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也来加点码:有没有普世价值观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通常周末(五,六,日白天)不上网,刚才进来一扫,这才发现当真是“人间三日,网上一年”,好看的贴子和好看的戏一样多!难怪网人又名网虫,那意思大概是赶不绝杀不净的意思。
先谢谢老越抬举我,想知道我是如何看普世价值观。我就接着老芦和北徙补充点我读过的东西。
我同意小子,小北和老芦的看法,即价值观是存在的,不同的文明价值观不同,有一个融合(或征服/被征服)的过程。总结起来,好像西方对这个问题是按下面的思路下手的。
1)如果有普世价值观,首先要问是否有普片意义的共同意愿(General Will)。
2)如果人们有共同意愿,是否有必要产生价值观,即价值观有什么功用。
3)普世究竟“普”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一,人类的共同意愿(General Will)
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基于对人生存本能的认识,即人人皆有的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决定人具有共同意愿。它的特点当然必须是所有人都具有,无一例外。所以,如求幸福,尊严,安全都是;而求富有却未必,因为有的人“安贫乐道”。因此,如果承认共同意愿的存在,就承认了普世价值观有产生的基础。
二,是否有必要建立普世价值观。
1)自由意志和因果论
价值观的功用是作为一个参照物以使人们需要做选择时可以有个依据,即价值观的功用在于评判。除此之外,人便不需要价值观。
西方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一向有两派,自由意志对因果论。因果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自第一个启动事件之后就是一个巨长的有很多分支的因果链,每一个事件都是因为有前面发生的事件,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自由意志派认为,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人因此可以主动地进行选择。所以,历史不是单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而同时有很多的新起点,因此历史根本就不是一条链,未来也无法以因果推测。
显然,从因果论必然推理出价值观无须存在,因为人没有选择,人只是被动的反应而已。而自由意志论则必须要依赖某种判断对人的下一步行动赋予合理性,因此价值观必须存在。
2)价值观的道义性和功利性
前面讲道,人类的共同意愿是普世价值观的基础。在这里,不论价值观是否是普世的,价值观至少必须是在某个社会里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判断功能,只有普遍接受的观念才具有被大众用来作有效的价值判断。
前面还说道,“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是普遍意愿的基础,这当然是功利性的,即“为我”。但同时,生存本能其实还包括了“为他”,通常定义为道义(或道德)性的。(例如达尔文早就观查到很多人类的利他行为。)所以,价值观一定是道义和功利的混合物,不同的是各占多少。
3)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的道义和功利分配
前面讲过,价值观是以人的共同意愿为基础的,只有承认自由意志下的人的选择时才需要价值观;又讲道,价值观包括道义和功利的考虑。因此,价值观的道义和功利的分配最主要的影响来自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这恐怕是造成价值观在不同社会里可能会完全不同的首要原因。
三,“普世”的范围
把价值观看作是一个社会里人们共同遵守的判断标准应当是容易接受的。从这里,就产生了社会该如何界定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价值观的“普世”性也就是得到了界定。
1)自生社会观点。这种观点把一个社会看作来自同一个起点,由这个起点不断生长发育而来。例如某个部落社会就可以看作来自一个家庭,不断繁衍壮大而形成。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间的社会差异甚至个性差异都较小,因此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也较容易。一般认为,这样的社会不会是大社会。
2)组织型社会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其实社会是把很多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契约组织到一起。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的个体间的差异,因此价值的建立必须强调人们的共同意愿和个体的意愿的表达。一般认为,大社会一般是组织型社会。
(我以为,以上两种社会形态都可能是大社会或小社会,取决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例如强调祖先崇拜和集体主义的社会,即使人口增加了很多还是可以看作自生社会,因为个人间差别被刻意抹煞了。而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即便人数较少,也仍然会有强烈的组织型特征。)
3)价值观的融合
不同的社会发生交接时,价值观作为其文明的一部分无可避免地要进行融合。其激烈程度端视两个文明的差异的大小。价值观当然是随文明间的失败,融合,取代而同时有相应的变化。
四,最后谈谈我读老芦的评论后的感想
老芦从利益博弈的角度论证了价值观的产生发展过程,又介绍了不同的价值观后面的社会行为特点(如博弈中有无双赢概念等),特别提到建立价值观要考虑道义也要考虑功利。这和老芦一贯批评中国人的价值观重义轻利,而现实的生活又是围绕利益打转,结果搞出中国式的“脸谱文化”,貌似烂熟,其实幼稚的观点是一致的。但老芦不赞成“普世”的提法,认为“普世”可能导向“社会发展规律论”的马克思主义覆辙。老芦并进一步举例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说明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不存在人类普遍具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同一性而支持普世的价值观。但同意东西方价值观之间必然要发生碰撞,东方要学习西方。
在所有论及的方方面面中,老芦实际上强调了两点:(1)虽则中西价值观开始时相同,但后来中国走向了集体主义而西方走向了个人主义,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2)西方早已发展出了按股则办事(法治)中国确至今仍在向着方面努力着。即根本的差别是集体主义加人治和个人主义加法治。
我的理解如果正确,我同意老芦的看法,但不同意没有“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既然人有同样的普遍意愿(例如都希望有尊严),人的自由意志如果得到承认,人就会有普世的价值观。问题是,不能以不承认一部分人的普遍意愿来建立价值观。
其他方面,老芦的观点其实反复说过,说到底,回过头去还是要面对价值观里的道义(为公)和功利(为私)的平衡,西方通过公开的强调个人的作用,通过法治(不是法制)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来取得了公私平衡。由于法的稳定性而使价值观不断被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终于使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按规矩玩游戏,社会才有了长治久安。中国人则希望通过强调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性,依靠“圣人”作行为示范来让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价值观。结果过分强调集体主义使个人的选择需要大大降低而不必认真于价值观,再由于“圣人”总是不断地胡来乱搞,最后让现世的人都不相信既有的价值观,也自然没有人认真按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于是就有无穷的出轨行为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