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者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50
经验值: 816
|
|
|
作者:六者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劝胡安宁先生及早退步抽身兼致樊弓教授
芦笛 2002年7月18日
【说明】
此帖本想贴到《海纳百川》之《罕见奇谈》论坛上去,但我生怕再次引起群殴,让该坛斑竹们穷于应付,因此还是贴到这里来,希望两位能看到。
【正文】
马克·吐温的《竞选洲长》曾选在文革前的高二语文教科书中,我相信胡先生一定学过。老芦记性不好,于今只记得个梗概。反正“吐温”想去竞选洲长,他的一位长辈来信说:你这孩子虽然我一直看着没出息,可怎么也没想到你会堕落到去干这事。如果你喜欢自渎,那就干去吧。老吐觉得自己名声很不错,所以没听老人言还是上了。最后他备受诬蔑中伤,狼狈退出,给他的代理人写信说明意向,在信末署上:“你过去的诚实的公民、现在的纵火犯、鸡奸犯、流氓、伪钞制造者吐温上”。
有趣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发生在胡先生头上的事。几个月前胡先生以“余大郎”的网名出现在汉奸论坛时,谁也没想到在短短几个月后,他就会变成盗窃名画的绺窃犯、国安部收买的“风纪中”(按:应为“风际中”,《鹿鼎记》上康熙派出颠覆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的内奸。栽赃诬陷胡先生的壮士不知怎么忘了,他这么一比,就把中共比成了康熙大帝,而该同志在那小说里可是备受歌颂的正面人物)。其实,壮士们想象力还不够丰富,谨在此建议他们在胡先生的头衔前面加上个“谋杀犯”,因为他的初恋对象就是让他逼得跳了楼的。
这就是为“民主”混混们把持的海外中文网,老实说一句,这些人干出来的下流事,连拥共的“爱国者”们都干不出来。既然可以言之凿凿地在公众论坛上造谣诬蔑别人是国安部派来的内奸,那当然在公众论坛上公布民间组织内部隐私、发表私人通信、造谣奸坛为谁谁伪造点击率就只是小菜一碟了。比起这些人来,那位几十月如一日孜孜不倦,效法伟大的无产阶级老马屁家、敬爱的叛徒内奸工贼刘主席,大树特树未来伟大领袖胡平主席的绝对权威的同志,真可以算是天使了。
任何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怎么还能在这种脏水里打滚?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老芦离开了《大家论坛》,在那告别帖中,我引用了《渔父》中渔夫唱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还附上了郭老才子的翻译:“沧浪之水清清,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浑浊,可以洗我的泥脚。”我当时涉网不深,不知天高地厚,跟吐温似的,以为只要自己乾净,便怎么也弄不脏,到后来才悟出:哪怕你如何乾净,只要跳进网络这个脚盆,迟早要变得和盆子底上的积垢一般脏。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饶你三头六臂,饶你七十二变,只要落网,便洁的进来,脏的出去!
胡先生似乎也不例外。看了他那《民运四大不要脸》的帖子,我不禁为他感到羞愧,这倒不是因为他骂了人(在网上,骂人大概是最轻微sin了,比起造谣污蔑来,那简直可以算圣迹) ,而是因为他居然把毛共“抛档案”的文字狱功夫使出来了。据我理解,这似乎不能称为民主辩论,你不同意人家的观点,就去批人家的观点行了,哪怕百般讽刺嘲笑,总比干这种事上流些,是不是?后来不知怎么连张三一言的地址也成了“专案外调”的重点,无怪乎连性格温和的反革命QS先生都看不下去走了。
由此可见网络的可怕,套阿爵爷的话来说,是肮脏的论坛使人堕落,绝对肮脏的论坛绝对使人堕落。稍微有三分自爱心的人,可不惧乎?
而且,在脏水里搅得一身稀脏,遍体恶臭,为了什么?难道就为了和几个心智不全的人吵架斗嘴?远的不说,就拿老马那《叛将领军,民运如何取胜》的妙文来看,那主题思想整个就是毛共的“以仇恨选拔干部,以仇恨实现事业,以仇恨治理党国”的遗毒,提倡在民运干部中进行林彪同志首创的“两忆三查”(查出身等等),而这彰明较著的“毛”病,“民主”好汉们居然无一人看得出来!这些人究竟是什么毛共底子,难道还有什么疑问?这种伪劣“民主”,难道还值得“扫荡”?
(顺便在此给老马的上联对个下联,老明一走,奸坛便连个有点起码联才的人都没有了,可叹!
叛将领军,民运如何取胜?
懦夫惑众,苍生难免遭殃!
这里的“懦夫”是指方励之、柴玲、吾尔开希诸小丑。)
所以,在此谨劝胡先生珍惜羽毛,洁身自爱,不要再在中文政论坛子里打滚,实在忍不住要上网,那就去嘲风弄月。以先生雄才,何事不可谈,非要去搞“三讲”?不过,如果先生真要这么做,恐怕还得换个软件。您那软件的标点符号只占一个“拜托”,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另外,您的文章其实写得很好,只是不注意分段,影响了效果。我原来一直以为你不怎么会写文章,直到读了网友转贴来的您回忆初恋的文章,惊其凄凉哀怨绝伦,这才发现那原来是标点和分段造成的差别。如果您不改了这些技术细节,只怕逃到天涯海角也有人前去追杀。除非你像老芦似的挺进国内,则壮士们是绝对没那胆子跟着去的。不过这一来,您那“风纪中”可也就作定了,呵呵。
下面答樊弓先生的两个跟贴的标题。很对不起樊教授,我批您的时候基本没看您的回应,这我已经检讨过了,是根本不把论敌放在眼里的轻蔑傲慢的表现。前两天去我的文集中拷贝一篇我没留底稿的文字,在刨找过程中溜了一眼,看见了你两个跟贴的标题,第一个我记得是问我“假笑是不是笑”,第二个似乎是质疑我关于“形式逻辑只管思维的形式正确与否,不管思维的内容是否正确”的说道。您大概觉得那荒谬绝伦,所以特地用“芦笛语录”的字样作为前导,以便引起读者注意。因为一直没看见这两个跟贴,所以延迟到现在才答复,不恭之至,请您原谅。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前,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点最起码的数学和逻辑常识(也就是“18岁前积累下来的偏见”),那就是由等量公理中的“等于第三量的两量相等”中得出来的“等量代换”原则。我不知道您是否知道,其实演绎法的“三段论”就是那个原则的运用。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数学上的“等量”是两个外延完全相等的概念,而逻辑上的三段论代换的概念则不一定。这里的原则是,可以用种概念去代换属概念,但绝不能反过来。所以,“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命题中“人”这个属概念,可以用“女人”、“男人”,“老人”、“孩子”、“青年”、“壮年”等等种概念去代换,原命题仍然成立,但绝不能反过来,用“人”这个属概念去代换种概念。这就是所谓“三段论”。
再举个您的领域里的例子:“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这个命题中,“平行四边形”这个属概念,可以用“菱形”、“矩形”、“正方形”这些种概念去代换,得出的命题仍然成立。
明白这一点,就不必非要列出下面这种标准形式来:“人都是自私的,女人是人,所以女人也是自私的”才能进行合理思维。不幸的是,从我看过的您的一个跟贴中,我发现您只机械地记住了三段论的形式,没搞明白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等量代换。一个数学教授闹出这种笑话来,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太稀罕的──比起“人数可以是永远不等于零无穷小量”来,这算得了什么呢?
话说回您那著名的“伪善也是善”的命题来。根据上面的原则,凡是涉及到“善良”这个属概念的一切命题,我们都可以用“伪善”这个种概念去代换之。因此,如果我根据“樊教授是善良的”这个判断代换出“樊教授是伪善的”,您认为如何?类似的习题可以有无数个,您如果有空不妨花点时间练习练习,好吗?
再说“假笑是不是笑”的尖端难题上来,我看有人已经跟贴回答您了,说那得取决于你怎么定义那个笑。不过我只看了那跟帖的标题,所以再在这儿说说:如果那“笑”只是指一种表情,则假笑勉强可以算是笑吧。这跟“假话也是话”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我猜你可能看不出两者的类似之处来。如果我们把“笑”定义为“因内心愉快而产生的面部表情”,则恐怕您那“假笑是因内心愉快而产生的面部表情”的命题恐怕不是正常人可以消化的,您说呢?
不仅如此,上次我根据逻辑等价原则,使用类比推理,从你的“伪善也是善”中导出了“伪A也是A”的公式,您说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您。可如今您又推出了个“假笑也是笑”的定理,那么我看似乎可以类推出“假快乐也是快乐”,“假幸福也是幸福”之类的公式来。对这点,您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倘如此,根据上面介绍的代换原则,咱们可以把“中共治下的人民只可能生活在假幸福中”改为“中共治下的人民只可能生活在幸福中”,您认为这个命题有什么毛病么?
迄今为止,您似乎已经建立了“伪善也是善”、“伪恶也是恶”、“假笑也是笑”、“伪经济学家也是经济学家”(我想,作为一个严肃论者,您总不会认定自己是个学术骗子吧?所以,当您自称“伪经济学家”时,我只能认为您得出了最后这个定理),接下来顺利成章的恐怕就是“伪经济学也是经济学”、“伪科学也是科学”等别的大定理了。如果您反对我这一系列的同理类推,我想您恐怕得说明理由才成。
不仅如此,在给赛昆网友的帖子中,我说:
逻辑学的一个assumption,就是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自
身,又不是它自身,也就是说,A绝对不能是非A(含假
A)。所以,你如果要承认逻辑学并使用它来思考,就
必须接受“伪A 决不能是A”这个认定。既然接受了这
个一 般性命题,当然也就不能得出“伪善也是善”这
种特殊命题来。 如果你得出这个特殊结论,在实质上
就是推翻了“伪A 决不能是A”的公式。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胡、樊等人通过提出那个特
殊命题,向整个逻辑学大厦发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命题
成立,则他们就等于证明了那个前提有例外,“伪A也
可能 是A”。下一步他们要做的事,就是进一步把
“伪A”分成“可以是A”和“不可以是A”的两类,并
给出明确的鉴定标准。这个工作完成了,他们也就可以
去领挪背儿了。挪背儿都是小事,他俩将作为人类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永垂青史。
我想,您现在既然已经证明了“至少有一部分伪A(伪善、伪恶、假笑、假幸福、伪科学)是A(善、恶、笑、幸福、科学)”,剩下来的恐怕就是完成那个世纪工程,确定该定理在何种情况下成立了。我个人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恐怕就数您的这个发现最伟大。真诚希望您能完成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伟大的工作,good luck!
关于第二个帖子,我建议您随便去看看哪本中学逻辑教科书的前言,好么?恐怕任何一个中学生都该知道,思维符合逻辑,并不等于那思维内容就是正确的。虽然老芦是“宣讲常识专业户”,可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在公众论坛上宣讲这种再粗浅不过的常识。区区苦衷,还请您谅解。
我在《中国人会思维吗》中说:
咱们的教育,实质上和当年八股文开科取士的应试教育没有
什么不同。无论学哪一科,都是教你一套繁复的规矩,让你
把这套东西操演得精熟,彷佛是教八十四式(?)武当长拳
似的,而一个高材生的本事,就是拳来足挡,刀来棍迎,按
师傅教会的套路“打出少林寺山门”。西方的教育是教你
“万人敌”的本事,强调的是教会学生“the way ofthinking”
(思维方式),去想前人之未想,立前人之未立,而咱们却
是教学生一套好拳脚,去应付考官想得出来的一切招数。
这种教育的结果,便是连数理化的高材生也不一定会逻辑思
维。许多人学会的是本行里那套严谨的规矩,却不会融汇贯
通,看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方法,把它应用到别的领域
中去,一进了社会人文领域便如同白痴,偏偏还要“挟理自
重”,以为方程式便是洛书河图一般的东西。
如今温故知新,倍觉这段话说得无比痛切,特地引此,与先生共勉之。
前两天偶然进奸坛去,看到先生正与林思云先生等人商榷经济学问题。我只是看了标题,不过觉得与先生相识一场,似乎该助先生一臂之力,可惜我又不懂经济学,无奈之下只能抄一段书附在这里,希望先生能在讨论中用上:
Keynes' basic idea was simple. In order to keep people fully employed. governments have to run deficits when the economy is slowing. That's because the private sector won't invest enough. As their markets become saturated,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investments, setting in motion a dangerous cycle: less investment, fewer jobs, less consumption and even less reason for business to invest. The economy may reach perfect balance, but at a cost of high unemployment and social misery. Better for governments to avoid the pain in the first place by taking up the slack.
........ Never before and an economic theory been so dramatically tested. Even granted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war mobilization, it seemed to work exactly as Keynes predicted. the grand experiment even won over many Republicans. American's Employment Act of 1946 - the year Keynes died - codified the new wisdom, making it "the continuing policy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promote maximum employment, production, and purchasing power."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did, for the next quarter-century. As the US economy boomed, the government became the nation's economic manager and the President its Manager in Chief. It became accepted wisdom that government could "fine-tune" the economy, pushing the twin accelerators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in order to avoid slowdowns and applying the brakes when necessary to avoid overheating. In 1964 Lyndon Johnson cut taxes to expand purchasing power and boost employment. "We are all Keynesians now", Richard Nixon famously proclaimed. Americans still take for granted that Washington has responsibility for steering the economy clear of the shoals, although it's now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Anan Greenspan rather than the President who carries mos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ime, March 29, 1999, pages cannot be found. Anyway, it's just a magazine, not journal)
最后想跟先生说,原来我准备修改批樊文章,把那些文风不正的句子去了,但后来又改了主意,觉得此举有“毁尸灭迹”之嫌。还是林思云先生说得好,原汁原味才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不知先生以为如何?对此文,无论是胡先生还是樊教授都不必回应,回答了我也看不见,因为我永远离开海外中文网了。
作者:六者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