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九)---人民高于国家 zt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九)---人民高于国家 zt
CAOGEN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5/03/12
文章: 886
经验值: 920
标题: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九)---人民高于国家 zt
(559 reads)
时间:
2005-7-07 周四, 上午11:02
作者:
CAOGE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鲁迅的最后十年(十九)---人民高于国家 zt
摘录自:林贤治
chinatown.coolfreepage.com
二十世纪政治意识普遍觉醒,使世界各国劳工阶级及知识分子都在重新定义“祖国”。一个关键内容是,是如何在爱国情操里,注入人民主权的概念。即,“主权”国家的主权,是否真正代表了“公民”的利益,把保护公民作为它唯一的或是最重要的职能?
马克思认为,国家主权是与人民主权相对立的,国家高踞于社会之上,以它的特殊利益、官僚化机制和运作成为社会的寄生虫。20世纪初的政治多元主义认为,民族国家其实是众多社会团体之一。国家能否超越其他团体而获得优先地位,取决它对于国民是否具有代表性。
英国社会主义者拉斯基,坚决反对"国家主权"概念,他认为,国家主权仅仅是其命令被国民接受的可能性,与教会、工会等权力无异。国家对公民的制约力,并非服从政府法律的义务,而是遵守社会正义的道德义务。在拉斯基看来,个人是人类行为的最高仲裁者;主权属于个人,而不是国家。
现代宪法学说,无一不将所有秩序、法律和法令的道德渊源推向个人公民,而不是社会结构的某一个极点。它们强调的是,所有国家行为都不能违反基本人权。
罗尔斯在设计他著名的"万民法"时,认为首要的是制订正义原则。此原则,包括"军队不得用于对付自己的人民"等,关键是限制国家对人民随心所欲的权利。
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一致主张对国家主权加以限制,不同的在于确定由谁(哪个主体)来限制。从卢梭到马克思,强调的是人民主体,大众权力,以人民的共同体代替国家共同体。洛克以来的自由主义者,强调公民个体的自由权利,即普遍人权。正义与自由,革命与人权,都是鲁迅所渴望争取的。"奴隶"这个词,在他那里,既是人民也是个人。
专制政府及其帮凶常常以“维护主权”为名,行镇压人民之实。北洋军阀政府如此,国民党政府也如此。二战后,在纽伦堡审判战犯以及就个人责任展开的讨论中,被告及其辩护律师便动辄使用“维护主权”这个论据。维护主权,在他们看来是完全不受法律约束的行为。
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是:民族认同往往是通过国家来完成的。而鲁迅认同民族而拒斥国家,这种态度,使他在一个特定语境中陷入了言说的困难。只要抨击政府和国家主权,很容易被看作对民族的伤害,因此,他常被一些“爱国者”戴上“汉奸”、“买办”、“破坏统一战线”等罪名。
“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揭穿其危险性和欺骗性,是鲁迅的一个艰巨工作。国家会利用手中的一切政治能源,向国民灌输国家意识,要求国民认同国家、国旗,并将一切奉献给国家、国旗。
如何阻拒焦虑不安的人群在共同抵御外侮的口号下,愚昧地效忠于政府“国防” 的大旗呢?如何向他们解释民族主义的效忠对象,已不是“这个国家的原版”,而是经过政府改写后的版本呢?
这就需要在救亡中坚持启蒙,坚持人权常识普及。不然,从救亡到救亡,一切为了救亡,其结果只是救了专制的政府。穆勒说:“在专制国家里,最多只有一个爱国者,就是专制君主自己。”所以,鲁迅必须对国家,民族,爱国主义,联合战线等概念做出新的解释和界定。
表面看来,鲁迅对“国防文学”的否定,以致同意以“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新口号取代之,颇有点小题大做,实际上是在事关重大的观念和理论问题上,给正统的一致性,预先揭示出其不一致性。
鲁迅说:“要别人承认是人,总须在自己本国里先争得人格。”“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做人还是做奴隶?做谁的奴隶?做奴隶有没有内外之分?这是关于国家、民族的核心问题。人民主权的启蒙工作,在救亡中所以变得特别困难,还因为:
一、民族情感这东西并不是政府直接制造出来的,而是现成的,大众的,政府不过是挪用一下罢了。
二、政府加强国家统一和巩固现存秩序的口号和命令,只要贴上“民族”“国防”一类标签,许多所谓的群众团体便自动地代为推销了。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之所以受到否决和围攻,就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有碍“国防”的缘故。带根本性的问题被无聊的字面论争掩盖了,必要的批判性意见被“战友”看成“标新立异”,鲁迅的关于“挑战国家主权而争取人权”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知识界的理解,更不用说“大众”了。批判统治阶级,提供另类选择。鲁迅超越——实际上是一种决裂——了他所在的左翼集团,而孤身深入到了无人可及的境地。
鲁迅认为,大众革命的主权可以对抗国家主权,但当革命主权从组织内部对个人权利造成损害时,他一样不能接受。今天的革命主权如何转变为明天的国家主权,这是鲁迅的预见性,也可以说是危机感。他反抗代表革命的周扬那个“奴隶总管”,以及批判性阐释“国防文学”口号,其真正意义,仍在于对人权最高价值的阐扬。
作者:
CAOGEN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946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