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年後所作的这种评论,当然是加上了毛泽东的主观意见,并且故意贬低毛泽东之前的历任党领袖,并不足以代表当时党内的真实情况。事实上,根据共产国际的刊物在一九三一年初的报导,三中全会不仅没有纠正李立三的错误,而且相反地是拥护李立三的领导。据一九三一年三月十五日在莫斯抖出版的第六期「共产国际」杂志(Communist
International)上,登载着Kuchymov 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斗争」,这篇文章批评瞿秋白未能实现共产国际所交托的任务,共产国际要他在三中全会内推翻李立三,但李立三却在三中全会内获得了大多数委员的支持。直至三中全会举行後一个半月,即一九三○年十一月底,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向中共发出一封激烈攻击李立三的信,才迫使李立三下台。关於此事,详载於Schwartz所著「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1920—1932」一书中。
召集及主持四中全会的,既不是陈绍禹也不是向忠发,而是共产国际的俄籍代表密夫(Pavel Mif),他曾任莫斯科孙逸仙大学教育长,一九三○年後担任共产国际秘密派驻中国的首席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开设一家旧书店以资掩护。由於他之亲临主持四中全会,使他的学生们未经任何阻挠而取得了中共的领导权。他在这次会议上指责瞿秋白未能在三中全会上罢免李立三的领导,并怒骂瞿秋白未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在事前交给他审阅。据Isaacs所著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一书第四○七页称,瞿秋白在会上检讨了自己的「懦弱荒谬的机会主义」,四中全会完全罢黜了瞿秋白所负的职务,此後他在上海过了两年卖文生活,一九三三年逃往江西苏维埃区投靠毛泽东,直至长征开始时,他因体弱多病而被遗留在江西,一九三五年三月被国民党逮捕,三个月後被枪毙。周恩来在四中全会上也受到密夫的批评,周恩来是参加四中全会的唯一在李立三当权期内的重要人物,他向密夫检讨了自己在三中全会上的发言,但是他却比瞿秋白幸运,并未被密夫赶出政治局,因此当他在一九三二年初赴江西苏维埃区时,他的地位也比瞿秋白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