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云儿:韩非子的进言术与辨言术(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云儿:韩非子的进言术与辨言术(二)   
狼协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215

经验值: 12262


文章标题: 转贴云儿:韩非子的进言术与辨言术(二) (465 reads)      时间: 2002-6-26 周三, 上午11:59

作者:狼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狼是云儿的扇子,在此竭力向各位推荐云儿的大作。





貌 似 公 正 易 公 正

          --韩非子的进言术与辨言术(二)



               云 儿





  韩非子的辨言术,是其辨奸术的一种,其中既有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招数,

也有不少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他强调术不同于法,是“藏于胸中”的不成文的

心机,是君王所独操的“不欲见”的权术。由此而来的许多招数,如挟知而问,

疑诏鬼使,倒言反事,奖励告奸等,我觉得过于阴险毒辣了,很不喜欢。然而,

就其正大光明的一面而言,很多手段却颇有可玩之处,不能以阴谋权术一概视之。



  手段之一,虚静以待,不露好恶。君王将自己的私人好恶深藏不露,也不企

图凭借其自身智能体能追求具体的事功,尽量以不带任何偏见的立场来听取进言

和辩论。这样,那些阿谀逢迎拍马屁,以及窥伺性格弱点钻空子的招数,便失去

了凭借。所以,韩非子强调“去好去恶,臣乃见素”,意思是,不披露好恶,臣

下就会自动去除言论的矫饰。



  韩非子似乎忽略了,不披露好恶,臣下固然无从逢迎君王私欲,却不见得不

会粉饰其言论。他们仍旧会以貌似公正的立场发言,用国家公义的名义掩盖其真

实动机。“去好去恶”所能做到的,只是给言论加上一个约束:它必须貌似公正。



  不过,只要君王足够明智,象韩非子说的那样,“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

以参合阅焉”,始终坚持言论的一致性要求,那么,要求言论貌似公正,还是会

对臣下的进言,产生实质性限制,防止其过分偏离公义。如果君王接受臣下的建

议,所依据的只是他所陈述的公义理由,那么,当时势变迁,需对此事作进一步

补充、修正或完善时,君王将只依据那个公义理由来裁决,而不会考虑进言者私

利。特别是当事态变动,当初提出的公义理由,变得与进言者私利相冲突时,进

言者势难出尔反尔,提出相反立场的建议。考虑到这一前景,即便是追求私利的

进言者,也会尽可能地谋求私利与公义的妥协,以防两者冲突时,自身损失太大。

如此,貌似公正,便由于言论的一致性约束,而转化为某种程度的实质公正。



  当然,象这样明智而不带个人偏见的君王,历史上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

相比之下,倒是现代民主制度,更接近韩非子所谓“虚静以待”的理想境界。首

先,进言者必须面对千万选民,没法拍每个人的马屁,只好诉诸公义。其次,立

法与司法的分立,给貌似公正向实质公正的转化,提供了制度基础。促进特殊利

益的立法,字面上总是以堂堂正正的公众利益为理由。而法院判案,只依据字面

含义来解释法律,绝不会管字面以外立法者私下订立的什么精神实质。这就将言

论的一致性要求变成了有保证的制度。可以设想,若是没有司法独立,特别是释

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立,貌似公正向实质公正的转化,将会困难得多。一旦无法成

为有效的约束,貌似公正便不过是一块遮羞布,骗人而已。



  手段之二,审察利害,不受迷惑。任何新起之事,大凡都有人得益,不免也

会有些人受损。韩非子说:“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是

以明主之论也,国害则省其利者,臣害则察其反者。”只要仔细分析谁得利谁受

害,就不难知道谁在捣鬼。从利害分析的角度看,臣下的建议,如果从中得到利

益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或者受损者主要是其竞争对手,那么,他的

动机就值得怀疑,其建议也就不值得重视。



  如果君王始终以利害分析省视进言,就对进言者加上了进一步的约束:他必

须把建议重新打磨一番,稀释其自利成分,不能让它与一己之私完全相合,同时

还须尽可能使更多的人能从中得益。在精明的君王面前,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自

己的建议同样不利于我自身的利益,往往是证明自己立场公正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现代社会里言论自由与理性辩论的传统,同样会迫使进言者证明自己的公正,

因而同样会要求其建言,不得与自身的特殊利益完全相合。任何人,只要在政治

讨论中采取貌似公正的立场,往往必须接受这项约束,否则便很难回答别人的驳

难。与韩非子不得不诉诸君王个人的精明相比,现代社会诉诸公开的理性辩论,

提供了更为稳定和有力的约束,迫使貌似公正者,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实质上

的公正。



  手段之三,众端参观,听无门户。韩非子认为君王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单凭

个人知识辨别进言中蕴含的利害关系和事实真伪。所以他提倡广开言路,自由辩

论。君王以外,在辩论中贵贱平等,贱得议贵。君王应当听取辩论各方的意见。

谈到“众端参观”的时候,韩非讲了这么个故事:



  张仪主张联合韩国魏国进攻齐国和楚国,惠施则主张与齐楚议和。两人在朝

廷上争执不下。群臣左右都赞同张仪的意见,认为进攻齐楚比较有利。秦王采纳

张的意见,结果得胜而归。惠施去见秦王,秦王说:“你不用多说了。进攻齐楚

果然有利,全国人民都一致拥护这个决策。”惠施回答:“这就有问题了。大凡

谋略,都是面对高度不确定前景的决策。因为不确定,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意见。

一半人觉得可行,另一半人觉得不可行。如今,居然全国一致拥护。这意味着什

么?意味着国王您已经听不见另一半人的声音了!长期听不到另一半人的声音,

您的王位就不稳当了。”(“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

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这段文字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地方:强调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应当的。即使某

一方最后被证明是错了,听取其意见也是很有价值的。这里面很有点理性辩论精

神的味道。察言辨奸,正离不开这样公开的理性的政治辩论。



  除此之外,韩非子还有其他很多察言辨奸的办法。仅就以上三条来看,韩非

子一方面不否认进言者的私人动机,另一方面又强调,可以通过设置种种约束,

将之最大限度的纳入国家公义的轨道之中。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洞见。



1999年7月8日



作者:狼协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狼协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83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