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 12 】 华东战局 特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 12 】 华东战局 特辑   
所跟贴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 12 】 华东战局 特辑 -- HGC - (1017 Byte) 2005-6-08 周三, 下午12:53 (704 reads)
HGC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文章标题: 冰 壶: 济南之战的前前后后 (外一种) (367 reads)      时间: 2005-6-08 周三, 下午12:59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 12 】 华东战局 特辑



濟南之戰的前前後後

作者: 冰 壺



抗日戰爭前後八年,由戰爭所造成的災害以及影響,雖說或大或小的遍及了全國任何的一處偏僻角落,但是,論到實際參與了戰鬥的地面,說來卻是並不太大,如果在一幅地圖上,由綏遠省的百靈廟爲起點,向著正南偏西方向劃一條線,直劃到廣西省的南寧,那樣,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來,一場那麽大的戰爭,其全部戰鬥的區域,就完全在這條線的東面,若統計其面積,極其量只不過占著全中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而已。

因此,也可以說明,人們對於一件事情在心靈上的感受,往往是和實際的統計不大相符合的;基於這個例子來看國共兩軍五年的內戰期間,在一般的感覺上,好象發生戰爭的面積要比較抗日戰爭更大,實際來說,雖然內戰的最俊階段,戰事確實的發展達到了全國各處了,但是,那時候,已差不多是內戰落幕的尾聲階段了。所以,認真來說,內戰雙方的實際較量,其戰鬥的地面並不大,——換言之,決定內戰勝負的戰場,地面其實是有限的。


三個時期和三個階段

內戰中,如果以國軍的軍事情況之發展和變動,來分劃時期的話,大體來說,可以分爲「進攻期」、「駐守期」以及「撤退期」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般來看,應當以抗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月——民國三十四年的九月算起,因爲自那個時候開始,內戰就已經在各處開了端,在之後二十五、六個月的期間,國軍的表現,是處處前進,直至民國三十六年的秋季,「進攻期」就算達到了頂端。在之後的日子裏,以迄共軍渡過長江,其間十八、九個月的一段,雙方皆在陣地上糾纏著、膠觸著,所以算是第二個階段。再後,共軍既已越過長江,國軍的軍事行動,就江河日下了,無需解釋,那段日子,用歷史的眼光而視,那就是國共內戰的第三個階段。

綜觀這三個階段,在共軍方面而言,第一個階段,共軍是避重就輕,以遊擊戰術爲原則的處處閃避國軍的重點進攻,所以在那段日子,可稱爲「運動戰」階段。迨後,共軍展開了主動的反攻,內戰中許多龐大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戰事,全在這個階段發生,諸如:雎杞戰役、濟南戰役、以至遼東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等。所以,在共軍方面來說,這一時期,可稱之爲「反攻期」。迨徐蚌會戰之後,共軍既過了長江,那時已是共軍結束軍事行動的階段了。


內戰期間的戰鬥地區

而上述內戰的前面兩個階段,如果將之加在一起而言,其時間差不多是三年零八個月,三年八個月則是四年半內戰全部時間的十之八、九,在這段如此長久的大部份時間裹,內戰之戰鬥的地區,卻僅僅限於中國東部地區的一「小」片地面,說得明白一點,內戰的戰場,在關外,只是遼東灣沿岸及遼河下游一點點地面;而在關內,雖說華北數省各處,多少都曾經過戰事: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但絕大部份的戰事卻只是盤旋在河北、晉東、豫東、山東、蘇北、皖東有限的一段地面上,而終此三數年,也只有山東一省是完全陷於戰地中的。所以,大凡談論內戰的戰爭過程,談來談去十之八九都是談到這數省的地區,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並不是存心偏重這些地方。


濟南成了勝負的關鍵

這個國共兩軍「逐鹿」的戰場,其總面積只占著全中國的十二分之一左右,地形約畧像一把扇柄向東的芭蕉扇子,膠東半島似個柄,在這個形狀下,濟南、就恰恰的好似芭蕉扇的樞心點了,唯其如此,濟南這地方,在國共內戰的戰場上,占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西面的平漢線始終沒有通過車的情況下,濟南則成了北平和徐州兩個國軍重鎮間的關鍵了。在國共內戰的位置上,濟南固然如此重要,回想在較前的另一場內戰之中,當國民革命軍於民國十七年的四月底打下了濟南之後,不出半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北京和天津,軍閥則似被風卷殘葉般的垮下去了。世事真是無獨有偶,國共內戰之中,共軍也是在打下了濟南之後,在不出半年之間,也就取下了北平和天津,底定了他們的基礎。兩次戰爭,事情雖然不同,過程卻很相似。濟南在兩次內戰中,皆發生過相同的現象,軍事上的作用和價值,看起來是無可置疑了!


日僑眷透露投降消息

在民國三十四年秋,日軍大本營方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候,當時的濟南,尚是一無所知的,及至數日過去,始有不太清楚的消息在民間傳說著,據說最初透露出日本已經戰敗投降了的消息的人,是日本僑眷,她們向中國女傭人們哭泣,並預備行裝云云。但是,不論如何,事實終是事實,但日軍卻是非常的鎮靜,生活形態,一如往常;只是僞政府卻倉惶的發生了重大變動:因爲山東省政府上自省長楊毓珣及八廳六處等主管官全部自動失了蹤,只有市長姜某,卻繼續照常辦公,後來有人傳說此人乃南京汪派人馬姜西園的弟弟,已與重慶有了關係,是以能夠有持無恐。總之,當時及濟南的局面異常安定,民間也沒有任何特別高興的現象。


威風八面進入濟南市

大約是在九月十日的前後,濟南商會和由「地下」出來的三民主義青年團,開始了迎接「抗戰八年、勞苦功高」的國軍的籌備;標語貼滿了街,據說接收官李上將(延年)已經到達了濟南市,但仍留駐在火車上不下車,等待濟南組織好了歡迎隊。第二天的上午,日本皇軍全部武裝整齊的沿著火車站、二大馬路、普利門大街等處,設下了崗,小學生們和商會號召來的店鋪夥計等等,人人手持小旗,站在手中持著明晃晃刺刀的皇軍崗哨之後,眼巴巴的看著遠處的路口,差不多快十一點了,終於有皇軍的十幾部大軍車,車上架著機關槍,作爲前導,日軍的車子過後,又有數部軍車在後——小吉甫,濟南人不曾見過,那是新鮮玩藝,這些車上穿灰色軍裝的軍隊,就是國軍了,自從韓複榘走了之後,這麽多年,這是頭一次看到中央軍,手中搖著小旗的小學生,對於這種軍隊半點印像都沒有,也許摸不清爲什麽要迎接他們,——十幾部小吉甫過去之後,繼之則是一部黑色小轎車,這個車子據說很顯眼,遠遠的就看到車頭上揮著一面三、四尺長的綠色狗牙三角旗,綠地、白色狗牙花邊,中間一個白色圓圈,圈中一個紅色的「李」字,這種旗正是戲臺上「龍套」手中執著的那種,人們一見這威風,各商店門口,就燃上一串爆竹,這邊燃了,那邊也燃,一路上到處都是必必剝剝的響著,也就在這種單調的歡迎聲中,李延年光復了濟南。


李延年的山東挺進軍

李延年是所謂:「山東三李一王」之中的第二名,順著次序來說:則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和王耀武——山東的威風人物。這四個人,皆在抗戰之初期,就都在差不多相同的期間,一個一個都當上了軍長,李延年是在民國廿七年秋就任第二軍代理軍長的,民國二十九年就真除了。但在民國三十一年,這個第二軍,竟奉命擴編成了「山東挺進軍」;然而,名稱雖然是「山東挺進軍」,但轉來轉去,卻始終是在五戰區和一戰區等處,離開山東很遠。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了,山東挺進軍就由蕪湖經蚌埠,乘著日本皇軍保護下的津浦路火車,直達濟南。隨著山東挺進軍這三萬多人之後的是四個軍,——七三、四六、一二、八九——是李仙洲原本第二十八集團軍的原班人馬。如此一來,兩支部隊五個軍十多萬人,一股腦的湧到了濟南,濟南就堅固得好似鐵桶一般了。況且,在那城中還有六萬多皇軍——日本四三軍團的一部份以及四七師團的全部,還有一些小單位的特別兵;魚田旅團、公地旅團等等,在日本四三軍團司令細川的率領之下,暫時受李將軍的指揮,「協防濟南」,故而暫時亦不須要繳械。

就在上述的情況下,濟南一天一天的恢復了正常,國府最高級的人員,何應欽於三十五年初到達濟南視察過,之後,何思源的山東省政府,也開了張,及至到了民國三十五年的二月底,日軍才由濟南向南面撤走,關於李延年對於日軍的處理問題,當時在濟南城中,曾經鬧出過不少閒話,有些是百姓們說的,有些是李仙洲等國軍人員說的,還有一些是山東的抗日遊擊將領們說的,總之,大多數人皆認爲李延年對於日軍的處理不當,尤其准許撤走的日軍將重武器一併帶走,許多將領皆認爲李延年糊塗。


日軍看穿李延年弱點

在日軍投降的那個期間,山東一省,是有著許多部分民間的抗日遊擊隊的,這些部隊,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純粹民間自行成立的,但是,在八年的漫長歲月中,他們多已接下了國府軍委會的任命,其中著名的計有張天佐部、張天佑部、張景月部、夏俊岩部、梁麻子部、王猴九部等等。抗戰既結束了,他們將隊伍仍然放置在原來遊擊的地區,但他們自己,此時都到濟南來了,當然,目的都是要分一點「抗戰勝利」的果實。而李延年呢,他初到達濟南的時候,也許直意要嚴厲的懲治一下日本鬼子,最低限度,他總該出一出當年那一口悶氣(民國十七年,五三慘案的階段,李延年以國民革命軍留守的團長身份,被日軍將之關在集中營裏一年許)。但是,當時濟南的周圍地區,到處都是八路軍;津浦路上的都是徐向前的人,魯南和膠濟線上的,則都是山東軍區——羅榮桓的人,在那等局面下,李延年手上雖然有著五個軍,但仍然躭心濟南太過孤單,所以一開始就有著依賴日軍的意圖;而日本鬼子,又都眉精眼企,看准了李延年的弱點,一面裝孫子、裝蒜、對著李延年低聲下氣,又拍馬、又奉承,而順帶著又嚇唬,向李縷陳誇張了的共軍力量,終於李延年被嚇住了,所以最後放走日軍的時候,雖說受了中央的命令,著令濟南的日軍到上海繳械,但是,以李仙洲、霍守義等人的意見,以爲縱然日軍爲了避免在途中被共軍裹脅,可以准許他們保留槍支,但最低限度應當把他們的重炮、野炮、山炮以及重機關槍留下,事實上,那些武器,不僅那些地方部隊的將領覬覦著,就是國軍中,當時也甚爲需要那些重武器,結果李延年竟將之讓鬼子帶走了,而只用一句:「奉中央的命令」來堵塞了衆將領的口,他們雖然嘴襄再說不出什麽,但心裹個個「條氣不順」,所以,在稍後的日子中,個個人和李延年都處得不好,所以山東軍事上的第一把交椅,終於讓王耀武取而代之了。

日軍離開濟南,方出「門口」,頭一站在大汶口,就被共軍強迫著一部份檄了械,另外的幾部份,有些在臨城一帶被陳大慶、李玉堂等吃了,剩下的一部份,至徐州附近被李品仙又截下了,所以。濟南的將領,將這些情況皆作了嘲笑李延年的話柄。


黎玉控制山東大部份

濟南,就在這種情況下,足足維持了三整年的太平歲月,共軍一直待到民國三十七年的八月前,不曾在濟南出現過,濟南僅有的變動,只是在它內部自己的變動,如:山東省主席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去了,李延年調到隴海線東段上去了,王耀武帶著第三方面軍的人馬到達濟南接下了山東的軍政大權了等等,不過,這些,在當時山東來說,皆是很不重要的,也沒有人留意這一些。

當時人們留意的,是另一個山東省政府,——設在魯南臨沂的、由黎玉所領導的共党山東省政府。爲什麽緣故人們要留意這個山東政府呢?那是因爲當時的山東,最早是由李延年接收了濟南以及通往徐州的沿線,繼之在十月上旬,另一路國軍跟在美國海軍後面登上了青島;但是,由該時起,這兩路人馬就停頓在濟南和青島兩個小地區中,再也不動了,他們如此停頓,一停就陣了一年又三個多月,一直到了民國三十六年的二月,湯恩伯兵團進入魯南爲止,在這麽長的十五個月期間,山東的絕大部份,是操在黎玉的手中的。


傳說七枝鋼筆進山東


黎玉在出任共黨山東主席之前的歷史,知道的人是很少的,山東百姓,只聽到過一種傳說,叫做:「七枝鋼筆進山東」——意思是說:在民國二十六年年底,有七個人由延安到達了山東省泰安東面的一個名叫徂徠山的地區去,他們不靠槍桿,不用武力,端憑着學識和才幹,就建立起了共黨在山東龐大地面上的根據地,這七個人之中,有一個就是黎玉,他可能是山東本地人。

抗日戰爭中,黎玉的山東政府,大部份時間是在膠東半島上的,抗日戰爭勝利了,不知如何,共黨的山東軍區和山東省政府,竟看上了臨沂,竟將在山東的這兩個軍政最高機構,都要設在那個臨沂城里。然而,這個縣城可不容易進,八路軍為了取得這座城,竟血戰了二十餘天,那一戰,可能是自田單擺「火牛陣」之後兩千年以來,在山東所發生的最殘酷的一戰,這種形容,或許不算是誇張。


臨沂為兵家必爭之地

且说临沂这个地方,在鲁南的一块小平原上,三面环绕在沂山、蒙山的中间,骤看起来,情况平常,地形地势也无特殊之处,但是,许多对兵学有心得的人,都说这个县城在军事上极为重要,「中国抗战画史」之第四章第三节上有如下的描述:

「临沂位于沂水枋河之交,襟山带水;敌人(指日本)曾以临沂风景比之于西京。为鲁南重镇。顾栋高云:『临沂南连淮泗、北走燕齐,自古南服有事,必由此以争中国,明太祖平山东,命徐达先下沂州,遂长驱而北,诚齐鲁之襟喉矣!』」

这等说法,不知真假,但是,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当时有张宗昌属下方永昌部的一个营,守着这城,白崇禧和熊式辉猛力攻城,经月余,始终攻不下,结果只好绕城而去。

又抗战初期,曰军坂原师团进攻此城,曾与中国军队庞炳勋、张自忠两部在此鏖战,结果遭受重创而撤去,而此城,后来终于被日军坂垣、矶谷两师团联合进攻之际,在张自忠的手中沦陷。之后,八年的时间中,就成了日本的「西京」,日军曾在此地组织过「沂州师团」。


小小縣城有兩個縣長

民国三十四年的九月上旬,驻在临沂的日军四三军团沂州师团(小林部队)撤向了陇海线,当时,这座城中,有一个伪山东省政府沂州道的道尹,是个最高的负责人,另有两个临沂县长,一个是伪山东省政府的,另一个是游击队的县长(山东在八年抗战中,自从沈鸿烈、韩德勤、于学忠这三个挂过省主席街头的人撤走后,六、七年之间不会有过省政府,但抗日游击队却皆自己委派出了各县的县长,而重庆方面对这些县长,是认可的),两个县长联合视事,他们可能原是对立的,而在日军撤出去的时候,竟团结一致,亲爱精诚起来了,在日军走出临沂县城,据说还不到两个小时,八路军的罗荣桓司令部就下令该城守城人员交出此城,但是城中的一团伪军——山东省警备队,由一个姓许的团长率领着,竟和八路军打起来了,就凭着一团人,而没有一门炮,竟和八路军血战了二十多天,最后该城之被攻破,据说乃是城墙被爆炸了很多处缺口之后,共军始进入的,而该姓许的汉奸团长在城被攻破之际,曾用军刀刺死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所以,在之后八路军与新四军在临沂举行会师礼的时候,就把这个许团长和两个县长以及另外的几个人枪毙了。


臨沂城牆塌成了土丘

像这一场战事,可谓惨烈,只可惜是伪军的「壮烈史」,否则很可以一记,不过,在过了一年多之后,汤恩伯部队进入这城之后,该城的县长朱某及还乡团王猴九司令等举行光复大会的时候,还追悼过那些和共军作战的伪军,并将那个许团长以烈士之礼祭祀,内中原因就令人费解了。笔者随汤恩伯部经此,会见过该城战事的遗迹,宽厚约两丈(据说高约四丈)的城墙,皆已坍塌成了一堆长得似龙一般的土丘了。

在这座城中街道上的断墙残壁之中,还留下了大量的共党的标语、墙画、报纸、墙报、布告等等,闲来无事,在街上慢慢的走一趟,细细看看这些文献,真是增进知识不少。标语都是些大字写的:「政治——民主化,军事——国家化」「实行新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二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而那些大型的壁画,皆甚精彩,但可惜不易看得明白,例如有一幅画着一个穿军式大礼服的人跪在地上,双手捧着一个桌面那么大的大青天白日勋章,作献给一个洋人的姿态,究竟是什么意思,猜半天也猜不明白。


共軍在臨沂設省政府

一直到這個階段,共軍最高統帥部的佈告上,還是應用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的名銜,由那些佈告上看得出,在抗戰結束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八路軍就已撤出了山東,而由新四軍接了防。因為八路軍的佈告上簽署的是山東省政府主席黎玉、政委肖華、山東軍區司令羅榮桓。而新四軍的佈告是由華東軍區司令陳毅、政委饒漱石、副司令張雲逸簽署的,這兩種交替性的佈告,隨地都可見到。從民間的傳說始可以知道,在共軍於臨沂設立山東省政府的階段,這個地方,是極繁榮的,由青島開來的美軍飛機,終日來來往往,不絕於途,主要原因,乃在於這時的臨沂,在軍事上,已經成了第二個延安;因為延安是共軍八路軍的總部,而臨沂則是新四軍的總部,故而馬歇爾搞的那個軍事調處執行委員會以及三人小組等等的人員,就時時由青島的美軍基地上,向着臨沂來來去去了。基於這等情形,所以說,該時期濟南的那個山東省政府是冷冷清清,不受當時山東人們之注意的。而臨沂的這個山東省政府,却就異常的熱鬧,深受着當地百姓的留心,原因就是如此。


曹州之戰劉峙被撤職

國共兩軍在山東正式開戰,時間却要向後拖展了一年,最初的戰事,大多數皆發生在鲁西南;不過,戰事雖然發生在山東地面上,但該等戰事的指揮系統,却不隸屬於濟南前期的李延年和後期的王耀武,而皆是直接受着徐州方面所指揮的,也有數役是受鄭州方面所指揮的。即如,山東境內的第一次國共戰事,發生在民國三十五年九月上旬,地點是魯西南的曹州地區,在這一役中國軍方面出動了兩個軍,是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指揮的。在定陶、鉅野等地與共軍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和鄧小平的人馬遭遇了,初開戰,徐州方面就又派出了六個軍前往支援,但一個星期的仗打下去,張淦所率的第七軍和第四八軍,就受了重創,共軍在國軍受創後,畧一猶疑之際竟立即收兵不打了,這頭一仗國軍損失了四個旅,而四八軍的趙鍚田師長就被共軍俘了去,後來傳説共軍在此役中被廣西軍打死打傷了八千多,話雖如此,可是劉峙却倒楣,就為這一仗之失敗而被撤去了鄭州綏靖主任的差。但在這一仗的以後,僅二十多天,張淦的部隊,仍在該處先後兩次吃了劉伯承的大虧,許多時皆是畧畧開戰,劉伯承就將國軍一旅旅的吃去,所以在民國三十六年的元月,張淦的兩個殘軍就調到徐州東面整補去了。魯西南方面,國軍的前進指揮部另換上了王仲廉的部隊,才畧畧的安頓了一個時期。


棗莊之戰天公不作美

民國三十六年的元月,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親自指揮的一次進攻,在魯南一線一嶧縣棗莊地带展開了,這路部隊浩浩蕩蕩,是六個軍,其中有美式裝備的、有機械化的、自然也有所謂雜牌軍,但是,天公太過不作美,正在薛岳進兵的時候,恰恰遇上大風雪,嶧縣那一带地區,地面畧窪,泥土粘鬆,美式裝備的五一軍周毓英以及輜汽二十六團等等馬勵武的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牽引車、工程車以及數約百輛的大型十輪卡車,如此大派頭的進軍,真似向共軍示威一般,但可惜陷到那爛泥中皆走不動了,結果勞動共軍,在魯南發動了十幾萬民伕,又推又拖,才把這些東西搬進沂蒙山區去。
聽說盼抗日戰爭勝利,而翹首企盼中央軍已經許久了的部份山東人,在這等情況下見到了中央軍,雖說都是些俘虜,但許多百姓看着中央軍仍感到津津有味,他們圍着那些大炮細細的欣賞,那些大型的榴彈炮,日本皇軍都沒有,而中央軍却有!他們可能暗暗的高興,在國共两軍外表的對比下,穿着粗布棉衣的共軍個個顯得很臃腫,自然比不上穿着美國軍服,身披皮領大衣,脚穿皮鞋皮靴的國軍瀟洒,因此有些人們一廂情願的說:「中央軍怎會被共軍捉到;這一定是苦肉计!故意讓共軍捉到的!」——思想那麼奇特,當然那是出於對國軍的偏愛!


山東進入了全面戰爭

在薛岳出兵失利之後,僅一個月許,湯恩伯的部隊,却由江蘇打進鲁南了,時間是民國三十六年的二月,自這時候開始,山東始算是正式進入了全面的戰爭階段。
二月十五日,未經戰鬥陳毅就將臨沂抛棄,湯恩伯則以臨沂為根據地,將進入魯南的十幾萬人推進了沂蒙山區。就在這個階段,青島、濟南兩方面,也同時出兵,再加上徐州一綫順沿着微山湖、獨山湖兩側的北進,就造成了國軍四路進攻山東的局面。在三十六年一年之中,國軍在山東活動,發揮得淋漓尽緻,在該年的下半年,光復了全省的各城市,使勝利達到了頂端。當然,為了这等勝利,所付出的代價,也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共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常是那么躲閃,當他們打起硬仗來的時候,差不多是「不出手則已,出手便要抓一把!」大凡由共軍主動的戰事,十之八九他們都是獲得大利之後始鬆手的,像張靈甫的被殲,已經是令人震驚的了;而像李仙洲的被殲,則近乎是戰爭史上的傅奇故事。


李仙洲可算是穩健派

李仙洲在所謂的「山東三李一王」之中,是頭一個,原本算得是一個穩健派的人物,處事作人嚴肅而謹慎,他在黄埔系統中,也算是個爬得很快的人物,民國二十六年抗戰伊始,他己任九二軍軍長職了,自從魯南戰役(臨沂、台兒莊之戰)之後,他一直受湯恩伯的二○軍團節制,長時期的防守在沂蒙山區,迨後日軍在山東清勦得嚴厲,山東的國軍則全部撤出境,李仙洲就撤到了安徽阜陽一帶,奉令在那里成立了山東幹部訓練班(不僅培養軍人,也培養了一些行政人員和游擊幹部,軍校由十六期至二十期的魯籍學生,大部份都是由他保送的,雖然後來九二軍曾调到九戰區去,但李仙洲在阜陽所設的山東抗日游擊聯絡處,始終保存着)。他在九戰區的期間,和王耀武、和李玉堂是在一起的,那時候王耀武任第七四軍軍長,而李玉堂則為第八軍軍長。然而,仍然是他升得最快。民國三十二年夏,他就升任了第二八集團軍司令。但是後來居上,抗戰勝利後,竟將他發表成了李延年以及王耀武的副手,也許他多少有點心有不甘之意。但是,他手上的兵力却比李延年大,而與王耀武却相同,兩人各自皆掌握着四個軍。


在萊蕪博山展開戰爭

由於李仙洲與湯恩伯的關係深厚,所以湯恩伯進攻山東的時候,他則由西綫開出,以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的身份兼任前進指揮所主任,率部東進支應湯恩伯的推进,是時,他所率的部隊有兩個軍乃是他自己的:即霍守義的十二軍和韓浚的七三軍。另外的一個四六軍,乃是廣西部隊,原屬夏威。軍長海競强,開到濟南不久,就隨李仙洲參加了這次「出擊」,他们沿途经过了周村,绕过了泰山,可说是一面走、一面打着前進的,不過當時共軍對於他們發生的戰事,皆是畧一接觸就退了下來,由於共軍采用這等戰術,致而造成了他們輕敵的心理,而且也由於根本還未曾和共軍正式打過仗,是以他們可能有着错誤的以為共軍的力量不過如此的思想;既然認定共軍是不堪一擊的,自然就成了驕兵.說起來也是難怪的,因為中國有不少部隊,在抗戰期間,就不曾和日軍認真打過仗,而此時又是尚未和共軍正式打過,很可能有一部份人,以为打仗的情形不過如此,所以當李部三個軍方越过了明水、淄川、博山等處進入了泰、魯兩個山區的中間之際,共軍粟裕兵團就一步一步的監視着他們的推進了,而他們却始終不覺,还以爲沒有共軍呢,就在湯恩伯方到臨沂之後的第五天上,李仙洲就在萊蕪縣和博山中間的山谷地帶與共軍展開了戰事。


李仙洲部全軍被包圍

先是二月二十日,四六軍一八一師,方越过萊蕪,正向新泰推進,就在萊蕪城南一條名叫汝河的小河對岸,正在準備渡河的時候,迎面遇上了共軍的狙擊,他們却未能了解共軍的數量,師長甘成城就下令其五四三團繼續試探推進,而帥部和四六軍軍部,就退回了萊蕪城,靜待消息,但不久就發覺到該團已經在前路被圍,遂不敢繼續前進,就停留在城中,而该城是個彈丸之地,全城不過四五百戶居民,井水又不足用,他們所以打算向博山退;但李仙洲的司令部,是时已过了博山,距萊蕪不過四十里,當時接到四六軍消息的時候,而其背後已被共軍截斷了退路,殿後的十二軍且巳和共軍打丁起來,在這一地區,東面是魯山山套,西面隔着一條柴河,河既深而無橋,李仙洲覺得继续向萊蕪推進比較合乎常識,因為近萊蕪之處,地面较為宽闊,而共軍不易掩避,所以他挥軍速進。但当晚到達一個叫做吐絲口的地方就被共軍围上了,而且把他的部隊,切成了十数段,國軍既在空曠之处,無遮無擋,而共軍則在四面的山坡上,在这个地方距濟南既遠,距臨沂則更遠,兩方面昔難請到救兵,唯一可以求救的,只有空軍,但是在這一夜之間,各單位皆被共軍分別包圍了,聯絡有了困難,審情度理,李仙洲知道情况不利於自己,而且自己根本不會有機会逃出共軍的包圍,所以他自己本人和司令部,首先同共軍投了降,但是十二軍和四六軍還不停的打着,共軍當時的方式是,打開一部則立即运走,就在二個夜間的時間中,肅清了戰场,李仙洲部隊在该時是屬於失了踪那一類的,及至到了該年的五、六月间,胡琏等的部隊,才先後再次經過這裹。至時,李仙洲失踪的過程,才被研究清楚,然而那時離開李仙洲的被俘,已是三個多月之後了。


王耀武部的二級部隊

自從李仙洲出了意外,王耀武就更加谨慎了,所以,濟南方面尽可能的將大部隊控制在週围,只將那些「二級部隊」,派遣在外作戰,所謂「二级部隊」,在其他地區不曾聽見過,大約是濟南专有的流行名辭,意思是指的那些山東游擊隊所編成的保安師,以及收編了日偽時期的那些華北治安區、山東省警備队等等所補充的軍隊,以及少量的由他處調到的原和平軍等等即是。基於王耀武這等作法,造成了兩個不良的後果:第一、是那些自認是「二級部隊」的人員,離心離德,各有怨恨,即如第十二軍即是一例:十二軍霍守義部,原是李仙洲所統率的,該軍在萊蕪之戰損失大半,只有軍長及留守的部份人員尚留濟南,後來經過補充,再行雜凑成軍,但是王耀武,對霍守義就有了歧視,所以霍守義在守兗州的時候,就告病,不肯賣力了。


吳化文部始終受歧靦

又如整編第九十六軍吳化文部,那是一支善於作戰的部隊,在山東膠濟綫上的許多戰役中,皆表現得甚為優秀;然而,自始至終,王耀武則以「二級部隊」相待,其實,吳化文這人,是個頗有才幹的將領。他是山東掖縣人(張宗昌的同鄉),陸軍大學出身,在學期間,颇受蔣方震的賞識,原為馮玉祥的舊人劉郁芬的部屬,民國三十年,在五戰區隸屬於十一集團軍,因舆牟中珩的防地相近,經常受牟的氣,後來投向了南京汪派,做了和平軍,抗戰結束後由孫連仲担保,調到了河北保定(孫連仲的勢力圈);後來孫連仲因青滄戰役打得不好,被撤了職,吳化文是時再由孫連仲的代為活動,始弄到了一個八十四師番號,後來又升格成了整編九十六軍(原九十六軍軍長是陳金晃,於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底,在濰縣戰役中全軍覆沒,吳化文遂得頂接了這個番號)。吳化文部不僅受王耀武的歧視,而濟南的國軍對王部的人員也多藐視,頗有「羞与為伍」的形态,所以在济南之战发生之後,吳部一經共軍的活動,當即就变了質,然而追根究底,單獨的责斥吳化文也是不公道的,長時間積壓在心頭的怨恨,有機會發洩的時候,便會不顧一切了。


戰事演變的四個段落

自從進入了三十六年,戰事在山東地區來说,可謂無日無之,但是如若說戰事的演變,大體來说,可分為四個段落,即:一、接受期:李延年到濟南以及美軍、劉安祺、李彌等進青島。二、試攻期:三十五年八、九月間,國軍由徐州和鄭州兩路進攻魯西南,畧畧一戰,就停止了推進。三、進攻期:民國三十六年元月、二月,薛岳和湯恩伯兩綫進攻魯南以至三十六年的夏秋之交,光復了全省。在此之后,就進入了下坡情况的第四個階段了,那是到了民國三十七年,在該年的上半年中,國軍在膠濟綫連接不斷的敗陣;五月上旬,在山東境內,除了津浦綫之外,只剩下了臨沂、青島和烟台三處地方了,情况又恢復到進攻開始的階段差不多,真可以說是「打回了原形」!


國軍對戰事多抱樂觀

在五月之後,津浦新縣綫上的戰火就正式大規模的開了端,六月中首先是曲阜、泰安等地失去了,接着,兗州、鄒縣、滕縣、臨城等地,戰事膠觸着,不即不離;濟南雖然由那時起,已經孤立了起來,但是在那個階段,任誰也不會感覺到國軍在戰事上有急轉直下的可能。以內戰全部戰場來看,儘管共軍已處處反攻了,但國軍尚沒有重大的失敗,而且七月間在河南的雎縣、杞縣等地區,還會來上一個「豫東大捷」,所以,在那個期間,絕大多數的國軍,對於戰事仍是樂觀的。所以濟南被孤立了一二個多月,王耀武等人,根本不以為意,事實上也難以令他想到濟南有危机,因為一來共軍從來不曾流露出覬覦着濟南的態度;二來濟南有着十多萬人駐守;三來空軍來來去去,支援起來極為方便;四來徐州以北之戰事,並不激烈,因此,怎樣也不會為濟南担憂。


突如其來濟南被包围

然而,就在王耀武有恃無恐的情况下,共軍却採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及「速戰速决」的聯合戰術,竟突如其來的在濟南週圍設下了包圍圈,但却並不大。濟南初時被圍,但見戰事並不緊張,尚不認為形勢嚴重,但是此時,激烈的戰事却在兗州、臨城之間的地區展開了,圍攻濟南的共軍只不過七個縱除(相等於軍),但在臨城一帶作戰的共軍,數目却有八個縱隊之多数。當時的徐州是中國全國最大的重鎮,該地的駐軍,有不下二十多個軍,隨時調動十萬、二十萬人,是相當方便的,問题只是在於當時國軍方面的情報不靈,根本看不出共軍的目的何在,也猜不透濟南和兗州兩段,究竟哪一段是戰事的重點。

前後经過了五、六天之久,大約是時吳化文部隊已被共軍活動得到了成熟的階段,當吳部控制了濟南機場的一刻,共軍的强烈攻擊隨之就展開了,於九月二十二日開始,只打了前後兩天兩夜,濟南就輕易的失陷了。就在濟南於九月二十四日失陷的同時,兗州、臨城一綫的戰事,也自動的停止了,共軍雖然退出戰場不遠,但却不再打了。


濟南失去的三點答案

濟南是怎樣失去的?許多人會經這樣問,答案却很简單,共計三點:一、初受包圍之際,國軍不以為意,而徐州方面猜不出濟南与兗州的戰事,哪一方面是主戰场,故而把应該派出的援軍延迟了六天之久。第二、济南首先失去了飞机场,及至徐州方面的援軍,可以隨時運到的阶段,却不能有落足之處了。援軍既無法着陸,被圍的王部人員心理上先失敗了,人人有了恐惧和憂鬱,战意頓失。第三、共軍包圍济南的陣地,完全設在濟南東南,南面的千佛山、象山、柱子山、龙洞山上,架炮俯射,佔盡了地形地物之利。基此三點,濟南有什塵理由不輕易失去?

濟南既失,華中和華北之間,陸路上唯一的通道就算關閉了,國軍北上就有了嚴重障碍,後來北平天津的國軍想集中南退,由於思及不易攻開濟南,因之該項南撤的計劃,也就不能不立即打消。這一戰,增加了共軍打大型陣地戰的信心,可說是為共軍打後來的「三大戰爭」,做了一次預先的演習。


李彌對秦德純一段話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秦德純奉國府委為山東省政府主席兼青島特別市市長,對於被共軍吃光了肉的這塊「雞骨頭」,所謂「省」也好、「市」也好,反正只有青島那點縱横五里路的小天地了。秦將軍遲遲不曾到任,到了元月月底,他曾到青島住了幾天,恰恰於该期間,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由河南永城戰地上輾转到了青島,曾至山東省政府拜會秦主席,坐上談論多為戰場之事,其間曾謂:「我這次得以逃出,多得王耀武主席救了我。」秦將軍不明白李將軍的意思,李彌一笑之後解釋說:「耀武這位老兄,雖是山東人,也是山東的父母官,但是他太不懂得山東了,而且扮起來,也不似個山東老百姓,所以他雖然化了裝,但是却瞞不過共軍的檢查;而我呢,在年山東打了三年的仗,却認真體會了山東人的風格,成了一個道地的土包子,再加上有了他失敗的那次教訓,所以,我能順順利利的走出來!」
這雖然是題外話,但是戰爭中,脫離了民间的合作和支助,就不能得到真實的敵情,失去了有利於致勝的條件,自古以來、有所謂「得民者昌」的格言,實在是有其至理的。



■■■■■■■■■■■■■■■■■■■■【以上全文完】


以上《济南之战的前前后后》,是以《春秋》雜誌總第401期(1974年)同名内容为发布底本完成数字化处理。


◆如欲转载析世鉴各系列内容以广流传,请务必保留原著有关重要信息(如发表原文的期刊名称与期数等)并阅读HGC关于发布内容版权的声明!

◆除特别注明者外,凡简体字发布内容,原文均为繁体字。除有时对若干内文标题序数作技术性处理及将繁体字原文转换为简体字外,HGC成员对所有发布内容的正文均未作任何改动。凡原文固有讹误,均一任其旧不作改动,必要时另在发布文本中以符号“【 】”插入HGC校勘说明。

◆除特别注明者外,析世鉴各系列内容均是由HGC成员完成数字化处理与发布制作。

◆阐发个人历史见解、与他人分享网际网路所无文献,请至彰往考来——
http://www.peacehall.com/cgi-bin/forum/bbs.pl?id=zwkl


■■■■■■■■■■■■■■■■■■■■



湯恩伯與國共蘇北之戰
作者: 冰壶



國共双方展开内戰初期,当國軍挥戈北进的那个短暂阶段中,汤恩伯率领的雄师,直似「蛟龙入海,猛虎归山」般的锐利与勇猛;较之以後,他于一夜失长江、半载弃东南的情况,其悬殊之处,真不可以道里计。为什么汤恩伯会前後判若两人?这或许与其个人的才能无关,似乎是气数所使然。



國軍接收忙共軍急扩充

抗日戰争初结束时,國軍的接收部队,大多数只是沿着各交通干线,进驻于大城市中,至于交通线两侧的中小城市及乡村地區,绝大部份仍为沦陷區中原有的伪軍继续据守着;此外,小部份则已为「还乡團」先國軍及共軍之前而进入接收了。只有极小部份,则在日軍撤出之际,迅速为共軍所占领——这是一切日占區当时的普遍情况。

人们或许不大明白:抗日戰争既然已经「胜利」结束了,國軍为什么不立即一鼓作气的收复所有的沦陷區?为什么只仅仅占领交通干线上少数大城市?——這个问题,说来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并不单纯的为了那些地方已被共軍占领之故;事实上当时共軍所占领的城市,在总比例上说,尚不及全沦陷區的十分之一、二。一般来说,是由于交通不便,由大後方千里迢迢复员不易;加上当时國軍的数量不够分配,一时殊无法占领全沦陷區。归根结底的说:当时重庆方面实在不会想到会那么快便能戰胜日本,所以根本上没有作「胜利」「复员」的丝毫准备。自难免手忙脚乱没有头绪了。

就在國軍停滞于大城市中,忙着接收日軍遗下的物资之时,共軍却在沦陷區裹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作,他们向据守城镇的伪軍及「还乡團」攻击,在國共内战尚未正式展开之前,沦陷區各角落,早已展开了这种内戰,——共軍与伪軍之间的戰争。这等戰争,有些是打得颇为激烈的,但由于人们只注意國共两軍的内哄,因而对这类戰争就忽略过去了。共軍在沦陷區中如此这般的戰斗、建设、组织,差不多经过了大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及至到了一九四六年夏季之後,國軍展开大规模进軍时,沦陷區裹的中小城市,十之八九已是经过共軍收复过了的。


三枝部队停滞京沪地區

抗戰结束之初,首先由日軍手中被國軍接收下来的交通干线,是京沪线和津浦线南段,当时原驻于皖南、赣东地區的「第三戰區」顾祝同轄下的人马,抢先一股脑的都涌到京沪大小城市中了。紧接着各「方面軍」解除了戰时体制,许多野戰部队也皆开到了京沪區,一部份是准备下一步的调动;一部份即在上海经由海、空两路运向东北和华北。所以一时之间,长江下游區域,大軍云集,但其时停滞在这一地區,改编训练和担任防守的,却是两枝人马:一枝是原属第四方面軍王耀武所辖的几个軍,另一枝则是第三方面汤恩伯所辖的几个軍。只这两部人马,即达三十万众。王部皆驻守在蚌埠至浦口沿线,而汤部则与顾祝同部混驻在京沪线上。

这三枝部队在这一带地區,前後停滞着将达十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他们首先是改了装,——当他们方自後方初开到时,尚是草鞋布袜、破烂烂,经这半年过後,已非吴下阿蒙了,都换上了崭新而整齐的美式或日式装备,变成了國軍中的精锐。


和平團结國共看法不同

就在这些部队训练与改装期间,國府在政治上却也是大忙特忙:首先是中共领袖毛泽东由延安到达重庆,國共两党开始了「和平」「團结」的谈判;然而发展到最後,不仅不能减少双方在各地的小磨擦,终于免不了大规模的内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和平的定义,在國軍方面来说,那只是:「國軍有权向一切的沦陷區推进和占领,而只要共軍对于國軍的推进、占领、接收等等不妨碍、不阻挡,那就是和平團结了。」但在共軍方面来说,即是:「國共两党的軍队,既同是國家的軍队,共軍已收复了的沦陷區,國軍则应当无须再行开入了;各自守着一方,那不是和平了吗? 」——似这样的不同看法,就很难用客观的立场来评论什么。

一九四六年的七月间,國府方面终于颁下了向共軍进攻的命令。这时,最大的进攻,是由长江——汉口到上海的全线上,平面的向北推进。南京到上海的这一部份,就是汤恩伯兵團的戰區。

所谓「兵團」,在这时期来说,是新创的一个軍事阶层,虽然在抗日戰争的前中阶段,曾经有过这一设置,但到了抗戰中期,由于軍事阶层太多,大有迭床架屋之势,因之被撤除了。此时,國軍又重新设了这一制度,但与抗戰期间的兵團意义不同,这时的兵團,略似抗戰时的集團軍,直属于陆軍总部,是一个具有权力、足以代替陆总直接指挥前方的机关,这机构的产生,自是基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此必要始临时设置。

汤恩伯出任了内戰中的第一个兵團司令。在此同时,并无第二个兵團的番号。後来其它兵團的出现,却是在范汉杰继汤恩伯出任第一兵團之後,始同期扩建了六个兵團部。迨至一九四八年的夏季,始又扩编了十四个兵團。不过那时已将近内戰结束的阶段。



國軍番号向来兄终弟及

國軍的番号,向来的传统法则,是「兄终弟及」,一个部队长升迁了,换一个部队长,但番号不换。一枝部队垮了,另建一个新部队,人事系统变了,但番号仍要保留。汤恩伯为始的第一兵團,前後共计是五代。即:汤恩伯、范汉杰、郑洞國、陈明仁、黄杰。若以这五代的「行事」来说,最光荣的一代,就是汤恩伯时期,因为这一代自从一九四六年的七月十二由上海出师,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五月间在沂蒙山區所发生的孟良崮戰役为止,十个月之间,是处于國軍之「胜利进軍」阶段的:以後的第一兵團,则一代不如一代了。

当时汤恩伯兵團的组成,却并不是他本人从第三方面軍带来的那一部份人马,而是由王耀武第四方面軍的一部份,和顾祝同第三戰區中的一部份,另外加上了四个交通警察总队所混合组成的,其中做为主力的四个整编师:第七三、第八四、第十一(三个师)是王耀武的旧部;第二五师则是顾祝同的班底。当时这样配搭,國府原是有着计划的,因为是时王耀武已出任了山东省主席,而这个汤兵團进軍的目的地正是山东;另一方面,顾祝同即调任陆軍总司令,坐镇徐州,且兼徐州绥靖主任,第二五师师长黄伯韬原是顾祝同三戰區长官部的参谋长。如此安排,在人事方面是相当调和的。

这些軍队,停留在京沪线上,经已十个月了,装备既已换得精良,训练得也皆成熟,正所谓人强马壮。由于自从抗戰胜利之初,他们就调驻这一线,十个月的停驻,许多軍官皆在这一线上成了家,讨下了「胜利老婆」,所以镇江、无锡、南通、扬州就成了这几个軍的「根据地」,在大軍出发之际,依依惜别者触目皆是。


江北地域是「老解放區」

自从抗戰进入中期,这个江北地域,就一直成为共軍新四軍系统的「老解放區」。虽然这地區的若干城市多落入日本皇軍及汪精卫和平軍的手中,但城内、城外(共軍多在城外)是不会正式作戰的。在这地區的新四軍主要部队就有第二师、第六师、第七师等驻守着,一九四一年春「皖南事件」发生後,新四軍的绝大部份皆迁入这一地區,一时之间张云逸、罗炳辉、张鼎承、粟裕、郑位三、谭震林等皆云集此地,而新四軍的老总陈毅也在这裹。

汤兵團在是年七月出发之前,虽早巳知道江北地區驻有共軍重兵,但由于从来还不與共軍接触过,所以对于共軍的情况,抱着一种神秘的观感;有些人甚至对共軍还有着不少奇妙的幻想。比如在一次会报中,整编一四八旅的旅长廖敬安就曾说过:

「几年前在三戰區裹,我们與新四軍皆是同事,他们的不少将领与我们皆曾吃过饭,现在双方要作戰了,事先为什么不试探一下,先礼後兵,联络联络看看呢?」当然,这只是軍人对问题的看法,内中丝毫不夹杂着政治意识。


先礼役兵无异与虎谋皮

廖旅长的话方说完,立即就被黄伯韬堵上了嘴。黄伯韬说:

■■■■■以上内容未完,阅读【成败之鉴·戡乱战争 12 】华东战局 内容全文及其他最近更新内容,请至:

析世鉴·成败之鉴
http://www.boxun.com/my-cgi/post/display_all.cgi?cat=xsj1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GC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4668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