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们失去了的“光荣革命”(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们失去了的“光荣革命”(三)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我们失去了的“光荣革命”(三) (1147 reads)      时间: 2004-7-24 周六, 下午9:51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们失去了的“光荣革命”(三)


芦笛


如果袁世凯不接受南京方面的诱降,是不是就只有军事解决一条路可走?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如此,因为革命党人“立场坚定”,非要把“鞑子皇帝”搞下来不可。孙中山出于个人野心反对南北议和,一直在主张北伐,后来勉强同意让出临时大总统,无非因为实权掌握在真正的领袖宋教仁手中,自己不过是个名义领袖而已。

孙从来是个糊涂蛋,野心很大而脑子和胆子都很小,一辈子的专长就是不管实力对比,躲在安全的海外销金窟里偎红依翠,唆使国内黑社会土匪流氓或军人到处乱搞军事冒险。宋则比他明智得多,知道南军那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的对手。但即使是宋也不会同意袁的要求,这一点他已经在那信里说清楚了:如果袁不接受他们的OFFER,他们就要大举北伐,同时“实行暗杀主义”。老袁决不会把那“北伐”看在眼里,但暗杀的真实危险他却不能不考虑。

说到底,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的根本分歧,不是什么主张或反对民主,而是是否把“鞑子皇帝”搞倒。换言之,辛亥革命不是什么民主革命,而是孙文鼓吹的“种族革命”,目的是“驱逐鞑虏”那些“外国人”(此乃孙文原话,其实他自己才是美国人,一生呆在外国的期间比呆在中国还长)。这就是他们的退让底线。

因此,如果袁不接受他们的收买,南北必有一战,但袁如果处理得当,实行我党“团结多数,孤立少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统战政策,则战乱完全可以局限在南京一地,迅速得到平定。

如果老芦生于彼世,就会建议老袁集中兵力,迅速攻占南京,与此同时传檄天下(本人可以代之捉刀),列举孙黄劣迹,悬重赏通缉匪首,痛陈其鼓吹的“种族革命”后患无穷,必将导致多民族国家解体,说明国家积弱之至,断不可以暴力革命贾祸,并明确宣布赦免一切参与作乱者,规定各省咨议局为当地最高权力机构,明令各地已经成立的非法“军政府”放下武器,转为文官政府,所有“都督”均保留原职,但前提是必须转为民政长官,接受当地省咨议局监督,并不得再与南京伪政府往来。

如果老袁真的这么做了,则全国可以传檄而定。其时的革命党人和后来的共党根本不一样,乃是各怀异志的大杂烩。许多革命党人起事时都首鼠两端,被强推上马的湖北都督“黎大菩萨”自不必说,就连阎老西也这样。阎起事后曾主张推原协统姚鸿法为都督,因为姚父任陆军部侍郎,万一败了,有他爹在朝廷缓颊,也有个退路。乱党一致同意这建议,并推温寿泉与姚接洽,但姚坚辞不允。温回报后,众人才决定推阎为都督。在省咨议局召开选举大会时,阎部下张树帜发现众人属意立宪派咨议局长梁善济,竟然拔枪威胁议员,吓得梁从后门逃离会场,议员们于是被迫“选”了阎锡山和温寿泉为正副都督。

由此可见,如果袁使用芦策,则表面上看来轰轰烈烈的全国骚乱,很快就会平息──本来造反就是为了作官,现在中央既然明令保证到手的官位不至丧失,还有什么与中央对抗的动机?以北洋雄师之精锐,南京不难一鼓而下。如果孙黄等匪首就擒,则立刻公审后枪决并布告天下,以为懦弱的朝廷立威(其实清廷一味怀柔,甚至饶了谋刺摄政王的汪精卫是重大失策,等于鼓励乱党群起仿效)。

如果袁宫保采此策,则最多不过三四个月,全国骚乱即能迅速平息。在平乱后便简派督军接管改组各地新军,同时在全国实行宪政,让各省议会自己去对付那些失去了枪杆子的都督们,实现真正的地方自治。

如此一来,则全国政治势力中也就只去除了极端的暴力革命派,留下了温和的革命党人。他们和“宗社党人”构成政治光谱中的对立两极,以立宪派为代表的中间派则成了大多数,不但符合传统的“中庸”原则,而且也正好是理想的民主社会构架,能保证稳健可靠的社会改革顺利进行。这样一来,辛亥革命也就成了中国的光荣革命。

遗憾的是,中国的国情民俗,决定了这只能是事后诸葛亮的高见。辛亥之所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剧,似乎有一定的必然性(这话有点像“唯物史观”了)。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来,乃是无论朝野都根本谈不上对西方文明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机械地照葫芦画瓢。

袁毕竟受出身限制,无论如何雄才大略,也不可能看出暴力革命派的存在与社会稳定不相容。革命党人一方则更混帐,他们不但害了莫名其妙的“排满偏执狂”,而且自宋教仁以下迷恋“一步到位”,丝毫不知道洛克早在两个多世纪前就说过,在改革社会制度时必须give allowance to tradition(这话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才准确,大概是“必须充份考虑传统,为传统留下充份余地,不可太超越传统”的意思吧)。

这就是辛亥留下的惨痛教训,可惜到现在国人还没多少看出这点来。其实如果光从纸面上来看,宋教仁炮制的《临时约法》,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而且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一部宪法。据我所知,当时英国女性公民还没有选举权,而临时约法竟然规定了男女平等,都享有投票权。光从字面上来看,中国确实“一步到位”了,不但建立了“更先进”的共和国,而且论法定人权的充份,更是远远地把大英抛在后面。

可事实又是怎样呢?据我所知,直到民国20年代(也就是西历30年代),女奴贩卖还在内地大规模进行。一直到所谓“解放”,女奴(俗称丫头)制度才彻底废除,丫环们才纷纷从大户人家中解放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绝活之一,便是擅长脱离传统,在纸上“一步到位”,“迎头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所以,既然要学西方搞民主,那就搞最先进的“共和国”。既然要讲人权,那就不论种族、性别、财产、教育程度,统统给予同等权利。

可惜,纸上的立法越先进、越完美,离开传统决定的现实国情民俗越远,也就越是一纸空文。急功近利的民族心态使咱们竟然看不到,任何社会改革如果想成功,就只能有限度地突破传统,只能超出传统一两步。想要一步登天,必然要被传统无情嘲弄。光看看历一世纪屡次废而不除的“过老年”(春节)就能明白这一点。

这是从国家的政治设计而言,从实践上来看,最坑害国家人民的传统劣根性,乃是所谓“彻底革命”精神。

前两天在网上逛,看到国内高中历史教师的示范教案,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据说,过去说英国革命不如法国大革命彻底是错误的,其实前者比后者还彻底,云云。

我看了只觉得啼笑皆非:看来,衡量一场革命的标准,不是看它实际后果如何,而是看它彻底不彻底。如果彻底了,那么哪怕弄出天大的灾难如法国大革命者,都是伟大的;而如果不彻底,哪怕像英国光荣革命一样,则即使代价最小,收获最大,也就光彩不到哪儿去。这便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为何美国、法国模式至今对中国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心理原因。正因为此,如果想为英国革命翻案,也必须违反历史事实,硬把它说成比法国革命还彻底!

这种认识谬误,看来还不能完全归咎于党文化的影响。记得鲁迅在怀念范爱农的文字中说,辛亥乱起,绍兴“光复”,范兴冲冲地来找他,说:“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们今天要去看看光复了的绍兴。”于是两人便上街去看那“新绍兴”。

看了自然是大失所望,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并不会因为换个政府,自然也就改天换地了。于是鲁迅幻灭,认为这革命换汤不换药,很不彻底,只是赶走了个皇帝而已。多年后他这感慨便发展成了恶毒的“打落水狗”论,成了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孙中山也有类似感慨。他在所谓“二次革命”失败后便多次说,他原来力主北伐,但革命同志不听他的,他一直就觉得这革命不彻底,所以这才失败,云云。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彻底革命”呢?根据本人自幼接受的党的教导,大概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人事上的彻底。革命必须彻底铲除要打倒的政治势力,决不可“咸与维新”,旧政府的人员不但不可留用,还必须加以肉体上的消灭或压制,所谓“彻底砸烂旧国家机器”。对支持或疑为支持反革命的社会基础如某些阶级(例如法国的贵族和僧侣阶层,俄国和中国的地、富、资本家等),必须剥夺财产,加以无情镇压。

二、制度上的彻底。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原有制度,另外设计一套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

三、思想上的彻底。必须对国民进行高密度大剂量洗脑,否定被推翻的旧社会的一切,把被推翻的阶级敌人谴责为民族败类,把新政府的建立订为建国纪元,历史从那一刻才真正开始。根据这个原则,法国从1789年,俄国自1917年,中国先从民国元年、后从1949年才真正诞生。

这三条标准可以用一句古话来总结,那就是“斩草除根”。

如果按这标准来衡量,则英国革命当然是极不彻底的。可惜人家原来也“彻底”过,英国一度成立过共和国,还把查理一世砍了脑袋(远在法国处死路易16之前一个多世纪),但这么一来却弄出个大独裁者克伦威尔来,让所有的人都吃尽苦头。这个惨痛教训从此让英国人世世代代牢记在心,无论是王室还是人民从此都不敢再走极端,生怕再逼出个玉石俱焚的暴力革命来。不但这顾虑构成了“光荣革命”的国民心理基础,而且在其后一直起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人民都起来反抗过,但每次统治阶级都不敢把事情作得太绝,而是适当让步,采取改革措施,及时达成妥协,由此形成了和平改革的民族传统。

奇怪的是,近在咫尺的法国经历了远比英国更暴烈、更惨痛的革命血浴,却从来没吸取类似教训,暴力革命简直是弄出了瘾来。随便打开中学世界现代史教科书,就能看见法国在近代干了多少次革命,当真是乌烟瘴气。无怪乎她只能坐视幅员和人口都小于该国的英国变成世界超级大国,其散布到全球的子孙后代直到现在都在世界上称雄。

由此可见,一场革命如果想要真正取得成功,就绝对只能是不彻底的,否则只会斩断历史传统,弄出个怪胎来。这道理非常简单:革命越彻底,将“反动势力”铲除得越乾净,就越没有对抗制约革命政权的政治势力,则革命政府必然要堕落为一家独大的独裁政府,彻底窒息社会残存的生机,而这就是国共两党奉行武装革命干出来的好事。

正如鲁肃网友指出的,今日中国远非晚清可比:第一,中共对人民控制之严密,远远超过了古往今来一切专制政体,民间并无可以抗衡的政治势力;第二,国际环境截然不同。晚清正值西方帝国主义最猖狂的时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因此朝野再不敢夜郎自大,不得不承认西方的先进,虚心学习西方。朝廷颁布大诏,明定国是,推出实行宪政的时间表,并扎实推行“预备立宪”活动就是明证。而今天国际环境完全不同,中国并无被迫改革的国际压力,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胡吃闷睡地苟安下去,以致国内连谈“宪政”二字都犯忌。其政治上的倒退真是不可以光年计。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并没有复制英国光荣革命的可能。那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就让咱们的先辈失之于交臂。如今回首往事,并不是想开追悼会,而是想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俾大众彻底扬弃“彻底革命”的祸国之道,在吃足吃够一个世纪的苦头后,变得稍微聪明一些,至少不要奋勇跳进那已经是跳过一万次的陷阱。

【全文完】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5351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