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沙弥小和尚,你的阳春面好吃还是我的葱油拌面够味? |
 |
钟会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06/05 文章: 2149
经验值: 61917
|
|
|
作者:钟会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标题老稀肯定看不懂,上导不指望了。那年他还没来芦区,根本不知道这标题什么意思。
老稀形容我(海内华人,井底之蛙)和你(海外华人,见识通天)隔着一道墙。东西方文明和中美问题我明天会谈,轰6K集团军式的出动。不过我口袋里还藏着一把瑞士军刀。
“道即是道”,所以“道”是天然规则?笑死我了。几千年至今,咱们仍旧无法给这个“道”字下出基本的定义,以至后世子孙盲人摸象,摸出了几百个动物园,至今也没摸出个起码的共识来。只能“年年雾里看花,岁岁水中望月”,各家自解各家之“道”,真是应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
不过这似乎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古希腊智者已经知道对“概念作出定义”乃是双方能讨论问题的关键前提,到如今咱们仍旧对那五千余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种乱况也不知伊于胡底,究竟是老子他老人家太混帐,还是咱们太没出息?
而且最吊诡的是,咱们至今连老子是谁都不知道。司马迁认定老子是李耳,无非老李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孔子也曾经登门拜访,请教于“礼”的问题,这两条平平无奇,毫无说服力的线索。相反从太史公列出的老子的七世族谱来看,老子是太史儋的可能性更大,何况那“聃”(老子名老聃) 与“儋”音同相通。更别说还有老莱子这一猜测,之所以后来把“老子”的头衔派给李耳,那缘故十分有意思,无非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了找个显赫的名声来名正言顺地当皇帝,所以才攀了这个同姓华宗作祖爷爷。当然小钟对此毫不敢异议,毕竟本人虽口舌巨毒,但上网“不骂四川人,不讽李家姓”,毕竟一个是人口第一大省,一个是全国第一大姓,得罪不起。
其实<<道德经>>的最大价值完全不在于它写了点什么,而是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这本书使得刚刚从混沌之中走出的华夏民族对宇宙与自然有了最起码的朴素认识,老子抛出“道”字来,无非是对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原则进行了统一,指出在天地生前已有道,道乃是宇宙的本原,有象而恍惚,无声无形,无欲无知,自然无为,但却操纵着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生杀大权。因此在那个极度落后原始的社会,当国人思想仍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的情况下,此书的出现,无疑对人类思维的前进起到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动,为后人能登高望远,创造出更多的思想成果,提供了一双宽厚的肩膀。
可惜咱们的后人不仅没有踏上去,却反而齐齐躲在了前人的裤裆下,于是研究老子学说本身这种无用功反到成了重中之重,让后世知识分子乐此不疲。可惜研究了几千年,大部分人就是没发现老子书里所描绘的那个主张自我封闭,拒绝文明的理想世界,其实根本就是开历史的回车,而且成书动机无非是对现实的黑暗的一种逆反心理的发作,毫无任何现实可操作性而言。只要看看他老人家的以下经典语录便知,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因此老子的局限,就在于他根本没察觉,文明的进步,往往就是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样原始传统文明的崩溃作为代价的,以至恢恢乎游刃有余地就抛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屁话。到了庄子手里,这个理想社会完全成了上古清浊不分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人为和文化制度都是逆天而行,使得这一派思想到最后,完全成了以空而无底的暗示性语言堆积起来的视觉符号,在艺术的领域,确实具有独特的,具有无限阐述可能性的多空间美感,但在学术的角度上来讲,根本一文不值。而这一特点的延续,使得本邦从此便成了“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上造诣突出,成果丰富,但在思想领域里,对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贡献吃了个大鸭蛋。
所以老子下笔最大的问题就是“玄”,不仅他的思想“玄而又玄”,而且古汉语本身模糊粗糙,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表达思想,所以玄到最后,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古希腊人讲究抽象思维,下书时能对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可咱们的老祖宗,除了荀子稍微有点水平之外,几乎都是没有抽象能力的糊涂蛋。只要看看<<论语>>便知道,通篇只能用语录的形式,以例举、描述,形容的“三板斧”来说明一切抽象概念,但却从没有本事使用逻辑思维对概念进行有效验证。
所以只要确立逻辑思维乃是唯一合理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成为一个思想家的必要条件的前提,那老子当然算不上什么思想家,充其量不过是咱们这个思想小人国里的武大郎而已,根本无法同古希腊思想诸神走上一招。至少这老家伙连“定义”为何物都不知,“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三个“道”字定义各不相同就不说了,作品里到处充斥着在逻辑上不证而论、强加于人的武断命题。比如武侠迷在老查小说里所见过的那段口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先不论“天之道”,“人之道”,“唯有道者”这三“道”的内涵完全不同,根本不应在这里搭配使用,而且如果“天之道”乃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话,那起码海水就应该倒灌入江,江河就应该倒灌入溪池,每遇江南洪涝灾害,那洪水就应该自觉飞去华北干旱平原。我想这种最常识性的知识,贵为思想家,也不会糊涂至此吧?反倒是“人之道”一语中的,哪怕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越没钱”,看来咱们的老祖宗确实精通人事,对自然却是下愚般的无知。
又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老子从来就没告诉咱们,这“法”字究竟作何解,法与被法对象“人”、“地”、“天”、“道”与“自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之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而且要法,究竟该怎么法?单一或是多点?全方位还是局部?主观能动性还是客观规律使然?各法的过程相同,难度一样?这个公式是两点线段还是无限循环?
这些例子其实立刻就显示出老子这位哲学始祖脑袋的混乱。当然,作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原始人,他的说道确实已经超越了其时的时代,我也是沾了时代的光,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这些错误都可以得到宽容。但时代进化到先进无比的今天,我们如果还要把这种货色当成神祗供奉,全民信奉不已,时时引用几句出来现眼,除了说明咱们越活越回去,连古人都不如,更只能说明咱们(包括所有虽然隔着一道墙,彼此看对方愚蠢,愚昧,愚笨的海内外华人)到今天还没学会合理的思维方式。
这话固然刺耳难听,不过是实话而已。
作者:钟会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