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网友讨论放任自由的市场是否合理及本次金融危机为何产生 |
 |
克里斯琴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16 文章: 2082
经验值: 20325
|
|
|
作者:克里斯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金枪鱼:
前两位是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位说的话我看也没超出哈耶克,他们肯定都反对“宏观调控”。泡沫和周期藏在人性中,调控无效也无益。
“宏观调控”或者说是“国家干预”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奥地利学派已经战胜了马克思,他们终将还会战胜凯恩斯。
“反垄断法”是演示我前面说过的“‘国家干预’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的很好的例子,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国内学者可以看薛兆丰的。不太理解你说的“奥地利学派到头了,本次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这点”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格林斯潘的错误在于用房地产泡沫解救破裂的IT泡沫。格林斯潘在文章开头的所谓承认错误,毋宁说是对“无监管”政策的有力辩解。
房贷危机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而不是政府监管不力的结果;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而不是奥地利学派的失败。让IT泡沫自然破裂,让投机者和不理智的投资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会有后来的房地产泡沫。奥巴马政府还在延续一个危险的无效的经济政策,为下一个更大的危机做好了准备。这是一个政治现象而不是一个经济现象。政府总想做点什么,政府总以为自己能做点什么,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找到一个理由。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凯恩斯主义会受到政府的青睐,而奥地利学派则处处受到当局的打压。
投行管理层坚持高杠杆不羁风险的投资路线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个原因是人性的贪婪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庞氏骗局。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每一个参与者即是骗子也是受骗者。只要有高额回报,股东会默认和鼓励管理层实行高风险路线。另一方面,在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畸形的分红政策,又让一些不知情的股东成为受骗者。这是一个公司内部的代理人问题,这个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监管,而必须通过公司政策的设定和公司管理的完善来解决,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通过创新缓和或者解决了“代理人问题”的公司将获得更多的股东信任和青睐,与之相反的公司将被市场淘汰。
格林斯潘在“承认错误”的时候相比在心里嘀咕这句话:“毕竟,如果一个自由人都不能看好自己的钱袋,又怎么能够指望政府的官僚呢?”
“次贷危机只是个导火索”低估了房地产泡沫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这次金融海啸之所以横扫全球是因为华尔街把美国的房地产贷款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打碎、整合、证券化,然后去的AAA级的信用平级,然后卖给全球懵懵懂懂的投资者。更有数额惊人的金融衍生品(如CDS,信用违约掉期)建立在这些证券基础上。你可以想象一个倒立的金字塔,低端是房地产贷款,上一级是建立在这些贷款上的证券,再上一级是基于这些证券的金融衍生品。雷曼兄弟在破产时,库存了大量的有毒证券,AIG公司在濒临倒闭的时候库存了大量的CDS(相当于一种关于金融证券的保险)。
任何一个没有失去理智的人都清楚这个倒金字塔的危险程度。只要房价下降,整个系统就会坍塌。可现实是没有人相信房价会下降,另外,更重要的是,这场欢乐的盛宴太过美好,没有人舍得提前离场。可是,黑天鹅毕竟还是出现了,噩梦降临,无处可逃,无一幸免。
检讨这场危机,我认为有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是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为市场提供了过度的流动性,资本总是要寻求出路的,唯一能够容纳如此巨量流动性的就只有房地产市场。二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金融毒工厂”以及全世界金融机构的非理性投资。这其实是一个合伙的犯罪,共谋的庞氏骗局,大家心知肚明却没人说破。这说到底是利益使然,是贪婪使然。
第一个环节当然是国家干预的结果,第二个环节似乎是缺乏国家监管的结果。可是我想说的是,第二个环节也和国家干预脱不了干系。格林斯潘的所谓检讨无非是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象雷曼兄弟和AIG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敢于置其服务的公司于死地。其实原因不复杂,他们算准了:第一,如果盈利他们可以拿高额花红;第二,如果灾难发生,政府会“该出手时就出手”。雷曼兄弟没有得到政府救助和鲍尔森个人有关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赌赢了算自己的,赌输了有政府出面保腚(cover ass),纳税人当冤大头,何乐而不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潜在的国家干预在第二个环节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之,金融海啸的产生不是因为过少的国家干预,而是相反。
现在大家吵吵嚷嚷的要加强金融监管了。我没有看到他们打算监管哪个环节,监管什么。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所谓的金融监管很可能无效也无益。无论政府如何监管,人们在贪欲的驱使下总是可以创造出很多投机的题材的,政府监管政策会永远落在投机者的“创新”后面,因此监管无效。一旦政府监管跨越边界,左右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影响市场机制的运作,几乎毫无例外的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使所有人的利益受损,因此监管无益。
政府少插手,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能比任何监管都管用。泡沫和周期藏在人性中,只要人类还有贪欲就会有泡沫,有经济周期,有合法的和非法的庞氏骗局。国家干预对此无能为力。
房贷从数量上不算什么,从地位上是基础,所以我把这个金融体系比喻成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总不能把基础的崩坏叫做导火索吧?
没有理由相信政府会比财产所有人更有知识、能力、和动力去看护个人财产。另外,建立在根深蒂固的契约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一个自由人要用自己的钱去冒风险,政府能够做的事情也很有限。格林斯潘所谓的检讨所要表达的无非是以上两层意思。
至于“打击投机和泡沫化”的说法很有中国特色。要区别“投机”和“投资”在经济学里是毫无意义的,两者都是自由人签署的自由契约。政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也无何权利对二者做出区别,并实施“打击”。
在金融市场中,个人看不好自己财产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在发生,因为大家意见不一样才会产生市场交易,有交易就有盈亏。因此个人是否能够不能看好自己的财产并不能成为政府干预的理由,否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的瘫痪,毕竟,政府在对每一笔交易的知识上,在维护交易者的利益的动力上都不足以让人把这样的权利交给政府。所谓“政府监管”的本质正是把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交易决策权利让渡给政府。
如果有经得起理性检验的不影响市场效率的“政府监管”创新,我绝对赞成,可我想更可能的结果是“政府监管”制造的问题要远比解决的问题多。最终使“政府监管”的结果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就如同中国的《劳动法》的出台和实施过程所昭示的那样。
任何问题要具体讨论才有意义。一些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当然应该监控。可是问题是银行的乖张行为就和我在前面讨论投资银行的疯狂冒险一样,寻根究底还是和政府干预有关。一方面在克林顿时期,银行屡屡遭到歧视贷款诉讼。另一方面两大半国营房贷公司房利美和房贷美承购所有银行贷款,银行不必承受不良贷款违约的后果。这样一来,政府后面推一把、前面拉一把,银行在发放贷款中违背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就毫不奇怪了。
反对“政府干预”并不是无根据的意见或者信仰,而是建立在冷静的理性基础上的。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明白 Ronald Reagan 说的不光是一句俏皮话,还是一个事实:“Government is not a solution to our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
小小衲:
这正是我的问题。真的“无效也无益”吗?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益有效的?另外还有个具体方法问题。
克里斯琴:
泡沫和周期存在于人性中,很对。可是请问为什么要设立反垄断法?
垄断也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正如弱肉强势是自然界的铁律,但是现代社会的构建有很多限制这条铁律的原则。没有管制的自由市场是有问题的,会导致泡沫崩解的循环和赢家垄断操控市场的恶果,最终扩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两极分化是个自然过程,问题是大多数人不喜欢。
我以为,国家干预失败是因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minimal干预方法,也就是那些简单而有效的原则尚未被发现,会有找到的一天,正如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条文渐渐增厚一样。当然共产主义是没有见识的天方夜谭。
奥地利学派到头了,本次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这点,它的意思就是什么也别干,人们自己犯傻,痛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大部分情况下市场运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这种管理是否让民众永远满意呢?令人痛苦的状况真的是不可避免吗? 我看凯恩斯派还有搞头。
奥地利学派强调的就是不加管制的自由放任市场原则。这显然行不通,这是29年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全面盛行的原因。 格林斯潘在次贷危机后的2008年承认他对自由市场的缺陷认识不足“in a state of shocked disbelief”,他曾是坚决的市场效率支持者。
当然这种是否应该调控和如何调控的争论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能够定论的(反对反垄断法的好像是芝加哥学派)。从1871年发展至今,自由市场的效率已人所共识,奥地利学派也许已难有新的突破和发掘,新古典学派也承认了市场的失败,正如新凯恩斯学派也承认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
薛兆丰是坚定的自由市场鼓吹者(新奥地利学派者?),他的话属一面之词,不可偏信。你也得同时听听鼓吹反垄断法的学者的言论,并且看到如下事实:反垄断法在世界范围普及和不停完善,并且毫无被取消的征兆。
本次金融危机,政府要出来为他们擦屁股,正是因为此前的监管不严,导致了这样的烂摊子。眼见他们在胡闹瞎折腾,依然坐视不理,坚守不加管制的放任自由原则。这样烂摊子玩大了总要有人收拾,谁干?谁有这能力干?即便谁也不干,泡沫崩溃后,金融机构破产瘫痪,个人破产失业,经济大幅度萎靡倒退,谁得利,谁损失?
政府应该让他们自偿恶果,自负责任,这点我支持你。但是市场疯狂和泡沫化真的没有办法在事先预警和抑制吗?正如你说“任何一个没有失去理智的人都清楚这个倒金字塔的危险程度”,说明事先预防并不是没有可能。
“政府监管政策会永远落在投机者的“创新”后面”,这就是魔道较量的问题,政策得不停完善以跟上形势发展。一条一条道路封死总比什么也不干好。当然,打击投机和泡沫化,应在保护市场竞争和活力的原则上,这点毋庸置疑,没必要多费口舌。
可问题是即使反复地出大问题,还是有人认为不该管不该改,任他去比较好。明明知道自己不理智,也不去控制一下这种不理智,借口是不知道怎么去控制。 我觉得与其放任,不如积极探讨发现合适约束的制度。
你相信两百年后的资本主义还会是现行的制度吗?
你认为现行的资本主义真是两百年前“没有管制”的自由市场制度吗?
股票市场为何要设置涨停和跌停?为什么所有国家都要规定法定借贷利息额度和禁止地下银行?为什么要禁止贩毒和无许可卖淫?劳动法的出台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设立最低薪金水准?为什么认定庞式诈骗为犯罪?见人要自杀,救还是不救?
人们在自主意志下的选择和交易行为,有些明确地会导致恶果,被禁止是民众的理性选择。
人们在最求最大自身利益的交换行为时,导致市场最大效益。其前提是假设人们总是明白自己的最大利益在何种选择中,事实往往不是如此,所以市场会失败,骗子会横行。
现代金融发展至今,已有很多评价市场的指标,综合估计市场投机热度并不难,这是抑制投机行为的依据。
你对美国的labor law, employment law怎么看?也是制造的问题多吗?全世界都有劳动法,保障工人的工作待遇和收入,为什么呢?有人愿意一天为雇主干18小时,只拿6个小时的钱,产品成本降低,有利市场竞争,老板赚了钱,奢侈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嘛,为什么要干预呢?
老板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单方决定雇员的待遇,还是有人愿意干,总比饿死好,自由市场,为什么要干预呢?
土土007:
在中国没有习惯法传统,执法人员理性分析的能力普遍低下。而且在中国,寻租就是通用的潜规则,这样的情况下,引进反垄断法是灾难。即便在有习惯法传统的地方,比如美国,反垄断法的利弊也是说不清楚的。
看客101:
泡沫和周期藏在人性中,调控无效也无益。——同感
从规则上调整自由竞争是29年以后一直就有的,放任的自由竞争确实很可怕,不过国内的“宏观调控”是直接的结果调控。
次贷危机只是个导火索,格林斯潘能认的错也就是监管不严
(zt)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网络泡沫崩溃,美国经济衰退,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大量的流动性涌入金融市场,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美国自2000年不景气时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大家购房,目的利用建筑业拉动经济,这就带动了一波不动产大涨。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以10%上涨,2005年,房价上涨17%。过去五年,美国房地产一片繁荣,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商也跟随银行、金融公司,迫不及待地进入房贷市场,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为了让他们的房子尽快卖出去,房地产商可谓不择手段。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所谓的优质贷款市场主要是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优良客户,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主要面对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人,他们大多是中低收入阶层或新移民。“ALT-A” (Alternative 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它主要面向一些信用记录不错但却缺少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面向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在最近几年推出了很多新的贷款品种,如:无本金贷款,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
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这些创新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因为大家都在幻想房价会越涨越高,而利率则会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但是,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是难以持续的。近年美国住房价格回落、利率逐渐上升,次级市场上的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按期偿付贷款。2006年获得次级按揭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上万甚至数百万借款者将资不抵债。
次代只是个导火索
房地产危机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是金融衍生品产生机制导致的“毒资产”会给金融核心的信用带来致命的打击,次贷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据国际清算银行3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暴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十多倍。其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亿在美国。据称这里面的不良资产约占2%,这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了。可怕的是社会对金融资产的信心出现大动摇的时候,只要这些金融资产中的一小部分要求兑现,整个国际金融的山崩之势谁也挡不住了。
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恶质化是关键,房贷只是一个载体,问题之所以出现在房贷上,只是因为it泡沫以后只有房地产才能承载这么大的资金量,实际上替代能源题材也是一个备选的载体,只是还不成熟,没接上槎。金融衍生品管理搞不好,房贷不出问题,以后也会在别的题材上出问题。美国的房贷总量据称约200万套,次贷涉及的大概15%左右,数量很小。但由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和衍生品造成的风险平摊效应,小波动造成大波澜了。金融监管是问题的关键。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是结构性问题,如何调整关系到整个西方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次是大危机也是大机遇。
如果机会主义的财富效应足够大,而且也能走通,个人就不见得能看好自己的财产了。
但是问题没那么简单,大体系问题,不出大问题谁都没改变的政治决心,社会都不允许。西方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人说了,本世纪说的就跟多了,只是解决问题需要机会。这一次出了大问题了,刚公布的美公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 就是解决问题的尝试,现在好像还有不少人在讨论监管的边界、监管权利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监管之外的原因。我从股市弊案的解决看到。美国出现问题后是认真解决问题本身,不是回避掩饰,这一点在这次危机中也很明显。
作者:克里斯琴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克里斯琴于2009-9-28 周一, 上午1:5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