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同音字为什么没有对汉语口语的交流带来太大的障碍?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同音字为什么没有对汉语口语的交流带来太大的障碍?   
吴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06
文章: 1164

经验值: 54086


文章标题: 同音字为什么没有对汉语口语的交流带来太大的障碍? (817 reads)      时间: 2010-1-16 周六, 上午8:43

作者:吴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首先我要说的是,同音字对汉语口语交流不是一点影响也没有,而是影响也很大,在很多时候会带来一些误解。但是因为口语交流是相互的,当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时候,听话的人可以追问下去,从而消除误解。比如我曾经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生过一件我很难忘记的事儿。我曾经要求调动工作,跑到组织部长那里说:“听说某部门调十个人,是不是你在负责这件事儿?”结果部长听成了“听说某部门吊死个人”而大惊失色。这是真实发生的事儿,不是我的杜撰。

记得听过一个相声,说一个姓张的和一个姓侯的是好朋友。一天姓张的到姓侯的家去找老侯,结果老侯不在家,老侯的媳妇是个书香门第出来的,见来了客人,赶紧客气地问:“先生贵姓?”,“姓张。”,“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弓长张。”后来老张要走了,老侯媳妇又客气地说:“先生用膳了吗?没有用的话,一起用吧?”这老张回到家就对自己媳妇发牢骚,说人家老侯媳妇多么知书达理,把发生的事儿学说一遍。后来老侯回访老张家。老张不在家,老张媳妇想起老张的牢骚来了,就想学学人家媳妇的做法,于是也客气的问:“先生贵姓?”“姓侯。”“公猴母猴?”老侯以为开玩笑,赶紧笑着说“公猴”。老张媳妇手里拿把菜刀接着问:“骟了没有?没有骟的话,一起骟了吧,也就是几刀子的事儿。”老侯一看要来真的啊,吓得拔腿就跑。所以说,如果没有书面语帮忙,姓张姓王都说不清,更不要说是“用膳”还是“用扇”之类更文言的说法了。

文盲们是不知道中文还有同音字一说的。他们会把发音相同的字全都认为是表达的同一个含义。我这里说的文盲是不认识汉字的真的文盲。比如我奶奶。我们那儿有姓张的,她说人家姓什么不好非要姓“脏”,这不是告诉别人自己不干净吗。我们哪儿有姓侯的,姓朱的,姓杨的,姓马的,姓牛的。她说我们这儿成动物园了。有时候不高兴了,就说人家是畜生的后代,姓的是畜生的姓。我们老家把“作孽”读作“作业”。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说要做作业,她回答说老师怎么还要学生“作孽”呢。

同音字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交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问题不大。我想这要归功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人民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但是发明了许多方法来对抗“之乎者也”的老夫子们制造出来的同音字。比如发明了在名词后面加上“子”,“儿”和“头”等轻声字来与其他同音字相区分。汉语大概有1400多个音节,几乎每个音节都可以加上这三个后缀。也有好多字是通过重叠来区分的。比如,天上的物件有“日头”,“月儿”,“星星”。气象有“风儿”(与“疯子”区分),“雨儿”,“雪儿”,“雹子”等。地上的有“河儿”,“湖儿”。非生物有“石头砖头木头锄头锤子锯子斧头刨子”,生物有“花儿,草儿,虫儿,虫子,鸟儿,鱼儿,狮子,豹子,猴子,狗儿,狗子,猪儿,马儿,牛儿,羊儿,鸡儿,鸭子”。身上有“头儿,脖子,膀子,腕子,肘儿,肘子,手儿,指头,拳头,身子,骨儿,心肝儿,肚子,腿儿,脚丫子,脚趾头”。穿在身上的有“裤子,褂子,鞋子,袜子,帽子,领子,袖子,扣子,裤带子”。住的是“房子,屋子,院子,场子,窗子,门儿”,里边有“桌子,凳子,柜子,还有老子,儿子,孙子,媳妇儿,小叔子,小舅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饭要用“碗儿,盘子,碟子,刀子,叉子,筷子,锅子”,吃的是“小米儿,大米儿,麦子,谷子,稻子,饺子,包子,面条儿”。走路要坐“车子,轿子,小船儿”,等等等等。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可以说,“儿,子,头”这三个后缀再加上重叠所生成的词汇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重叠词不只是名词,也可能是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比如“走走,跑跑,动动”,“红红的,快快来,好好的,常常,长长的”。如果一个重叠词是动词,还可以在中间插入“一”。比如“走一走,动一动,尝一尝,放一放”。

第三,劳动人民也创造出来许多的多字词来代替单字词,后来经过新文化运动,专家学者们又从日本和西方引进了大量的多字词,所以现代汉语多字词已经非常丰富了,几乎完全可以代替所有的单字词。例如“松柏长青”是文言文,写出来大家都明白,如果说出来可能某些人就听不懂。如果用多字词代替,说成“松树柏树长久青翠”,恐怕没有几个听不懂的。所以毛泽东周有光等人想把汉语汉字进行纯拼音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纯拼音化”的毛病不是技术上不可行,而是这样做会割裂汉语汉字的继承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技术上对于标准白话文汉语完全可行,对于古代汉语完全不可行,而现代汉语是一种标准白话与古代文言夹杂在一起使用的玩意儿,即不同于古代文言文,也不是标准白话文,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东东。如果所有的人都说标准的大白话,所有的人都写标准的白话文,那么汉字完全可以用纯拼音来代替。但是现状是许多人仍然没有脱离文言的影响,说出来的话有很大的文言成分在里边。“标准”的白话就是指,如果一个单字词可以用相同含义的多字词来代替就一定要用多字词,而不要用单字词。比如“还欠款5千元”就不是标准的白话,一定要改成“仍然赊欠钱款5千元”或者“已经归还赊欠的钱款5千元”才行。最后我用一个音节做例子说明几乎所有的单字词,也就是本身具有含义的汉字,都可以用多字词来替换。替换之后,就可以避免同音字带来的问题,比如就可以避免在口语交流中同音字造成的理解上的误会。我选发音为“dào”的音节来做一个示范。发音为“dào”的音节共有如下同音字:“到 帱 倒 焘 悼 盗 道 稻 纛”。下面分别说明这些汉字都可以用哪些多字词来替换掉。

“到”共有5种含义。1)到达,达来,去到。可以用多字词“到达”来代替。2)去往。例如“到北京去”。可以用“去往”来代替。3)助词,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如:办得到;说到做到;想到。这个含义无法用多字词来代替。4)介词,可作状语,介绍出动作的时间,表明动作到此时的状况。如: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无法用多字词来代替。5)形容词。周到;周密 [thoughtful;considerate]。如:到地(亦作道地。周祥);想得很周到。可以用“周到”来替换。

“帱”(幬)只有一种含义。动词。覆盖 [cover]。可以用“覆帱”替换。

“倒”共有9种含义。1)动词。上下、前后颠倒。如:倒序(颠倒次序);倒用印(将印信颠倒使用);倒错(颠倒错乱);倒景(倒影);倒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可以用“颠倒”来替换。2)向相反方向移动。如:倒车;倒回(退却;倒退);倒兵(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倒仰(仰面跌倒);倒跟脚(指脚跟向后突出)。可以用“倒移”或者“倒回”来替换。3)将容器倾斜或反转,使里面的东西出来。如:倒杯开水;倒垃圾。可以用“倾倒”来替换。4)浇铸。如: 倒一锭银子; 倒铧叶子。古代用法,可以用现代说法“浇铸”来替换。5)副词。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如:不曾与天下分忧,倒来苦害俺这里百姓。又如:倒不得(岂肯);妹妹倒比姐姐高。可以用“反倒”来替换。6)表示跟事实相反。如: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可以用“倒是”来替换或者不用替换也不会造成误解。7)表示出乎意料。如: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表示不相信)。仍然可以用“倒是”来替换。8)表示让步。前一小句与后一小句之间常用“就是、可是、但是、不过”等呼应。如: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还是可以用“倒是”来替换。“倒是”是一个非常口语化的说法。9)用于追问或催促。如:你倒说说看。继续用“倒是”来代替。另外,“倒”有另外一种读音:dǎo。

“焘”燾有3种含义。1)动词。覆盖。通“帱”。如:迈仁树德,覆焘无疆。——诸葛亮《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又如:覆焘(覆盖)。可以用“覆焘”替换。2)
引申为庇荫 [shield]。如:焘冒(荫庇);焘育(焘养。覆育。指天地化育滋养万物)。可以用“焘冒”来替换。3)载,承受 [bear]。如:焘载(天覆地载)。可以用“焘载”来替换。另外“焘”还读作tāo。

“悼”有4种含义。1)动词。恐惧。如:悼栗(因惊恐而战栗);悼慑(害怕)。可以用“悼惧”来替换。2)悲痛;哀伤。如:痛悼;恸悼;伤悼;哀悼(悲痛地追念);悲悼(伤心悼念);悼丧(悲伤沮丧)。可以用“哀悼”来替换。3)悼念。直接用“悼念”来替换。4)名词。指年幼之人。如:悼耄(指幼童和老人);悼稚(年幼者)。用“悼稚”或者“稚悼”来替换。

“盗”有11种含义。1)动词。盗窃,偷东西。可以用“盗窃”替换。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2)抢掠劫持 [rob]。用“抢劫”或者“盗抢”来替换。3)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usurp]。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可以用“盗篡”或者“窃据”替换。4)诈骗;骗取 [defraud]。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可以用“盗欺”或者“骗取”来替换。5)侵犯 [invade]。如:盗边(侵犯边境)。用“侵犯”或者“盗犯”来替换。6)私通 [have illicit intercourse]。如: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用“私通”替换不就完了吗。7)逃避 [escape]。如:盗税(逃避纳税)。用“逃避”替换。8)名词。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thief;pilferer]。用“盗贼”替换。9)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robber;bandit]。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用“强盗”替换。10)对反叛者的贬称 [mobster]。如:盗乱(盗匪之乱)。用“盗匪”替换可也。11)副词。偷偷地,暗中地 [in secret]。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直接用“偷偷地”替换就行了。

“道”有22种含义。1)名词。供行走的道路。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可以用“道路”代替。2)道德,道义、正义 [morals]。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伐无道,诛暴秦。用道德,道义替换可也。3)道教的教义 [Taoism's doctrine]。如: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用“教义”替换。4)道教;道士 [Taoism;Taoist]。如: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用“道教”或者“道士”替换就行。5)线条或细长的痕迹 [line]。如:画一条斜道儿。用“道儿”替换。6)路程;行程 [journey]。如: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用“路程;行程”替换。7)方式,方法;技能 [way;method]。如: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晁错《论贵粟疏》。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用“方式,方法;技能”替换。8)水流通行的途径 [course;river]。如:河道;水道。用“河道;水道”替换。9)地域的区划名 [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如“凤庐道”。现在都用“省”。10)学术 或宗教教义 [doctrine;reason;law]。如: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用“教义”替换。11)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law]。如: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用“规律”或者“道理”替换。12)方向;志向 [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如: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志同道合。用“志向”替换。13)动词。说,讲 [say;talk;speak]。如: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足为外人道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用“说道”来代替。14)表示 [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用“表示”或者“表达”替换。15)取道,经过 [via;by way of]。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道经(路过)。用“取道”或者“经过”替换。16)引导,疏导 [guide]。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用“引导”替换。17)料;想,以为 [think]。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水浒传》。用“以为”替换。18)量词。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如:一道河(沟、山泉);一道虹;万道金光。可以用“条”替换。19)量词。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如:一道门(关);一道水闸;一道墙(防线、铁丝网、篱笆、屏风);头道幕不要落,落二道幕。好像无法替换。20)量词。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如:一道命令;来了一道公文;两道算术题;考了五道题。无法替换。21)量词。“次”的意思。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如:洗了三、四道都没洗干净。可以用“次”替换。22)介词。从,由 [by]。如: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可以用“从”替换。

“稻”只有一种含义。名词。水稻。可以用“水稻”或者“稻子”来替换。

“纛”只有一种含义。名词。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big square banner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army]。如:柳营出号风生纛。——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可以用“纛旗”来替换。

作者:吴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吴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173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