州。

总计在三十四年十月下旬,国军接收东北之工作,虽因俄军一再延期撤兵而受到干扰,但此时以国军战斗力方强,虽经数度战斗,国军仍能逐渐推进。

三十五年一至四月这段时间,国军先后占领营口,进驻沈阳,辽宁以南各县及抚顺、本溪等工业区亦已依次克复。六月,国军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领长春、永吉等地。先头部队已抵达松花江,准备向哈尔滨前进,此时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精华地区几已全入国军掌握之中。军事上如能照此种进度继续发展,则不难于短期内收复整个东北。

二、和谈逸失了战机

讵料三十四年十二月间,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翌年一月,军事三人小组开始会商停战问题,由张群代表政府,周恩来代表中共,马歇尔则居调人地位。六月七日,东北接到三人小组第一次停战命令,军事行动随即停止。在苏俄方面,虽逐步开始履行撤兵诺言,但每当一地撤兵,即将武器移交共军,而中共亦利用停战机会。加速在松花江北岸整理补充,林彪之部队由于上述二项有利的因,迅速成长,东北之祸根由此种下矣!在我方功亏一篑,一着差,满盘输。

三、苏俄之阴谋

本来,苏俄扶植中共是有计画的,早在苏俄对日宣战之时,即派有两个兵团来远东,其时西战区为右兵团,由马林诺夫斯基统率,以伪「满洲国」全境为作战范围,其下共有三个军的兵力,;其先头部队,于三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已进抵沈阳。东战区为左兵团,由米尼茨克夫率领,以朝鲜及接近伪满边区为作战区域,共有两个军。另派瓦西立夫斯基元帅驻伯力,负责调度上述两兵团之作战。在日本投降后,苏俄立即将关东军在伪满境内之装备、资源、工业设施等全部予以接收,然后转交给共军。表面上,苏俄并未公开反对我们接收东北,但事实上则处处阻挠国军接收工作,藉词拖延,迟迟不肯撤兵。其后撤兵期间,亦经数度冲突,其阴谋与目的,显而易见是在掩护林彪,培植中共,使之壮大,使其接收东北,以遂俄人彻底控制东北之最终目的。正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制造伪「满洲国」以侵占东北,如出一辙。

四、采稳健的方案如何?

东北在日军投降前几天,苏俄军队,大量涌入。所有日本关东军的装备资源,及整个东北要点要线和工业设备,已全部为苏俄所掌握。苏俄对我军接收东北,表面上不敢公然反对;但骨子里则藉词延宕,迟不撤兵,以待共酋林彪率领一、二、三师,由冀省经热南进入东北,先国军而接收。因此,当时苏俄的阴谋,和国际上的环境,是值得重视的。假使当时我们高瞻远瞩。衡量自已可能抽调国军之有限实力,先仅占领锦州、山海关的辽西走廊,和华北接收部队相连系,站稳脚步,稳扎稳打,先把关内共军与苏俄直接携手的国际路线予以隔离,尔后再依军事外交演变形势,徐图向东北发展,或许是比较稳妥的老谋深算。乃因盟军美国之允许大量援助,马歇尔之怂恿鼓励,乃采取了无限制扩张、广范围接收的积极方案,种下尔后欲罢不能,而终致失败的悲惨恶果,这是值得我们虚心检讨,冷静回忆的。

贰:东北局势之逆转

一、强弱易势,军事政治弱点曝露

卅五年冬,共军利用松花江封冻期间,纠合东满及北满匪众,广正面越江窜犯,演成吉长会战。这一会战,因我各方应援迅速,呼应灵活,且处处对共军反攻,如解救德惠之重围,及两次农安解围,皆予共军以重大创伤,而使吉长两战略要点,趋于稳定。但我亦蒙重大损失;且军事政治,弱点曝露,如下列两点,尤为彰着:

1.我军战力已超过攻势顶点,被迫由攻势转为守势兵法云:「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避其朝气,击其惰归。」东北战场,自此以后,我军攻势顶点之统合力量,大为削弱,且呈衰竭之势,由锐转惰,由惰转归。沈阳方面,既无机动部队之控置,又被迫时时抽出兵力从事外围之扫荡。如不扫荡,则我所占之要点要线,常受共军之袭击,不能安枕。共军即乘此弱点,自由集结局部优势兵力,对我某一最痛苦方面,发动攻势,使我穷于应付。

2.充分曝露我政治上弱点,不能配合及掩护我之军事行动我军一面作战,一面须以军事力量,掩护政治之设施;而不能以政治设施力量,掩护军事力量之推进。此中原因,在于「政治纯政治」、「军事纯军事」之军政分离制度,与人谋之不臧。当时上有行营、保安司令长官部,及各省政府。职权不甚统一;下则地方政府和各部队,亦不相为谋,甚至互相倾轧,互相磨擦。加以流通券急遽贬值,财政金融紊乱不堪。军中纪律不严,行政组织松懈,地方自卫武力未能强化。以致军事迁就政治,不能集结兵力,而必处处分防、掩护政治之安全:故予共军「以大吃小」之机会。同时因为军事情报部署之疏漏,共军之独往独来,事先均为共军之封锁消息所限制,以致仓惶应战,不获争取机先;一点遭共军攻击,他点不能迅速增援。重陷军事于被动者,实以此为厉阶。

二 、拆东补西的胜利

卅六年六月,辽东与北满共军,先后大举向我吉、长地区进攻,辽东共军袭击山城镇梅河口;我一八四师苦拚七昼夜,兵败城陷。北满共军,奇袭怀德;我七十一军北上增援,中途与共军遇战不利,退守四平街。共军乃乘势南进,除以一部围困长。吉外,主力围攻四平,乃演成震烁一时之「四平街会战」。幸我四平守军,苦拚到底,至死不屈,而我能适时抽调辽南之新六军及锦州、热东之九十三军,会合在沈阳附近之五十三军,北进解围,击破共军「阻援吃点」之阴谋,解四平街之围。此一战役,表面上是我胜利,且奠定了尔后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局势;但我军力已愈益枯竭,所抽调的解围部队,已陷入拆东补西的重大错误。如新六军一经抽调,辽南广大区域,以地方武力脆弱与游击武力欠缺,当面之共军,即直趋本溪、海城而来,如入无人之境,半璧河山。重陷共军手。

在此尚有一事值得检讨者,即共军建立地方武力之方式,较国军实胜一筹。国军经营东北战场,最大的失策,未能收编伪满军队,未能瘁力于地方武力与游击武力之建立,以致转战千里,保卫政治,掩护政治,绥靖地方,皆惟国军是赖,每占一城一地,不啻为国军增加一重负担。共方则不然,凡到一地,收编游击部队,招降伪军,中共皆先我一着。尤其对地方武力之创造,不遗余力,积极扩充,集结地痞流氓亡命徒之大成。在作战时,以正规军从事野战,平时则控制正规军,以作机动之用,运用游击队,以作牵制扰乱之用,地方武力作掩护政治控制民众之用,宛如上驷中驷下驷之奇正相生,交互活用。野战军者,其上驷也;游击队者,其中驷也;地方武力者,其下驷也。而其野战军之壮大与其兵力之所出,亦复利用中、下驷之递升、扩充、蜕变而成。

三、扭转战局的失败

四平会战之后,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逐渐处于极端的劣势。态势上我军由广大的面,逐渐缩为线;又由线缩为点;且由多数的点,缩为少数的点:东北整个局势,已濒于最不利最危险的状态。当时中央为统一东北军政各机构,调整人事: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皆去职;派参谋总长陈辞修(诚)兼任行营主任,统一指挥军民两政。此时在战略上,自应重新估量,作重大决策。依当时状况,不外如下两案:

(一)由关内抽调有力部队,增援东北,打破现在僵局,形成优势,争取主动,寻求共军主力而击破之,以贯澈收复东北之目的。

(二)就现有兵力,维持东北局面,断然缩短战线,集结兵力,以沈阳为顶点,确实掌握辽西、辽南两走廊:辽西确保北宁路;辽南掌握营口,采战略上持久守势,阻共军进关,以待关内战场之胜利。

陈总长到东北后,系采取第一案,以积极旺盛之企图心,作扭转东北局势之努力。但以关内各战场剿共战争,方兴未艾,并无充分兵力,可以抽调。当时仅勉强抽出四十九军与五十三军,增援东北,兵力大感不敷,不能立即贯澈第一案之精神;不得不变通折衷,一面维持现态势,一面以沈、锦两地为基地,由关内大量运补兵员武器及装备,企图生长新生力量,等待兵力雄厚,再发动大规模攻势。

彼时和谈已频破裂,美援断绝,中央库存装备有限。(因东北大量武器装备之运补,影 响后方第二线兵团之建立甚大。)在共方则因苏俄之直接支持,日本关东军所遗大量装备之无限制转入共军之手,加以兵员方面,共方利用清算斗争之毒技,强迫参军,东北广大农村,均在共军之手,青年壮丁,予取予求,用之不竭。我方兵员枯竭,兵役不良,补充不易,勉强驱使江南子弟,远役塞外,冰天雪地之中,不耐寒冷,不服水土,终不及共军驱使关外壮丁,慓悍耐战。在此种对比之下,培养与建立新生力量之竞赛,我远不如共军之得心应手,其胜负已不待筮龟。且共军决不予我以喘息整补之余暇,仍到处集结兵力发动攻势,乃有杨家杖子、西丰、公主屯等处之失利。

四、重大战略决策决而不行

卅七年春,共军既已截断中长、北宁两路之交通;继公主屯战役后,依「以大吃小」战法,各个击破我辽南、辽北各卫星据点:辽南方面,如辽阳、本溪、鞍山诸点,相继为共军攻陷,营口守军暂五八师,又于三月廿九日晚倒戈投共;辽北方面,法库、开原、四平等处,亦先后为共军攻陷。我沈阳、长春、永吉形成各个孤立,补给全赖空运,军民交困。

衡量东北局势,前条所述第一案既已行之失败,必须再作重大的战略决策,所谓「毒蛇噬手,壮士断腕」,此其时也。为挽救四十万大军之命运,只有放弃地盘,珍惜有生力量,将部队转进至锦州、葫芦岛地区,与华北战场相连系,实行战略守势,阻共军入关。卅六年冬,最高统帅即有此决策。卅七年春,并曾迭次下达命令,饬东北战区,限期实行。陈总长亦同意此案,正努力促其实现。旋因病离职;卫立煌继任东北剿匪总司令,坚决反对放弃沈阳,力主维持现状,不采取任何行动。所持理由如下:(一)我军装备笨重,北宁路沿线地区,利于守不利于攻。且正融雪季节,我大军转进困难。(二)沈阳工事坚强,长期固守,确有把握。(三)沈阳兵工厂生产力大,弃之可惜。(四)放弃沈阳,影响国际视听及士气民心甚大。加以许多东北的社会名人民意代表等,叫嚣喧嚷,指摘备至,因之动摇了最高统帅的决心,乃将此一正确至当之方案,无形搁置;形成孤点长期困守的局面,陷入军事上「不为与迟疑」的重大错误。虽在四月中旬,将永吉的部队撤至长春;但长、沈二点,远离孤悬,不能互为呼应,毫无战略意义。

五、永吉、长春失陷

卅七年四月初旬,中央为解决长春问题,发表郑洞国为吉林省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官,指挥第六十军及新七军,守卫长春,四月十日,永吉部队无法再守,遂出共军之不意,突围而出,撤至长春,撤退虽很成功,但长春、沈阳(相距五百华里}两据点却各成孤立,不能互相呼应,就战略言,此次撤退意义不大。八月初,长春机场亦为共军所控制,沈阳与长春间之空中交通遂告中断,第六十军及新七军之粮弹补给均仰赖空投,而空投三天不够一天之用;共军则封锁四乡之粮秣,并驱使饥民入城,以增加消耗。如此,粮食更形缺乏,军民均在饥饿线上挣扎。由于供应困难,加上共军有计画驱使饥民入城,遂使物价暴涨,经济崩溃。同时,共军更发动政治攻势,挑拨第六十军与新七军之感情,暗中送粮与第六十军,使之互相猜疑,瓦解第六十军之战斗力。十月十四日,锦州失陷,守锦州之第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属云南部队。卢浚泉之第九十三军及曾泽生之第六十军先由孙渡节制,后均归东北剿匪总司令部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范于锦州失守时被俘。)伤亡殆尽。十月十五日,共军策反成功,曾泽生之第六十军在长春叛变投降,十月十八日新七军亦相继投降,郑洞国被俘。长春之失,对我人心士气,有莫大影响,莫大之打击。

六、成败关键在锦州

锦州位于沈阳西南,为北宁、锦承铁路交汇点,北控热河,南制关内,实为沈阳外围之主要屏障,亦关内外交通之要道。

东北战场之兵要地理:北至松花江,东抵鸭绿江,西迄赤峰之领域范圈内,必求得政治上之稳定,而后方可建立沈阳之重心;否则腹背受敌,势必形成易进难退:故在军事形势未曾击破共军之主力以先,沈阳位置不如锦州之安全也,而锦州又不若承德之易与华北连成一气之为便也。如军事上能操绝对之必胜把握,则沈阳又不及四平、长春之利于进出及策应各方之作战也。

卅七年九月下旬,共军对锦州发动攻势。守将范汉杰率领补充未足、战力未充之九十三军、新八军两个军,苦战廿四昼夜,以等待东西两方之援军,援军不至,卒至城陷被俘,造成东北战区全盘瓦解之主因。

卅七年八月,林彪指挥之十二个纵队,(十二个军,地方部队尚不计其内。)除留战力较弱之第十二纵队及二个独立师监视及围攻长春,第十一纵队留在辽东及辽南外,其余之主力部队漏夜经法库、彰武,向辽西之北镇、义县一带集中。从各方面之情报,均可看出共军之企图,很明显的不是攻沈阳而是攻锦州。当时卫立煌之判断是共军攻沈阳,我则认为共军攻锦州。其时我因担任辽宁省主席,以地方行政官未便对此表示意见,但开会时,国防部主管作战的罗厅长、李处长一再要我发表意见,因此我提出共军一定攻锦州之判断。我所持的理由很简单:第一、如攻沈阳,则将来仍须攻锦州;攻锦州则可一举两得,沈阳问题不解决而解决。第二、八月底,沈阳以南至营口、大连线上,又长春、四平至沈阳路上亦均无共军。何以卫立煌主观判断共军攻沈阳?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他留恋权位,不愿放弃沈阳。九月五日左右,共军攻锦州的形势更趋明朗化,国防部与东北剿总亦有情报。此时,我站在国家立场,也为东北整个军事着想,不得不向卫立煌作口头报告,特别强调共军攻锦州之判断,并建议长春孤悬国军专赖空中补给,决非久计,应忍痛将永吉六十军及新七军,一举撤至四平,以使与沈阳连成一气。卫立煌甚不以为然。我不得已,遂上电总统蒋公:第一、我判断共军一定攻锦州,理由是长春至沈阳,沈阳至大连均无共军,林彪之主力部队集中北镇、义县一带。第二、藉此机会,长春两个军突围,由沈阳部队至四平接应,以保全新七军及第六十军之实力,此时长春至沈阳无共军,可以完成撤退。此机会一失,长春的两个军即无可挽救。总统接到我的电报以后,转给卫立煌去了一个电报,谓王某人有此意见,要卫「参考实施」。卫接总统电报后,来找我,卫说:在战略的观点上,你的计画不错,但我们的问题甚多。他并反诘我:如接应长春的部队突围时,遇辽西共军攻击沈阳又应如何?我说:沈阳部队可以反击,我方以逸待劳,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何惧之有?如共军不攻击沈阳,则可照我们的计画救出长春的两个军,予共军以极大之打击。上述意见,卫之幕僚人员亦颇同意,但卫坚持己见,终至锦州失陷之日,长春也不战而亡,真是撼事。

七、林彪攻占锦州东北再沦陷

卅七年九月初,林彪部队,在辽西完成部署,于九月十二日向锦州北六十公里之义县围攻。我守义县为九十三军之新廿师,二十日为共军攻破。即于九月廿四日对锦州发动攻势。若锦州一失,不仅东北全部沦陷,且将影响剿匪全局。故总统蒋公在九月廿四日召卫总司令至南京,面授机宜,并令集中沈阳国军主力,取快捷方式向锦州前进,乘共军围攻锦州粘着之际,拊共军之背与锦州守军夹击而歼灭之。同时限令,从沈阳西进兵团,须于九月三十日前在新民集中完毕,即开始前进攻击,于十月十日前,进出新立屯、黑山县以西地区。策至上也。卫立煌接受命令后于廿六日飞返沈阳。沈阳至新民六十公里,九月卅日前集中新民当无问题。而卫留恋沈阳,对总统之命令阳奉阴违,一面发动地方人士请愿,要求国军不离沈阳,地方士绅见我,提出要求,我对他们说:这是军事问题,不要理会他。另则召集军长以上密秘会议。图以会议方式改变最高统帅决策。彼时有如左各案:

(1)集中全力,(仅留少数部队守沈阳,)取快捷方式向锦州前进,乘共军围攻锦州粘着未下之时,拊共军之背,与锦州守军夹击而歼灭之。

(2)打通辽南通路,(此时辽南共军不多,)将沈阳部队转至营口,掌握海上港口,藉海运转移至葫芦岛,以增援锦州。

(3)固守沈阳不动,等共军来攻,再藉坚固工事迎战。

(4)一面固守沈阳;一面分兵(全兵力二分一至三分二)截击正在围攻锦州之共军主力的后方连络线,间接解锦州之围。

当时最高统帅原主第一案,沈阳方面,卫总司令主第三案;将领多主第二案;为调和折衷提出第四案。最后决定采用第四案。此案指出沈阳出击兵团之攻击目标,为藩阳西北之彰武。当时我沈、锦两处部队为外线作战;共军攻锦州为内线作战,企图乘我沈、锦兵力分离未合之际,各个击破我军。我则利于迅速会合两方力量,夹击共军,即战术原则上内外线作战的利害转换线之争取:故我军必须以共军主力军所在地为目标,取快捷方式迅速会师,为唯一的要求。今取离共军甚远之彰武为目标,对共军主力,不关痛痒;且留恋沈阳,不肯放弃:致所用出击兵力不够,实为一不澈底而迂回迁延分离自误之方案。当时所以采取此案,想系调和折衷各方面意见所致。

采取折衷之第四案:实为失败方案。亦迟至十月八日于新民集中,九日进攻彰武,十一日占领,即逡巡不进。按照最高统帅决策在九月卅日前集中新民,十月十日前进出新立屯、黑山县以西地区之指示,相差十日,先机已失。

辽西会战为决定东北命运之关键,总统极端重视,在十月上、中旬,曾三度莅临沈阳,指示卫立煌总司令,应以全力西进,协力自葫芦岛东进兵团,将林彪军包围于锦州附近而歼灭之。总统在十月三日晨,由沈阳飞北平之前,召见辽宁、沈阳省市行政首长,议会议长。我与董文琦、李仲华、张宝慈等四人,垂询省市政情民情,并训勉如何配合军事行动,办好征兵征粮工作,共同争取胜利。我们分别有所陈述,即行辞出。总统教我个人留下,继续问:这次辽西会战,你有意见,可以提出。我答:这次辽西会战,是我们生死存亡之争,亦为歼灭共军最好机会,卫总司令应先理解总统意图,认清利害关系,澈底奉行命令,严格执行命令,而求必胜。总统又说:你再具体的说明。我答:我感觉卫总司令,昧于大势,留恋沈阳,为集中兵力,为激励士气,可否令卫总司令亲赴前方指挥,把握战机,必须以成功成仁的决心,协力东进兵团,将共军歼灭于锦州附近。则东北问题解决,关内共军,自然不足为患。这是言少思,而志忠诚之意见,谨请总统考虑。总统语重心长的说:很好。你要随时注意情况发展,作应变准备。叮咛亲切,真是感动更感激。

锦州战起,最高统帅部,原编成东西两兵团。西进兵团由沈阳出发,归第九兵团廖耀湘司令官指挥,辖新一、新三、新六、四十九、七十一等五个军共十二个师。东进兵团(锦葫兵团)初由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指挥,后归侯镜如司令官节制,辖第五十四、六十二、九十二等三个军。原计划东西夹击,将林彪军包围于锦州而消灭之。

可是十月十四日锦州城破,而西进兵团,还迟滞于新立屯、黑山以东地区。十五日锦州陷共,十八日长春变色。最高统帅仍严令廖兵团,力排障碍,协力东进之侯镜如兵团,收复锦州。共军乘锦州得势,以一部压迫侯兵团退回葫芦岛,主力向东急进,廿四日至甘六日,将廖兵团包围击灭在黑山、新民之间。沈阳亦于十一月一日陷落。辽西会战,本为东西夹击歼灭林彪共军最好机会,终于西进兵团行动延误八天,先机已失,反被林彪军各个击破,精锐的国军,断送于一旦,开未有之失败战例。而实由于卫立煌总司令,对最高统帅意图既未具体理解,命令亦未澈底奉行,利令智昏,迟疑不决,指挥无方,遂演成不可收拾之悲惨局面。坐失有关中国存亡之东北,宁非上苍安排卫立煌应作历史罪人耶。

廖耀湘兵团被扑灭后,卫仍存幻想,仍欲将守营口刘玉章之五十二军调回增强沈阳之防务,但第五十二军之先头部队第二十五师至海城时,未能通过,只得折返营口,海运葫芦岛,五十二军得以完整的撤至上海,可谓一枝独秀矣。至此,卫立煌固守沈阳之信念已失。此时孤守沈阳之部队仅剩周福成之第五十三军、戴朴之第二O七师、暂编第五十三师(属新一军)、东北地方部队四个总队(约等于四个旅)。十月廿八日,林彪所部开始围攻沈阳;廿九日,第五十三军守铁岭(距沈阳北一百二十华里)的一个团投降;三十日,第五十三军内部动摇,王理寰之第一三O师投降;同日下午,高级军政人员奉令转移葫芦岛;卅一日上午,沈阳撤守。东北整个变色。

总计卅四年十月十六日,杜聿明率第十三及第五十二军由山海关进占锦州,开始接收东北;卅七年十月三十日,杜聿明又以东北剿匪副总司令身份,驻葫芦岛主持撤退事宜。最初怎幺来的,最后亦怎幺走的。卒使林彪所部由华北而华中而华南,终至窃据大陆。追怀往事、不禁感慨系之。

参:东北再沦陷之检讨

一、雅尔塔秘约出卖中国,造成苏俄伸张势力于远东、囊括东北及北韩之机会;益以中苏友好条约之缔成,更陷东北于不能独立自主之境,中东铁路之共管,其明证也。中共藉俄寇之卵翼掩护,造成军事上进可战、退可守之态势。

二、美国特使马歇尔调停和谈,我方逸失战机。

三、政治上,昧于世界大势,盲目缩小省区,改变建制,拒绝收编伪满军队,造成混乱局面,予中共以成长壮大之机会。

四。由于内政之混乱,故一切政治设施未能配合军事。反而拖累军事之必须处处予以掩护;对于地方性之武力,又不能因地因势而扩充之,因之不得不纯依武力战,以与共军周旋矣。

五、军政分治,军事不仅不能自由控制战场之整个形势,甚至军事适为政治之负债,处处掩护政治,而致兵力分散,失去机动力量。加以从政者不文不武,其才其能,既不足以感付战地军事之变化,更不足以革新政治以收拾人心。

六、东北战场,随军事之进展,未能划分军区,形成总体战之指导体制,由此组织力量之所以弱也。而对军事根据地之建立,并未留意及之。至于战争进行中,如何决定游击地域与扫荡区域,暨必守地带,并未作一通盘之概略估计,一味循乎自然之推演,打到那里,追到那里,败在第一线,退到第二线,被压迫到那里,就守到那里。而每次进军出击,不能澈底集中兵力,往往遭共军各个击破,此指导上之参差也。至于对谋略战与面的战法及渗透战法,未能妥筹对策,尤为战略上之重大失策处也。

七、国军干部,缺乏学习之检讨精神;即使偶然举行检讨会议,亦不过徒具形式而已。尤其各军种间与各兵种间有关协同作战之检讨,更属绝无仅有。共军则反是,为了检讨过去,与准备尔后之会战。其检讨日程,有时且绵亘至一个月以上,是不啻寓训练于检讨也。而我军之检讨每每陷于训话之仪式,尤其对尔后之会议,更不曾有集体会议之举行者:故戡乱之失败,可谓失败于智力之运用与兢赛。且国军无形有一缺点之存在,即人事制度之拘束,会议解决不了问题,因之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最后大家泄气完事。

八、中央对东北之重要性,既不了解,对地方实际情形也不清楚。高级行政人员安排既不妥善,亦不为地方所欢迎,因此形成事权不统一,精神意志、作法亦不统一。

九、团结精神,协同一致为致胜之必须条件。东北各部队间精神团结不够,作战指导上,上下欠缺和谐精神之表现。甚至兵种之间,亦难脉络一贯,此种不相和谐之情绪,始终未能澈底予以协调而处理之。

十、最高统帅部于卅七年春夏间,迭经指示东北剿总方面,考虑兵力转用于关内各战场之准备及实施之时机。但卫立煌恋于个人之权位,迟疑不决,更无任何应战之准备。迨锦州战起,又复仓惶应付,行动迟缓,招致惨败,使国家数十万大军,断送于一旦。


[以上全文完]
原文为繁体字,刊《传记文学》杂志总第第280号,发布底本为《传记文学》电子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GC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7136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