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参与一下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有歧义? |
 |
草虾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性别:  年龄: 35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88
经验值: 10200
|
|
|
作者:草虾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看到网友越南说不见驴马之外的年轻人参与,忍不住玩心大起,参和一下。
春秋诸子,都是把人分为上下等的。咱只谈老孔孙三家。
老子把人分为“道者”与“愚民”,孔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孙子把人分为“善战者”与“士卒”。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愚民思想与老孙互为参照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注意,“非以”和“将以”后面,都省略一个字,应该是“非以政策(或施政权力)明民,将以政策(或施政权力)愚之”。可以解读为:“高明的政治家,不是用(政策)让人民明白,而是一定要用(政策)让人民愚笨。民众之难于治理,因为他们的智慧是很多的。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利益矛盾,让民众聪明一些,政府的难度就大一些。”所以华夏传统的朝代都要愚弄民众。君不见,毛泽东正是用他的烂文四本来愚弄民知,何尝要求民众学好数理化?
孙子对于士卒“犯之以事, 勿告以言。犯之以利﹐ 勿告以害。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莫知所之。”“犯之”的“之”,指士卒。最末的“之”是目标途径。就是说,“指挥士卒用一件事情,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指挥士卒以空头的利益,不能告诉他们冲锋有死亡的危险。断掉他们的归路,砸掉他们的饭碗,像驱赶羊群。驱而来,驱而往,士卒们到死也不知道最终要去哪里。”君不见,毛泽东把人民驱而来驱而往,最终目标是什么?毛泽东总说别人与他有路线斗争,其实毛泽东自己有什么狗屁的路线?他对于经济问题,就是多快好省四个字,这是任何农民任何文盲都知道的,常识以下的本能。
所以,孔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解读为“民众么,只可以使他们奔忙于政策,不可以使他们知道政策的真相。注意,由之知之的“之”,都是政策。“由”字,有“遵从、行走、任用”的意思。想想大陆愚弄人民的政策有多少,就知道这句话的利害了。比如说户口政策,农民只知道农转非的艰难,却不知道政府用户口政策就可以控制民众的合法流动,“查户口”就是侵入民宅的最简便的而又合法的理由。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可能解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说因为古文用字少而且没有标点,所以容易产生歧义。其实非也。古文的妙处,在于以虚词体现语法,虚词已经包含了语气和标点符号。有所训练的人,照样能用好“之乎者也...”来写作仿古的文字。比如英文“when do you leave", “when”已经包括了最终的问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语法很明白,是对比“可使”与“不可使”两种情况,如同现在规定“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
“如果换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那么就有了假设条件的对比以及做法的转折,就应该写成“民若可使则由之;若不可使,则知之”,或者“民可使则由之不可使则知之”,至少要用一个则字来体现后面不同的处理办法。
论语之中有这样的例句: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可见,如果说到相反的假设条件,要用‘则’字表示。
另外,把“由”字解释为“任由,听凭”也是不通的,因为“任由”的意思不是春秋时的用法,最早见于水浒“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
总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不存在标点符号而产生的歧义,应该解读为:
春秋时代,孔子之类的智者的政治学观点,“只可以用政策驱使民众,不可以用政策启迪民众”。
至于说两千年来怎么没人提出这句话的歧义?因为两千年来的读书人都知道这句话的语法,所以不存在歧义的伪问题。
这样的伪问题,提问者甚至自许为两千年来第一人,真让稍懂一点古文的人笑话,驴唇何其不对马嘴也?
唯有草虾不才,略读过几句,故试说之,以期正于方家。
作者:草虾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众生祈求,免难消灾障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