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吴三桂降清别论--民运应从中借鉴些什么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吴三桂降清别论--民运应从中借鉴些什么
刘国凯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吴三桂降清别论--民运应从中借鉴些什么
(792 reads)
时间:
2002-9-07 周六, 上午3:4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吴三桂降清别论
--民运应从中借鉴些什么
刘国凯
华夏民族历代历朝的汉奸群体中声名最为“显赫”者莫过南宋的秦桧和明末的吴三
桂。提起吴三桂,稍有历史知识者皆知其引满清入关,导致华夏亡国268年的滔天罪
行。对吴三桂是大汉奸的盖棺定论笔者完全予以认同,然而笔者还想进一步
探究的是吴三桂之降清是否百分之百是他个人的责任?当时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较清晰地回顾了历史以后,当代中国民主运动可以从中吸取些什么?
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经过之简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大顺军。京师震动。因大同乃京
畿西边门户,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时崇祯再也顾不得驻守关宁的吴三桂部所负
北防重任,急令吴三桂入卫京师。三月中旬,获令后的吴三桂立即徙宁远地区几十
万辽民内迁,三月十九日(一说十六日)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
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同时又获悉明居庸关总
兵唐通已降大顺,并奉李自成令乘虚占领山海关。吴三桂进退失据忧心忡忡。
就在吴三桂撤离宁远之后的两三天,都设沈阳的清庭业已探知。这对于他们来说不
啻一大喜讯。宁远这座城无疑是他们辉煌事业的一个黑洞。在那里长留着他们抹不
去的耻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们那不可一世的、与明庭交锋百战百胜
的大汗努尔哈赤所率的六万大军惨败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清军撤回
沈阳后,努尔哈赤羞愤交加终日忧忿,不久伤患(一说背痈)恶化,不治身亡。这个
制造了无数灾难的屠杀者终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恶人生。经过一番角逐以后,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在出兵朝鲜获胜后,率凯旋之师猛扑锦州、宁远,
志在必胜以报父仇、雪国耻。不期赵率教矢志坚守锦州、袁崇焕拼死保卫宁远。后
金军死伤枕藉,皇太极不得不饮恨撤围。满清又一次惨败宁远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卒。幼主福临立,多尔衮、齐尔哈朗摄政。
为树立威望,九月,齐尔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几个军事
据点。他很快攻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但当他率军攻打宁远时,却遭到吴三
桂的坚决抗击。宁远,这座城市简直是满清的梦魇。从1626年到1643年,清军三次
猛攻它都铩羽而归。然而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庭真是大喜过望。急于建
功立业的多尔衮等人闻讯当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吴三桂盘桓踯躅在永平、玉田一带。崇祯死、明庭亡,他和所
有明庭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这并不违反礼
教。改朝换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贫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么李自成这个驿
卒又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
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吴三桂已
有降意。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
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
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
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斩一
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
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
立即予以征讨。另一派意见是暂时放置。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一是刘宗敏、
李过等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不
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
大举征伐。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而且吴军以“素能战”闻名,不可轻视。
他们认为还是暂时维持现状,继续招降为上。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
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大顺朝决定征伐一事,吴三桂先期探知,大惊。他自忖断无抵挡大顺军的力量。为
自保计,他决定向满清借兵。条件是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
满清对关内的这些变故并不详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祯身亡,应藉此中原大乱
的机会与大顺一争天下。四月九日满清大军起程沈阳。十五日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
派来的特使。多尔衮等大喜且疑,并未加快行军速度。二十日到达连山。吴三桂第
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军已薄山海关,情况紧急。清军闻讯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
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顺军与吴军已有交战。吴军几不支。吴三
桂再度遣使到清营,急催清军加入战斗。此时明了情况的多尔衮再不以吴三桂所言
“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为满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坚持吴三桂必须
剃发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时,吴三桂已别无选择。若明日单独与大顺军交锋,必将
不敌,身家性命必毁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尔衮所示,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次日,
山海关大战展开。狡诈的多尔衮令吴军先与大顺军战。待交战双方皆疲,而吴军已
显不支之时,方挥师跃入阵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顺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
中兵败如山倒。“一食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
至此,吴三桂所谓借清兵以伐大顺,以复明室的设想已成泡影。在军事上、政治上
已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满清,只把吴三桂视为众多归降故明官员中的一个,并驱之若
走狗来为其征服全中国的企图效力。吴三桂的汉奸恶名将永远与其名字相随。但吴
三桂起初确实并非打算引清兵以灭华夏,然而以既成事实而论,华夏后人却没有可
能原谅他。
二、另一个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如果说对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么对吴三桂的个人经历就更少
人知晓了。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
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
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
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
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
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
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
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
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
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不料那
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
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
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
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
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
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
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
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
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
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
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
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
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
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
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庭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
松锦之败使明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
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
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
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
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
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
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的坚决抵抗
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
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
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
人质,另一方面当与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三、促使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
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
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
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
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
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
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
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
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
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
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
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
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
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
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
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
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
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
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
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
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
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
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
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
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
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
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
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
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
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
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
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
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
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
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四、民主运动应从吴三桂降清事件中借鉴些什么。
单纯的历史学术研究不是我们的所务、所长。以史为鉴才是我们应于从事的项目。
类似大顺的错误举措逼反吴三桂的这种情况,其实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已重现过
一次。北伐军在前方打仗,毛泽东在后方发动农民打“土豪”。许多北伐军军官都
是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他们在前方流血牺牲,自己的父母亲属却被农会斗争清算。
这不能不使其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时情况的混乱程度使某些共产党
的高级干部,如李立三的父辈家庭都无以幸免。国共分裂,北伐流产,以及后来日
本侵华,国民政府在一片内耗中乏力抵抗导致国土大片沦丧,这追根溯源起来,毛
泽东都是罪莫大焉。
历史的一页翻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北京民主墙发端,勃兴了全国规模的七九
民运。其标志是北京和全国二十几个大、中城市都陆续创办了民刊、民主墙。其骨
干分子是一批三十岁上下的青年。笔者于1978年十二月在广州创办了民刊<人
民之声>。
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势是毛共的极端专制主义坚冰初裂,百废待兴。邓小平等正在冲
破凡是派的阻力进行大面积的平反“冤假错案”,“改正”右派,取消划分成份等
等。政治上的这些改革带动了经济上的“新政”--工人加薪,实行奖金制度,
农村实行责任田,和文艺政策的放松。伤痕文学和某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得以
问世。
从毛共的极端专制主义到完善的民主制度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根本不可能一步跨
过。从毛泽东到后来某个基本膺服民主理念的共产党领导人之间,(这个人后来的确
出现了,他就是赵紫阳)。邓小平依其经历和思想实质来判断,他肯定只是一个过渡
性的人物。在那个年代,中共里面即使有基本膺服民主理念的人,也会是相当个别,
不能形成派别,而且离权力中心相当遥远。以邓小平、陈云、彭真为代表的中共务
实派只是因毛泽东多年的倒行逆施使之都深受压抑乃至荼毒,而产生了某一程度改
弦易辙的想法。说到底,他们并不是崇尚民主的政治改革派,而只是有意愿把毛泽
东蹦得太紧的统治链条放松一些而已。
面对邓小平们,七九民主青年并不具备与之较量的力量。之所以如此,还不仅仅是
因为他们具有极大的强制力量,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他们所作的一切已在相当
程度上满足了大多数民众的祈望和要求,因而也就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拥护。公开正
面与之较量,不但力量远远不足,而且还会脱离群众。离开泥土的花朵再鲜艳也很
快就会凋谢。正确的作法是不与之正面冲突。利用邓小平们还唱着“改革”、“民
主”的调子的时机去尽可能地打擦边球。把传播民主思想和对共产党制度的抨击做
到邓小平们将要翻脸的临界点上。就这样绵里藏针地,顺着邓小平那好听的,但却
并不打算真正实行的改革调子
,推着他不请愿地向前走。邓小平想装好人,装改革派,就让他装个够,装到最大
限度,不要给他找到翻脸的借口和机会,更不要逼他翻脸。
可是,在七九民主青年中,就是有人不去、或不愿洞悉这一点。他们冲得很快,跑
在时代的前列。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邓小平。指责邓小平要搞个人
独裁。无论邓小平做了多少政治开明的姿态,但只要涉及到对他个人的直接攻击,
都只会促使他立即翻脸。尤其在他的权柄还未稳握之时,他一定会对攻击者进行断
然的镇压。并且他不会把这一攻击只看作个案,而会把它判断为整体性行动的突出
部份,从而向全体七九民主青年和整个七九民刊民主墙运动开刀。
七九民主运动被镇压了。一支本来还再可以活动一些时候,甚至可以以某种形式再
把共产党制度的罗网撕开一些的工作中止了。这颇为可惜。当然,在那个历史时期
的综合社会条件下,即使没有激进分子把事情弄糟,七九民运所能到达的高度亦十
分有限。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还是必要的。关于这些,笔者曾有另一篇题
为“论民主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文章较详细地谈及。(见中国之春1998年十二月
号)。
十个春秋过去了。从七九年到八九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邓小平、陈
云为代表的中共务实派、开明派在社会进步浪涛的冲刷下已完全露出他们保守派、
顽固派的真实面目。而新一批以胡耀邦、赵紫阳为代表的真正开明派、改革派成长
起来,并接近了权力中心。社会上经过“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的反复较量和此起彼伏局部学潮的冲击,民主能量在不断的积累之中。邓式经济改
革不但给普通工人带来的利益已经枯竭,而且造成了干部阶层的贪污腐化,从而引
起工人群众的不满。在这种社会情势下,借助着胡耀邦去世、亚银会议、戈尔巴乔
夫访华等一连串契机,八九民主运动勃然而兴,而且迅速扩展到极大规模。
七九民运虽然波及全国二十几个大中城市,但持续的参加者总共亦只千人左右。其
年龄层次和社会层次都相当单一。八九民运大不相同。它的社会发动面和规模都是
七九民运无可比拟的。关于八九民运各方面的情况均人们所熟知,无庸笔者赘述。
而笔者感到应直言不讳的是,八九民运与七九民运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点是,八九
民运本来是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可以揭开中国民主进程的新篇章。它的失败大大
延宕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以至至今中国还踯躅在专制政治中并未见穷期。
八九民运的某些领导人物对八九民运的失败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当他们之中许多
人还在逃亡之中,或还在监狱里,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对他们作任何批评都是不
适宜的。但而今当他们大都在海外过着较写意的生活,甚至回国作生意收入颇丰时,
再进行这样的探讨就不必过于顾左慎右了。
探讨他们应负的责任并不是追究他们。任何人都不具有追究的权力,而且无从追究。
这项探讨只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今后再有类似的社会波涛发生时,老的和新
的冲浪者们驾驭风浪的能力会高一些,不会重蹈过去失败的覆辙。
进行这项探讨丝毫不意味着要为邓小平、李鹏等中共顽固派、六四镇压的凶手开脱。
对于他们的罪孽肯定要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清算。邓小平想用掀起经济热潮,让很多
人赚钱,以期藉此使人们淡忘他双手上的鲜血是徒劳的。今天,邓小平盖棺尚未定
论。定论在中国实现民主的那一天。
正如吴三桂那于十几年的抗清战斗中所立下的卓著功劳都不足以抵消他借兵满清而
至华夏沦陷的罪过,邓小平七十年代末放松毛泽东政治链条的德政和九十年代的经
济“创举”都完全不足以洗去他手上的血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去考量,大顺朝的
错误作法难道不是促使吴三桂降清的重要外因吗?请不要弹奏那些诸如“外因必须
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毛八股。那些毛八股只能唬住为了通过考试关的学生。事
实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外因是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大顺朝若举措得
当,吴三桂一定不会降清。中国从1644年四月以后的历史一定会全部改写。
八九年暮春的日子里,若运动的领导者能控制住火候,矛头不指向邓小平个人,不
长期占据天安门广场,而采取有弛有张
的策略,并与以赵紫阳为代表的中共改革派默契配合,以蓄势待发的体制外力量作
为党内改革派与顽固派摊牌的倚持,更具体地说,改革派以人民民主力量请邓小平
等中共元老们“光荣退休”,并由中共改革派接掌权力“善后”,那么,从那时开
始,中国的历史将会全面改写。而今的中国很可能已跻身于民主世界之列。监狱里
一定不会关有政治犯、思想犯。或许沿海大中城市里不会有如今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却也没有如今那么多的盲流饥民。或许城市居民的手机普及率、摩托车小轿车的拥
有率没有现在高,但广大民众对社会公众事务有充份的发言权,而且会活得较自尊
自信、社会道德风貌较优质、人与人之间关系较和睦友善。看看如今中国社会是一
幅什么图景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正义感泯灭、社会责任感淡薄。吏治高
度腐败。贪污受贿横行。人们心态浮躁、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见死不救.....。
1644年春,留给吴三桂考虑的时间只有十天左右。1998年春留给邓小平考虑的时间
有一个月。顽固派的走狗李鹏、陈书同等从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是极希望邓小平
施行铁腕镇压。他们一直在搔撺他这样做。邓小平并不完全为他们所左右,他有自
己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月的时间里,运动不但没有转圜,而且愈加升温。吴三桂在
听了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直至李自成大军启动才决定投清。耄耋之年邓小平终于
从民众的正义呼声中虚幻出巨大的危险,便去外省大军区般兵。其实人民的呼声尽
管直上云霄,却也只是和平的劲风,而不是炸药的气浪。精神变态的邓小平完全没
有资格得到吴三桂所应得到的一丝惋惜。然而,我们从自身来考量,为什么不把邓
小平的特殊因素考量到,将正义呼声的分贝掌握在不至使他精神变态的程度之内呢?
历史已经写定了。大顺朝没有后悔药可吃,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邓小平也没有
后悔药可吃,但民主运动有后悔药可吃。中国民主运动还在,中国的民主事业还没
有成功。吃一堑长一智。祈盼在望昔抚今潜心借鉴之后,中国民主运动会成熟起来,在
下一波的民主浪涛中正确掌握民主航轮的舵盘,驶向光辉的目标。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建议
--
李有才
- (136 Byte) 2002-9-08 周日, 上午6:34
(301 reads)
严重支持刘国凯此文的言外之意。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休要“后人复哀秦人”
--
余大郎
- (1398 Byte) 2002-9-07 周六, 上午7:37
(33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469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