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五)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五)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五) (1155 reads)      时间: 2005-12-25 周日, 下午7:32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五)


芦笛


四、荀子:儒家第一位真正的政治学家与社会学家


冯友兰曾把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大儒之间的关系,将希腊三位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比。这话有点道理,倒不是说前三人到达了后三人的高度,而是说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颇为相似。苏格拉底也如孔子一般“述而不作”,其思想都是弟子柏拉图记录的,以致后人根本分不清柏拉图的思想到底是他本人的还是乃师的。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其哲学思想却与乃师完全相反,并将研究领域拓广到当时的所有科目中去,乃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不愧为西方文明的开山鼻祖。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关系也颇类乎此。三人之中,孔子最没水平。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孔子名高实秕糠”,确乎如此,盛名之下,空空如也,以致让黑格尔看了传教士们翻译过去的《论语》后对之极度鄙视。作为“思想家”,他的确没法不让人鄙视。此人似乎没什么思维能力,根本没有什么系统深入详尽的思想留下来,有的只是一堆模糊概念组成的标语口号,其中的概念毫无界定,更谈不上什么论证,竟连老子使用的“比喻推理”都没有,完全是强加于人。用现代观点来看,那绝对只是标语口号的水平,本文第一节所引的“克己复礼”的语录就是典型。他提出这个口号时,对这口号涉及的概念毫无界定,更无任何论证,只是武断地作了“四不准”的规定,跟中宣部发下来的国庆游行口号毫无差别。

由此产生了一个经验规律:但凡吹捧老子孔子的论者,必然是毫无水平的同志,不是腹中空空、不得不挟古文古人自重的小青年,就一定是毫无思维能力、只知生吞活剥、鹦鹉学舌的山野村夫。两者貌似不同,其实都是伟大领袖说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孟子思想我已经介绍过了。比起孔子来,他算是个质的突变。其主要思想比起孔子来要相对明晰系统详尽得多,但他走的仍是模糊思维的传统路子,论说前对概念不加界定,论证时不知道使用逻辑思维,因此其论述常常是破绽百出,在现代人眼中不堪一击。该同志可贵的,不是他的思辩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价值,而是他难得的人道情怀。

正因为孟子缺乏清晰思维能力,所以他的学说仍然只是一套武断制定的伦理学价值体系,充其量只能算成是伦理学,不能算成真正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根本人没有什么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前者指的是偏离了人性(unrealistic),后者指的是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内容(impracticable and unworkable)。例如孟子的“王道”蓝图,在战国乱世既不现实,又无法操作。列强旦夕窥伺在侧,真要搞那套,将“善战者服上刑”,亡国祸不旋踵。

我在前文第一节中已经说过了,孔孟都宦途失意,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鼓吹的那套在乱世中毫无用处。孔孟之道真正的用处,乃是在治世中由君王用其伦理说教来给人民洗脑。但即使在治世,孟子的王道构想也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许多新皇朝都把土地均分给农民,但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贫富分化就是必然的,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必然要崩解。

孟子这个致命弱点,荀子早就指出来了: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
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
‘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
行,岂不过甚矣哉!”

这大致意思是,你谈古代的东西,必须对今日的事有用;奢谈天道,得在人事上有点效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坐著大谈一通,起来就能拿出方案来,公布后就能施行。现在孟子说:“人性善”,用来检验不是那么回事。坐著谈够了,起来却无法拿出方案,也不能公布实行,那不是太过分了么?

正因为荀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与孔孟两位先驱完全不同。不但他本人作了官,而且他的弟子李斯也做了大官。他最有出息的弟子韩非子如果不是受了谗害,李斯也就没什么戏了。那么,可能秦朝还不会亡得那么快。

光这个事实就说明荀子的学说具有现实可行性。儒家学说到了他手上,才真正变成了具有可行性的政治学。在我看来,孔子是名高于实,荀子则是实高于名,后人对他极不公平。后世实行的儒教其实是“名孔实荀”或“外孔内荀”,打的是孔孟招牌,行的却是荀子那套。汉武帝自承:“汉家制度,王霸道杂用之”,说的就是这个事实。可在传统观点却一直认为他是儒家里的左道旁门。天下不公平之事,莫此为甚。

这还不是荀子的真正伟大之处。在我看来,荀子是中国文明中难得的例外。我在旧作中反复指出,中国古人没有清晰思维能力,因而无法建立理论体系。诸子之书都编写的杂乱无章,零碎重复。但《荀子》、《韩非子》却是例外,虽然仍不免杂乱重复的毛病,但乃是最逼近西式清晰思维的中国古代学术著作。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可以清晰地看出古代中国人思维能力的明显进步,以致进化到了荀子之时,其思维能力已经接近了古希腊思想家的水平。不难想见,如果秦王不统一中国,战国时代再延续下去,或者中国一直不统一,如欧洲那样,列国始终并立,则中国今日文明绝对不会亚于欧洲文明,飞虎队先生也就没事干了。

正因为荀子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了其先驱们,所以他建立的理论,至今从思辩的角度来看都很难挑剔。在这点上,他和孟子不一样,说孟子思想今日尚具有宝贵价值,指的乃是其基于人道主义的民本主义价值观的先进,并不是说它的学术价值;而荀子最动人之处乃是他高超的思维能力,使得他成了中国第一位真正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其社会学思想竟然和欧洲19世纪社会学学说颇有相通之处。70年代初我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就发现其实那学说与荀子颇有暗合之处。远古思想家竟能光凭思辩就能作到这超前的地步,不能不令人骇然。

《荀子》一共32篇,思想含量相当丰富,而且涉猎很广,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无所不包,如果要一一介绍,则此文就永远写不完了。因此,本文只讨论荀子关于人性的精到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学思想要旨。


1、荀子的人性论


前文已经指出,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克己复礼”,但他忽略了根本前提,也就是从人性分析的角度论证克己的可行性。孟子察觉了这问题,开始探讨人性,提出了“性善论”,但他仍然是模糊思维,没有界定“性”的概念,并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自知:一方面主张人性天然向善,如同水性天然向下一般,另一方面又主张思想改造。

这些思维破绽一点都没有逃过荀子的眼睛。他在探讨人性时,首先就界定了“性”,提出了“伪”这个重要的新概念,并将“性”与“伪”分别作了定义,清晰区分了两者: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

这意思是说:所谓“性”,乃是人类不用学习,不用培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谓“伪”,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假”、“非法”的意思,而是“人为”的意思,乃是专用社会学术语,指的是不是天生而来、必须学习培养才能获得的性质。

为怕读者不能理解,他作了更具体的说明:

“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
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
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

这意思是说,追求感官享受,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后天培养,这就是“性”,而需要培养建立的就是“伪”,这两者的来源不一样,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是人为建立的。

用现代语言来破译,荀子所谓“性”,说的其实是人类的生物性,所谓“伪”,指的乃是人类的社会性。这两者乃是互相矛盾冲突的:

“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
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
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这意思是说,人天生有自私、凶恶以及追求感官满足的天然倾向,这就是所谓“性”,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类的生物性。如果不加抑制,任其自由发展,则自私天性必然导致争夺,凶狠天性必然导致残暴,追求感官满足必然导致淫乱,因此必须用礼法来抑制调节,后者乃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所以称为“伪”,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荀子并用具体例子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冲突: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
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
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
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按人的天性倾向,饿了就要吃,冷了就要求暖,疲倦了就想休息,但现在大家见到长辈就不敢先吃,是因为礼让,疲倦了也不敢休息,是因为尊重父兄之命。可见两者之间的矛盾:顺著人类的生物性就没有社会性,顺著社会性就违反了生物性。

荀子不但看到了两者的冲突,而且看到如果对人类的生物性不加抑制,就会引起社会恶果:

“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
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
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用西方术语来说,他这儿乃是做了个“理想实验”:假想去除了君王的权威,礼仪的教化,以及法律制度的管理,以及刑罚的禁止威慑,那么一定会出现强凌弱,众暴寡的无政府局面。据此,他给出了“善”、“恶”的定义: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矣。”

用大白话来说,所谓善,就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所谓恶,就是导致社会秩序崩解。因此,在荀子,所谓善恶,完全是一种功利判断,而礼法完全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人为功利设计。

由此可见,他的善恶观不是孟子那种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的抽象的善恶观,而是经过理性思辩作出的客观冷静功利判断。正是从这个功利判断出发,他才认为“性恶”,那意思其实是说人的生物性有害于社会安定团结,并非如同今日“犬儒”一样,认为人在骨子里都是恶魔。

后人不明此中诀窍,见到“性恶”字样便心生厌恶,程子竟然胡说什么“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当真是只有程朱理学那种肉麻学问的开山祖师才说得出来的P话。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2825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