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香港电台节目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有人在楼下说“郑大班和黄毓民从来就没在香港电台做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香港电台节目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有人在楼下说“郑大班和黄毓民从来就没在香港电台做过”)   
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zt 香港电台节目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有人在楼下说“郑大班和黄毓民从来就没在香港电台做过”) (447 reads)      时间: 2005-7-14 周四, 上午7:29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八十年代,代议政制发展、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基本法草拟等等重要事件,进一步推动香港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节目在电台广播方面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孕育了多位时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如黄毓民、郑经翰、吴明林、梁家永、毛孟静、杨吉玺、徐咏璇、李玉莲等,本身也成为瞩目的人物。 ”

(安魂曲每天大部分时间看香港电视不看大陆电视,看了差不多十年,难道还不如楼下那位清楚?)


── 电台节目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 出席上海电台的「烽烟」电话节目「市民与责任」,直接与当地人对话,掀起高潮。外国记者估计,大概有一千万上海人收听。

以人数而论,颇是一项纪录,美国有几个流行烽烟节目,全国联播,收听率也不过如是。

电台烽烟节目之受欢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发挥了互动的效应。「互动」的,不仅是在节目中对话的两个或几个人,效应波及其他听到节目的人,把他们也拉进思想、观念的交流中。克林顿的节目进行以至完毕之后,上海人,甚至是上海以外的人,包括香港、美国... ...都有人讨论克林顿的观点是否合理、打电话的听众问题是否尖锐... ...。

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让烽烟节目的互动效应更进一步扩大,以香港电台早上的「九十年代」为例,地球村落内无远弗届,南起南非、澳纽,北至俄罗斯,由西欧一直到美加,都有听众进入网址收听现场节目,甚至拨长途电话到港台参加讨论。

电台发挥互动效应
八十年代以前,香港电台已经设有电话节目,如「太平山下漫步」、「电话诉心声」等,让听众就社会民生事务发表意见和向有关部门反映。八十年代初,香港电台制作了「八十年代」,提供了电话讨论时事的新节目方式,电台节目让市民发表意见渐成新趋向,如商台的「自由港自由讲」、香港电台晚间的「自由风自由 Phone」、「头条新闻」等,都让听众能就当天发生的社会大事发表意见。

特别在中英联合声明于八四年签署后,这种论政的节目更趋成熟,人材辈出。至九十年代,更因新城电台的成立,电台节目的竞争更大;同时,九五直选,政党相继组成,香港政权移交等重大的社会事件,使市民更加关心社会和积极发表意见。

各类型媒介中,以电台最能发挥即时互动的效能,而互动效能是否发挥至最大程度,则视乎节目内容和主持人是否掌握社会脉搏。抓不紧社会脉搏的题材,吸引不起广大兴趣,不贴切社会时弊的话题,也没有人愿意讨论。

节目紧随社会脉搏
战后以来,电台主流节目的发展,一直跟随社会脉搏。五、六十年代,香港社会从战乱慢慢平复,不少家庭都有惨痛的流离颠沛经历,伦理故事最能引起共鸣。于是,单人讲述或是以广播剧形式出现的天空小说,是电台的王牌,每天最少有四至五线的广播剧。甚至一些本地制作电影也依赖电台的广播剧作宣传,在上映前把电影故事改编为天空小说,在电台播出。

六十年代末期、七十年代初,战后一代成长,香港社会开始着重培育本土文化。

一九六八年,商台推出「年青人时间」,对流行音乐作有规模的推动和介绍,被视为孕育音乐节目主持的摇篮。而到了一九七四年,香港电台推出「青春交响曲」,把年青人节目推到高峰,并产生了「DJ 文化」,标志着这时代青年人的趣味和生活习惯,成为青年听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消闲节目。DJ 为配合节目需求,与年青听众打成一片,节目的节奏加快了,而内容亦由音乐推介,渐渐对时髦玩意,甚至反映生活面貌之事物、热门城市话题、年青人爱恶(发型、衣着等),均成为节目的题材,并因个人风格更产生了很多偶像级的 DJ,如「三个小神仙」的郑丹瑞、林姗姗、何嘉丽、由 DJ 晋身歌手的周慧敏、黄凯芹、「软硬天师」的林海峰、葛民辉、「疯骚快活人」的梁继璋等等都是具有个人风格的一群!

九十年代以后,个人风格的节目,渐渐为「杂志音乐节目」替代,演艺人的访问、游戏,主持人与听众对谈等占了节目内容的很大比例,听众层面也扩阔了,间接地造成节目与节目、台与台的竞争;要制造一个星级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并不容易。

杂志式多元化
七十年代中,香港社会急速发展,关注兴趣多元化,综合节目应运而生,除了生活讯息及娱乐外,还增加了时事、社会服务等环节,容纳更大层面的听众。

香港电台的「两个钟,季候风」是当时创新的一个综合节目之一,商台则以「日日好时光」为重点节目。而综合节目亦随社会的转变,渐分成青少年、家庭妇女、白领、长者、驾车人士等,节目内容亦就特定对象的口味和爱好而设计。时至今日,以「朝朝早精神好」这一个长寿家庭杂志节目为基础的「香港好精神好」调到下午时段,结合家庭与时事,是下午节目的新尝试。香港电台第二台的「晨光第一线」,脱胎自七十年代末期的「清晨开心果」及后来的「阳光早餐」,自车淑梅与曾智华联手后,摆脱以往以个人风格为主的主持方式,改以密集资讯,节奏明快,主持人角色对比鲜明,使节目播出十四年以来,仍独领风骚,更为很多杂志式节目的参考蓝本。

新频道新形式
八十年代,代议政制发展、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基本法草拟等等重要事件,进一步推动香港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节目在电台广播方面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孕育了多位时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如黄毓民、郑经翰、吴明林、梁家永、毛孟静、杨吉玺、徐咏璇、李玉莲等,本身也成为瞩目的人物。

一九八九年,香港电台成立了全港第一个以交通财经为主的频道,为全港驾驶人士和关注金融消息的听众,提供最快的消息。广播方式,一改以往「版块式」的规限,而采取「直流式」,是现在很多地区都采用的一种电台广播形式。直至一九九七年,由于本港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口渐增,为适应社会步伐,香港电台决定设立普通话台,把原有的交通财经台转为普通话台,而将交通财经消息报导放到几个主要频道中播放。这类交通台和普通话台的相继出现,说明针对特定听众的电台频道,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突破领域拓阔时空
展望未来,数码广播发展将成为主要广播模式,如 DAB 或 World Space 等的广播系统,将为听众提供更多的广播频道,节目更专门化,听众更由自己喜好及生活习惯编排自己的节目表。而且,除了声音外,还可提供简单图像。国际互联网络或者 ROD 也使电台广播扩展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听众可以随其喜好,在任何时间接收想听的节目。


电台发挥互动效应,开放渠道给市民发表意见。

广播节目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进入更广阔的时空,突破目前的节目形式,制作将更趋精细及多元化。大量的制作工序,将改变电台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往「一人乐队」的自编自导方式,将改变为更组织化和分工更细,才可配合媒体互动与及世界资讯的潮流。

■邵卢善
香港电台助理广播处长(电台)






作者:树生 标题:老安看来不怎么看 香港电台和BBC。不参加辩论,只提供事实: - 2005-7-13 16:34 (34 reads)


郑大班和黄毓民从来就没在香港电台做过,更根本没做过‘头条新闻“节目。 (海纳百川 www.hjclub.com)

你自己说的: 1.” 好比香港电台就经常宣传普及政府政策“ , 2.”头条新闻”政论节目,几乎每期都一边倒讥讽共产党,港台本身更制作了许多六四回顾等性质的专题“。这两件不就是说明了香港电台是 “公平的公共辩论平台” 么? (海纳百川 www.hjclub.com)

香港左派想把香港电台变成人民电台,他们喊得最响的理由就是“提供公平的公共辩论平台”,你不看香港新闻,所以才不知道吧。 (海纳百川 www.hjclub.com)

谁说BBC不让这些穆斯林发表意见?BBC在伦敦爆炸的当天就在其网站上提供一份据称是恐怖分子发出的声明,公众得以及时了解。 (海纳百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魂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988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