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一)   
所跟贴 早在另文比较过了,还是别比的好,14万满人就灭了上亿人口的大明,这还用比么? -- 芦笛 - (96 Byte) 2007-11-13 周二, 上午12:53 (722 reads)
虚怀若谷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6/09
文章: 1019

经验值: 2036


文章标题: 区长说错了。看来你的明清史确有缺门—— (697 reads)      时间: 2007-11-13 周二, 上午8:18

作者:虚怀若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首先,你说14万满人灭了上亿人口的大明,这是以兵士数量和平民数量相比,并不公平。清朝使用了大量汉奸军队,其军队总数有可能比後來的南明军队数量要多。
2、你说“满人乃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用的无非是冷兵器,明军还有红夷大炮,可人家打进来如入无人之境”,这就更错了。好比大陆老百姓常说“共党小米加步枪,打倒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是错误说法一样,其实共产党的装备那里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又得到了多少实际的美援,真正的看一下近代史就会洞悉真相。

转贴:【八旗汉军在明清兴亡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八旗是满清政权的嫡系军队,八旗制度的整体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很多人认为满清统一中国就军事的因素而言是"弓马娴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综观古代战争史,骑兵野战能力强、攻坚能力弱,不论在旷阔平原的北方、还是在山河密布的南方,均属如此。北方少数民族欲攻坚城,多数不得不采取旷日持久的围困方式,待城内粮草日绌时,再相机夺取(例如金兵在宣和七年的南侵时,围攻太原二百六十天后才攻克、而围攻中山府竟需三年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切断守军与外部的联系,彻底杜绝守军的外援。在骑兵容易发挥特长的北方平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使用;但在南方,由于河湖纵横、崇山密布、道路崎岖,守城的军队完全可以通过水路、山路这两种途径与外部联系,围城的军队即使有骑兵优势,但也要受客观环境的限制,由此可知,在南方作战时,欲破坚城,不能够只依赖骑兵优势。 何况这种旷日持久的围城方式,一方面会使已方将士疲惫和松懈,另一方面也会因时间拖延太久导致敌情发生重大变化而功败垂成(例如安史之乱时,叛军知道江淮庸调是唐朝的命脉,故围攻江淮的屏障睢阳及南阳,但叛军攻睢阳用了十一个月、而攻南阳则用了一年,当叛军攻克两城时,唐军已经收复西京,故叛军无力再扰唐朝的经济命脉江淮)。
现代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南明没有和南宋一样长期偏安于南方?中国的南方拥有众多的河流及山脉,这些地理因素对骑兵是一个限制,汉人完全可以据险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我认为关键在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没有无坚不摧的大炮,与南明对峙的清军却拥有号称"威武大将军"的攻坚利器红衣大炮,并用它给南明致命的打击。
那么清军究竟是如何拥有和使用这些大炮的呢?这种大炮叫红夷炮(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曾经误认为这些火炮是荷兰人制造和使用的,故称之为红夷炮,清廷忌讳"夷"字,遂取其谐音,称红衣炮),最初是由明朝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派人至澳门向葡萄牙当局购买力,尔后又聘请葡萄牙技术人员和工匠,训练中国的铸炮工匠仿制而成,这些火炮属于欧洲人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炮。其威力远大于明军原有的佛郎机及其它旧式火炮。明军用红夷炮在宁远及宁锦之战中重挫了后金军,后金军决心学习汉人的火炮制造技术,以缴获的明军枪炮为模式,利用投降的明人终于仿制成功。并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请看清军在入关前后使用火炮破城的一些不完全的统计:
祟祯四年,后金军曾用自制的红衣炮围攻大凌河城,击毁大凌河城之子章台,后,远近百余台俱下,守将祖大寿降。
至祟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炮,在松锦之战开始时,清军火炮实力不如明军,但到松锦之战后期,由于在作战中缴获了大批明军火炮,清军火炮实力已经超过了明军,祟祯十五年四月,清军以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松锦之战结束。
在明清战争的松锦之战后,明军关外主力被歼,火炮尽落清军之手,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近百门红衣炮(而辽东总兵吴三桂仅存十门),为清军进关作战奠定了基础。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与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在山海关作战,由于此战属于野战,并没有火炮攻城记录。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义军遭到挫败后逃遁入陕,据《清史稿》列传十八之金砺传记载:"(李自成)其将陈永福犹据太原,砺与叶臣潜往觇焉,城兵骤出,砺击败之,督本旗兵发炮克其城。"
此后,清军分二路追击 李自成义军,顺治元年十二月东路清军进逼潼关,义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固守不战,次年正月,清军以红衣大炮破潼关。此后,李自成即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直到在湖北通山县被害为止。
清军击败李自成军队后,即把矛头指向偏安一隅的南明,在著名的扬州之战中攻守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轰杀攻城清军千余人。昔日袁崇焕虽然靠"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宁远、宁锦二役取胜,但历史不会重演,因为清军也已经拥有了红衣炮,扬州城也是在清军的红衣炮的轰击下城墙崩陷而失守的。
战略要地扬州迅速失守后,对南明政权是一大打击,令南明军队的抵抗意志低落到极点。南明福王政权随后便覆灭了。
清军是如何用大炮攻城的呢?据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引《嘉定县乙酉纪事》中记载嘉定之战:"嘉定本土城,嘉隆间,倭奴围攻,不能克,自邑令杨旦筑砖城,最称完固。北兵发大炮击之,颓落不过数升。然下瞰城下,兵益众,攻益力,举炮益繁,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日城陷。成栋进兵,屠其城。"从这里可见清军攻城炮火之猛(还有另一种说法,指清军围攻时,初三日火器告竭,初四日嘉定城因连日大雨,城墙倒塌,清军遂乘虚而入,个人认为嘉定既然是一座"最称完固"的"砖城",那么,就不会象"土城"一样轻易被大雨冲塌,也有可能是大炮先轰裂了城墙之后,再被大雨冲塌的;另据《嘉定县乙酉纪事》中记载:"城之初破,成栋尚在城外小武当庙中。辰刻乃开门入,下令屠城。约闻一炮,即封刀。时日晏正长,日入后,始发炮......")。由此可以证明嘉定城破之后,清军还能够发炮,似乎并没有"火器告竭"。
嘉定守城者亦用大炮,这与史可法以大炮守杨州城颇为相似,并且在作战中轰死了攻城的清军统帅李成栋之弟。
除了嘉定外,在反剃发的江阴城,其城墙也是被围攻的清军用炮轰塌的。
清军在消灭南明的战争中,先后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而这三座被屠的城市的失陷都与清军的大炮有关,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清军对大炮的依赖。
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指出:"满洲语所称汉军为'乌珍超哈'(重火器兵)而不称为'尼堪超哈(汉兵)'者,推其原故,盖清初夺取明室守御辽东边城之仿制西洋火炮,并用降将管领使用,所以有此名号"。
满清"乌真超哈"的昂邦章京佟养性说得好:"火器攻城,非砲不克"(见《清史稿》列传十八),耐人寻味的是佟养性说这句话时,满清尚未入关,但已经意识到了火炮这种攻坚利器的作用。由此可见,火炮是满清统一中国的关键(军事因素),而使用火炮的汉军(即"乌珍超哈")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从我转贴的此文可以看出,明清在武器上不但没有差距,而且满清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下南方,征服全中国,和当年的胡人始终无法征服南方的东晋、南宋大不同,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满清掌握了西方传来经明朝转手的大炮技术,使南方复杂的地理形势本来可以發挥的抵抗胡人侵略的效用失效。


作者:虚怀若谷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虚怀若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82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