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撕贴,一一驳斥信天翁!!!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撕贴,一一驳斥信天翁!!!   
freiheitwilder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02/07
文章: 405

经验值: 70


文章标题: 撕贴,一一驳斥信天翁!!! (845 reads)      时间: 2005-6-03 周五, 上午2:41

作者:freiheitwil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撕贴,一一驳斥信天翁

freiheitwilder



一: 信翁文中事例的谬误

之一:
鲁老夫子案子:
在那“透明的历史”的开篇就断章取意,贬低鲁迅,有抬高自个儿嫌疑。而鲁迅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之二:
强戴帽子案子:
偷换小说概念,硬给司马迁戴上了历史小说家的帽子。该点后面会详细解说。

之三:
陈涉案子: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文字记录与古代的史官关系密切。王国维说“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很多金文和古籍中常有一个公式化的句子:“王若曰”,就是说,这些文件不是王自己写的,而是史官受命而作。

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加细密。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及早期典籍中找到众多的史官名称,如夏代的太史令,殷商的贞人、作册、史、太史、内史,周代的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这些史官各有所职,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通•史官建置》)。各诸侯国也设有史官,开始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战国时期堵侯崛起,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以示独尊。于是出现于鲁国的《春秋》、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等上百种文书。生逢其时的孔子曾派他的弟子“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公羊传疏》)。墨子也自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富修史书之盛。

我国古代有国可忘,史不可忘的传统。并且,大多统治者都尊重那些没有政治立场的史官。

废话那么多,就是说陈涉杀微时同伴的言论被史官记录在案。
信翁惊天动地的无知。

之四:

林彪案子:
偷偷地用一个不相干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判断正确。请问,哪本野史有林彪飞机上对话资料?这种场景怎么能与陈涉杀同伴时的场景相提并论。一个没有人证和物证,而另一个却有。

之五:

侯生卢生案子:
侯生卢生均有职位,所以有其言行被左右听到的可能性,并且还有可能自己嘴不牢,透露给了亲信。这里,信翁排除了所有可能,请问,先生是如何排除的?

之六:
项羽微时案子:
至於项羽刘邦的“彼可取而代也”,“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当是自个作大官之后,自个说出来给脸上贴金的。这信老翁居然怀疑是太史公私造场景。

之七:
项羽垓下之战案子:
这里把28骑理解为28个人,更是暴露其无知。如此就不能理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且自个肯定地说,这28个人没有人能活下来。其实另还有可能,其中某个投降,招供了。还有,司马迁再会创作,也不可能创作出28个人突围的离奇故事来。

之八:
不问苍生问鬼神案子:
再说一次,古代专门有史官记录帝王言行。你以为两个人谈话就是两个人吗?其旁服务人员不知有多少?

之九:
刘邦头上有龙气案子:
其神话传说,在今天看来固然不可信。但在古代,人们偏于图腾崇拜,这才是真正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要是没有这些神话传说,那才叫蝎虎呢!其实,古人不能理解很多自然现象,便归于神灵,并且记录在案,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知,信老翁有什么好怀疑司马迁的。

之十:
韩信案子:
至於有关韩信的三件案子,在韩信发迹之后,其乡邻自会四下相传,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就像我们今天,胡主席发迹了,青年时请人酒宴而无人光顾的情景留传开来。
胯下之辱,这里老头又犯糊涂了。在下估计,老头武侠小说看多了,以为韩信是将军,自然武功了得,只差没说韩信会飞檐走壁了。其实,韩信只是一个统帅,并非项羽那样五大三粗,所以被几个五大三粗泼皮围住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能忍胯下之辱正乃韩信千古人格,岂容他人理解。
还有,楚汉争霸发生在中原一代,而淮阴在什么地方呢,看来信老翁得补补中学地理常识。并且,以为古代战争如同现代战争一样残酷,灰飞烟灭。其实古代最大程度就是放放火,老百姓在战争到来之前,早就躲到树林,山洞里去了。再算算,古代的战争规模大概就十万级别,哪能与现代百万级别相提并论,再加之地广人稀,生存概率就太高了。
还有古代可不如现代城市化的高度。

之十一:
军事案子:
至於军事方面,唉,信老翁是哪行不懂卖弄哪行。偶只看到三段论那个地方,就不再往下看了。


二:信翁的逻辑谬误

之一:
那个三段论就更不值一提了。

>历史小说不是信史,
>《史记》是历史小说,
>所以,《史记》不是信史。

小前提“《史记》是历史小说”根本不成立。

严格地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重点在通史上面。

这里,“历史小说”和“纪传体通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纪传体通史最重视真实,准确,完备,客观。所有的叙述都必须有根有据,不允许根据之外的成分存在。

而历史小说从本质上讲是作家的创造。

举例说明:
三国演义的实质,是以小说改造历史,譬如“关公温酒斩华雄”,“赵子龙长阪匹马救主”,“ 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羽扇冠巾”。

而在史记中,现代还没有考证出截然相异的历史情节。或者说极少相异,难免会有丁点儿偏差。也就是说,史记中太史公并没有瞎凑,杜撰,曲解历史。

至此,我们可知信翁是多么肆意地混淆概念。

之二:

信翁罪在犯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纠住耳朵,就说大象长得像耳朵。纠住史记刘邦头上云气不撒手,拼命说史记不是信史。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一部史记,因为有万分之一的谬误,而断定太史公是在撒谎,创造历史。相信大夥儿自有公断。


三:史记是一部带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通史

所谓历史,包含“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事情的记载”,“人类的历史认识”。

史记是信史,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可信。

史记的艺术成就并不妨碍其历史价值,这两者并不矛盾,是相统一的。


最后,本来想干点儿正经事,可偏偏有人欺骗观众,愤青自是看不下去。奉劝一句,还是先通读一遍史记补补课吧。不要像有人批判马克思主义,却连资本论都没看过,更不用说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了。什么叫真正独知,不要犯相异就是独知的笑话了。中国之所以落在西方后头,就是因为有人见到圣经,以为就可以拿来指导别人;或者专门攻于异端,以显示与众不同。


作者:freiheitwil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freiheitwil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224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