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为马悲鸣网友转——秦晓口述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为马悲鸣网友转——秦晓口述
所跟贴
续
--
莫非
- (14864 Byte) 2011-9-03 周六, 上午11:08
(416 reads)
莫非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685
经验值: 9737
标题:
再续
(423 reads)
时间:
2011-9-05 周一, 下午4:51
作者:
莫非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走出烏托邦
秦晓口述(四)
采写: 唐欣、米鹤都
编辑:墨诞、米鹤都
秦晓,1947年生于山西,文革前为北京四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小学和初中在干部子弟寄宿制的北京育才学校受业,毕业时获北京市“金质奖章”,被保送进入北京四中高中。文革前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并成为极少数的中学生党员。文革初期,参与发起、组织了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后被打成反中央文革小组分子,是文革中最早觉醒者之一。之后,他经历了在内蒙牧区的插队生涯,走入工农兵大学的学堂。改革初期,曾任中共元老宋任穷的秘书,接触高层,后进入中信集团成为中信领军人王军的得力副手。新世纪开端,他接掌招商局集团,对资产结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了均衡发展的理念,重建了百年老店的辉煌。百忙之余,他始终在系统研究经济学理论,并获取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学术刊物发表五十多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专著。曾被冠以“杰出”、“最具影响力”、“最具有价值”等光环。面临退休的门槛,他又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深度思考。
两次大惑,走出乌托邦
文革的大背景,跟我们后进国家的激进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激进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宏大的叙事”或政治意识形态,什么叫叙事,叙事就是“前科学”。宏大叙事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最后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一定是乌托邦。它崇尚的是卢梭的“积极自由”即“己所欲,务施于人”;而不是洛克的“消极自由”所主张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必须跟我走,否则你就违背历史潮流,你就是异己或敌人。这就把核心的价值给颠覆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柬埔寨波尔布特的大屠杀等等,都是异化的结果。
毛泽东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他使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主权,并建立了民族国家。孙中山没有成功,蒋介石也没有成功,毛泽东成功了,这是历史要给他一个正确评价的最重要原因。第二个,他不管是用土改、合作化、集体化还是国有化的方法,比较快、比较彻底地解决了中国的贫穷和社会动荡问题。中国100多年来,谁能解决中国人基本的生活保障?毛泽东做到了。但从现代观点来看,在这两个问题上,无论是处理方式还是取得的成果,都存有需要反思的问题。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后,对内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治理,没有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和制度。他在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后,又把它推到极端。搞人民公社、大跃进,又造成更大的问题。60年代初3000多万人饿死,这事发生在20世纪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又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今天都是不可设想的,怎么向历史交待啊?反右、文化革命,包括暴力土改等,这就不用说了,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现代价值观。
我自己一生有两次大惑,一次就是我21岁插队的时候,国家搞得乱七八糟,好人都给打下去,我再怎样崇拜毛泽东,也不能接受了。直到林彪事件出来了,对主席有了新的认识,慢慢把这个“惑”破了。第二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先从经济领域看社会问题,然后,又慢慢接触一些所谓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论。看的东西多了,就开始琢磨了:不对啊,现代化和现代性不是一回事啊,也就惑起来了。这第二次大惑就是对现代性的问题。我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认识也发生了大的转变。以前,我比较赞同新权威主义,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民主问题上,我希望有个强势的政府。但是后来转向对启蒙价值和现代社会制度的认同。
毛泽东那一代人是致力于改变中国面貌的,他觉得马克思主义比较实用,就举起了这个旗帜。但他从不死照着那个本本来做,怎么实用怎么来;不好的地方呢,就是对马克思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实际上也没有真正认同。很容易走到农民起义、改朝换代上面去了。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激进主义主导的过程,激进主义的产生在中国有它的合理性,但也难以摆脱失败和异化。我一直试图给激进主义下个定义。我们过去理解激进主义,是指它暴力或者革命的方式,这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激进主义的实质或者说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在于它对传统和经验的态度。经验和传统是经过千百人、千百年实践、思考而形成的,这中间也需要思想家、精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批评和倡导,也会发生革命和动荡,但总体而言是一种改良、演进的过程。这就是洛克倡导的“自然法则”,也是苏格兰启蒙和现代化转型的特征和经验。而激进主义的思想资源多是源于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近代的产物,它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并将之构建成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试图解释历史、指导现实、预测未来。这首先偏离了科学的精神,是一种乌托邦,是对传统的颠覆、对经验的抛弃,对各种不同的观念不能包容,并将之视为异教徒和敌人。所以它一定会导致专制,一定会走向异化。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主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它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最根本的原因,并由此划分了五种社会形态。以后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几次变身最终走向僵化的、专制的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因之终结。文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告别了列宁—斯大林模式,抛弃了毛泽东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重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邓小平不仅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也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勇士,比如他的“猫论”、“摸论”、“三个有利于”等。但当今的中国去意识形态化依然是一个未竟之业,我们在国内不讲阶级斗争为纲了,提出“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念,但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现代民主政体的认识仍未能真正摆脱阶级属性。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贪污、精神与道德的缺失、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其根源就是没有真正实现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建立。中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西方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使得“中国模式论”甚嚣尘上。“中国模式论”、“中国道路”本来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个现实,但如果赋予它特定的含义,将之与启蒙价值和世界文明对立起来,拒绝市场化、民主化的改革,以国家利益之名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以阶级属性来解构普世价值中的“真、善、美”,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步入政界
我在煤炭部工作了大概有7年时间,中间有2年半脱产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煤炭部,没多久就任命我为副处长。1983年宋任穷的秘书刘泽彭要调到中组部工作,需要有人代替。宋老家我虽然常去,但和宋老并不认识,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我。
当时老干部找干部子女做秘书很普遍,一是认为可靠,经过文化革命,好多老干部都有怕秘书造反的心结。另外就是文革后期老干部还没有恢复工作的时候,正常的组织渠道不通畅,消息全是通过子女们之间传来传去的。
我第一次去跟宋任穷见面,是在医院里,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聊天。他说的湖南话我听不太懂,急死我了,后来才慢慢听懂了。由于我跟他家的渊源很深,和他家孩子很熟,在任秘书之后,我常到他们家去。虽说正式到他身边工作一开始总有点战战兢兢,但也没觉得太怎么样。宋为人厚道、做事谨慎。他总是慢慢悠悠地跟你讲话,像是个慢性子。但年龄大了,讲着讲着经常会忘词,特别是人名、地名、时间,要帮助提词,提错了他更着急了。后来熟悉了,一到这时候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提的都是他想要说的。在我快离开他的时候,刘泽彭跟我聊,说咱们宋部长(他那时已不担任中组部长,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了。我们问他,应该怎么称呼他,他说还照原先的称呼,叫我宋部长吧,部长的官已经不小了)厚道。我说,是厚道,但我觉得他是个急性子。他说,你说对了,他就是个急性子。一个急性子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了不起啊。他能忍,他不光是跟领导人忍,跟我们也忍。他不轻易发脾气,有时控制不住,但很快就能收住。当时党内老同志都叫他宋大哥,不是因为他年龄大,而是因为他厚道。比如陈云年龄比他大,也这么称呼他。
宋任穷那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书记处主管组织的书记,还是中央人事五人小组(胡耀邦、习仲勋、宋任穷、胡启立、王兆国)的成员之一。当时,所有的重要人事安排都要通过这五个人。宋任穷还长期分管中组部,管第三梯队和文革“三种人”登记方面的工作,权力比较大。另外,他处在邓小平和陈云之间,宋的思想、观点和风格更接近陈云,但是也要平衡邓那边的关系。宋任穷是一个邓和陈都非常认同的人,特别是作为中组部长和以后分管组织人事的负责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为人厚道、有原则性。另外,他曾在解放初期担任过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罗荣桓是部长),以后又长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所以他对地方和军队干部都熟悉。
我在工作中很严谨,在工作外为人处事比较随和,宋也了解我的性格。我有事会直说,当然也会有分寸。给宋任穷当秘书,使我对老一代革命家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对高层决策的产生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我后来研究中国社会、政治问题有很大帮助。那些朋友们也没人把我这个宋任穷的秘书当回事,我自己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神秘的。建第三梯队是1984年提出来的。虽然我列不到名单上,但还是在他们的视野里。我知道我曾经先后被考虑过担任团中央的书记处书记、安全部副部长,第三梯队的人选主要还是注重基层和地方工作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当时提出来,不能选文革中既得利益者,特别要警惕“三种人”。事实上,文革那样大的运动,卷进去的人是非常多的。现在回过头看,在特定的环境下,人都有可能是非理性的,除去极个别有刑事问题的,一般的就不要追究了。实际上也追究不了,反而成为负担。中国遗留的一些政治问题也会朝这个方向走,政治解决加上民众的认同。国际上的一些历史纠纷,有的是全民公决解决的,有的是政治解决的,也有的是法律解决的。咱们国家打不了什么官司,寻求政治和解是最好的途径。
适合自己的位置
我在宋老那里做了约两年的秘书后,就离开了。离开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石油部部长唐克要我去。宋老是管干部的,对我的使用和以后的发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1984年我陪他去四川调研,在三峡船上碰到几个外国人,就聊了起来。事后他问我,你会英语?我说还能凑合着用,他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你应该从事更适合你的工作。离开宋老还有一个考虑,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一方面社会上民众对重用高干子弟有看法,或者说有偏见,比如陈元在北京市副市长的差额选举中就落选了。另一方面,新的领导上来后也不愿意用太多前朝元老的子弟,因为一是不好领导,二是这些人关系太多,互相传话。
所以我认为高干子弟不要非挤进官场里去,就在自己的领域里把事情做好,然后关心点国家的事。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的时候,不想进政治圈,是认为中国面临的不是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就是说父辈们打天下,我们建设祖国。是文化革命把我们推上了政治舞台,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就认识到我们这批人不适合从政。当然,对我个人来讲,后来很晚的时候了,还是有些机会进官场的,包括朱老板(朱镕基)也曾经考虑让我当人民银行副行长,那是王岐山推荐的。
尽管我也在体制内工作过,但真要我去做领导工作,恐怕也很难适应当下官场的规则、语言和决策方式。进官场的人在体制内呆时间长了,很多观点已经不能和你很透彻地讨论了,因为会涉及到很敏感的问题。官太高了,能谈多深?有一位领导是我的学长,挺爱看我写的文章,说秦晓的贡献就是能写文章。一次他见到我说,秦晓,你写的文章怎么不给我看了?我说,我写的文章不太入流,我也不愿意打搅你。他说,我都看了,思想无禁区,宣传有纪律。他实际上是认同不同观点讨论问题的,不是非得一个声音,但是他的表述却很谨慎。现在,谁还讲思想无禁区?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信仰和认识的不同。信仰是对宗教而言的,认识是对科学而言的。如果是宗教,你就不能去探讨有上帝没有?信仰是不能怀疑的。认识呢,是你必须问几个为什么,必须有怀疑精神。现在说要信仰一种思想,那不跟宗教一样了嘛?宗教还有个自愿的问题呢。
进入商界
我1985年到了石油部,任国际司副司长。当时石油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也是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我做了一段,大家反映还不错,部里把我作为副部长的后备干部报到中组部,我离开前还调我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不过,我1986年去了中信。当时王军要我过去,石油部一开始不放,说要提我当副部长。后来唐克先到了中信,经他出面做工作就把我放了。后来,王军还跟荣毅仁说,秦晓是放弃石油部副部长的职务到中信来的。王军是中信的元老,那时他官不大,是业务部的第一把手,他也不是非要当多大的官,但他管的地方他要说了算。他在中信是特殊人物,荣毅仁也要让他三分。当时给他配的都是从政府部门来的干部,对企业什么都不懂,他就什么事都自己决定。时间长了就不行了,他就想找个人帮他。经孔丹推荐,他就把我要了去做第一副总。
那时候中信除了房地产部、咨询公司、银行部以外,所有的投资、贸易、非银行金融等业务都归业务部管,业务部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中信。业务部发展起来后,分出来将近十个直属中信总部的专业性子公司。通过实践,我对这么广泛的产业和相关的投资、金融慢慢地熟悉了,在现代企业的运作方面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学会了怎么管理公司、管理人、调整结构。那时候,我积淀了很多想法,荣毅仁有很强的爱国心,但对现代企业并不大熟悉,我当时不便说什么。1994年,王军当了中信总经理、我当了副总经理。第二年,他任董事长,我就做了总经理。这时,我开始把积累的理念、发展战略、改革方案一步步推了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是上任的就职演讲和自己动笔写的两篇文章。就职演讲没有稿,重点是用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来剖析中信资产、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一篇文章专门讲现代企业理论,从科斯的交易费用到威廉姆森的“M型结构”;另一篇文章论述中信管理体制、资产结构、发展战略重组和调整方案,被称为“20条”。这三篇讲话和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型结构”的文章后来投给了《改革》杂志。编辑还问,这是秦晓写的东西吗?理论性很强啊,很前沿啊。
中信本身有负债经营这个特点。国家没有多少注资,由中信到海外举债,举外债以后,转化成人民币去投资,再用投资收益还外债。当时是二十亿美元、二十亿人民币的债务,而投资的效益并不好,但是还债还可以。效益不好另外的原因,是人民币当时是贬值的。中信在王军和我上来以后,两、三年里剥离了四十亿的不良资产,以后,每年的利润都有较大幅度上升。那时,我就盯着计划和财务部,每天推进落实,一天天这么工作,挺有成就感。口才也练出来了,业务也熟悉了,管理能力慢慢地建立起来了。我觉得,在中信虽然有一些不很顺的时候,但总体对我的锻炼是非常大的。
与金德琴的一场斗争
中信国际化程度较高,是中国最早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当时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主要有澳大利亚炼铝厂,加拿大纸浆厂,美国林场和钢厂。中信有一个海外投资部在做这些事情。但钢厂则是兴业公司(前身是业务部,我任总经理)的项目。钢厂项目洽购谈判初期,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理班学习,听说之后我是反对的。美国钢铁业是个夕阳产业,而且我们也没这方面的经验。王军当时也不赞同。可是主导这件事的一个业务经理认识金德琴(时任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香港嘉华银行董事长),他就说服了金德琴,在我们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嘉华银行就提供了一个投标的保函。这么一搞就退不了了,王军也不再坚持了,我一个人最后也反对不了。这个钢厂一开始就亏损,每个月上百万美元往里栽。我到钢厂呆了一个月,找咨询公司去研究这个厂的成本结构,有没有竞争力,又请上海钢铁研究院去做技术改造,还要顾及厂里的生产、安全和工会问题。好在后来市场变好了,又派了得力的人,最后总算扭转过来了。但是,这个项目应算是一个错误决策的案例。
就在这中间出了一件事,嘉华银行本来是该项目银团贷款的牵头银行,银团贷款到期的时候,嘉华却说不干了。如果嘉华继续做牵头,可以给其它贷款银行信心,这个关头它不干了,再去另找牵头行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我去找金德琴谈,那是我第一次跟金德琴吵起来。那人架子很大,在公司里他谁都瞧不起,连荣毅仁都瞧不起。他跟我爱搭不理地说,这个事你不要找我,这个我们不同意。我说,现在是比较困难的时候,我知道有一定的风险,咨询公司认为这个项目有成本竞争的优势。加上我们做了一些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也提高了,只要经济稍一恢复就可以度过难关了,不至于崩盘。他说,哎,亏不亏跟我没关系,这不是嘉华银行的事。我说,金董事长,你还是中信的副董事长嘛。他说,那个我不管。我被逼急了就说,可这个事情当时的决定是跟你有关系的,那时候你开出投标保函经过谁同意的?他说,不是说你们同意的吗?我说,我同意的?拿出材料来,我是兴业公司的法人代表,有我的签字吗?没你这个保函,我们犯不着这么折腾。你现在倒甩手了?这一下打中了他的痛处,他气得手直抖。旁边的人使劲拉我。我说,别拉我。你说你有困难,咱们都好说,但你说这事跟你没关系,咱们今天得把这个事说清楚。我憋了好几年了,我今天就是要把这件事挑明。他当场拿起电话,通知嘉华银行给办理银团贷款的延期,然后就挂了。我招呼也没打,扭头就走了。跟我一同去的同事说,秦总你真厉害。
后来,周正庆整我也和嘉华的事有关。当时我们对金德琴贪污的事已有察觉,新任的行长已开始调查。金知道后以攻为守,向上面反映说我们用了一位外国人任中资银行的行长,并突然召开董事会免去了这位行长董事的职务。这件事闹到朱镕基那,朱委托周正庆处理。周正庆(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一开始就站在金德琴一边,就跟王军吵起来了。我说王军你别去了,你的脾气跟他没法沟通,我去和他交涉这事。结果,我也是每次都跟他争起来,我也不提高调门,不吵架,但是该说的就说。他说,你们怎么把法人代表交给外国人去当?我说,请这个人当行长是人行批准的,另外,在国外每个董事都是法人代表,没有说董事长或总经理才是法人代表。他怀疑地问,是这样吗?他又说,你们让他当行长的时候,授给他什么权?我说,企业有章程,章程里头行长的职权都有明确规定,不是来一个人临时授一个权,他就恼羞成怒发起火来。最后一次他把何春霖(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找来,打开了录音机,就要整我。当时已经搞到那个程度,僵在那了。他每天跟金德琴通电话,然后拿金讲的一些话来整我们。说谁又走了,谁的期权让我扣着……当时,我坚决顶着,不许给他们期权,这帮人干了坏事还要期权?然后周正庆就跟我绕圈子。他说,这事请教财政部了,他们说应该没有不给期权这个规定。我说对于违规、违法的高管,公司有权撤消期权。后来,他就几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文批评中信,找我们的茬,发了好几个文啊,压力很大的。这是金德琴调动了一切资源来反攻倒算。后来朱总理为此亲自给我打了约一个小时的电话,说他对金德琴并不了解,并没有保他的意思,同时劝我与周正庆秘书长谈话时注意态度和方式。最后调查证明,金德琴是最大的高级干部贪污犯,被判刑。
关于中信泰富
另一件是中信泰富的事,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荣智健想从中信独立出来,自己干。在香港,荣智健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当然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这其中也有中信和国家的信誉支持。荣智健收购泰富,除中信外,他也以个人名义占了股份。对这些事,上面对他有看法,认为他是公私不分,到底是你荣智健的,还是中信的?我记得有次陪外宾见朱副总理,我介绍情况说,朱副总理,今天跟你见面的是基金经理,他们有几百亿资产规模。朱总理说,他们有钱,他们是富人,我是穷人。我说,朱老板,这话不对。他问,哎,怎么不对?我说,人家对富人和穷人的定义不是按拥有多少钱算的,是以能调动多少钱算的。在这个意义上,你比他们有钱多了。他说,调动钱?我能调动你吗?我说,那分分钟啊,你调啊。他说,你能调动荣智健吗?我说,不行。他说,那得啦。
荣智健从中信公司购买泰富的约15%的股份,引起了上层的关注。此事的起缘我不了解,是王军和荣智健谈的,我觉得价格尽管比市价有折扣但还说得过去,中信当时也需要资金。但我认为付款条款从法律上和商业上都有问题,就提出不同意见。荣智健知道后大发脾气,王军也不高兴了,认为我不给他面子,就把我排开,找别人去处理。我和王军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是我离开中信的主要原因。后来经曾庆红亲自策划,把我调到招商局任董事长。
我和王军虽然为了业务上的事有时会有不同意见,但这么多年来关系一直很好,他对我一直是认可和支持的。他是老大哥,他不贪,也不占小便宜,是个很公正、很正直的人。我说话直但有原则,而且始终如一,我以为这不仅是履行职责也是想保护他。后来,没这个责任了,我跟他还一起打球、吃饭,关系挺好。王军对我还是很怀念的,因为我始终一致。我不是看他的脸色,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那样他反而会对你不信任,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我不同意,就告诉他我的意见,他最后定了的事,我会去做,我一直是这个原则。我的财务概念很清楚,对行业也熟悉,这些都是跟王军学的。王军那时是我们的老师,他聪明、记忆力好,从来不记笔记,也不爱看专业书,就是靠跟人谈话。比如看一个工厂,看了让我们把工艺图画下来;比如谈什么外贸新政策,他说你们先把文件看看,给我讲讲,他听听就明白了。再有就是他对行业熟悉,他是哈军工毕业的,那时在湖北搞军工的工厂做军代表,负责质量监控。文化革命中他没事干,就跟上华罗庚去推广“优选法”,华罗庚搞“黄金分割”,每个行业都可以用得上。王军说,那时候只要我熟悉的行业我就不去了,我不熟悉的行业我就去,这样他把好多行业都摸了一遍。
在中信做王军的副手,第一,要充分尊重他的权威,要适应他的性格和脾气;第二,财务和产业必须熟,否则没法跟王军练。本来我数字概念不是很强的,后来变得非常强。
接手百年老店
从1986年到2001年,我在中信呆了近十五个年头。我于2001年1月初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中央正式文件是2000年12月底下发的)。大概是在我当中信副董事长半年左右的时间,一次我从国外回来,刚下飞机就接到调任的文件,并说曾庆红要见我。我就跑去见他,庆红说:你的工作我一直放在心上,调你去招商局我是先征得了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吴仪副总理的同意才上会的。招商局是民族老店,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国民党时期都没有垮,你去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能让这家百年老店垮在共产党手里。
到招商局任董事长,对我来讲是一次角色的转换,要主导全面工作,承担起责任、做好班长。同时要学会当董事长,不做总经理该做的事。但是,我经常会不留神就钻进去了。所以,我们总经理有句话,说秦董有时候比我们还细。我也不知道这话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
我去的时候,告诉我招商局的状况还可以。我把财务报表调来一看,账面上还有盈利,但巨额不良资产未拨备、撇账。经常性现金流量有较大缺口,要靠借债或卖资产还利息。这很麻烦,说明财务上有重大问题。我去了一星期,就给朱老板写了封信,把这情况说了。那时候,我还挺有劲的,觉得有挑战意义,干吧。现在再碰到这种事我才不干呢,费那劲,累死了。
经过亚洲金融风暴的那一次打击,招商局内部长期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了,形象地说是横向无关产品多元化、纵向法人(子公司)多级化。这样一种资产结构和组织架构必然会导致管理失控、投资分散、效益不好、债务太高。但2001年已经不是最困难的时候了,1998、1999年真是困难,基本上是要靠卖资产还债。人家追债了,就把我们新建的大楼卖给中联办,把我们香港的友联银行卖给工商银行。我去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借到钱了,流动性解决了,他们都认为危机过去了,所以请来麦肯锡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当时,我必须用很短时间做个调研、做个判断,因为年度工作会议调子已经定了。我就先把资料看了,然后召开一系列的会议,听取汇报,了解财务情况、资产情况、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调研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财务危机度过了,但还没有走出财务困境,主要标志就是经常性的收入不能覆盖经常性支出。什么意思呢?利润是账面的,不是现金流量,不能全部分红还要留存必要的资本开支,从银行贷款也需要一定的净资产和现金做抵押,有些是应收款,也不能分红。经常性的现金流拿到以后,要干几件事:第一,付总部的债务利息,当时集团的债务主要集中在总部;第二,要付总部的管理费;第三,要上税。当时的财务状况是:不包括上税,仅前面的这两项就差8个亿。那结果怎样?就得再卖资产去还。这还不同于借新还旧,借新还旧是能还利息,本金到期以后,再展期重新安排债务。得出这个基本判断后,我认为当下和未来3年内首要的问题不是麦肯锡咨询说的什么新的战略、新的市场地位、新的发展方向,而是要尽快走出财务困境,否则企业将面临破产。
可能因为我是外来者,看得比较尖锐,而且我对国企的一些毛病是了解的。所以,我先取得高层的共识,很快大家统一了意见。于是,我们就制定第一步,用2-3年的时间走出财务困境。这需要用一些指标来定位,如:当时资产负债表里还有70多亿的不良资产,要在三年内完成回收、拨备和撇账;经常性现金流要为正数;并具备偿还10%债务本金和新的资本开支能力等。开集团工作会的时候,我把我的观点抛出来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取得大家的共识。然后,我又在高管人员中讲了一次关于现代企业的基本理论、理念和实践的课,这样为下一步推动工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这次和我在中信那几年的情况不一样了,毕竟金融风暴给了大家一个教训,大多数人都对过去有了反思,觉得不能这么搞了。总体来讲,阻力肯定是有的,不过比我预想得顺利。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后,形成一个以改善财务状况为中心对资产、组织架构重组的方案。
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时常常习惯于“决定论”或“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就是所谓抓住牛鼻子,即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有人说现在盈利能力不够,应着力提高盈利能力;有人说这些产业没有竞争性,应该置换些新的产业;有人说还要去投资,否则没有后劲;有人说要把债务减下来。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我不认为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改善可以解决全局性的问题。因为全局是一个多元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约束的互动系统,目标应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系统的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财务模型,这个模型有若干重要变量,有一个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财务状况的改善,及其对产业发展的约束和支撑能力。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变量如债务额、投资额、经常性利润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找到最优的组合,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对其做出动态调整。直到现在,我们还一直在用这个模型。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0票
0票
作者:
莫非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316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