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同志们呐,你知道我党是怎么管理国家的吗?[转帖] |
 |
纳兰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9/18 文章: 706
经验值: 991
|
|
|
作者:纳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阎淮:极权统治的金字塔结构
阎淮
(本文写于1990年,作者原系中组部青干局干部)
七套班子五个层次
中共政权的结构中,横向是三大系统:党、政、军。党的系统又分三套:党委、顾委、纪委。政府方面是人大、政府、政协。再加上军队,叫作“七套班子”。从中央到地市,都是这七套班子。比如每个省里,七套班子的领导人都是省级干部。纵向是五个层次:中央、省、市(过去叫专区,现在叫地区)、县、乡。
党中央的权力结构
党通过七套班子控制一切。党中央的权力机构有:党的领导核心、常委、政治局、书记处、中央委员会。领导核心,据邓小平说,第一代是毛泽东,第二代是他,第三代是江泽民。党章里没有“领导核心”的位置,但他其实有太上皇的地位,是最高决策者。围绕他,有一个不太确定的领导核心圈。文革前说是毛刘周朱陈林邓,实际上领导核心圈是毛刘周。在文革初,是毛和林彪,中期是毛和周恩来,然後是毛邓、毛华。文革後,是邓小平、陈云、胡耀邦、赵紫阳。现在我认为是邓小平、陈云、江泽民。
按党章规定,常委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机构。文革前七人,文革中三人、四人等等。文革後先是七人,把华国锋弄下去後,剩六个人,成了偶数。现在是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宋平和姚依林。杨尚昆作为政治局常委和邓小平的联络人列席常委会。这是一种权力联系,六四前党书记赵紫阳要见邓小平,也要杨尚昆传话。
常委下是政治局。如果说常委会是个决策机构,政治局就是个领导机构。政治局一般二十来人。中国副总理级的一般有十来个,只有第一第二位的能进政治局。十二大时总理是赵紫阳,是常委;第一副总理万里,是政治局委员,第二副总理姚依林就只能当政治局候补委员了。政治局集中了党政军七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人。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一直是政治局委员,先是彭真,然後万里,都是。第一副委员长一般也是。原来政协主席和第一、第二副主席也是政治局委员。军队的总参谋长,过去国防部长,也是。顾委主席、纪委书记先有党章规定在常委,後来邓小平陈云退下去,特地修改党章,现在他们不在政治局里,但还在领导核心圈里。通过政治局,共产党把党政军都控制起来。
在政治局里,往往新进入政治局的、比较年轻的具有较大的政治潜力。比如八五年,政治局增加六名委员,其实就是中央级的第三梯队。有胡启立、李鹏、乔石、田纪云、吴学谦和原来的候补委员姚依林。两年後的十三大,其中有四人胡启立、李鹏、乔石、姚依林,进入常委。苏联的情况也是一样,如谢列平、戈尔巴乔夫。这是因为老的不退出去,政治变化时就把一些年轻的加进去,再有变化时这些年轻的就进入更高的领导层。
第四层就是书记处了。书记处在中国一直是引起争议的机构。戴睛总结地说中国的总书记没有一个是善终的,从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向仲发,一直排下来。现在是江泽民,还要看。文革中,大部份干部被打倒,但每个机构都有些人留下来。只有书记处,无一例外地统统被打倒,戴的帽子也都很重。彭罗陆杨,彭当时是不挂名的副总书记,除了邓小平就是他,邓小平说是总书记,但他对毛泽东比较了解,一直没有真正干事情,彭真是在第一线干事的。彭罗陆杨当时是书记处的主要领导人,党的第一线领导,文革还没真正开始就被定为反党集团。
十一大五中全会中央决定重新设立书记处,十个人,集中了党政军的全部负责人,实际上是中央的办事机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书记处处理中央日常事务。当时书记处比较健全,集中了七个班子里比较年轻管实事的人。但到十三大,由于胡耀邦垮台,党章又把书记处降格,降为常委和政治局的办事机构。书记处成员由中央全会选举改为由常委提名中央委员会通过。这次民运,中央书记处有些成员“犯了错误”,现在书记处只有四个成员了,其中有三个是常委,江、李、乔,书记处等于没有了。本来书记处是政治局领导下的办事机构,现在四个书记中三个是常委,说明权力又高度集中在常委。
第五层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三百多成员,一年开一次会,基本上是个表决机器。
党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但在中央委员会下面,有中直的十几个单位,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人民日报》等。这些机构除了管理党的事务,也把政府机构控制在手里。比如统战部长一般都是政协的第一副主席或常务副主席,把八个民主党派都管住了。宣传部不只管党的事情,它把全国的理论工作都管了。虽然文化部、广播电视部、新华社,组织上归国务院管,实际上由中宣部管。组织部把共青团、工会、妇联都管着,组织部长在常委里管党群。
另外在书记处下面,有一个国家机关委员会,它原来把国务院下各部委的党组管着。目前党组取消之後,国务院各部委设机关党委,这样,还是把各部委管住了。
另外,党中央还有一些小组:外事领导小组、宣传领导小组、财经小组。这些小组是非常机构,每个小组负责国务院的一个口,例如,外事领导小组负责外交部、经贸部和其它与外事有关的部门。中央军委管军队。中央有政法委员会,後来在体制改革中觉得不合适,改为政法领导小组。政法口不仅包括公检法,而且人大也算在这个口里。党中央的政法书记,文革前是彭真;十二大时是陈丕显,他既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又是人大的第一副委员长;现在是乔石。
另外有中联部,等于党的外交部。原来跟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政党打交道,後来扩大到一些社会党。假如将来台湾同意党对党谈判,这事也归中联部管。八三年前,还有个中调部,後来搞法制,它和公安部的几个局合并,改为国家安全部。原来归党中央,现在归国务院。公安部和安全部的分工类似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两个部都是对党外的。中国很严格,不许用军队和公安系统来对付党内。公安部原来有个政治保卫局,完全是对外的,现在划到安全部去了。
另一个是内保局,是保卫机关的,比如哪个大机关失窃了,出了反标,但也不是对付党内系统的。党内必须由党的系统来管。中央各部以前都有监委派出来的人。各部委现在都有一个纪检组,组长是副部级干部,受双重领导,既归部长领导,又归中纪委领导。党委一个副书记管党务,所以也监督部长,他的公德私德。
顾委和纪委是党的另两大机构。这两个机构在省级以下基本是虚设的,安排一些老同志。纪委则只能监督下一级不能监督同级的。顾委和纪委相对不那么重要。
政府系统中有人大。中国不是三权分立,是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下面领导一府两院:政府即国务院、检察院、法院。
中国说有七套班子,实在的只有两套。一是党委,每级党委有十几个部门;另外是政府系统,中央是国务院,下面是省政府,这个系统一般有六七十个厅局和直属单位。按正式规定,国务院有四十三个部委,另外还有几十个直属局。还有许多部级的公司、企业,共有上百个直属单位。这些单位一般分成几个大口,外交、文教、经济、计划,一个口由一个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管。同时归党中央对口的小组领导。
政协在法律上没有它的地位,只管多党协商、对话、协议。政协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副主席里非党人士多,现在党员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党员副主席也排到前面来了。
还有军队。中央军委和国家军委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国防部虚设。真有实权的是上面三个总部,下面七大军区,以及每个省的省军区。
再说一说省一级。各省都有十三个到十五个左右常委,这是一个省的真正权力机构。第一把手是省委第一书记,第二把手、省委第二书记由省长兼任。党政不分得很清楚,要是省委第一书记上调了,就由省长接任第一书记。天津第一书记陈北达调走之後,李瑞环市长就变书记了。第一书记和省长管理全省,一般另设一名副书记管理党务。十几名常委则把党政军各口都管住了。一般省里有五六个副省长,只有第一副省长是常委。人大主任,只要年龄没过线,一般也是常委。政协主席一般年龄比较高,又可能是党外人士,就由政协第一副主席,也就是统战部长当常委。
纪委书记一般是常委,如果不是,中央规定纪委书记可以列席常委会。另一些常委可能是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宣传部长,个别的还有妇女代表之类。顾委主任一般年纪比较大,规定可以列席常委会。常委作决定,然後由政府、人大、政协等分头去办。市里县里情况差不多。
中央政权的特点
在民主国家里,一个政治家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这次不行,下次还可以被选上。在共产党国家,当政治观点与权力发生冲突,一般都把权力放在首位。而失去了权力的干部,则往往更了解下情,表达其政治立场也更鲜明了。所以老人并不都是保守派。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六四前七位上将的公开信,公开反对戒严。张爱萍、肖克、宋时轮、叶飞等这七位都是五五年封的上将,年龄都在七十以上,而这次都未授衔,在军队没有职务。信到了《人民日报》,压下了,在国外倒发表了。在顾委会里,不但有开明派,而且有民主派:于光远、李锐、李昌、吴润生,他们现在被公开批评。前一段还有陆定一、周扬。
第二点,在部省长级以上干部里,他们对改革所持的立场和他们的实际利益有关。中央一级,党的部门比较保守,因为一改革,党的位置就要降低。国务院系统分两类,一类像计委,在改革放权中失掉权力,由实变虚,他们一般比较保守。另一类像银行、统计、工商,在改革中属于要加强的部门,他们对改革比较支持。此外,东部各省倾向于改革,西部觉得差距拉大了,对改革很不理解。
第三点,在中国,党的控制比东欧各国都厉害。中国的机构中纪律性也比较强,讲党纪、政纪。下面怎么搞的都有,但明显地违反并不多。
在党的系统,效率是很高的。一个文件,靠组织系统,在两天之内就从政治局常委传达到每个党员,外国人一点儿都来不及知道。最明显的例子:邓小平四·二五讲话,政治局开会一分工,乔石在党中央系统传达,陈希同、李锡铭在北京市系统传达等等,二十六日就传达到全体党员。再一个例子:五月份北京上百万人游行、拦军车,各部委都上街了,除了安全部是保密机关打不出旗号;七月份呢,上百万人在写检查,外国人觉得很不好理解。
户口制与档案制
现在我再讲讲组织问题、干部任用问题。(李湘鲁插话:这套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是共产党统治的关键。)有些东西不仅外国人听着新鲜,中国人也不太了解。
中国的社会控制是世界上最严的,这种控制靠三种系统:一是户口,每个人在哪个村、哪条街道,都知道。户口制度既把工农分开了,也把一个个城市分开了。第二是档案制度,把近两亿的职工限制住了,每个人都有这个袋子,不仅把你的情况都装在里面,而且把你定在一个地方。你从北京到深圳去工作,拍拍屁股就走,工资可以不要,可是你没档案,就是黑人。中国讲三不: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这个袋子就是档案。中国历次运动,只要一翻案,就先要清档案。比如文革时,有好多人违心写了检查,像邓小平写了“永不翻案”;文革结束,中央决定清理档案,就把档案里的不实之词都拿出来,还给本人,这就放心了。一是本人档案,一是文书档案。比如你们三个组织个反党小组,每个人档案里有这一条,另外这个反党小组还专门有个档案。(李湘鲁:档案没什么规矩,比如说,你从军队复员时,最大的争执是要把你档案里关于你的错误决定拿出来。如果你跟上级关系好,就拿得出来,销毁掉,你就变成清白的人了;如果他坚持不拿出来,你就总有个污点。)
装不装档案由人事部门决定。(李湘鲁:人事部门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第一把手如果有手段,比如跟人事干部关系搞得好事情就好办。)一般第一把手就说了算。
人事干部跟第一把手关系都好,换了省委书记或县委书记,他总要先换组织部长。胡耀邦垮了以後,第一个是把组织部长换了,换了宋平上来。我在组织部可以看局一级干部的档案。再高的就要写个条子,让部长批了才能看。谁看档案都要登记,下一个人看时发现少了什么,就可以查出来。谁都有个档案。最近邓颖超提出要把
周恩来的入党时间改到一九二零年,即他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那年,中央发了文件,部长批了,取出档案来改了。拿住档案,打谁一打一个准。像苏联季诺维也夫这些人,都在沙皇时代坐过监狱,有口供,等斯大林要打这些人时,把这些东西从档案里取出来,打击他们。文革也一样,林彪一死,出身也变了,都在档案里,活着的
时候没人敢去查。
干部的任用方式
共产党控制的第三种制度是升迁制度,这把四千八百万干部管住了。中国有几百万种机构,每个机构都有一个级别。比如省的七个班子都是部级机构,下一级就是局级的。相应地每个干部都有个级别。这个级别在共产党的官本位制中是决定一切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妻子子孙全由它定。聂卫平是部级干部,这是部级待遇,没有部级权力。马耀红是副师级的,还有局级的和尚。
中央的组织部管省长部长这一级,各省组织部管厅局地市这一级。如此类推,组织部把领导干部都管了;人事局只管一般干部,像大学生分配、士兵复员这些事。(李湘鲁:现在省里可以任命正局级干部,相应地权力就大些了。)文革前,“高干”指十三级以上,副局级的干部由中央组织部管。文革後,觉得管得太多,便改为管一级半,管到正局级。到八四、八五年以後,觉得管得还是太多,而且干部的数量膨胀得很厉害,各级组织部就改为只管下面的一级。不过有些重要干部,如各省的组织部长,还由中央组织部管。
省一级干部怎么配备呢?一种情况是该换届了,五年一届;还有一种情况,中央有新政策,要年轻化了;第三种情况,某个省问题比较多了,需要把班子换掉。在这三种情况下,我们中央组织部先把省委书记和省组织部长叫到部里来,请他们谈谈,哪些人可以升,哪些人可以留,哪些人可以退。这之後,组织部主管的局和我们青年干部局分别讨论,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他们本来对各省干部都有考察,我们则掌握一批後备干部名单,这两个局协商以後,拿出个意见来,组成一个小组,三五个人,到省里去。现在讲一些民主了,跟省委七套班子的人分别谈话,背对背,听他们对当事人什么看法,然後再到各地市去听取意见,一般找一千多个人搞民意调查。这时才拿出个初步方案来。回来後,局里讨论,然後部办公会议讨论,再报书记处。一般省级干部,书记处同意就可以了。第一把手:省长、省委书记,经书记处同意後,拿到政治局,再发下来。
这是正常程序。但这里还有一个程序,实际上,各省各部都是中央某人的地盘。比如我到山西去过几次,去之前,要征求彭真、薄一波的意见。到广东,要征求叶家的意见。到湖南就更复杂了,湖南出了几百个中央干部、将军元帅。安徽和北京是万里的地盘。(李湘鲁:政治局里每人有分工,叫作“联系某省工作”,不能叫“管”。这些人,组织部一定要去拜的,而且他们的意见很重要。你作了决定之後,他也可以干扰你的决定。所以要先去拜他。不过,赵紫阳在干部任命上,一向不大说话。)
组织部的工作人员都是处级以上干部。虽然听上面的意见,但我们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上面的意见也有很多是矛盾的,也可以说有很多把戏可作。各省的省委、组织部,在中央组织部里都有他们的代言人。省里干部到北京,过年过节,也要先拜组织部的人。
每个省七套班子,省级干部加起来要有五、六十人。中央还有一百多个部级单位,每个部十几个部级干部,全国加起来上万名部级干部,都归组织部管。军队干部则全部由总政治部干部部管,不过他们按我们制定的政策办,比如每一层干部的年龄限制,但具体任命由他们管。我们两边接触很多,部队干部转业要由我们安排,两边的干部家属要进京之类,我们两边有很多协作关系。现在军队干部下来很不好办,一般要压两级,一个团级干部下来只能当科级干部用,因为部队里提得快一些,专业知识则差一些。
组织部下去人,叫“见官大一级”,因为不管谁,都由我们管着。宣传部下去人,人就不理。组织部下去个干事你都得伺候好。(李湘鲁:对地方干部来说,两种人最重要,一是组织部干部;二是计委干部,他管给钱哪。这两个部门下去一个处长,招待得比一个部长还好。)这是因为在中国党管一切,又是计划经济。所以,党的机关里最重要的是组织部,国务院系统里最重要的是计委。你看,文革以後,组织部部长,先是胡耀邦,然後是乔石,又换了宋平,都是中央常委。六四以後,组织部长宋平和计委主任姚依林都进入了政治局常委,不再兼组织部部长和计委主任了。组织部长换成了吕枫,计委主任换成了邹家华。计委主任最早是李富春,也是政治局常委。吕枫原先在整党办公室薄一波手下。
----------------------------
作者:纳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