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袁世凯奉召入京的前前后后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袁世凯奉召入京的前前后后
芦笛转贴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袁世凯奉召入京的前前后后
(408 reads)
时间:
2002-9-10 周二, 上午5:27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袁世凯奉召入京的前前后后
1898年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了“百日维新”;其中原因,论者多有归咎于袁世凯告密一说。本文摘自清华大学历史系蔡乐苏等新著《戊戌变法史述论稿》一书,此中分析袁世凯与戊戌政变的关系,另有一种解释。
百日维新,西太后名为放手,实际无时不在关注控制。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的鼓动下,情绪越来越不冷静。礼部六堂官的罢黜和冗署冗员的裁撤,由于过急过猛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心理不安。当光绪帝和康有为等人急进的变法路线遭遇巨大的阻力时,他们已感惶惶不安。他们担心,原定于戊戌九月在天津举行的皇帝与太后亲幸观看的阅兵典礼,将发生剥夺皇帝改革大权的军事政变。为防备不测,康有为从戊戌六月起开始谋划争取军队控制权的行动。他首先想到有可能被争取过来的人就是袁世凯。
七月二十六日(9 月11日),康有为为署礼部右侍郎徐致靖草拟的保荐袁世凯的奏折递上。徐折极力推荐袁世凯,以御外侮为掩饰,实际目的是要让袁“独当一面”,脱离荣禄的控制,独立听从皇帝调遣,以备紧急之用。徐致靖折上的当天,光绪帝发出上谕:“电寄荣禄,着传袁世凯即行来京陛见”,并将徐折“恭呈慈鉴”。这就等于把刀子递给自己本想杀的人。荣禄与慈禧都是政治上极机警的人,他们决不会无动于衷。
只有王照对此事极为敏感。他于七月二十八日(9 月13日)突然听到召袁世凯入都的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去问徐致靖。徐回答说:召袁是为御外侮。王照说:就算是这样,太后难道不会惊疑吗?为消减西太后疑心,王照决定紧急缮折,奏请皇上命袁世凯移驻河南归德府以镇土匪,借此掩饰召袁入京另有他谋。七月三十日(9月15日),他直接往颐和园,递上了请皇上命袁兵南去的奏折。王照虽用心良苦,但泼出去的水是不能收回的。光绪帝和康有为的召袁之举,实际是在向西太后和荣禄公开亮牌,不过是无实力、无谋略的亮牌。
八月初一日(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毓兰堂召见袁世凯,之后发出上谕:“现在练兵紧要,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办事勤奋,校练认真,着开缺以侍郎候补,责成专办练兵事务,所有应办事宜着随明具奏。当此时局艰难,修时武备实为第一要务。”当天晚上,康有为、梁启超等知此上谕,喜出望外。他们在庆贺荐袁计划成功的同时,正筹谋着军事政变的行动方案。不过内部意见并不和洽。
当康、梁、谭、毕(永年)等人联袁政变的行动要定未定之际,袁世凯由于被召见亦极不自安。不知袁世凯是担心荣禄心存疑虑,还是另有图谋,他不愿在京城久留。光绪帝召见他时,他就表示了急于回津的意思。可光绪帝似乎并未明了他的苦衷,让他等候四天再请训,并说,四天并无大耽搁。袁退下,回裕盛轩少食就寝,忽有苏拉(内廷承担粗重杂役者)去报:袁世凯已以侍郎候补,并有军机处交片,奉旨令初五日请训。袁说:当时“自知非分,汗流浃背,立意疏辞。”过一会,郭友琴诸友去贺,袁“备告以无寸功受重赏,决不为福,焉用贺。”即商拟疏稿,将力辞,诸友均力阻。遂托友人代办谢恩折。袁世凯既知“无寸功受重赏决不为福”,就利用在京城停留时间,尽可能多地去疏通达官贵人,求得他们的谅解和信任,以免不测之祸。当天午后,袁去拜谒礼邸,不遇,拜谒刚相国、王、裕两尚书,均晤,备述无功受赏万不克称。并商王尚书拟上辞,王尚书谓出自特恩,辞亦无益,反着痕迹,甚谓不可。袁觉“此心怦怦,殊不自安”。八月初二日早,袁谢恩召见,“复陈无尺寸之功,受破格之赏,惭悚万状。”光绪帝却反而笑着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与荣禄各办各事”,袁世凯当然明白,这是让他脱离荣禄的节制,以后直接听从皇帝的调遣。袁心里更感沉重。退下,在宫门外候见庆邸,匆匆数语,即回寓,会大雨,至午始回法华寺,惫甚酣睡,至晚食复睡。
八月初三日(9月18日)晨,袁世凯赶紧去拜谒李鸿章,与他“久谈兵事”。午饭后,又去拜见庆亲王奕。可以说,除张荫桓之外,当时朝廷掌权的重臣,袁都一一拜访,以此联络感情,以防后患;同时,也证明自己在京城没有进行别的活动。夜幕降临,袁收到天营中电信,说有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又接到荣禄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袁速回寓作复电,又看到荣禄派专人送来的信件,信中通报,因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到津,驻扎陈家沟,命袁即日回防。(康有为后来说,这是荣禄为防袁异举,调聂军以断袁部入京之路。)
因光绪帝有旨令初五日请训,而荣禄催他速回营,袁需拟折禀明缘由,申请提前请训。正在内室秉烛拟稿时(也就是初三日夜),谭嗣同有要公来见。袁停笔出迎,谭便服称贺,“谓有密语,请入内室”,袁“屏去仆丁,心甚讶之”。谭即告以围园杀禄的密谋。谭嗣同走后,袁世凯心神无法安定,他反复筹思,如痴如病。本准备初四请训回津,因折稿没有拟就,也因如何应付谭嗣同提出的要求而颇费心思,故初四一天,可能是在寓所闭门未出,徘徊审思,最后决定,利用递折请训的机会,向光绪帝暗示要慎重用人,以防酿生大变。
八月初五日(9月20日),袁世凯请训上奏,希望改革“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袁世凯如此上奏,应当说是很符合他当时的思想状态的。他本不主张从进行上层开始进行急烈的改革。而张之洞自己不愿入京,他在八月初三日致当时在京的钱念劬的电文中说:“袁如拟请召不才入京,务望力阻之。”张知朝局极为复杂,入京未必有益。张的电文,证实了袁世凯讲的是实话。袁经过八月初三日深夜与谭嗣同的一番周旋辩论,知谭易感情冲动,虑事不周,难成大事。故在折中隐谏光绪帝不要为新进之士所误。光绪帝看了袁的奏文,虽已动容,但无答谕。
袁世凯退下,因急欲回津,即赴车站。到车站,等候达佑文一同返津。达佑文,名斌,是荣禄主管陆军的幕僚。袁与达同来同往,使自己的行踪有人作证,亦可避免因皇帝的特殊召见而给荣禄造成对自己的疑心。这正是袁世凯成熟周密的表现。袁、达乘坐的是十一点四十分钟的火车。下午三点钟到津。圣安棚茶座在车站,同城文武各官咸往迎迓,一时颇为热闹。袁下车后即往总督府,荣禄已令卫兵夹道罗列,见到荣禄,“略述内情,并称皇上圣孝,实无他意,但有群小结党煽惑,谋危宗社,罪实在下,必须保全皇上以安天下。”话未说完,叶祖进来,叶原为海军革职将领,此时为荣禄主管海军的幕僚,不一会,达佑文亦来,因人多不便细谈,等到将近二鼓,仍未找到机会,袁先退晚餐,约以明早再造详谈。大概袁世凯当时认为,康有为、谭嗣同提出的军事政变计划虽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及早详细秉明荣禄,但事情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袁、荣一方,如果袁世凯自己不动,康、谭只能沉默等待,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所以,袁并未感到万分紧急,非在当天夜里谈完不可。荣禄未知详情,放心不下,第二天一早,降尊去找袁世凯。当荣禄详知原委后,惊恐失色,大呼冤曰:“荣某若有丝毫犯上之心,天必诛我,近来屡有人来津通告内情,但不及今谈之详。”袁说:“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两人筹商良久,迄无善策。
荣禄回到督府,又约达佑文熟商。事实上,当礼部堂官被罢后,京城达官来津找荣禄者已络绎不绝,待有袁世凯召入京,荣已有周密布局。此时荣禄并不担心袁世凯背叛自己而采取某种举动,他要考察的是袁世凯在光绪帝召见之后,是否仍与自己同心一致。袁把全部情况毫无保留地向他倾吐之后,他放心了。
当八月初六日荣禄与袁世凯正在天津造膝筹商,苦无良策以弥合两宫之时,朝廷已赫然颁发慈禧训政的上谕。上谕内容丝毫未涉及谭嗣同策动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之事。可知慈禧训政与袁并无直接关系。训政发生后,早已热衷慈禧训政的杨崇伊于当天赶到天津报信。荣禄把袁世凯招到督府,出示训政之电,杨崇伊在座可予证实无误。荣禄捧着茶杯笑着对袁说:“此非毒药,你可饮之。”意谓:大事朝廷内部已经决定,用不着我们操心,你袁世凯不必顾虑,我荣某不会害你。 摘自《中华读书报》
转贴来源:河北日报网站,作者不详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多谢老芦贴上珍贵史料
--
林思云
- (66 Byte) 2002-9-10 周二, 下午8:54
(102 reads)
别谢我,谢某位给我提供搜索引擎的网友
--
芦笛
- (222 Byte) 2002-9-11 周三, 上午5:03
(10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763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