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教授们用『水准』评张璐的翻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教授们用『水准』评张璐的翻译   
所跟贴 教授们用『水准』评张璐的翻译 -- 不劳而获 - (192 Byte) 2016-12-28 周三, 下午10:59 (307 reads)
Namo






加入时间: 2009/09/21
文章: 749

经验值: 21928


文章标题: 从百度上找到几个古人用这个词的先例,与你的穿凿附会不同,网友可以参考一下。 (105 reads)      时间: 2016-12-29 周四, 下午12:37

作者:Nam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唐 李靖《卫公兵法》卷下:“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闲凿为三池……以水注之,三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三齿齐平,则为高下准……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宋 苏轼[1] 《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三县官吏文状称 罗适 、 崔公度 当初相度 八丈沟 时,只是经马行过,不曾差壕寨用水平打量地面高下。”

指示水位的标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 宣武门 子城内,如培塿者五,砌之以砖…… 京 营旧卒云:‘此水平也。京城地势惟 宣武门 最低,衢巷之水,遇雨,皆滙于子城。每夜雨太骤,守卒即起,视此培塿,水将及顶,则呼开门以洩之。’”

作者:Namo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amo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971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