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戡乱逆挫与大陆撤守 6 】 东南战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戡乱逆挫与大陆撤守 6 】 东南战局   
所跟贴 【成败之鉴·戡乱逆挫与大陆撤守 6 】 东南战局 -- HGC - (476 Byte) 2005-6-19 周日, 上午9:33 (862 reads)
HGC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文章标题: 劳声寰:  古宁头战役前后的军事生涯回顾 (451 reads)      时间: 2005-6-19 周日, 上午9:36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戡乱逆挫与大陆撤守 6 】 东南战局



古宁头战役前后的军事生涯回顾
劳声寰口述



入伍生总队迁台经过

政府迁台,在陆海空三军之中,以空军最为完整。这要得力于当时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将军的先见之明。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我奉召前往南京空军总部,一见面总司令就问我对时局的看法。因为当时的剿共战争进行得颇为顺利,至少还没有任何败象。同时已有高级政府官员表示,将在三个月内消灭共军。因此我也认为前途乐观,不会有甚么问题。不料总司令的看法却完全不同。他说:

「抗日战争,我们有广大的国土。日本占领了我们的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我们还有西北、西南等地区作为我们的后方基地。因此我们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与日本周旋,将他拖垮。现在共军就在我们内部,已无单独属于我们的空间可资利用。最糟的是他的后台老板是苏联,这等于是他的后动补给基地。而这个后勤补给基地是我们无法摧毁的,他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补给。目前表面上我们似乎仍占优势,但从长远看,整个战略态势对我们极为不利。我们必须预谋对策,提前准备,避免将来措手下及,遭受彻底的失败。我请你来此,就是想与你商量,我们究竟该如何准备。」

我略微沉思,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以我们现有的力量,应该足以消灭共军,但不足以对抗苏联。而苏联是一个大陆国家,我们亦不能在陆地的空间上与其较量,因此我们只有向海洋发展。从世界大局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之势已经形成,而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故美国必将以海洋限制苏联的扩张。我们的台湾位于日本的西南,菲律宾的正北。美国若欲控制北太平洋,则不能放弃台湾。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经营台湾,以作为反共抗俄最后的基地。一方面可以凭台湾海峡防阻共军的进犯;另方面复可藉美苏对抗之势,设法获得美国的协助,稳定局势,重整实力,俟机反攻。只要我们能固守台湾,我们就有复兴的希望。十年、百年,都没有关系,这可称之为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

总司令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你所说的与我所想的完全一致。你就同训练司令去台湾看看,回来后直接来见我。」

这么大的事居然又落在我这个陆军出身、半个空军的头上。我必须不辱使命,全心全力去做好此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总司令曾在国防部军事会议中建议,先将空军官校、机校、测候训练班、通信学校、入伍生总队等训练单位迁往台湾。国防部不但不同意,还指摘他动摇军心。幸好他的想法获得最高当局的支持,并且指示他立即进行。

我们到达台湾后,首先拜访当时航委会派驻台湾的空军指挥官,说明来意,不料竟被当头浇冷水。他说没有必要这么紧张,共产党成不了甚么气候。日本人都被我们打败了,难道共产党比日本人还强吗?我不便与他理论,只说这是周至柔总司令的主意。请他支持交通工具,让我们到各个基地去看看。他无法推辞,但却借故不陪同我们。我觉得没有他陪同反而方便行事。于是我们就从北到南,察看各基地的情况。

令我惊异不置的是:抗战胜利已经两年了,我们派往台湾的军政人员似乎甚么事都未做。各个机场上日本人留下来的飞机,原封未动地停在那里。机场上草比人高。到处是炸弹坑。连很多未爆弹都未处理。棚厂、营房,没有一幢是完整的。墙壁上弹痕累累,有些营房里,当年日军留下的吊床、钢锅等物仍在,然而已蛛网尘封,表示已长久无人进去过。倒是眷村里的房舍早已被分光了。我不得不怀疑,我们派去的人不只是在安享太平,甚至是在假公济私。有人告诉我,台湾同胞于胜利初期,对于能够回归祖国,都抱持很大的期望。后来就渐渐地冷淡下来,甚或表现不满,年初的大动乱与此种情形不无关系。如果再被共产党利用,我们以台湾做为最后基地的希望也会落空。

在我的潜意识中,仍觉得我们还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共产党在三五年内还不可能得势,因此我也就不慌不忙地察看各个基地的情况。我们的重点是选择训练基地。我询问天候状况,得知北部冬季多雨,新竹台中地区多风,嘉义以南的天气较好。入伍生训练在操场上的时间最多,多雨多风皆不适宜。经过冈山时,我首先发现冈山的地理形势与笕桥相似,视界辽阔,远山近海。那个大冈山犹如笕桥的半屏山。且机场有两条跑道,非常适于训练飞行学生。因此我建议将官校迁往冈山。为便于指挥管理,机校和通校也可以设在附近。我到达东港,一到大鹏湾,就看中那里是入伍生总队最理想的地点。原因有三:一,据说东港地区除台风季节外,晴天较多,适于操场训练。三,营舍比较完整,稍经修补,即可进驻。三,离大城市较远,风俗纯朴,适于学生生活。

我于八月底回到南京,向总司令报告并提出建议。总司令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决定各训练单位迁往台湾。当时局势尚未恶化,故仍有人不以为然,诸多批评。幸亏总司令不为所动,且指示我立即准备搬迁事宜。我回到入伍生总队即着手筹画,俟命令下达,即可行动。

局势果然迅速恶化。民国二十七年十月接到迁台的命令,我即率领三十六员重要干部飞往台湾,筹设东港大鹏总队新址。自十一月初起,总队人员及眷属陆续自铜梁分乘飞机、轮船,经武汉、上海,转往台湾。全靠计画周全,虽有惊险和挫折,终能不损一人、不少一物。达成迁台的使命。此其间最值得一述的是空军准尉罗宗绰的工作经过: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罗宗绰奉命押运总队部档案及教育器材,共七十二件大木箱,沿长江东下。准备至上海后换乘海轮运往台湾。三月十二日离开重庆。三月十四日抵宜昌。三月十五日,将木箱转载于海军开元舰上。三月十九日抵汉口。又换乘江顺轮。三月二十八日,于九江至安庆途中。船被岸上共军射击,被迫折返九江。改乘浙赣铁路火车,经南昌、金华、杭州,于四月十一日抵上海西站。

以上这一段,一口气讲下来,像报流水帐似的,似乎并没有甚么意义。我之所以要讲,乃是因为在那种兵荒马乱之际,罗宗绰不过是一位准尉军官,七十二件大木箱一再转运,自己搬不动。必须请人协助。然而,一个准尉军官,谁会放在眼里。任何人都难以想象,那一段艰苦的旅程,他是如何熬过来的。

到上海后,七十二件大木箱堆在月台上,四处交涉均不得要领。紧接着南京失守,战火眼看就要扩及上海地区,不得已只好自己想办法。四月三十日晨,往上海外滩,得知黄浦码头停靠的「裕东」轮,正在为空军供应处装物资运台。立即回到火车站,以黄金三两,大洋五十元,雇了一轮拖车,将七十二件大木箱拖往黄浦码头。自己则佩上中尉肩章。将木箱卸下,混置于供应处物资之旁。当夜露宿于码头上。次晨醒来,偷看装载情况。无人过问,七十二件大木箱全部随着供应处物资吊上了船,不禁暗自庆幸。然而,东西虽然已上了船,人怎么办?正在无计可施之际。突遇警卫第七团的新兵队乘船赴台,有一名名叫龙恢华的新兵不见了,他当即冒名顶替。脱掉空军军官制服,换上新兵制服及名牌,登上裕东轮,于五月七日抵达高雄港。次日清晨乘火车前往东港大鹏见到朱副总队长,报告沿途经过,两人都喜极而泣。

罗宗绰,单枪匹马,历时两月余,途经长江七省及台湾海峡,四千余公里,克服万难,完成使命。这是一位空军准尉军官超人的表现,值得表扬,使其姓名及功绩传诸千古。

空军入伍生总队后来与空军幼校合并,改名空军预备学校,我亦交卸总队长职务。

总计我任职入伍生总队长有五年三个月之久。赖全总队官兵的衷诚合作,为空军培植干部。训练工作虽然辛苦,但并不困难。惟有最后的迁台工作,使我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主要的困难在于我自己没有运输能力,因此不能掌握情况。兼之当时局势混乱,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事故。一直到最后大家都平安抵达台湾,我才真正放下心来。

全体空军人员及眷属,都应该感谢当时的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将军。若不是他有先见之明,让我们及早准备,空军将不可能如此完整地迁到台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他有此见解时,我们政府的高级官员正在信心十足地高喊三个月消灭共军。他是甘冒「动摇军心」的罪名而大胆提出的。若不是最高当局支持他,他极可能惹来不测之祸。其次是入伍生总队的官兵及眷属,应该感谢负责筹画及迁运的同仁们。罗宗绰堪为众人的代表。我个人感激他,同时空军入伍生总队亦以有像他那样的人为荣。



从警卫旅到四十五师

空军有一支地面部队,专门负责各基地、各厂库、各办公地点的安全警卫事宜。因为是防卫性的任务,故没有重武器,不适于野战。

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初,我正在忙于入伍生总队迁台之际,突然奉召前往南京,接任警卫第二旅旅长。该旅下辖第三、第六、第七,共三个团,四千六百余人。军官都是军校出身。士兵也是多年老兵,忠诚可靠,士气高昂。若能获得重武器,稍加训练,就可成为一支适于野战的队伍。当我了解情况以后,我就决心向这个方向进行。原因有二:

一、徐蚌会战失利,国军损失惨重,所余能战的部队不多,我这个警卫旅迟早会派上用场。与其待命令下达后措手下及,不如事先准备。

二、将来即使仍担任防御性的任务,亦必须有攻击能力,防御始克有效。故重武器仍不可缺少。

全旅于三十七年十二月底撤退至台湾,集中于台中、南投地区,立即开始整训。以行军与射击为主,加强机动与打击能力。

民国三十八年元月二十一日,总统蒋公宣告引退,代总统李宗仁企图与共党谈和。四月和谈破裂,共军渡江南侵,蒋公乃以国民党总裁身分再起。五月初拟自溪口前往厦门,需要一支忠诚可靠的部队维护安全。经空军总部推荐,调派我这个旅担此重任,我即利用这个机会要求重武器及野战装备。我知道空军当年淘汰霍克三驱逐机时,曾将机上的空用机枪拆下保存,我即要求将该批武器拨交给我,共有五十四挺。空军总部特调拨对空电台一座及人员给我指挥,以便临时申请空中支持。对我来说,无异于获得最佳的重武器——空中的枪炮和炸弹,比地面上的重武器更有用。

军人的事业在战场上,如果怕上战场,最好不要穿军服。在开拔前,我公开宣布,这一次我们前往厦门,是准备作战的,不愿意去的可以不去,绝不勉强。结果大家都愿意去。全旅于六月二十日乘船到达厦门。七月总裁莅厦门,驻跸鼓浪屿,由本旅担任警卫,全旅人员都备感荣幸。总裁召开东南沿海军事会议,我奉命列席。会中决定,我旅扩编为师。所需装备由汤恩伯总司令部拨给,计八二迫击炮十八门,六○迫击炮五十四门。我旅原有的三个团缩编为两个团。即三一三团,团长为宋养儒;三一四团,团长为傅西来。另由一百五十师拨一四九团及一五○团,约两千余人,编成三一五团,团长为林从礼。另有师直属部队:工兵营、师部连、炮兵连、卫生连、输送连、通信连。本师编号为四十五师,本人任师长,副师长为郭玉田和朱志和,参谋长为骆维藩。本师受陆军第二十五军节制。

从表面上看,我和我原来的警卫旅已脱离空军,一变而成为陆军部队了。其实不然,在精神上我们与空军仍维持紧密的联系,改编前夕,我电请空军总部派专机到厦门,接我回台北,参加八一四空军节庆祝大会,并向总司令周至柔上将报告改编事宜。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保持空军的传统荣誉,绝对不可吃空缺。」我向他保证,我不但不会吃空缺,我还会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同时我向他请求拨给我相当数目的高射炮,改装供陆上作战时使用,他同意了。因此我这个师的火力较其它部队强大,亦足以说明空军仍然在支持我,而我亦事事仰赖于空军。

本师编成后,先是负责厦门及鼓浪屿的防务。九月初全师移驻金门本岛。后勤补给靠船舰由台湾运来。因风浪太大,不能进港卸载,守军粮食不继,向乡民借红薯、芋头,连叶子混煮充饥。一天中午,我陪同;一二三团三营十二连的弟兄们吃午饭,某中士班长,盛了一碗稀饭给我。我吃第一口时,觉得是甜的。当即向旁边一位列兵要过他手上的稀饭来尝了一口,不甜。我立即问那位班长是怎么回事,他答道:

「师长年龄大,责任重,日夜操劳,应该营养好,才能维持体力。我刚才在师长的稀饭里加了一点糖。那是我从台湾带来的。」

我听后十分感动,当即向他致谢,并将我的那一碗稀饭倒回桶内,让大家分吃,以示同甘苦。我心中暗想,那位班长有这样的心,其余的人虽然没有表示出来,我们彼此之间已心照不宣了。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有这样弟兄和我在一起,我还有甚么好担心的。

福州失守后,厦门告急。驻守厦门的刘汝明兵团作战失利,不到两天都撤往台湾去了,金门对面大陆地区全部为共军占据。汤总部要我派一个加强营守小嶝及角屿,我当即向汤总司令报告:

「小嶝及角屿两地,潮水退时即与大陆相连接。部队车辆可通行无阻,如共军于退潮时攻击,一个加强营如何守得住?且本岛亦无法支持,岂不白白牺牲了。因此我建议只派小兵力驻守,并配备船只。于必须撤退时,即撤回本岛,以保存实力。」

不料我的意见却不获采纳。我不得已派赖治奇营长率步兵一连,重机枪一排前往。

十月二十一日夜,共军大举进犯大嶝,激战至次日下午,我方损失惨重,大嶝终为共军占领。当时我曾向汤总部请求撤回小嶝及角屿两地的部队,均不得要领。次日黄昏退潮之际,共军即开始进攻。但闻炮声震天,火光不绝。而我却无船舰增兵支持,亦无法撤退。赖治奇营长一直与我保持电话联络,报告战况。经一夜战斗,赖营长在电话中称伤亡惨重,弹尽粮绝。我忍痛勉其成仁取义!

小嶝和角屿终于失守。我也损失了一位营长和一连弟兄,我强抑内心的伤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回忆当初在汤总部开会时,都说如果大嶝、小嶝及角屿等小岛不能守,则金门亦不能守。然而金门却固守至今。当时如采纳我的意见,我们当可避免这一次无谓的牺牲。幸好我只派了一连人去,如果按照上面的要求,派一营人去,那就必然是牺牲一营人。

战争是要死人的,但要问是否死得有价值。很多人重土地而轻人,忘记了打仗是要靠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第六军团二十多万人,为了不肯放弃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抵死不准撤退,结果二十多万人全牺牲了。反过来看,如果希特勒准许撤退,保持这二十多万人的战力,可能再将斯大林格勒攻占回来。甚至还可能不致全盘失败。日本也是一样,明知很多岛屿守不住,却偏要守,结果土地丢了,很多军队也牺牲了。倒是英国的丘吉尔与众不同,敦克尔克撤退,为了人,他连武器都不要。因为船舰的容积和载重量不足,他教他的军队将武器投入海中,赤手上船回国.后来他再靠这些人反攻,打败希特勒。

而我们,整个大陆都丢了,偏要守那几个明知守不住的小岛。打败仗时,特别要注意保存实力,有实力才能反败为胜,才能不至于全盘失败。即使是谈和,也要有实力才能谈。当时我们的总兵力不到九个团,而共军则有二十万人之众。众寡悬殊,我们尤其要以实力为重,全力守住金门本岛才是。我所牺牲的这一连人,在整个反共战役中算不了甚么。然而对我来说却影响甚大,每一个弟兄都是我原来警卫旅的得力干部,第一仗就遭遇如此重大的损失,眼看着他们牺牲,而力不能救,心头的苦楚,惟我自知。

全师的人都为牺牲的这一连弟兄感到悲伤。我告诉大家,大战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战,攸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我们惟有打胜,才能存活;如果败了,就再无地方可退。因为没有那么多船舰装载这么多人。故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打胜这一场战争。为了激励士气,我又向大家说明,我们本来是空军的部队,有空军作我们的后盾,我们的对空电台,就是准备与空军联络用的。我可以申请空军支持。陆空协同,对付敌军。我这一个师的防区是金门东部。我们日夜不停构筑工事,并严密监视对岸及海上敌军的动态。尤其是夜间,我和我的副师长、参谋长,都守在指挥室里,轮流小睡。白天我则以大多数的时间视察各处的工地构筑情况,我特别嘱咐对空电台的值勤人员,与空军作战指挥部门保持联系,每天都必须与空中的飞机检查无线电。由于我与空军的大多数飞行员们熟悉,因此我决定亲自指挥空中的飞机作战。这件事,我绝不假手他人。因为敌人的地面部队比我们多,我们惟有靠空军的支持。但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才能取胜。在大陆上,我们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空军而打败的。在台湾时,我曾多次与空军将领们谈论此事,莫不扼腕叹息。这一次我要一显身手,让飞行员出出锋头。

我确实做到了。古宁头战役就是这样打胜的。作战经过我将留在谈古宁头战役时再详细报告。在此我要留一点空白,介绍当时在对空电台工作人员的一段往事。

民国三十六年,我在南京,有一天在玄武湖堤上散步,突然有一位穿空军制服的年轻人走过来向我敬礼,并自我介绍:

「报告总队长,我是你在入伍生总队时的学生,我名叫曹润霖。」

我们谈了几句话后就分开了。想不到我前往金门时,空军分配给我的对空电台工作人员中有曹润霖的名字。我们再度相见,分外亲切。我调派一连弟兄前往小嶝时,他正在生病,故没有派他去,改由另一位去,小嶝失守后,跟全连弟兄一起牺牲了。民国六十五年我从台北赴美,曹润霖特到机场为我送别。谈起此事,感叹不已。人生际遇,各有不同,死生一发,非虚言也!



古宁头战役

在中国大陆上剿共作战期间,我们有强大的空军,因为运用不当,结果有等于没有,反而被那没有空军的共产党打败,失去了整个大陆。

民国三十八年十月的古宁头战役,我们第一次适当地运用空军,将共军打败,赢得辉煌的胜利。此即世人所知的古宁头大捷。此一役不仅彻底挫败了共军不可一世的锐气,同时亦重新提振了国军的士气。共军的攻势作战到此为止,而我中华民国的国脉得以维持,且日益壮大。

我亲自参与此一战役,并亲自指挥前来支持的空军作战。在未述说战役经过以前,且让我先解说空军战术作战的先后次序:

所谓战术作战,就是空军支持地面或海上友军的作战。为确保成功,必须依照一定的次序执行。即反制、阻绝与密接支持。

反制的目标是敌人的空军;阻绝是孤立战场:密接支持是协同地面或海上友军,攻击战场上的敌军。

必须反制作战成功,将敌人的空军打败,使我空军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才能执行阻绝作战;必须阻绝作战成功,使战场上的敌军陷于孤立状态,既不能获得增援、补给,又不能撤退。然后密接支持作战才会成功。

这个次序必须严格遵守,不可颠倒。譬如还未执行反制作战,将敌人的空军打败,就先执行阻绝作战,敌人的空军必然会全力阻扰。我方执行阻绝作战的飞机都携带了对地或对海攻击的弹药。如果不理会敌人的空军,坚持对地或对海的任务,则容易被敌机击落;如果要应付敌机的攻击,就必须抛弃外载的弹药,否则就打不过敌机。既然将外载弹药抛弃了,也就不能再执行阻绝作战了。故若欲有效执行阻绝作战,必先执行反制作战。同样的道理,如果未先执行阻绝作战,就执行密持支持作战,不论打死多少敌人,或击毁多少战车,敌人仍可获得增援补给,甚至比原有的更多,那就不能将敌人打败,使密接支持白费气力。故若欲有效执行密接支持作战,必先有效执行阻绝作战.

在大陆上剿共作战期间,共军没有空军,我们不须执行反制作战。但我们的空军却一直是执行密接支持作战任务,将阻绝作战忽略了。共军的增援补给未受影响,甚至愈打愈多。最糟的是,在执行密接支持作战时,又没有使用大兵力。往往是这里去几架,那里去几架,产生不了甚么效果。而执行任务的飞机则经常被击落,牺牲了不少飞行员,损失了不少飞机。用陆军的术语来说:就是兵力分散,未能形成重点;逐次用兵,遭敌人各个击灭。

在大陆上我们就是这样被共产党打败的。

现在我们来谈古宁头战役的经过:

■■■■■以上内容未完,阅读《古宁头战役前后的军事生涯回顾》全文,请至:

【析世鉴·成败之鉴】
http://www.boxun.com/my-cgi/post/display_all.cgi?cat=xsj1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GC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