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魔鬼教官:漫评经典说日本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魔鬼教官:漫评经典说日本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文章标题: 魔鬼教官:漫评经典说日本 (425 reads)      时间: 2005-4-20 周三, 上午10:03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说到日本,恐怕很多中国人马上会想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它太有名了,太有影响力了,使得太多人张嘴就能重复其中的几句经典论断,虽然多数人并没有真看过它。

因为本尼迪克特本人毕竟是科班出身,体系严密,再加上《菊与刀》的名气,任谁推荐,它都会是首选。不过,说实话,重复看这本薄薄的经典小册子,给我的厌恶感比重读《光荣与梦想》来得还要强烈。这本书绝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如果中国人借助一个西方人的眼睛来了解同一文化圈中的日本,我相信对日本产生的误读和准确了解会一样多。因为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许多论断,是西方视野下东方人的共性,而非日本的独特个性。最典型的是这一论断:日本文化是没有“罪”感只有“耻”感的,在“耻文化”下,善行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系的,而在“罪文化”中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省。这一所谓的“知耻不知罪”理论,几乎总是被今天的中国人拿来解释日本为什么缺乏真诚的忏悔。可是,很少有中国人认真想过,这一所谓的日本文化特征,完全是东方文化的共性,所谓的“罪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人的悔罪意识丝毫不比日本人多,如果论今天两国对历史的反省,日本的态度要比中国诚实不知多少倍,当然,那是因为日本有战败后被施加的外在强制力。

不少吹嘘《菊与刀》的文字称,是通过这本书日本人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这也太扯淡了,固然西方在现代各方面的成就都远强于中国和日本,但把一个西方人的小册子吹嘘到这一程度,这也对西方崇拜得太过头了。
在《菊与刀》之前,风靡整个世界介绍日本的书,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这本同样很薄的书应该很对今天某些中国基督教宪政学者的胃口,因为他们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总得要与某种宗教全面挂上钩才会有宪政有现代化,当然,他们早已认为“某种宗教”其实就是基督教。这种观点,当年也困绕着新渡户稻造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给日本一个突然现代化成功的宗教理由先?于是,就有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如果有人认为得有学术味才是好书,那么,《武士道》是本学术味道比《菊与刀》浓得多的书。《武士道》是刚刚“开化”的日本在“文明世界”最好的公关名片,新渡户稻造因此被日本政府格外褒奖。

《武士道》使武士在西方人眼中成了高尚的骑士、绅士、知识分子最完美结合的象征,而不是今天中国人概念里简单的野蛮残忍。《武士道》一书中对“武士道”的褒扬和作用的论述,恐怕中国人无法接受,但是,西方的骑士与武士相比是文盲,因为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也大都不识字,中国的君子与武士相比,则迂腐而无武勇,在西方和中国,骑士和君子在社会变革的作用的确无法与日本的武士相比,甚至他们起的是相反作用。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武士道》成书之时,日本正处于正在成型的上升期,新渡户稻造完全预见不到“武士道”延伸出的另外一面会把这个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国家附属军队的畸形怪胎。

在《菊与刀》之前,全面评价日本的书,最有名的是戴季陶的《日本论》,今天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认为,戴纪陶的《日本论》对日本的认识深刻程度远在《菊与刀》之上,可惜的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中国人知道《日本论》的。这本标价仅三元人民币的书,在我看,是迄今为止介绍日本的书中写的最好最深刻的。戴季陶和那个时代的多数中国青年精英一样在日本留学然后干革命,长期居留日本的经验以及与日本各阶层的广泛深入关系,再加上中国与日本属同一文化圈中的那种独特敏锐,都是只靠几个月时间借助二手资料了解本尼迪克特无法企及的。尤其对需要了解日本和近代中日关系的中国人来说,涉及了近现代中日关系中大量今天鲜为人知事实的《日本论》,其价值是《菊与刀》所远无法比拟的。在今天中国人对中日关系和历史的理解越来越愤青化的时候,我强烈建议各位买了此书给自己一次洗脑。

其实,《菊与刀》中最经典的一些概括,在蒋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蒋百里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们在看了蒋那些未来中日战争的预见和判断时叹息几声。虽然,蒋的判断和预见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书比起《日本论》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一书顺带在结尾把蒋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绍的这些书,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周作人的《日本管窥》,今天看都没什么价值,尤其是《日本国志》。
我知道的最后一本企图全面而笼统介绍日本的书,是台湾人许介麟写的《谁最了解日本》,许同志对他之前所有写日本的书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没看出格外有价值的观点出来,也许是他的决心和掌握的史料与他所掌握的理论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缘故,总之,我对此书没什么特别印象,如果不是通过GOOGLE,我甚至不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准确名字。当然,他给了我一个按图索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来还有许多好书。


其实,赖肖尔(六十年代美驻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与刀》在全面了解日本近现代历史更有价值,但为什么上述书在中国统统不如《菊与刀》更著名,这真是件邪门的事情,也许,所谓民族性的判断之类东西,比起单纯的结合历史分析的东西,更能满足大众猎奇的口味,也许,对大众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全面而真实的面目并不值得特别关心,能提供多少新鲜奇特想象的东西才最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不过,对愿意粗略了解日本的中国人,我还是认为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它很薄:-)——前面介绍的书一大共同点就是都很薄。

而关于日本厚一些的书,我倒觉得多少它们的价值被其厚度给稀释掉了。而且,许多早几年写的书现在看已经多少有些过时,譬如《东洋奇迹》,因为附有大量的数据,算得上是全面掌握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权威书籍,但成书之时,还没碰到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大衰退,所以,作者的基本调子是热情洋溢充满期待的——比起当时紧张恐惧的美国媒体描绘的爆发户的日本还是含蓄收敛得多——在日本生活多年的朋友却告诉我,事实上在日本人最意气风发的年代,日本人并没有美国媒体恶意夸张的那种猖狂嘴脸,石原慎太郎只能代表他本人。

在中国,总结论述日本成功经验的权威典籍是森岛通夫的作品,但知道那本《日本为什么“成功”》的人远多过其姊妹篇《日本为什么必然衰落》,前者曾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书,因为当时中国急切想知道日本的经验,等到日本衰落,中国对它的经验教训早没了兴趣——如果说日本只崇拜强者,不在意弱者,中国人是否也一样势利呢?在森岛通夫那里,日本的成功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他的第一本书中,“成功”打了引号,这也为他马上的第二本书做了铺垫,这两本书出的太及时了,总之,既能畅销一时还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手头的是两本书最新的合订本,《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就这本书来说,我觉得还是前半部分更对中国读者有价值,尽管中国面临着与日本同样但却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后半部分恐怕也是作者本人匆忙的总结,并不容易看得出作者为日本为什么衰落有非常明晰肯定的定论。而且,此书最后部分集中在为日本未来开药方的思考。也许这部分内容值得认为日本亡我中国之心不死的愤青认真一读,因为作者非常坚定地认为,日本将来的前途在日本融入东亚共同体,未来在于与中国的关系,因为老龄化的日本无法再按照过去以面向西方世界市场的出口导向继续走下去了。

说到这里,可以顺带说说森岛通夫的“东亚共同体”。在森岛通夫,东亚共同体范围只限于拥有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的文化圈,也就是说,除了越南,东南亚国家是根本不可能与东北亚国家成为一体的,这种对文化背景的强调,可解释为什么在欧盟的大门口敲了那么多年的土耳其总是连身份认定的资格都没有,而前东方阵营的国家只要一表决心就立即进门了。——共同体强调的是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观,而东亚国家今天还在为历史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在森岛通夫,强调共同体对未来日本的意义,自然极力主张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必须老实而且要有彻底的反省。

——显而易见,森岛通夫是我们说的正确的左翼史观,是朋友。说他是左翼也大致不错,因为在森岛通夫的书中,可看得见他受马克思的影响之深,虽然,他在剖析日本经济的兴衰时,不自觉地使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工具,但通篇看不到这类理论作者的名字,但处处可见马克思的名字。马克思影响普遍至深的日本,是大多数中国人完全陌生的一面。

东亚共同体设想在日本有多大市场?在日本,我问起森岛通夫这个名字,没有一个人知道,但是,却在几个场合听到类似观点设想的表达,当然,有大小之分,森岛是小共同体,而大共同体则是包括了整个东盟,无论大小,这个共同体的核心都是中国和日本。——在持这种观点的日本人那里,这种观点其实就包括了对中日新型关系的定位设想,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法国和德国的关系,现实的问题是,中国首先与日本的社会制度的鸿沟大到文化和地缘关系根本无法填平的程度,再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公开提出过这样的想法,而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根本就不能接受这种观点:日本居然可以与中国平起平坐!

尤其在最近的中国人眼里,日本差不多快是个准右翼政府的国家了,那么,因为历史问题与中国人蛮拧的那些家伙——站在小泉政府右边还有两千公里远的地方,那些人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想对中国干什么?《大东亚战争的总结》该是本全面展现这些人对日本开国以来全部历史的“另类”看法大全。在打算跟着人群去参加一次爱国主义狂欢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也许心里会更有谱。

忍不住要说一句:中国愤青其实与日本右翼是一伙。两者差别是,中国愤青既没有日本右翼有知识,更没有日本右翼的胆气和态度的诚实。《中国可以说“不”》的张藏藏和《日本可以说“不”》的石原慎太郎的当面交锋就说明了一切问题——如果那算是一场交锋的话。




作者:peacemak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peacemak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419323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