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毛泽东是怎样炼成的(一)──张戎《毛传》读后断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毛泽东是怎样炼成的(一)──张戎《毛传》读后断想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毛泽东是怎样炼成的(一)──张戎《毛传》读后断想 (1300 reads)      时间: 2007-3-14 周三, 上午11:48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毛泽东是怎样炼成的(一)

──张戎《毛传》读后断想


芦笛


一、怎么看史书


网友“笔名123”公开表示疑惑前,已有不止一位网友写信给我,对我称赞张戎的毛传大惑不解,要我写文章谈谈该书。有位网友还跟我说,见我多次在坛子里盛赞高华、杨奎松、沈志华等现代史学研究的“四大天王”(第四位不知是谁,好像是杨天石吧,这些人也就是毛泽东过去骂的史学界的“东霸天”,“西霸天”),他也曾细细攻读过这些人的文字,但觉得启发并没有读芦文的大,问我是怎么读他们的著作的。

这让我意识到许多读者尚不知如何读历史书或人物传记。我上次已经跟笔名123约略讲了一下,这儿再稍微详细地谈一下吧。

读此类书,和读数理化教科书不同,更不是看故事书,只图个紧张热闹。当然,我已经说过,读史的态度,应该和读冷冰冰的自然科学书籍一样,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也不为作者的主观bias干扰,对“诗外功夫”诸如作者的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政治面目,有无关管杀等等一律视而不见,只看他/她披露的史实是否真实,提供的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素描是否能圆满解释史实证据。此类书无非是两个“看点”:第一,是否披露了未知史实。第二,作者是否在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展示了独到的具有启示性的洞察力。

而这正好构成了与阅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本质差别。阅读后者,需要的只是理解力,并不需要本人投入创造性劳动(起码教科书如此),但读史书却完全不同。首先你必须使用起码的逻辑辨伪与学术考证功夫,去确定书中阐述的史实是否真实,再根据这些史实提出你自己的解释,试图为自己描出个满意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素描来。在作者缺乏洞察力或自己主观偏见损害了洞察力之时,读者此类“再创作”就更加重要(这当然是比喻用语,并不是说可以自由创造历史,而是基于严谨的事实和推理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就是我为何酷爱阅读史书──它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史识有无其实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能否提供你自己开创性思考的出发点。有趣的是,有时连作者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点。例如张戎本人可能就没有意识到,她的巨著其实提出了一个前人从未系统触及的问题,亦即毛泽东的成长过程。这是本文主题,暂且不题。

在四大天王中,史识最卓越的乃是高华,但我同样盛赞杨奎松,因为他的工作便利允许他接触大量的机密档案,得以披露了远比高华披露多的史实。一个对我党有深入了解的人,不难根据这些“节点”,描出一幅更深刻、更可信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素描来,而这就是票友的用武之地。说白了:人家替你去辛辛苦苦刨档案,等刨出来了,你再运用自己的严谨思维能力去解析之。这倒有点像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之间的协作关系,而老芦一生的悔恨,便是作了个用手不用脑的“刨档案的”实验科学家。


二、所谓“the unknown story”


奇怪的是,上面说的这点小把戏,陈永发院士竟然不知道,在他的评论文字里一笔抹煞了张戎的巨大贡献,说:

“张戎夫妇呈现的毛泽东,戳破了一些流行于中国大陆和海外关于毛泽
东的神话。他们证实了毛泽东在和第一位夫人杨开慧恋爱期间,已不断
染指其它女性,而且上井冈山后不久,尽管痴妻来信问候,却置之不理,
反而另结新欢,并且没有离婚就再次结婚;他们也证实了毛泽东在加入
中国共产党后,曾经收取来自苏联的优渥「职业革命家津贴」,并十分
感叹其改善物资生活之大用;他在江西崛起之时,曾纵容李韶九诸人,
假借肃清内部奸细的名义,以酷刑清除异己,株连成千上万无辜;他在
抗战前夕,迫于斯大林严令,放弃借刀杀害蒋中正的初衷,改采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之谋略;在抗战爆发后,数度秘密接受斯大林的巨款援助,
并下令种植人神共愤的鸦片,透过境外贸易,筹集巨额政费;他还在抗
战后期利用特务头子康生,发起抢救运动,制造赤色恐怖,以国民党特
务的不实罪名,逼迫党员接受抢救,并进行自我救赎;在内战时期,为
赢得长春战役,制造饥馑,并拒绝前线指挥官林彪的请求,准许平民离
开围城,以致五十万无辜居民饿死十七万。张戎夫妇也证实,中共建国
以后,毛泽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时候,同时也签订了承
认东北和新疆是苏联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不顾
金日成的屡次求和意见,坚拒对美国任何让步,以致战祸绵延,北朝鲜
生灵涂炭至极,直到苏联以暴露中共自导自演的美国细菌战真相为要挟,
才逼迫中共让步,签订停火协议。他们也重新证实了毛泽东透过土地革
命、镇压反革命运动、反右运动、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一连串运
动,殃及无辜,并导致几千万人死于暴力和饥馑。他们更特别强调周恩
来的愚忠,周恩来虽然不一定认同毛泽东的政策,却任由毛泽东利用他
的柔弱和顺从,展开对中共党国体制的大清洗和整肃。所有以上这许多
细节,都值得采信,只是其中一大部分,并非完全不为人知,有些甚至
已为中国大陆以外的一些专家所耳熟能详。可能因此之故,张戎夫妇出
版中译本时,书名易为《鲜为人知的毛泽东》。

不过,张戎夫妇同时也确实提出了一些真正不为人知,甚而骇人听闻的
见解,只是证据说服力不强,殊难令人苟同。”

他的意思是,张披露的大量史实,其实已经为境外专家耳熟能详,而张披露的为人不知的事,却又没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该书并不能称为unknown story。

首先,这似乎只体现了陈院士对西方社会的陌生。所谓“the unknown story”,似乎并不是中文的“秘史”的意思。索尔兹伯里所著《长征》的副标题也类此(我记得是The Long March, the Untold Story),其中披露的大量事实也早为大陆人所知,并没有太多的秘闻,所以中共才敢在80年代就同意在国内翻译出版该书,只是把题目篡改为大失原意的“前所未闻的故事”。

其实那所谓“没有讲过的故事”,乃是针对西方读者说的。老索讲的故事西方人并不知道,所以当然是“没有讲过”。张、哈两位的巨著,讲的事当然绝大部分西方人都不知道(绝大部分大陆人其实也不知道),当然可以使用这书名。在这上头作文章,似乎不是院士该干的事,起码体现不出为陈院士如此珍视的“学术价值”来。

其次,陈院士此语,暴露了他可能没看过多少西方人写的“新中国史”和“毛传”。须知毛和斯大林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斯大林在西方被一致视为希特勒式的杀人魔王,没有一位传记作者说过他的好话,斯诺那本烂书却几乎一劳永逸地在无知也不关心东方贱民死活的西方人心目中铸定了毛的西方公关形象。刚出国那阵,我在大学东亚文学系图书馆里找到好几本英文毛传,基本上都是按照斯诺那烂书的框架来写的,连隔靴搔痒都说不上。哪怕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的毛传(例如老索的“The New Emperors”)都没什么意思。在读张著之前,我看过的最好的毛传大概算Short写的“Mao: A Life”。可惜那书非但无法与张著相比,而且在西方基本没有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张戎在西方极度popular的名声,该书的推出,对于颠覆斯诺在西方留下的神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哪怕是该书有巨大的缺陷,也只是限于作者洞察力以及强烈感情投入导致的轻率猜测,并不是胡编乱造,因此而随口贬低这本巨著,这态度起码是轻率的。

第三,如陈指出,张披露的许多史实,确实并不是她首次发现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两位作者在team work中作出的个人贡献(这里是把所有的史学研究者的工作看成team work)。

如我已经指出的,毛在过了草地后扔下四方面军将士仓惶北遁,事后却捏造了一个“电报事件”的弥天大谎来。这事早在80年代就由最权威的当事人徐向前元帅证伪,并非张、哈的首次发现,但张、哈二人仍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细查了共党所有的官方文告,确定了毛何时首次抛出这“电报”神话,还从中央档案馆刨出了毛、张之间的往来电报,证明毛蓄意把四方面军诱入死地,此外更首次披露毛手下有内奸故意向国军透露两军分裂的内幕。难道这些研究工作真的没有学术价值?陈院士的学术标准到底是什么?

当然,张、哈在缺乏过硬证据时,便轻率地推测是毛故意向蒋介石泄密,这不能不说是一败笔,但并不能因为有此瑕疵,就连人家的重大贡献都一笔抹煞了。毕竟,向蒋告密的事,为张国焘的电报和蒋介石的电报同时证实,我不知道史学研究中还能有比这更过硬的证据。唯一不能确定的那下流事到底是谁干的。

最后,陈院士竟然看不出来,张、哈作出的还不光是类似重大发现,而且还展示了难得的洞察力,除了本文要谈的张书揭示毛的成长过程外,他俩还看出毛之所以能在开罪了党内军内这么多人后,还能在那无情的绞肉机中幸存下来,全靠斯大林慧眼识枭雄,为他保驾护航。作者并首次披露了莫斯科在30年代早期对他的高度评价。光是这些出色的分析,我看就没哪个现代史学家作出过。

可惜他俩的爱憎太强烈,以致在掌握了大量史料之后,竟然没有客观解剖毛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为不幸学错了专业的Requiem网友强烈谴责的“诛心”),却把毛这极度复杂的人物漫画化(不是陈院士使用的“妖魔化”)为一个毫无道德伦理观念的简单的阴谋家,而陈院士只看到了这点,因瑕掩瑜,买椟还珠,令人不能不为之一惜。

其实,陈院士对该书的批评,恰好暴露了他对复杂人性缺乏认识。毛当然是陈院士看到的那个无比执着甚至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但他同时也是张、哈二人笔下那个冷酷无情、心态失常、具有严重sadist倾向、毫无道德底线、无恶不作的大流氓、大阴谋家。这两者不但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且相得益彰。

须知列宁主义的唯一“道德原则”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同慕容复他爹教导他的那样,为了复国大业,父兄可弑,亲人可卖,什么罪行都是justifiable的(重要参考文献:金庸《天龙八部》,嘻嘻)。为了全人类最终到达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什么罪恶手段都可以使出来,什么人命代价都可以不计,不但俄国当年如此,中国如此,而且后来的柬埔寨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没有道德伦理管束的理想主义、“第一原则”的可怕处,而陈院士虽未如胡平先生一样迷醉于“理想主义”的美学感染力之中,仍未能看到国际共运留下的根本教训就是“手段决定目的”,竟以为无论马列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好,只不过是个是否“择两用中”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惋惜。

当然,陈院士指出的那些醒目破绽我也看到了,而且我看到的还远远不止那些,对此我将在后续文章里作专题讨论,但不准备贴在此坛,以防党朋凶焰大张,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党同伐异”。不过我还是要重申,即使有那些严重缺陷,我仍然坚定地认为,该书在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必然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一席。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4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