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3 】  「田中奏章」与「九一八」事变  特辑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3 】  「田中奏章」与「九一八」事变  特辑   
所跟贴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3 】  「田中奏章」与「九一八」事变  特辑 -- HGC - (1206 Byte) 2005-1-25 周二, 上午5:35 (621 reads)
HGC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文章标题: 牛敬亭: 「九一八」 事变与中国共产党反政府力量的坐大 (300 reads)      时间: 2005-1-25 周二, 上午5:46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3 】 「田中奏章」与「九一八」事变 特辑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共产党反政府力量的坐大》原题为《日本少壮军人帮了毛泽东大忙》;以下发布内容是全文选录《春秋》杂志总第508期(1978年)同名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少壮军人帮了毛泽东大忙
作者:牛敬亭


〖一九三一年秋间,日本少壮军人在中国东北寻仇构衅,已野蛮至不可理喻的程度!日本政府当时对所谓「万宝山事件」、「中村震太郎事件」虽能冷静地打开僵局,寻有解决途径,但仍任令驻外军人,撕毁国际盟约,掀起远东事变,而无术制止!在当时,实为中国当局所不及料。〗


——信赖国联调停

「九一八」沈阳事变传至南京时,已是九月十九日下午。当时国民政府蒋主席因处理江西剿共军务,先两日乘兵舰赴九江,方在中途。国民党中央党部执委会乃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至夜深,决定如下三点:

一、由外交部对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向国际联盟提出声诉,并通知美国。

二、促蒋主席速返南京主持大计。

三、电劝广州方面所搞出的非常会议,撤销粤府组织,约集同志来南京,共赴国难。

蒋主席乘兵舰驶至湖口闻耗,立即改乘飞机赶回南京。廿一日在陵园官邸召集党政军首要,磋商应付方略,又作出四点决定:

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机关。

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攻粤部队,剿共计划,悉予停缓。

三、政治方面:推出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专程赴广州,磋商统一团结御侮办法。

四、民众方面:由国府及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军民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作公理处断。

九月廿二日,蒋主席在南京市党部发表演说,仍指出:取暂持逆来顺受之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明。

十月廿三日,蒋主席在国府纪念周上演说,亦强调说明拥护公理,抗御强敌之必要。

由是可知当日国民政府应付「九一八」事变,实不外「信赖国联,准备抵抗」八个字。但信赖与准备之限度至何止境,则非检读当年「特外委会」最机密之报告不能了悉。当时之「特种外交委员会」以戴传贤为委员长,宋子文为副委员长,顾维钧为秘书长,蒋主席、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丁惟汾、颜惠庆等,皆为委员。每日午前七时开会,听取报告,处理公务,一切外交之方针,步骤之规划,皆於会中议定之;文电稿件亦於其中公同决定。

对外策略:

第一、中国无论如何决不先对日本宣战。

第二、须尽力维持各国对我之好感。

第三、须尽力顾虑实际利害,惟至万不得已时,军事牺牲,亦所不恤;但必须筹划取得真实之牺牲代价。故对於锦州方面,如日本来攻,只有尽力抵抗,以树立政府在人民间之信仰,俾中国不至瓦解而已。

第四、应尽力表示中国政府完全信任国联之调停,因具有三重利益:甲、对於国内可减少人民责备政府之心理。乙、不致伤各国之感情。丙、将来运用九国条约,对美较易说话。

对日外交除声诉国联请予调停外,本来尚有宣战、绝交,或直接交涉之三种途径可循。宣战一途,格於国力不能采用,当时除青年学生外,无人作此主张;绝交之议,孙科、陈友仁皆曾提及,但为汪精卫、陈铭枢、张继所反驳;直接交涉,胡汉民似为最早提议之一人,而宋子文则为最早试办之尝试者。宋子文与日使重光葵於「九一八」事变之翌日,即在上海密议,宋氏提出由中日政府各派高级委员三人,组织共同委员会,赴沈阳制止事变扩大,并就地觅取满蒙问题解决之办法。重光葵一日两电币原外相,建议同意。币原於九月二十日专电核准。而中国民气己经沸腾,国府顾虑低调外交将使青年群众更易接受共产党之指导,此议遂胎死腹中!

是年十一月中旬,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中国准备实力收回东三省」。同月二十日,四全代会通过议决案,请蒋主席迅速北上保卫国土,收复失地。廿一日再作决议,授权国府采取一切必要防卫之手段。然其时锦州已被炸(十月八日);日本已拒绝限期撤兵(十月卅日);蛰居天津的清逊帝溥仪已被劫出关(十一月十二日);国际联盟已决议派遣调查团来华调查(十一月廿一日);「九一八」事变已大非本来面目。

十二月初旬,锦州告急,顾维钧拟设「锦州中立区」之方案虽已得中央核准,其时广州方面之陈济棠等人正以全力逼蒋主席下野,所以「特外委会」原定之「锦州抵抗方略」,与顾氏之「锦州中立区方案」,皆因中枢无人负责主持而无形葬送。蒋主席於三年後追论此事,犹致责备,
其言曰:

「九一八事变既起,当局迟回却顾,坚持日方不撤兵则不交涉之原则,致使日本缓和派不能抬头,军人气势日张,问题愈陷僵化。就是沈阳陷落尚未侵入关内的时候,也还有使日本止於锦州,徐图转换局势的可能;可惜步步错过,致造成此後不可收拾的局面,这不能不说当局没有决心及不负责任之所致!」

当时和战两难窘局形成之因素,可从三方面分析之:其一、学生运动方面;其二、中共方面;其三、广州方面。


——学生请愿示威

自五四运动以来,学运团体每为国共争取领导之对象。民十三年(一九二四)国民党改组时,党中央设青年部,以邹鲁主其事,学运遂接受国民党之领导。民十四年(一九二五)五卅惨案爆发,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上海成立,共产党之恽代英鼓动学生参加工农运动,学运遂渗入中共之势力。此後「全国学联会」亦分亲共、反共两派。民十七年(一九二八)南京国府成立,禁止学生会,作「纵」的组织,中央党部以青年纯洁天真,不宜使参与政治斗争,因将学运指导置诸民众运动训练之外,学生会乃改为学生自治会,学运气氛,一时宁谧。济南惨案发生,各地学生自动排日,宗旨方法,完全对外。到了民十八年夏间,上海租界发现共产党青年团,同时租界当局破获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及其分支部,牵涉十四间学校,学生因而被捕者十人。此时所谓「普罗文学」运动流行南北,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对於政府制定之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登记手续,皆认为太过烦苛,中共地下份子於是乘机渗透,由联盟而入於学运,藉此为其工作之掩蔽,学生团体内容遂更趋复杂。

「九一八」事变起後,全国青年激於爱国热忱,争作抗日救国运动,动机本甚纯洁。但历时稍久,中共之职业学生,与国家主义青年团之一部份分子立即加入,学运日标既由外交而转为内政,示威手段亦由对日宣战之请愿转为颠覆政府之煽动。综其八十余日之经过,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请愿潮:由上海沪江大学开始。是年九月廿日,全国抗日救国会在该大学成立,参加学校达三十单位,代表人数约一百余人,推出五十人赴京请愿。九月廿一日,学生会要求对日宣战及军事训练,自制义勇军编制纲要。北京方面,由清华、燕京两大学开始。九月廿七日,北京各界发起民众抗日大会,游行示威,并决定分批南下请愿,要求对日宣战。南京方面,由中央大学开始。九月廿八日中大学生纠集学生四千余人,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要求对日宣战,在群众情绪激动之下,捣毁外交部,殴伤王正廷。教育部事前(廿五日)曾向学生劝告,勿作罢课及轨外行动。中学生一部份接受此意,大学生则不听命。游行群众经蒋主席亲自接见抚慰後,始满意散去,未生事端。

第二期亦为请愿潮:以上海复旦大学为中心,参加学生数达四千,由周孝伯领队,数百人分乘火车到南京请愿,要求对日宣战,及经济绝交。复旦大学师生中,有渗入共产党者,为政府所知,捕去四人。南京中大抗日会主席杨德尧亦因共党嫌疑被捕。学生情绪愈转激昂。上海学生到南京时,南京警备部队疑其有粤方政治背景,对待态度较严厉,学生大表不满。然复旦大学校园中确贴出有「全国民众武装起来」之各种口号,共党渗入学运显有证据。

第三期为示威潮:以北大学生南下之示威团为中心。其时国际联盟根本无力制裁日本,已甚显著,故学生请愿情绪较激,人数亦加多。然北大示威团之组织与南下,本未得北大学生会之同意。此批人数虽仅二百人,而纪律整饬,组织周密,一望可知其实受中共职业学生之指导与训练。南京军警在该团抵步以前,已得北大学生会电告,否认该团有请愿之身份,故该团到南京,即受军警检查,搜得煽动宣传品多种,概予没收,限令该团即日北返。该团学生不服,暗中求援於中央大学,中大学生出面援助。十二月六日,该团由中大整队出发,游行示威,手持纸旗,上书共产党口号,沿途高呼「反对政府出卖东三省」、「打倒卖国政府」、「全国无产阶级暴动起来」各口号。军警干涉,将学生一百八十五人移送孝陵卫,不准自由行动,因此南京中大学生亦与军警发生冲突。

第四期为示威潮之最高峰:其时日军迫近锦州,形势危急,国府虽有设置「中立区」计划;学生则表示反对,不同意直接交涉。请愿人数多至万余人,并要求国府:一、退出国联;二、对日宣战;三、恢复民众运动;四、以和平手段谋取南京、广州分裂之统一。蒋主席於十二月七日在军校广场中演说一小时,对所提四点,皆有切实答覆;又劝学生勿受共产党利用。国府乃再发「告学生书」。但此批学生散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所组织之示威团,又到南京。十二月十日下午,学生大游行,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打倒国民政府」口号,抗日目的转为反抗政府,於是军警奉令干涉,徐秀岑、江学乾两学生被捕。

上海学生闻讯,立即应援,集众三千人包围上海市政府,要求市长张群惩办制止游行之公安局长。被捕之徐秀岑、江学乾释放後,南京示威团又於十二月十五日整队示威,手持红旗,臂缠红布,纷涌至外交部,大事捣毁,伤职员多人;另一队三百余人,则赴中央党部,蔡元培、陈铭枢出见,学生拖拥蔡元培出,曾受微伤,幸得军警救出,当场夺得所持旗帜,上书「共产党万岁」。中央日报翌日将此旗帜以锌版印出,学生迁怒该报,於十七日涌至中央日报社,捣毁铅字版、卷筒机,高呼打倒卖国政府。卫戍司令部乃开始取缔,学生被拘捕者达六十五人。

但学生内部,并非一致。当北京各校南下请愿时,学生会已预防共党暗中鼓煽,北大示威团之行动,以及十二月十五、十七两日之南京示威游行,不特未得社会之同情,且亦为各校多数学生所不满。济南学生首欲离南京北返,而北大示威团竟加以监视,不令北归;中大学生五百廿八人,曾登报否认中大参加十五、十七两日之暴动。此风潮直至军警将北大示威团押送离南京後,始告平息。戴傅贤文存中曾记其事云:

「青年学生,一则多数盲目为爱国热情所冲动;一则为借事造乱之党徒所利用。罢课请愿,遍於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行政院,几於无办事之地方,人员无进出之隙路!」


——中共欣逢国难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中共红军已在江西瑞金、赤坪设立苏维埃中央政权根据地,朱德、毛泽东分掌军政,项英主持中央政治局,与⒈赣闽边区之彭德怀,⒉鄂豫皖边区之许继慎(後为张国焘),⒊川陕边区之徐向前、张国焘,⒋湘鄂西区之贺龙、周逸群,⒌广西左右江区之李明瑞、张云逸,⒍赣东区之方志敏,⒎鄂豫边区之蔡承逸,⒏陕甘边区之杜衡、刘子丹各红军相呼应。中共军队号称十个军,而其实力不足十万,编制分正式红军与地方部队;而地方部队中,则又分设有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红军补充团诸名目,枪枝不全,重武器尤缺。然因其熟悉地形,善用间谍与游击战术,遂使国军动用优势之兵员与火器,经三度之围剿,犹未能得手。此为一九三一年秋间之事。中共在井岗山时代,原与「水泊梁山」性质无异,徒以南京国府自完成北伐後,党争迭起,内讧时闻,一九二八年有讨桂之役,一九二九年有讨冯之役,一九三0年有讨伐阎冯中原大战之役,一九三一年又有广州非常会议自组粤府之役,剿共工作,因此多受牵制,红军遂至坐大!

中共当时尚系共产国际之支部,而苏联则为共产国际之指导人,故苏联透过共产国际,对於中共之指示,中共在党纪上有不得不遵守之义务;更无论中共中央曾直接月得苏联七万元(美金)之津贴也。九一八事变起後,中国南北舆论界皆有国共应即消除内战共赴国难之呼吁;江西围剿红军之军队,亦己奉令停进,而中共则於九月二十日密令红军乘机反击,九月卅日竟宣布「国民党是中共永久之敌人」;但若详细分析中共之性质,与国共斗争之经历,则国共之不能合流,殆有其必然之结果。

九一八事变,自中国视之,自系日本对华之侵略;自苏联言之,则认为系日本侵苏之先兆;而自中共观之,则又可认为此将促使南京与广州方面之团结,乃合力剿共之先声。因各方看法有如此之不同,故当时史太林对於九一八事变之反应,认为第一、宜保苏联;第二、宜保中共。而国际共产党执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所通过之六点指示中,曾明白指出:宜乘日本侵略之机会,扩大中国红军,推翻国民政府。说得尤其坦白!

当时中共奉到莫斯科指示之後,於九月廿二日作一决议,指出日本侵略东北,具有两种意义:一、此是帝国主义者进攻苏联之信号;二、此是促成国民党团结,并力剿共之警钟。因此呼吁党中同志,要一面保卫苏联,一面推翻国民党统治。

中共自民十六年(一九二七)四月被国民党清算後,其党员与组织,每受国府军警之捕杀或破获。因此,中共乃将整个组织转入地下;但为指挥便利起见,仍将中共党中央潜行迁回上海租界,冀藉带国主义者作护符。国民党方面,为应付此段局势计,乃在中央党部组织部内特设调查科,以徐恩曾为科长,选干员四十余人,使其与中共地下工作人员作暗斗。於是,中共长江局书记陈延年(陈独秀长子)、助手陈士炎先後被逮处死;中共中委兼组织部长陈乔年(陈独秀次子)、上海总团书记许白昊、中央局主持人项英亦被获。农运要角、海陆丰暴动主持人澎湃被捕,除顶英贿通捕房脱逃外,余皆处死。「九一八」事变之年,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被捕尤多,顾顺章(中共特务科长)、向忠发(中共总书记)、罗绮园、杨匏安(皆中共中委、农运要角」、杨子庄(江苏省军委)皆於是年先後被捕杀。北方局之河北省省委、市党委阮肃仙、潘闻友、廖划平等,则连同机关,一并遭捕获。其他失踪或自首者,更指不胜屈。

「九一八」事变前一年——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中共中央已拟在是年十二月十一日(广州暴动纪念日),举行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先由在沪之中共中央、全国总工会、互济会、上海总工会、自由大同盟、反带大同盟、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作家联盟等八团体组织准备委员会,各苏区、各红军、各地工会均许派代表一人参加。此段准备工作,於一九三一年秋间粗见完备。「九一八」事变适发,中共中央乃乘国难严重及国府围剿军事停顿之时,於是年十一月七日,在江西瑞金之叶坪地方,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改瑞金为瑞京,为新生共和国之首都。代表大会中,选出毛泽东、项英、张国焘等六十三人为中委;更选出毛泽东为中执委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并发出三种文告:

一、告全国工农劳苦大众书。

二、告全国工人与劳动民众书。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

第一种文告中,指出九一八事变之後,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进攻苏联;南京、广东虽对立,但同为压迫反帝运动之政权,故惟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始能解放中国。

第二种文告中,声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要与全世界无产阶级,一同拥护苏联祖国。

第三种文告中,声称反对国际战争与国内内战;但对国民政府则仍应作战到底。

三种文告,皆将反日与反国民党之工作,等视齐观,故其仇视国民党与仇视日本无异,而有时且过之。张国焘虽在此次大会中当选为第二名之副主席,但他未到会,且於苏维埃全代会开幕之日,即在其所驻辖之鄂豫皖边区,召集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大有与毛泽东分庭抗礼之意味。毛泽东在此会中,固曾确定其政治领袖之地位,然倘使是年无九一八事变发生,则国军在江西之三次围剿,绝不至半途而废,瑞金之会根本开不成,毛泽东之地位更何由得?

中共乘国军北调之时机,分遣红军,出赣南,攻闽西,彭德怀则攻赣州。一九三二年一月,红军则占上杭、武平。四月更占漳州。不及数月,苏区扩大至三十万方里。一九三二年秋间,国联调查团来华,查及此点,证出若使当时无九一八事变,国军必能於是年荡平中共之军队。


——广州意见多多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民党内部分裂正极剧烈。国民党之分裂,自北伐完成以来,己非一次,然多半出自党外之离间与挑拨;而一九三一年之分裂,则纯出於党中之内讧。内讧原因,起於是年三月胡汉民幽居汤山事件。胡氏於四月虽返南京私寓,而广州之国民党执监委非常会议,则藉党中粤派诸元老之号召、与陈济棠实力之支持,於是年五月廿八日自组粤府,与南京相抗衡。粤方外交部长陈友仁,并於六月间亲往东京,与日外相币原喜重郎密谈二次,谋以中国承认日本在我东北既得权益之条件,为广州国府委托「泰平组合」购买日本武器之交换。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粤军图窥湘赣,国军准备讨粤,皆是实情。但事变起後,蒋主席在途次即令讨粤部队停止前进;返南京後,又立遣陈铭枢、蔡元培、张继携亲笔函赴粤,劝粤中同志,取消粤府组织,一致对外。函内措词,甚为恳挚。其略云:

「最近东北横被侵略,师熸国蹇,危亡无日:……环顾国内,方激於意气之争,各走极端,悲哀曷极!当今同胞,涕泣相告,谓非举国同心戮力,无以救亡;吾辈共负革命使命,有何不可牺牲?……弟当国三年,愆尤丛集,过去之是非曲直,弟愿一人承之,惟望诸同志以党国危亡在即,各自反省,相见以诚,勿使外间以为中山党徒只顾内争,不恤国难!……」

陈铭枢等三人持函南下,九月廿八日到香港,汪精卫、孙科、李文范自广州来港相会,双方当夜深谈,拟出宁粤双方合作基础如次:

一、蒋主席引咎,通电声明俟统一政府成立,即行下野。

二、粤府亦通电引咎,声明非统一无以救国,愿即取消粤府,并不以蒋主席之下野为条件。

三、通电双方同时发表,目下先彼此停止攻讦。

四、变更京沪卫戍组织,俾粤方同志安心赴南京,在总理陵前宣誓开会,议决统一政府办法。

陈铭枢等离京,蒋主席曾嘱以三原则提示粤方:

(一)如粤方自忖能负应付国难责任,则全体来南京,改组国府,南京同人无不相让。

(二)如粤方自忖不能担此重责,则粤府应即撤销,粤中同志应即来京共赴国难。

(三)粤方意在合作,则南京尤为欢迎,即请同志联袂来京面商参加政府办法。

今在港所商,虽不以蒋主席个人进退为合作条件,但蒋氏下野通电发出之後,统一政府未成立以前,政府已成真空,应有如何办法足以内系人心,外维政统。於是,乃决定一面照粤方希望,即派陈铭枢率领十九路军卫戍京沪;一面电催粤中首要早日北来,蒋主席在电中并有「诸公朝到,下野通电即可夕发」之语。至此,粤方亦派出代表五人(汪精卫、孙科、伍朝枢、李文范、陈友仁),但声明须俟胡汉民离京抵沪後,即当启程。

胡汉民於十月十四日抵沪,到达後,电告粤方,谓:「国难至此,非各方各自觉悟已往之误失,无以求党内之团结;非党内有坚固之团结,亦不能集中国力以对外。」

粤方五代表於十月廿二日抵沪,蒋主席亦於十月廿三日来上海,在孙科寓中会晤汪、胡诸人,欢迎来京,共赴国难。谈次,并有「尊重前辈意见」之语。粤方先有在沪开会之请,由蔡元培来京转达,南京方面乃派代表五人(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张继、陈铭枢)赴沪与议。上海统一会议,遂以产生。

上海统一会议自十月廿七日开始,十一月四日结束,会议共六次。议题归纳,实只两类:一为政制改革;一为党务推行。在政制改革案中,虽列有军政制度(如设置国防委员会,腹地各省不驻军队),财政制度(如实行预算,设置财政委员会),地方制度(如均权共治)等,但中心目的,则在国府主席资格之限制(军人不得为国府主席),权责之剔除(主席不负实际政治权责),总司令职位之废弃,及军人不得出任五院院长等等(其时蒋主席正兼行政院院长)。

粤方主张,对人重於对事,其对人目标,除蒋主席外,尚有张学良。蒋氏虽愿下野,然抗日剿共诸大事,蒋主席去後谁可担当?则汪、胡诸氏皆不计及;张学良丧师失地,虽有可去之理由,但在锦州、热河、华北之奉军,尚有数十万,张去谁可指挥?粤方亦不理会。九一八事变起後,陈友仁曾告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须磨弥吉郎谓:「日本除蒋去张之主张,与粤府毫无二致。」因此,当时重光葵曾电告币原外相谓:「粤府同人,志在倒蒋;蒋倒之後,粤府自掌中央政权,则将依照孙中山一九二五年神户演说大亚洲主义,与日本谋妥协。」

於是,京沪华北谣诼纷纷,陈调元、何应钦等既发拥蒋之通电,张学良亦於十月底秘密来南京,劝蒋主席勿退。十月卅日,上海统一会议虽通过政制改革案之原则,而十一月二日蒋主席在国府纪念周上报告沪会内情,则有「後辈失礼,咎在前辈」之公开表示。统一会议,不绝如缕!

此际,日本军队正逐步推进,北侵吉林、黑龙江;南窥锦州、热河。上海银行公会、市商会等,恐统一会议破裂,大局不可收拾,乃通电双方,呼吁团结;京沪调人,日夕奔走。京方卒对改革政制案让步,而要求粤方参加南京召开之四全代表大会,且谓陈铭枢部队业已卫戍中枢,粤方显要尽可放心南来。惟粤方内部意见重重,汪精卫、孙科均不能自立,於是有左列之调停案爆出:

一、南京与广州之中央党部各自定期召开四全代会。

二、双方在四全代会各选出中委二十四名,互相承认。

三、选出之中委,来南京合并举行一中全会,改革政制。

此案之滑稽,自甚明了。盖明明是各自召开,却偏说统一;明明是召开不全之会议,而偏说「全」会。然当时非如此无法收场,故此案仍能於十一月四日第六次会议中获得通过,统一会议乃告结束。

统一会议结束後,南京方面之四全代会於十一月十四日正式开幕。十九日第五次会中,蒋主席表示两事:(一)选举四中执监委员,尽量接受粤方名单。(二)个人决心北上,竭其智能,效命党国。会中报以热烈之同情,授以北上御侮之责任。

广州方面,孙科携回之上海会议议决案竟为粤方非常会议所拒;汪精卫所提议之第一、二、三届中委均得出席四全代会之主张,亦为粤府所反对。於是,宁粤之争,变为汪粤之争。因反对之人,多属胡派,於是胡汉民应邀赴粤调停,孙科愤而走港。

经胡汉民之调停,广州定十一月十八日召开四全代表大会,接受上海议决案,选出廿四名中委。而汪派中委,则已先期赴上海,由汪精卫主持,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开会,自选九名中委,与宁粤相抗衡。此九名中委之溢额问题,直至一九三二年一月南京召开一中命会时,始予承认,而由南京方面加选五名,广州方面加选四名以为补偿。时大公报对党中元老清算旧账,罔恤国难,曾深致谴责。

南京之四全代会於十一月廿三日闭幕;四全代会於十二月七日闭幕。结果,东北终於出现了一个「伪满洲国」,一直拖到七七事变!



■■■■■■■■■■■■■■■■■■■■■■■【以上全文完】


◆HGC所作系列发布之内容,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为HGC 成员协力完成数字化处理与制作发布。

◆除特别注明者外,所有简体字发布内容原始文本均为繁体字。

◆除特别注明者外,发布内容均为HGC 成员为“罕见奇谈”与“独立评论”专门提供的全球中文虚拟社区首发内容。

◆欢迎转载【成败之鉴】系列,以利推广,但请注明首发出处!!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其他已发布内容还有: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2 】 二十一条与中华民国对日外交 特辑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566611

【成败之鉴·日本在中国 1 】 济南惨案 特辑
http://209.108.201.123/BBS_Data/1/500/90/5000/200/484189.asp?od=3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GC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500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