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鲁迅的“硬”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鲁迅的“硬”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鲁迅的“硬”
(971 reads)
时间:
2008-3-22 周六, 下午11:45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鲁迅的“硬”
芦笛
邵建先生在《怎一个“硬”字了得——鲁迅、梁实秋的翻译之争》(《温故》卷三,P142)中介绍了鲁梁二人为彼此的翻译主张不同发生争论的逸事。那段佳话其实我也知道,只是当年读《鲁迅全集》至此,虽然私心并不敢苟同鲁迅的硬译主张,但对鲁迅的无赖态度竟然视而不见,毫无反感,直到前天看了邵文,始觉啼笑皆非。
鲁迅主张硬译外国文学,反对以中文习惯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尤其反对在翻译人名时靠汉字的暗示作用来表示人物性别。“伊丽莎白”之类,素为老先生深恶痛绝,曾说莫非托尔斯泰的女儿必须改姓,译为“妥儿丝苔”不成?
这主张当然有点道理,本人也反对用意译方式引入西洋名词,以免读者望文生义,造出全社会的误解来。“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翻译就曾贻害无穷。大众因此以为两者与社会生产方式无关,因此,一文不名的李逵就是古代无产阶级,而“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水泊梁山则是古代共产主义天堂。
但鲁迅的“硬译”主张却完全走火入魔。他认为,因为“中国文固有的缺点”,无法传达出复句语言 “精悍的语气”来,所以只能按照西文原有的句型“硬译”。
这是什么意思涅?中文原是单句语言,西学东渐后因大批的翻译文学作品出现,才开始逐渐向复句语言过渡,引入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等,可惜所谓“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则难以引入,因此,现代中文虽按西方模式改造过,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单句语言的特点。
例如下面这个例句:
“网络政论写手最好使用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并兼顾准确清晰的政论写作的基本要求的表达方式来写作。”
如果使用英文表述,这句话只会这么写:
“网络政论写手最好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写作,它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并兼顾准确清晰的政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个句子符合国人“一气呵成”的语言习惯,但句子很长,笨重冗赘,而第二句则把界定“表达方式”的定语放到了句末。读者阅读时必须分成两截来理解,先看到建议写手们采用某种方式写作,再看到那方式是什么。国人很不习惯这种句法。因此,在翻译此类外文句子时,译者便把后面的定语从句移到其修饰的名词前,亦即把定语从句压缩成了定语,变成第一个例句那样的长句子。
这就是侯宝林构思出某个相声的灵感由来。他大概看到翻译作品的句子比中国文学作品的句子长,不知道那是西语句式使然,却以为那是洋人爱用形容词,于是便编了个段子嘲笑之,说什么中国人只会说:“张三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洋人则要说:“张三从一把摇摇晃晃、岁月悠久、盖满了尘土、爬满了蛛丝、打满了补丁,还少了一只脚的沙发上无精打采、睡眼惺忪、萎靡不振地站了起来。”(注:我这是根据几十年前的印象再创作,不可能是原话。)
鲁迅也看到把定语从句压缩为定语的“一气呵成句法”太罗嗦,却以为那将无法表达原文“精悍的语气”,于是便采用了上列第二种翻译方法。这位大文豪在这儿犯的错误是:
第一,用词不当,应该是“精练”而非“精悍”。
第二,按原句法硬译,使得句子又长又零落,更加不“精悍”。
第三,洋人之所以使用复杂句型,并非为了“精悍”,而是为了准确清晰界定讨论的主题。因此,他们在日常谈话中其实不怎么使用很复杂的句子,但在学术文章(特别是社会科学文章)里就高密度大剂量使用,有时从句中套从句,让你看得睡意如潮。但这无法照搬到中文中来,盖中文本是单句语言,主从句之间没有西语式内在紧密联系。若照原句法机械硬译,则既不能获得“精悍”的效果,又必然散为一盘浑不可解的散沙,非但不能达到原作者准确、清晰、严密阐述的效果,反倒使得读者如坠五里雾中。
第四,稍微有点理论表达能力的人都能看出来,上面那个长句子照样可以拆为关系紧密、意思明白准确的“精悍”的短句集群。例如:
“网络写手们写的政论,最好既能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又具有为政论写作所必需的准确清晰。”
然而鲁迅又岂会去琢磨这些基本学术技能?他擅长的不过是恶言毒语骂人罢了。他竟然以为这问题只有按机械套用原文句法来解决,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学术论著,统统照此办理。
上面已经说过,鬼子的日常生活会话句型并不复杂,所以鲁迅译的小说《毁灭》和《死魂灵》,虽然读来怪怪的(例如“队长同志”被他硬译为“同志队长”),有时彆嘴如同绕口令(例如“通体漂亮的闺秀”),毕竟还不至于把人打进闷葫芦,但当他试图翻译卢那察尔斯基的“学术论著”时,粗制硬造出来的便只有这种残次货:
“内容上虽然不相近,而形式底地完成着的作品,从受动底见地看来,对于劳动者和农民,是只能给与半肉感底性质的漠然的满足的,但在对于艺术底化身的深奥,有着兴味的劳动者和农民,则虽是观念底地,是应该敌视的作品,他们只要解剖底地加以分解,透彻了那构成的本质,便可以成为非常的大的教训。”
这对于今日读者而言,只怕与张天师作法念的咒语也差不多。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中文西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区分所属格与定语。这两者在汉语中的发音都是“的”。为了人为加以区分,当时的文人便使用“底”来表示所属格,如“我底家庭”,而用“的”来表示定语,如“无花的蔷薇”。但老鲁此处用的“底地”我没在其他人的作品中见过。琢磨良久,我悟出那其实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即使澄清了这点,鲁迅硬造出来的这烂污货非但晦涩不可解,而且了无“精悍”可言,完全是只合“投畀有北”的垃圾。
制造出这种垃圾来,老鲁心中也有点数,但他除了承认“译者的能力不够”以及赖到“中国文本来的缺点”头上去之外,竟然要求“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如此目无读者,当真是以自我为轴心,要求全世界围绕他旋转的典型。
作为“翻译家”,鲁迅的智能小于等于机器,其译作只怕连机器翻译都不如。我无法用谷歌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只能把中文翻译成英文,下面举一条用谷歌翻译的新华网载《十七大报告解读》:
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机器英译: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China banner of the whole party is to unite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banner of struggle”
再“硬译”回中文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全党的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旗帜是为了团结全国所有民族的人民斗争的旗帜”
怎么样?这机器是不是比鲁迅那活人还聪明些?虽然语法不通,您至少可以猜个大概其吧?敢问鲁师爷有这两下子否?
梁实秋实在看不下去这种连机器都不屑于制造的垃圾,于是便出来举了上面那段翻译和其他两个例子,说:“我们‘硬着头皮看下去’了,但是无所得。”
这难道不是大实话?不信请读者再去“硬着头皮”看看那段话,看能否有所得。
对此大实话,鲁迅自然是恼羞成怒,写了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大骂之,用邵建的话来说便是“东西跳踉”,其自辩理由如下:
第一、梁实秋虽然自称“硬着头皮”,“但究竟硬了没有,是否能够,还是一个问题。以硬自居,而实则其软如棉,正是新月社的一种特色”。
此乃典型的网上流氓斗殴伎俩,特点是“指东打西”,把他自己率先使用的“硬着头皮”的难度比喻,偷换为生理上的软硬(据邵建说是偷换为政治立场上的软硬,那就更下流了)。
第二、硬译不是为了讨读者喜欢,而是使他们气闷、憎恶、愤恨。
如邵建指出,鲁迅在此又再度偷换概念。他的原创作品确实是旨在煽起读者的“气闷、憎恶、愤恨”,但梁实秋说的是他的译作太劣等,让人千辛万苦看后还一无所得。
第三、老子不是为你梁实秋翻译的——“梁实秋先生‘们’的苦乐以及无所得,实在‘于我如浮云’”。替他说白了便是:“只要有人肯买,你看懂与否我毫不在乎。”
第四、中国文法不完备,不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所以只能“硬造”文法句法词法,一开头读来当然费解,但日久天长也就会习惯了。
这话倒也不完全错,我自己也说过,现代中文的文法、句法、词法,有许多都是按照西方模式造出来的。但同样是造,有水平高低之分,“硬造”与“软造”之别。丝毫不照顾中国人的理解习惯,硬着头皮搞机器翻译,只会是死路一条。如今鲁迅式硬译除了翻译机器之外,哪还有第二个传人?
更何况鲁迅翻译那段话根本也就不需要“硬造文法句法词法”,相反,它需要的只是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习惯,调整一下句子顺序,把状语放到句首去,立刻就变得易懂了,而且丝毫不偏离原意。例如可以翻译成这样:
“从感受的角度来看,内容虽然不相近,但形式完满的作品,只能给工农以半肉感的漠然的满足,但对那些具有理解深奥艺术作品的品味的工农而言,即使是在意识形态上应该加以敌视的作品,他们只要加以解剖并透视其本质后,照样可以获得深刻的教训。”
这里必须说明,因为没有看到上下文,而且鲁迅的人工智能太劣等,所以我的翻译虽然通顺浅近,但是否忠实于原文则无法确定。盖鲁迅硬造出来的那些生词太烂,例如“半肉感的漠然的满足”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便挠破头皮也想不出来。只能猜测卢那察尔斯基无非是在劝告布党适当放松对文艺的管制,因为工农已经被布党教育出了高等品味,非但不会轻易中了糖衣炮弹,还能把不为党的意识形态许可的作品当成“反面教材”。
此类烂文字根本就不是康德、黑格尔写的那种深奥学术文章,鲁迅还有本事译成这烂样子, 原因无非是三条:第一,他从未在学校接受过外语翻译训练;第二,他不懂俄文,只能转译,理解力又差,失真度较大。第三,语言文字功夫太差又不肯动脑筋。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我曾在旧作中说,鲁迅的嘴倒是最毒的,骨头硬则恐怕未必。相反,他非常胆小,绝对不会干冒险的事。当年在日本大言不惭,扬言“我以我血荐轩辕”,但等同盟会要他回国暗杀满洲官员时,他却借故推诿了。后来在上海滩,他在报上骂起人来勇不可当,但一有风吹草动,哪怕是柔石殷夫等人被抓,他都会给吓得“挈妇将雏”逃到租界去。不过现在看来,鲁迅身上有一样倒确实是最硬的,那就是嘴。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4-05 周六, 下午8:27修改,总共修改了2次
返回顶端
将media翻译成[媒婆的身体],也算硬翻译.
--
dawang
- (200 Byte) 2008-3-24 周一, 上午4:01
(183 reads)
当初佛经之翻译,实在困难
--
草根
- (61 Byte) 2008-3-23 周日, 上午2:26
(237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229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