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1886 -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节录)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1886 -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节录)   
所跟贴 1886 -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节录) -- 六者 - (5810 Byte) 2005-1-27 周四, 下午9:29 (648 reads)
六者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50

经验值: 816


文章标题: 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节录二) (290 reads)      时间: 2005-1-27 周四, 下午9:31

作者:六者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四、因姑息,误了前程

科举时代,读书读到进了秀才,本来是要告一个段落的,好像现在学校里毕业一般,小学毕业升中学、中学毕业升大学。毕了业,环境一定要换一换,再进一步求深造。如果不升学的话,或者学商,或者务农、或者做工,断没有毕了业仍在原校里读书的。科举时代,进了秀才,或者做塾师,或者另从名师深造,或者进书院研究,希望再进一步可以中举人、中进士、中翰林,或者弃儒为商、为农、为工、为医,另外从师就业,也断没有进了秀才仍留在原塾从原师或另从和原师程度相等的先生攻读的。因为原来的先生,他已经把他的才智搬穷了,再也拿不出新鲜花样,假使你再从学于他,那是完全没有益处的。但是我家却违反了这个原则,进秀才之后,仍留在家塾读书。为了崇德报功起见,请的仍是那位陈老夫子,而且从我十七、十八岁时连续请了他两年。陈老夫子实在已经“江郎才尽”了。况且在我们刚刚考道考的时候,清廷已经颁布上谕(那时称皇帝的命令为上谕)废止八股文和试帖诗改用策论试士,同时命令各省广设学堂、培植有用人才了。陈老夫子是一位八股先生,对于史学,经学,时事是外行,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当然更不懂了,怎么能继续教我们深造?!这一误,误尽了我的一生。

第一误是误于我们的娘舅先生。我们进了秀才之后,请了娘舅先生到杭州来帮忙,他来到杭州之后,考寓房主住宅中的考生都已搬去,我们又添租了他们的平房一间,作为娘舅先生的寝室和办事处,廪保祝孟力先生不是也常来帮忙的吗?有一天,他贡献一个极好的意见给我们的娘舅先生,他说:“你这两个外甥,少年英俊,很可培植。朝廷已明令废止八股,改用策论,并令各省设立学堂,现在杭州已有安定学堂、养正书塾(即后来的杭府中学)、求是书院(即后来的浙江大学堂,高等学堂)、蕙兰学堂等,他兄弟俩可以去进学堂求学了。要求有用之学和光辉的前程,非进学堂不可!”不料娘舅先生竟坚决地谢绝了祝老师的意见,他说:“我这两个外甥是孤儿,家姊宝爱他俩和宝贝一般,不放心叫他们到外面去的。”这样一来,我的一线光明就此消灭。上面第二章第五节中不是说过父亲曾有遗言说等我十六岁时送我到杭州去读书的吗?现在我正是十六岁,如果娘舅先生依了祝老师的话,劝说我母亲放我们去进学堂,实行了父亲的遗言,那么我十九岁那年冬季也可以参加留学日本百名师范的考试,二十岁整可以出洋去日本入学,廿三岁可以毕业回国担任两级师范教师,和鲁迅先生夏丐尊先生做同事哩。可是好像命定一般的活生生地把我投入了黑暗中去!娘舅先生拒绝祝老师好意,实在是和我母亲一般的宝爱我俩,倒也并不含有一丝恶意。可是因他没有时代观念,爱之适以害之,所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啊!好意变成了恶事,谁料得到?!

第二误是误于我母亲的溺爱我们:这个溺爱不是放纵的溺爱,而是过于宝爱的溺爱。十六岁了,还如同拥在怀抱般的不放心我出外求师,又误于报功观念,仍请陈先生继续任教。我那时已读了《新民丛报》、《清议报》等,思想为之开展,文笔为之解放,作的文章,趋于豪放一路。陈老夫子呢,他本是八股老先生,思想陈旧,文笔拘泥,不脱八股文的老调,见了我的新民体文章,颇觉头痛。从前我做八股文时,他不是常常赏我密圈,给我好评来奖劝我吗?现在他对我的作品,改削得很多,常常加以坏评。而且他改得并不好,有时把事实都搞错了。于是双方意见渐渐不洽。有一次他竟托女工请出我母亲到大厅上,控诉我的傲慢不敬,但毁的当中却仍誉我的话多,不过说少年傲慢是不太好的。后来母亲婉转地告诫我一番,也不骂我,不过说师长总应是敬的。我悔悟了,对陈先生仍敬爱如初,不过我学问却一点没有进展。到了我十八岁,又续请了一年,到年终,陈先生辞职,吃了散馆酒之后,第二天他去了。六年师生,一旦分袂,我兄弟俩送他上船,颇为之黯然神伤。

五、进了秀才还要妄想中举人

我进秀才后继续着两年的家塾生活当中,却考了两次乡试。乡试是什么?就是考举人呀,俗称“考大考”。进了秀才想中举人,必须考乡试。

清朝的考试制度,非常的划一、整齐、严肃。它把各级考试的年份,全国划一规定,按照地支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份支配:子、卯、午、酉四个年头,为各行省举行乡试的年份,乡试的月份日期也统一规定,是硬性的,不能提早或延迟。月份一律是阴历八月,日期一律是八月初八至初十的三天为第一场试期,十一至十三的三天为第二场试期,十四至十六的三天为第三场试期。丑、辰、未、戌四个年头,为全国在北京会试殿试的年份。会试月份规定在三月,日期是三月初八至初十为第一场,十一至十三为第二场,十四至十六为第三场。殿试的月份日期,我不知道。其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的八个年头,为各省举行童子试又称“小考”(即考秀才)的年份,由学台按临各道(清朝各省下有道,像浙江省有杭嘉湖道、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等)、府(道下为府,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各府)去考试,其月份日期由学台自己排定。考试场的建筑式样,亦全国一律。如各省的乡试场,都称“贡院”,其形式全国划一,当中阔阔的一条甬道,两旁为东文场西文场,总号依千字文天东地西玄东黄西排列,每一字号中有矮屋五六十间即为五六十号。甬道一直进去为桃李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等。所谓矮屋,真矮得可以,每间面积只有八仙桌那么大(好像还要小些)高度以我那时很矮小的身材来说,我的手也撩得着屋檐,普通长度的人碰着额头,如果是长子,那是要碰鼻子碰下巴了。头门是阔阔的高高大大的三头大门,大门外是很大的一方广场,东西有鼓亭乐亭,两座高大牌坊,还有很长很大的两支旗竿竖立在广场左右。大门上方有一匾额,为“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西首牌坊上为“为国求贤”四个大字,东首牌坊上为“明经取士”四个大字,这是贡院大概的面貌。

我十七岁那年是壬寅年,照定例是举行院试的年份,但是我却考了一场乡试,这是什么缘故?原来清朝考试制度于定例之外还有例外,上面所说的子卯午酉四个年份的乡试称为正科,如果遇到皇太后皇帝皇后万寿(即生日),或皇帝大婚(即结婚),或其他喜庆事情时,不论在那个年份,要特别举行乡试,称为恩科。庚子年(1900年)本是正科乡试年份,那年因为义和团扶清灭洋事变,八国联军入寇北京,西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中国几乎亡国,所以全国没有举行乡试,第二年辛丑,是光绪帝三十岁万寿,照例应举行恩科乡试的,可是那年正是中国向洋人屈服求和,李鸿章出来和洋人订那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的年份。和约议成后,西太后光绪帝垂头丧气地回到北京,自己也觉得没趣,哪里还有脸皮做寿,所以那年的恩科乡试停止举行。到了第二年——壬寅年,和约已定,把丧权辱国的事情放在脑后,不想报仇雪耻.又要歌舞平了。清廷订了这丧权辱国的条约,恐怕人民起来反对,急忙用些糖来骗骗知识阶级.用虚荣来遏止他们的愤怒,于是破例地下令补行乡试,把庚子的正科和辛丑的恩科合并举行,称为“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增加录取名额,来引诱麻痹知识分子,使他们歌功颂德,藉了知识阶级的投顺,间接地来压服了工农阶级。我刚刚在辛丑年进了秀才,所以第二年就参加了乡试。

可怜我们一点学问也没有,也妄想中举人,真是见鬼!在六月里吧,又到学院里去考了一次“遗才”,被录取了,准考乡试。到了七月下旬,冒了雨到杭州去投考,考寓却没租定,先到阿成姑母家,暂宿一宵,由六斤麻子去找着陈先生和陈姊夫等,设法找得考寓,第二天把我兄弟俩送到考寓去安顿。考寓在什么街、什么巷?童騃似的我,完全莫名其妙。只觉得是一所很大很旧的房子,我们昏昏沉沉地被送到大厅后厢楼上去。陈先生他自己也要去考乡试,他和友人寓在别处,但他是常常和我们会面的。过了一天或两天吧,大母舅来了,他自己不考,他是来帮忙的。进考场去应用的东西,除三幢头的大考篮已在家乡雇竹匠打就外,其余的都由大母舅指挥着六斤麻子一样样买办起来,什么考凳、考帘、卷袋、小饭锅、炭、艾索、索子、钉、榔头……齐齐备备地办就。其他如报名、注册、备卷子等等应试手续,也都是大母舅帮我们代为办就。临考之前,他又把一切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好像初离母巢的小鸟儿,他好像是一位保姆。

六、游贡院

六斤麻子曾经在乡试场大厨房内帮过一次忙,所以他对于贡院内部很熟悉。有一天,他带了我们去游贡院。到了头门,见门口有一副很长的大板对,刻着阮元(谥文达)做浙江巡抚时所撰的对联,他是一位文学家,这副对联的句子做得很潇洒飘逸,脍炙人口,传诵全浙。所以我过了几十年还没有忘记。现在我把它抄在下面,以资纪念。联句是: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进了头门,里面的一切,已详上节中,这里要补记的是“官号”。官号是旗人(即满洲人)的考试场,在至公堂后面,是天字(在东)地字(在西)两号,号舍很宽敞高大。同是考生,为什么旗人子弟要优待?足见满清时代民族的歧视。至公堂前,是至公的,至公堂后,就至不公了,真是滑稽而又可恨!里面房屋不知有多少间,都记不起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考官的房间:东首是正主考房间,西首是副主考房间,中间是正副主考会谈的地方。房间里装饰得和新娘房一般美丽,桌上摆的,壁上挂的,五光十色,琳琅炫目,坐椅有大红缎子绣花的椅披椅垫,床上挂的是湖色罗帐,床上铺的是粉红湖绿绸被,虚荣炫耀了我这乡村小子,当时我看了有“大丈夫不当如是耶”之感。

贡院地面真大,不知有几百亩,三年里只用一年,平常都是关锁起来的。人不去住,狐狸、蛇虫百脚却去住了。青草杂卉,长得遍地遍屋都是。风雨霜雪,吹打得房屋处处渗漏。到了乡试年份,在六月里就要去打开来扫除修理。雇了工人拔草,雇叫化子捉蛇。到七月下旬,修整完竣,才得布置装饰。我们去参观时,大概是八月初吧,一切都已布置就绪,只等各办事官长和主考的来临了。

七、看入廉

考试前三天(大概是八月初五吧),大母舅叫六斤麻子陪了我们到青云街(这条街巷的名称,大约由于接近考试场而起的,街旁有登云桥,再过去就是贡院了,取意是从此登入青云)去看入帘。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在等着看各级大官和主考官入考试场。他们进贡院去,称为“入帘”。乡试为国家“抡才大典”,所以这入帘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前后是保卫试场的兵,人马杂沓,好不威武!各官长都是坐的凉轿(是藤轿),官的面貌衣著,完全显露,可以让人们看个饱。当先的是监临官,其次是监试官、提调官、十八个房官(即阅卷官),再次是正主考、副主考,最后大概是杭州府知府,仁和、钱塘两县官。至于其他许许多多小官和一切办事人员,老早就已入场办事了。乡下小子,初见世面,看见这些大官,都穿戴了朝衣朝帽,庄严地坐在凉轿中,如同乡下举行庙会时抬菩萨般的一尊尊抬过。呵!这些都是活菩萨啊!他能给你荣,能给你辱,能叫你活,能叫你死。那时我真是看得目瞪口呆,欣羡非常。心里妄想着假使我今年中了举人,明年又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再三年又考取了主考官,不是也有这般荣耀吗?!

八、考试场人物概略

监临官是抚台兼的,他的职务是总理乡试场全场事务,但抚台是掌管全省军民大事的长官,清末时还兼理洋务,仿佛是一个小皇帝,那有工夫专管考试场的事情,所以往往是请学台代理的。监试官是藩台兼的(藩台即布政司使)掌管试场的风纪和财政事情的。提调官是掌管试场一切庶务事情,浙江省照例是杭嘉湖道兼的。其他还有许多芝麻绿豆小官我不知道了,我只知道一种是号官,是管理试场内各号的事务的。正主考副主考是皇帝任命的,是钦差大人,地位很高,抚台藩台和他俩是称兄道弟很客气的。十八位房官即阅卷官都是些饱学的翰林进士,此外还有许多誊录生,是雇用老秀才穷秀才充当的。工人方面有所谓青衣脚手,是考生进场后和出场时代掮他们送考篮和行李的。每号内有许多号军,是帮考生烧饭烧水做杂务的。此外大概还有泥水木匠等也雇用在场内工作。

作者:六者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六者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263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