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的致歉,并解释我为什么对林毅夫、杨小凯之争不以为然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的致歉,并解释我为什么对林毅夫、杨小凯之争不以为然
不争论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我的致歉,并解释我为什么对林毅夫、杨小凯之争不以为然
(430 reads)
时间:
2002-9-10 周二, 上午2:44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的致歉,并解释我为什么对林毅夫、杨小凯之争不以为然
--------------------------------------------------------------------------------
[不争论] 于 2002-9-10 5:38:41 加贴在 经济人俱乐部 ↑
我最近工作很忙,答应一些朋友的事情也迟迟没有落实,所以论坛来得少了,写帖子也非常马虎。上一个谈林毅夫、杨小凯关于“宪政改革”之争的帖子,就随手写了“经济学家还是少谈政治为好”这样的句子。现在看来,这个态度是不对的,而且是粗鲁的。一些网友回帖也说了,哈耶克、布坎南都是经济学家谈政治而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应当对此致歉。
1、经济学家谈政治还是慎重为好
我想我的态度应当修正为:经济学家谈政治时,还是慎重为好。政治领域本身自成一体,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当然会有独到之处,但不能用经济分析代替政治衡量。赵晓兄写(口述?)过一篇文章,不久前在这里贴过的,叫“单身女子的经济学分析”。我以为很有趣。好就好在,赵晓兄做的是分析,而不是建议--他没有建议单身女性用经济学的概念去决定什么时候嫁人,应当嫁给谁。换句话说,赵晓兄在用经济学观点去分析情感问题,但知趣地没有要用经济分析去替代人的情感决策。前者是“情感问题的经济分析”,后者就变成了“情感问题的经济决定论”。
每种领域都有自己的经过历史考验的基本前提。例如经济学上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如果带着政治眼光来看,这个假设大可质疑。比如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就不仅仅是从商业利益出发,而很可能肩负着和平演变中国的使命。从这个假设出发,我就可以争辩说: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其实是一个陷阱,是要把中国经济拖到依赖美国的地步---不要以为我在说笑话,一些“政治觉悟特别高”的所谓“经济学者”,真地就是这么分析的。对这种满身政治细胞的“经济观点”,我想真正的经济人也只能是一笑置之。这个例证就说明了,把政治分析引入经济领域,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亦即一般不能挑战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前提,否则就会瓦解整个经济学说的意义。
2、政治领域包含了一些道德上不证自明的命题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政治领域也包含了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而且往往是道德性质的。比如我们认为个人自由是神圣的,一个不能保障基本个人自由的社会是政治上“不好”的。对这个课题,你当然也可以设法用经济模型去分析,比如你可以讨论:一个个人自由较大的社会是否经济发展较快?或者还是较慢?个人自由范围的界定是否有经济上的理由?但无论你怎么讨论,有一点是你不应轻易去冒犯的,就是个人自由的正当性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也许可以从经济角度提出一个模型,证明侵犯人的个人自由可以使经济更快发展,但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个证明是不可接受的,至少是不相关(irrelevent)的。
我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人无缘无故打我,我就会反抗。我把这一反抗的权利视为自己个人的内禀权利,是不证自明的。当然你从经济学角度也可对此分析,例如你可以证明:一个不允许个人反抗暴力侵害的社会,将是经济上低效率的,所以反抗暴力是经济上合理的。但你这个证明对于我来说,意义极小。即使你证明出了相反的结论,我也还是要反抗暴力,我仍然会坚持我有反抗暴力的权利。在这类问题上,经济学的分析是不相关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林毅夫和杨小凯先生的争论不以为然。因为宪政改革这个课题,在我看来,可以有无数条政治上的理由,但却不必满足“经济上高效率”这一条理由。杨小凯先生的基本思路,就是试图证明:宪政改革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所以必须进行宪政改革。而林毅夫先生的命题则是基本相反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宪政改革是否正当和正义”这个政治课题,偷换成了“宪政改革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样,问题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变成了和真正政治领域“不相关”的经济分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争论得越多,越深入,越精彩,就越具有误导性。
3、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宪政等等的功利态度,不利于政治进步
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曾经暴起过一段对“自由”、“民主”等等的狂热。现在看来,这场狂热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最严重的先天不足,即对自由、民主等政治议题,不是用“正当性”和“正义性”的眼光去分析,而是扛起了“自由、民主可以使中国更快发展强大”这样一面大旗。这就把一桩本来应当属于正当性和正义性的事业,变成了属于功利性的事业。
《河殇》是这种思路的集大成。《河殇》花了绝大部分篇幅在“痛诉”华夏文明的“血泪史”,苦苦思索“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其结论就是没有引入西方文明包括民主、自由等等。言下之意,如果中国吸纳了这些西方文明成果,就可以再度复兴和强大。这一思路的命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兴盛,有自身的地理因素,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比如早期文明都发源与河流附近,这完全是由经济因素决定,和该文明的政治制度关系很小。例如该种文明是信仰一神教还是多神教,就是一个基本无关的因素。一个高山部落,是没法发展成文明古国的,所以你不能说这个高山部落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多神教。这个规律在当代并没有改变。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中国由于本身资源、人口的制约,客观上注定了不可能在当代世界上成为强国,那么怎么办?是不是中国就可以彻底不要民主、自由这些东西了?是不是就可以彻底不要政治改革了?
所以,当90年代,另一些人,包括另一批知识分子,抓住了这个命门予以痛击后,80年代的这批所谓民主派们立刻土崩瓦解,不堪一击。不仅在政治权力体系中,而且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丧失了大部分影响力。对方的反诘很简单,就是提出了一系列论据(如东欧、独联体国家),证明民主化、自由化不但不一定导致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可能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民主化的功利基石于是轰然倒塌。而社会大众、包括原先倾向于民主的那一群,也很容易地倒戈接受了“稳定压倒一切”的命题。因为这个命题,和所谓“民主派”的“民主带来繁荣”的命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我看来,杨小凯先生所谓“宪政改革才能保证资本主义的繁荣”云云,正是重复同样的老调思路,而且肯定会重蹈同样的覆辙。这样的调子重复得越多,在我看来,对宪政改革等等越没有好处。我上个帖子认为他们应当“少说为好”,其实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建立一个新政治体系,或者完善一个已有的政治体系,除了利益的因素外,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何为正当,何为正义。当绝大多数社会公众拒绝一个体系的正当和正义性的时候,它就不可能再长期存续;而当绝大多数社会公众接受一个体系的正当和正义性的时候,它就会水到渠成。在正当性和正义性考量中,经济效益只是一个并不占据核心的因素。中国政治改革目前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对经济效益因素考虑得太多了。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请问哪里可以看得到林杨二人的争论文章?
--
英明
- (238 Byte) 2002-9-10 周二, 上午8:04
(90 reads)
“宪政改革不必讨论经济上的效率”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条件下或可成立
--
藏獒
- (394 Byte) 2002-9-10 周二, 上午3:13
(12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583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