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中华民国学生运动 1 】昆明学潮与李闻血案 特辑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中华民国学生运动 1 】昆明学潮与李闻血案 特辑
所跟贴
【成败之鉴·中华民国学生运动 1 】昆明学潮与李闻血案 特辑
--
HGC
- (1160 Byte) 2005-1-07 周五, 上午10:41
(770 reads)
HGC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标题:
锺起凤: 从如今的学潮回溯当年的学潮
(277 reads)
时间:
2005-1-07 周五, 上午11:13
作者:
HGC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中华民国学生运动 1 】 昆明学潮与李闻血案 特辑
《从如今的学潮回溯当年的学潮》原刊《春秋》杂志总第709期(1987年)。作者不但亲与当年学潮,且征引彼时原始文献多种,足资参考。
■ ■ ■ ■ ■ ■ ■ ■ ■ ■ ■ ■ ■ ■ ■ ■ ■ ■
从如今的学潮回溯当年的学潮
作者:锺起凤
〖自大陆各城市的大学生演出示威游行,并大夥儿在校园焚烧报纸之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这些镜头,既为之血脉愤张;又为之心旌摇摇!
因为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若有数千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而又此起彼落,都将认为是大件事;何况在中国大陆已经将近四十年不见这般情景了!兹一旦连续出现这阵容滔滔的场面,叫人如梦如幻之余,又充满了新鲜与刺激之感!〗
将产生什么影响
大陆各地的大学生能结队上街游行示威,人人都会感到这是「好现象」,因为学生们「敢上街游行」与「不敢上街游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相信大家对此都能理解,用不着多说。
不过,海外关心国事的人们,多数皆不太躭心学生游行示威的事态会扩大,却对游行後所产生的影响,寄以较大之关切,诸如:
一、大学生们的游行示威行动,主要是争取民主,这对当前的改革派是否能助长声势?能否发生推动(加速)的作用?
二、相反地,这行动是否会给予顽固的保守派以口实,用以打击改革派,反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但笔者个人则以为,大陆大学生之游行示威,争取民主是大前提,其间还附带有争取他们在校内的一切活动与行动的民主与自由,诸如由他们自行组织不受任何干预的「学生会」,即属其中之一。
总之,今天的国内大学生,虽有勇气上街游行、示威、烧报纸,相信他(她)们将不致搞出难以善後的局面。
他们都是第三代
中国人在近四十年来,因为受到毛浑东生前(尤其是晚年)一连串错误政策之累,已失落了一代,从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权起,算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第三代了!中共的第一代,人才济济,可是岁月无情,已经老的老、死的死,仅余邓、胡、赵、李,……几位,抖擞老精神,在力图改革。至於第二代的人才(因为失落了),则犹如海底捞针,好不容易才捞到胡启立、李鹏,……等,有数的几位,亦即前此所谓的第二梯队人物,希望他们能承先启後。所以我奉劝如今北京的高层领导人,应多多珍护第三代,应曲意培育第三代,因为他(她)们绝不似当年的「红卫兵」,没有高高在上的毛主席,「红」既不可,「卫」亦不能!也绝不似抗战胜利後的各地大学生,因为政治情势的不同,争取的目的亦互异。若细心体察他(她)们游行示威的起因,似与心情苦闷,欠缺一份中心思想有关。
近阅报戴,方励之、刘雁宾、王若望,传已开除党籍,相信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时也「化」不起来,游行示威,亦将适可而止了。
写至此,笔者脑际却浮起重重旧景,从如今的学潮,不禁回想起当年的学潮。
学生运动发源地
笔者出身於从前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时的「联大」,有学生运动发源地之称,在战後的那几年,笔者曾参与多次的游行示威,留有深刻的感受,曾想将这一段亲身经历作一有系统的记述,因忙於生活,始终未果,而今趁此机会,不妨了却这一心愿,且在下面慢慢道来:
笔者是抗战胜利那年才踏进大学门口的,自胜利之後,从复员开始,便一直闹着罢课、游行示威、逮捕、饥饿、直至大陆易手为止,我做学生的所谓「黄金时代」,就在这暗淡的四年期间渡过;对於当年的学生运动,笔者也曾多次亲身经历,时光荏苒,三十多年一幌就过去了,在此後这些年中,虽不再游行示威,但眼前儿女绕膝,却为生活而奔波;午夜梦廻,每空自惋惜当年的那一派豪兴!
学生运动在战後那动荡的几年中,可说不绝如缕,最先是在一九四五年的十二月,率先产生了昆明的「一二、一」学生运动。
在未讲这次学生运动前,先有介绍一下当年学生运动的发源地——「西南联大」的必要。
从抗战内迁说起
自一九三七年芦沟桥抗日烽火初起,当时在北京的几间大学即预备内迁。北京西郊清华园的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城内沙滩的国立北京大学,天津六里台的私立南开大学等,奉教育部命内迁长沙,合并为「临时大学」。翌年(一九三八),因长沙常遭敌机的轰袭,加之战事节节失利,武汉告急,「临时大学」又奉命再迁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当时,一部份「临大」师生取道广州、香港,绕经越南海防而去昆明;一部份则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到昆明报到;更有一部份是从长沙经湘西步行几省而到昆明的。领队的就是当时清华的中文系教授闻一多,他在数月的奔波中,连胡须也没有剃过一次。另外也有一些教授同行,如师范学院的黄志坚,名剧作家袁俊(即张骏祥,後为「联大」的外文系讲师,他的剧作「万世师表」中有一幕曾以这次长途步行为背景,写出沿途颠沛流离而又朝气勃勃的生活。)
校委会与教授会
大家陆续到达昆明後,因校舍不敷,文法学院一度曾设於云南南部的蒙自;蒙自这地方原甚荒僻,一下子来了这许多大学生,不但震动了这小城,并且也闹了不少笑话:
清华的一些学生,初到蒙自时,有的还着西装,当地警察少见多怪,甚至以为他们是中央大员,给他们立正敬礼。有些当地人对女学生的服装,常出粗言嘲笑,於是女生从宿舍到校上课,也需要校警沿途保护,以免为街头的顽童投石,过了一段时间,文法学院始从蒙自迁住昆明。
当时西南「联大」的组织也不同於其他大学,它是不设校长,而采用委员制的。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梅、蒋两人皆已在台湾病逝)及南开的校长张伯苓(一九五0年病逝天津)组成校务委员会,但这个校务委员会并不掌握学校大权,实际掌握学校大权的则是「教授会」;而「联大」当时教授阵容之强,可称无敌;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李卓敏博士,当时就在「联大」法学院任教。其後也人材辈出,如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博士就是当时「联大」的学生。
民主墙上的字句
尽管「联大」拥有全国第一流的教授,学生也可称得上集中了民族的英华;但,谁都知道当时「联大」的物质条件很差,校舍设备简陋,教职员过着清苦的生活,学生更有不少家在沦陷区的,经挤接济断绝,迫得除了上课外,要在校外兼职;较好一点的,在昆明市的中小学任教,有的甚至卖报来维持生活。学校虽有公费;但那点公费是很难维持生活的。正为这冷酷而无情的现实,使「联大」的师生对现状颇感不满。其时战事方殷,物价高涨,有的教授学生被迫要出卖自己的衣服用具,来维持食用,所以「联大」的「民主墙」(即学生用的布告栏)上,就出现了「荒年卖的伤心儿,不卖衣裳难活命」这样的字句。他们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在为生活挣扎。他们不满於现状,常用「文字」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批评;「民主墙」上每天都贴满了些既辛酸又尖锐的文字;当时,人们常称「西南联大」是「民主堡垒」,就是在这样情形下产生的。「联大」的教授,甚至校务委员,对学生是采放任政策的,谁都可以在「民主墙」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去批评学校甚至政府;但当时还不曾发明「大字报」这项称呼。
举行时事座谈会
造成「联大」这「民主堡垒」的另一客观原因是:其时,云南尚是龙云的天下,谁都知道,龙云对中央的关系是微妙的;「联大」师生所攻击的是中央,所以他也不闻不问。但在一九四五年秋,情况有变了!,一夜之间,云南发生「兵变」,中央掌握了云南,龙云被「邀请」到了重庆,请他出任军事参议院的院长。龙云的军队被「解决」了,由中央军将领关麟徵就任为昆明的驻军司令,李宗黄代理省长。云南遂为中央所统治,并且下了戒严令,其中甚至有「不准集会结社」的一条。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日本虽已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伹国共内战的阴影却笼罩着每个角落。十一月廿五日晚,「联大」的学生在新校舍举行了「时事座谈会」,参加的除「联大」学生外,并有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省立英专及一些中学生,为数约近三千人。事先,昆明的驻军司令曾有公函致「联大」的学生会,说昆明情形特殊,且有戒严令,要求取消这次座谈会;但学生却认为集会是人民的自由,何况又在校内集会,驻军无权干涉;最後并「请」驻军来「保卫」他们的集会。
驻军包围了校舍
是晚的会议进行得很热烈,许多教授都被邀演讲,一致指责内战;但其中也有人发言指责军队的,内容确对军方带有些侮辱性。最後是社会学系的费孝通教授发言。
就在这时,校外枪声突起,一时会场秩序大乱;费孝通大声要求维持秩序,不久枪声停止了,学生也恢复了平静,伹刚才的枪声显然激动了费孝通,他高声向大家说:「我们是在子弹下要求停止内战!」
相继又有许多学生上台发言,有的指责内战,有的指责昆明驻军对他们的侮辱。
本来,事情也不会扩大的,但散会後,却发现驻军却包围了「联大」的校舍,不准学生出入,以致「联大」以外的「云大」、「中法」等学生,只得在「联大」操场上过夜。
匪徒之说太离谱
翌日,昆明出版的「中央日报」刊有一段小消息,大意是说昨晚在「联大」新校舍附近发现有「匪徒」在「图谋不轨」,被驻军「围剿」达一小时,後「匪徒」因不敌而散去云云。这却激动了「联大」的学生,他们要求罢谍,向驻军司令关麟徵及代主席兼云南省党部秘书长李宗黄请愿,并且提出质问:
「昨夜驻军用机枪,甚至小钢炮射击「匪徒」达一小时之久,请问:「匪徒」是从那方来的?又逃到那方去?为什么不再追击?」
又问:「既然射击一小时,『匪徒』死伤若干?死者在那里?伤者又在那里?」
最後,并抗议「中央日报」实乃把他们称为「匪徒」,要求道歉。
三万多学生上街
当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又在「联大」召集了「云大」、「中法」、「英专」及一些中学的代表开会,组成「反内战罢课委员会」,发表了「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集会告同胞书」;随即就发动了三万余大中学生到街头去宣传示威,对当地驻军,极尽辱骂之能事。同时,「联大」的一部份教授,也组成了「支持学生罢课」的另一「教授会」,他们虽没有到街头宣传;但事後闻一多曾说那天他是「对学生罢课,关怀之极」。
在以後的几天,学生还是到街头去宣传;但也有部份学生不愿荒废学业,要求恢复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在政府的支持下,组成了「反罢课委员会」,刊登报章提出「严正主张」,要求恢复上课,并希同学「勿受阴谋份子利用」。昆明驻军也表示,愿保护学生上课。至二十八日,已罢课的学生,已有八成复课了;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二十八日「反罢课委员会」在开会时,突有「罢课委员会」的百余人冲入会场,提出质问:「你们究竟代表谁?」结果会议开不成,秩序大乱,双方差一点动武。
散兵游勇投炸弹
三十日,「联大」的街头宣传队忽被「武装流氓」所殴击,一些人受伤;同日,中法大学学生所贴的标语,被另一些「武装流氓」冲入撕毁;同日下午,云南大学的反内战标语又为「武装流氓」全部捣毁。本来快要平静的湖面,又涌起了波浪。
十二月一日上午,有一队「散兵游勇」欲冲云南大学,因云大有准备,他们未达目的而退。於是这批来历不明的人们,转攻「联大」拓东街的工学院宿舍,被捣毁後,又去袭击「联大」的师范学院;但校门紧闭,「散兵游勇」们在校门外未能得逞。校内的学生反而给予嘲笑,双方口角、漫骂一阵,不料这批「散兵游勇」被駡到恼羞成怒,竟向师范学院内投掷手榴弹,当时秩序大乱,有人死伤;於是,引起学生更大的愤怒,打开校门和「散兵游勇」直接发生了冲突。
当时昆明南菁中学的历史教师于冉行经该校,上前劝阻,竟为「散兵游勇」骂为汉奸;于冉也曾服过军役,被骂为汉奸,心中不甘,愤而加入学生行列中,结果不幸为手榴弹炸死。此外联大师师范学院的学生潘琰(女、廿三岁)和李鲁连(男、十八岁)及工专的学生张昆华(男、十七岁)等,均被手榴弹所炸死。当时被称为「民主斗士」的闻一多,在事後曾为潘琰写过一篇「小传」用以追念。
发动公祭四烈士
是役也,这批散兵游勇掷了两枚手榴弹,死了四人,重伤者约三十人,其中「联大」学生缪祥烈受伤最重,把一条腿也炸去了。
当日,昆明中央社发出电讯曰:「十二月一日晨,有服装不整齐之人三十余,闯至联大师范学院,发生冲突,投手榴弹两枚,致该院学生四五人受重伤,七八人受轻伤,军政当局闻讯,即亲赴联大调查慰问。并召集联大各院学生听取报告,认为此项事件实为离奇,除慰勉该校学生外,并与该校当局商讨善後,对於手榴弹之来源,正在严密查究。现未复课之少数学校,正由教授及学生家长恳切劝导复课中,学生情绪已见安定」云云。
政府当局虽希望事件能早日安定,然而学生却不肯罢休,他们把死去的四人称为「四烈士」,把他们的尸体移到联大图书馆阅览室中,并发动全市大中学生及社会人士到联大公祭!
竟变成无头公案
同时,因为学生确是被手榴弹炸死的,昆明的教授也行动起来,召集会议,决定「罢教」(其实已罢课多天了,教授们也无法上课。」当时,教授之一以「大炮」闻名的「五四健将」傅斯年,特为此事走访昆明驻军司令关麟徵;据他事後告人,他对关麟徵只说了这样的话:「你杀死我的学生,比杀死我的儿子还要难过,我要你偿还血债。」後来,傅「大炮」又因压服学生复课,竟受到学生及其他教授们激烈的围剿。
昆明事件发生後,笔者那时只是联大师范学院的一个低年级学生,不过随着大家起哄,但我却认为当时左右各报对事件真相的报导均有歪曲,当时合众社有如下一槁,可说是客观的报导了:
合众社重庆五日电:「重庆国共两方报纸,发生极大笔战,互辩谁当负担本月(十二)一日在昆明残杀学生,致手榴弹两枚杀死四人伤十二人之罪。国军喉舌和平日报(按即扫荡报)开始攻击称:『共党独自残杀该等学生。』中共新华日报则宣称:『国民党特务杀害该等学生』。无党派之大公报则称:『该等学生为军阀所杀死』。」
到底是谁杀死学生的?结果却变成一椿无头公案!但据当时昆明军政当局所捕逮的凶手陈奇达、刘友治在昆明公开审讯时称:彼等为左派人士所雇,代价是三万元。关於他们的职业,据称:以前系兵士,现时失业。
朱经农专程飞滇
然而,昆明各大学的学生、教授及各界人士,都否认这次公审,他们筹备为「烈士」举行公祭、公殓、抬棺示威,并控告关麟徵、李宗黄。事件越闹越大,并有蔓延全国之势。重庆方面鉴於事态之严重,特於十二月七日派教育部常务次长朱经农专程飞滇处理,并携有国府蒋主席的「告昆明教育界书」一同前往。
朱经农抵昆明後,即到联大会见罢课的学生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了解事件经过,随即传达蒋主席的「告昆明教育界书」,希望能早日复课;但学生提出的仍是「严惩凶手」和「公祭死难四烈士」。朱氏当时表示,屠杀学生是不应该的,凶手是应由法律严惩,而且谁是真凶?也应有法律依据。
答允公祭四烈士
当日晚上,朱经农召集联大教授,共同劝告学生早日复课,切勿使事件蔓延,这个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仍得不到结论。
恰巧那时,梅贻琦已飞到北京去视察教育,以作清华大学复员的准备,後因昆明事发,又匆匆飞返昆明,协助朱经农解决学潮。那时,「罢课委员会」即派代表去见梅贻琦,陈述事件经过,又提出「严惩凶手和公祭四烈士」,并请求梅、朱两人能作公平解决。
那时,联大的教授会,几乎天天在开会,朱、梅对他们作明确表示:「万事莫如复课急」。但当时即遭到一些「民主教授」们反对;闻一多、张奚若、费孝通诸人皆大发激愤之词,反对复课,一定要先「严惩凶手和公祭四烈士」。当时,联大的训导长查良钊曾代表学生向朱、梅两人转递对复课的意见书。消息传出,学生又组织了反对复课的纠察队,情绪又似一触即发了!最後,朱、梅两人曾向学生、教授作息事宁人的保证:「严惩凶手」可在两个月内去力争;同时又答应了他们「公祭四烈土」的要求。
四壁挂满了挽词
本来「四烈士」的尸体是放置在联大图书馆阅览室的。公祭那天,学生们大张旗鼓,发动全昆明的学生、市民参加,并且在热闹的街头设有路祭亭。他们要利用公祭的机会再来一次大示威游行,此时也收到不少校外人士所送来的带有极大刺激的挽词,高挂在联大图书馆的四壁,其中有署名「一群学生」的,写的是:
不实现联合政府,屠杀人民事件永无止境;
非放弃一党专政,镇压学生集会竟也枉然。
又:朱经农的老友,学者陶行知,也挽了一首新诗,兹录如下:
『…………
流吧!流成血的鸿沟,
让鸿沟里沸腾了血,
内战魔鬼过不去,
中国免於毁灭。
死吧,前仆後继的死吧!
让死尸楼梯样排列
自由神走得下来,
千古奇寃一齐雪。』
当日使人最注目的一副挽联是:
小百姓谈民主,含冤入地矣!
大人物核宪政,还政於民乎?
这副挽联是昆明民主同盟机关刊物「民主」杂志所送的。梅贻琦、朱经农也送了花圈,他们并被邀请出席了公祭会。在公祭时,那篇白话的祭文也是「控诉」政府的好文章,里面有句云:
「自由民主在那里?」
公祭前,联大及云大的合唱团在那里唱挽歌;本来,挽歌是哀伤的!他们如诉如泣在唱着:
「安息吧!死难的同学!
别再为祖国的明天而担忧……」
公祭之後即出殡
公祭开始时,群众气氛比较肃穆,陷入沉默的哀悼中;但如诉如泣的歌声渐渐把大家的情绪激动了,一变而呼出了慷慨激昂的反政府口号!合唱队跟着也唱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民主是那样?」这是一首具有煽动性的歌。由孙慎作曲;歌词有:
「民主是那样?民主是一杆枪,拿到手来自由幸福才能有保障。……」
这等於公开的与政府对抗!此外,还唱有讽刺政府的「茶馆小调」。
由於公祭会场秩序混乱,军队也曾一度出现,学生们见到军队,又是侮骂,形势颇为险恶,幸学校当局劝告军队撤离,当时,朱经农及梅贻琦也曾受到学生的侮辱。
公祭以後就是出殡了!这是经「罢课委员会」发动了全昆明大、中学生及社会人士参加的,所以,送殡的达三千余人。前面有一横幅,用墨笔大书「学生魂」三字。
第一个开路的是坐在黄包车上被炸断了一条腿的缪祥烈,接着是潘琰的棺木,跟着的是一群女生组成的挽歌队,再下是一队尼姑,然後是联大学生、中学生、社会人士;再次是云大学生。
第二队是于冉的棺木,以下是男生的挽歌队、和尚、云大学生、中学生、市民。
第三队是李鲁连的棺木,以下的男生挽歌队,联大学生,联大教职员、中学生、市民。
第四队是张昆华的棺木,下面是张的母亲(由女生扶住),女生挽歌队,和尚,中法大学的学生、中学生、社会人士,殿後又是联大的学生。
当送殡的队伍经过大街小巷时,沿途有军警保护,学生也沉默着,不再呼口号,只唱挽歌,市民都出来围观。联大校友会及民主报社等在昆明南升街等热闹地区都设有路祭台。
惟有提前放寒假
在游行的过程中,能维持良好秩序,主要是因罢课委员会的决议:「用沉默来抗议」。学生都没有喊出口号,也没有其他刺激的标语、旗帜,但是以四口棺材作为「沉默的抗议」毕竟是最讽刺的。
再说游行队伍安排,前後都是大学生,当中都是中学生和市民。这也看出他们的苦心,不想再与军队冲突,甚至预备到即使一旦发生冲突,大学生可以保护中学生及市民。
游行历四小时後回到联大的校园安葬,最後由闻一多教授演讲,大意是说这是昆明市的力量再一次的表现,是云南起义後,今日还是第一次。又说:四烈士的血不会白流的,因为人民已觉醒;并称「一二,一」那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最後他号召青年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散会後,已是夜深了,联大的教授会仍在开会,讨论复课问题,都以为公祭和游行後一切都会恢复正常了。不料罢课委员会的代表们却反悔,说不严惩凶手决不复课。面色铁青的朱经农当即向教授们表示:教育当局决不让步。如学生不复课时,即提前放寒假。
几经接触,学生总是不肯复课,於是「西南联大」在是年十二月中旬便提前放寒假了。
难为了大学教授
由於提前放了寒假,同时,教育部又通令内迁各大学,利用暑假做复员工作,因而一九四六年的暑假也提前在五月开始了。这使许多师生把目标转到准备复员中去。昆明的学潮,无形也告终了。
经昆明这次学潮後,有些教授的声誉提高了,得到学生的爱戴,如闻一多、费孝通、潘光旦等;但也有一些教授则被贬低了,如沈从文、傅斯年等。尤其是傅斯年,他因曾襄助朱经农逼使学生复课,某些学生曾以「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标题,在民主墙上对他作人身的攻击,甚至劝他自杀。学生的这些舆论,也影响某些教授在後来的学生风潮中所处的立场,即不敢再公开的反对学生,有些投机者甚至要用拥护学生的主张来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滇学潮涌向全国
昆明的学生运动虽结束,但他却影响了全国各地的学生,诚如广州学生在二月五日的反内战大游行宣言中所说:「昆明死难四烈士的血迹终於给我们开辟了走向民主、自由、和平的道路。」
接着来的有南京的二千余学生游行示威,反对读党义;重庆有万余学生游行,表示他们对国是的意见。上海当然更不会沉默,早在胜利初期,柯灵和唐弢合编的「周刊」,郑振铎主编的「民主」这些刊物,就发表了不少反对政府的言论:在昆明事件中,它们都刊登了联大学生会及教授会的罢课和罢教宣言,要上海的学生用行动来作昆明学生的後援。电影演员石挥,曾写有「上海没有学生」一文,对上海学生的沉默,表示不满。但那时上海的一些大学,如交大、复旦、同济、暨南等尚未复员,留在上海的一些大学如沪江、圣约翰、东吴等,因学生出身不同,所以未能有所表现。但青年学生是敏感的、盲目的,又有的是充沛的精力,在被人煽动下,也会走上街头示威了。
上海又有大游行
那时,昆明死难者之一于冉的妹妹于瘦梅恰在上诲,她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廿三日在沪西玉佛寺举行了「于冉追悼会」,有不少民主人士参加,并作讲话,本来只准备在玉佛寺开过追悼会就了事,但在演讲中,柳亚子希望当时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有良好结果,能成立民主自由之中国,成立真正由孙中山先生创导之民主国家。马叙伦则仿章大炎的口吻提出:「争取民主,争取民主,必定要争取民主!」当时的「之江大学」教务长林汉达上台说:「我是传教的,耶稣说:我们只要相信,不疑惑,我们可以叫山离开这里,到海里去,山便到海里去了。同样的我们可以叫反民主离开这里,到海里去,他们便到海里去了;我们心里须相信我们有这种力量。」
这时,群众情绪激昂,要求会後游行。但已将下午一时,警备司令部负责人入场劝阻,惟群众坚持,并挑衅的说:我们有游行的自由。最後,上诲警备司令部人员乃答允游行,并派军警沿途保护。这次参加游行的有大中学生、职工约四千余人,由警备司令部巡查队前导,队伍自玉佛寺出发,经过戈登路、循静安寺路入南京路折入河南路、汉口路以迄外滩,途中高呼口号,队伍中甚多十余岁之中学生,以至声嘶力竭。游行所经之马路地上及墙壁均以粉笔写满标语,经过上海「和平日报」门前时,曾喊出:「拿出良心来讲话」的口号。游行达四小时,集合在外滩公园广场,唱「安息吧,死难的同学!」「民主在那里?」「民主颂」等歌曲。五时许始宣告散会。
要苏军退出东北
是年二月间,因苏军停留东北不撤退,阻碍我方接收,加之工业接收专员张莘夫在东北为苏军杀害,也曾激起了学生运动。在二月廿三日,上海的苏联领事馆正庆祝红军节,招待中外官员时,就有圣约翰、光华、震旦、大夏等大学的数千大中学生在细雨霏霏中集合於外滩公园,整队走向外白渡桥苏联领事馆门前,高呼口号,要求:「苏军尊重条约精神」;「立即撤退东北苏军」;「打倒出卖祖国的任何政党」。并有代表演讲谓:「我们抗战八年的目的是甚么?就是为了东北领土的完整,今天我们要维护主权完整,要苏军立即撤出东北。」
其时,重庆也有学生示威,反对苏军继续停留东北,他们具呈政府,要求完全公布关於中苏东北谈判的经过,并号召各政党合作,以便应付局面。
廿五日,北京地区有二千余学生示威游行,喊出「苏联帝国主义」的口号。
「西南联大」,也於二月廿五日下午就东北问题举行扩大座谈会,到各校学生及市民约四千人,该校训导长查良钊、教授雷海宗、苏棠等均出席。雷海宗并发言说:「我国建国大部份资源在东北,丧失东北就谈不上建国。」查良钊也在邀请下发言,说要尽最大的努力与决心,争取领土完整。
对抗议苏军停留东北,全国各大学教授数千人也发表宣言,签名的不但有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等,也有民主人士储安平、吴世昌、吴恩裕等。
联大复员的一页
民国卅五年(一九四六)五月四日,「西南联大」放暑假了,同时宣布联大结束。学生按照学系及志愿分配到清华、北大或南开。南开也由私立改为国立大学,仍由张伯苓任校长,清华的校长是梅贻琦,唯原北大的校长蒋梦麟已出任国府行政院秘书长,改聘卸任驻美大使胡适为校长。学生分批复员,大多由昆明经重庆,再沿长江到上海,然後北上。
「联大」的复员,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很重要的一页,它将意味着昆明已不再是学生运动的中心了,今後的学运中心,将迁移到北京、上海和南京了,因为这三个地区集合着多数的大学,实际领导学生风潮的「学联」,也把重心工作放正北京、上海和南京。
李公朴、闻一多的被杀害,表面看起来,似与学潮无关,其实不然,尤其是闻一多,他是昆明学潮的领导者,在国际上已有地位,他的被杀,影响甚大,同时也说明当局对学潮的处理不当,以後才引起大患,笔者感到实有必要略为说一下他们的被杀的情形,也可反映一下那时候的政治形势。
这时「西南联大」的学生已复员,昆明当局错误的估计,学潮已平静了,不会再有甚麽乱子发生,因而才出现了李、闻被杀事件。
李公朴其人其行
李公朴早於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即在上海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的宣传人员,不久就离开军队赴美留学,他可以说是一个很艰苦的留学生,曾在餐室中洗盘碟,也曾在阿拉斯加的鱼类工厂做苦工,甚至行乞。在留学期间,曾给邹韬奋的「生活周报」写过不少的通讯,流露了他的爱国热忱。一九三一年回国後,帮史量才办申报补习学校,组织职业青年,并从事成人教育,他那时曾参加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组织的「人权保障大同盟」。一九三六年因呼吁团结抗日而被逮捕,是当时的「七君子」之一。抗战时获释,一度曾到山西工作,皖南事变後,由重庆迁居昆明,住在有「教授之家」之称的昆明市北门街,曾开设有北门书屋,北门出版社,和高寒(即楚图南)、曾昭抡、潘光旦等时有来往,因而加入「民盟」,并任「民盟」中委,对当时国府多作无情攻击。
返寓所突遭枪击
李公朴被杀那天晚上七时许,李氏因事与其夫人张曼筠外出,八时同到昆明戏院观剧,十时许出影院在轩屏街搭公共汽车回北门街寓所,於青云街下车,走入通大兴街的小巷时,就突被枪击,当时李夫人还以为是车胎爆裂声,但却见李氏已倒地呻吟於泥泞中,於是才大喊!但那时大兴街冷静异常,她正单独扶救中,适有云大学生数人行过,才协助送往北门外的云大医院,那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了,李氏神志仍清。伤在腹部,子弹由後腰射入,在左的腰射出,血未外流,至深夜伤势严重,并口吐鲜血,医院立即动手术,延至翌晨一时终告不治。在死前曾大駡「无耻」,并说:「我为民主而死。」
李公朴死後,「民盟」发表宣言,要求严惩凶手,并且更露骨的向政府侮骂,那篇宣言便是闻一多撰写的,内文说:「法西斯份子显然不是仇恨公朴,而是仇恨民主、仇恨和平;不是向公朴先生开枪,而是向民主宣战、向和平宣战!」
事隔不久,闻一多又被杀於昆明。
闻一多原习美术
闻一多,原籍湖北浠水,原来叫闻多,闻一多这名字这是他入清华後潘光旦给他起的,在五四运动时,他曾在清华的饭厅前贴了一首满江红词,表示出少年时代的爱国热情。留美时,入芝加哥大学,习美术,和粱实秋很友好,那时他完全是一个浪漫派的艺术家,不修边幅,课余写诗自娱。回国後曾在山东大学任教,後回到清华任中文系教授,著有新诗集:「死水」及「红烛」
在清华时,把自己关在书斋,不问世事。抗战後,流离於大後方,生活清苦。从这时起,和一些民主份子交往,常在学生面前或报刊上攻击政府,故被人给他起了一个俄式的名字叫做「闻一多夫」(还有一个则是罗隆基的「罗隆斯基」)。他因是「西南联大」的「一二、一」事件领导者,并且以此为光荣。在李公朴被刺後,他曾以「民盟」云南负责人的身份招待过一次昆明的工商界,对工商界的困难表示同情,当然大骂政府一通。
「西南联大」复员後,他又在「云大」演讲,要「云大」的学生保持昆明学生的「光荣传统」。他还曾出席李公扑追悼会,在会上说:「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并说:李公仆被杀,是全昆明的耻辱。
闻氏父子同罹难
闻一多的被杀,中央社曾发电讯云:「今日(是年七月十五日)下午三时三十分,联大教授闻一多借子闻义和,由府甫道民生周刊社外出,北向行进之际,突被一穿青色衣服及一穿灰色衣服之暴徒两人开枪狙击,闻氏父子当即应声倒地,岗警闻声,将受伤之闻氏父子送「云大」医院救治,闻一多腹部中弹多发,於送医院途中毙命。」
本来,闻一多是预备在七月十七日离昆明飞往重庆的,他的夫人和其他子女已先去重庆,住在「西南联大」招待站,谁知他却死在昆明。
这时,全国已风声鹤唳,传说邓初民、陶行知、沈钧儒、罗隆基等已上了黑名单。七月十九日,「民盟」有十一人到美国领事馆去避难。当时周恩来在上海曾发表谈话,说:「国民党或可将昆明的恐怖行动搬到南京、上海来。」作家茅盾也说:「革命者以牢狱为短期的休息,以死为长期的休息。」
乃国家之大不幸
闻一多的被刺,的确是震惊中外的,因他不单是民主斗士,而且还是一个著名学者,因此,全国各地,都为他开追悼会。七月廿四日,「西南联大」开追悼会,到会者六百多人,由梅贻琦主祭,雷海宗报告闻氏生前事略,教授黄钰生、马忠也发表谈话。
上海的清华校友会也在天蟾舞台开追悼会,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也以清华校友,湖北同乡的身份参加。
留在重庆等侯复员的清华教授,闻一多的生前好友冯一兰、汤用彤、金岳霖、叶企荪、冯至等三十多人也发表谈话,说:
「同人等留渝待机北飞,蒿目时艰,不胜忧戚。不意噩耗传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横死,闻一多先生一代道才,对中国学术贡献极大,深为国内外所景仰,现遭此不幸,同人等悲痛之深,无可言喻,国家法纪何在?学术尊严何在?闻先生之死,乃国家最大之不幸,希政府严惩凶手,追究主谋。」
■■■■■■■■■■■■■■■■■■■■ 【以上摘录内容完】
◆由HGC成员编选、制作并发布的【成败之鉴】发布大系,拟以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为主要选材范围,以发布记述大清国光绪年间至朝鲜战争前后中国历史的网际网路稀见乃至无之的历史回忆中文文献为主要内容。
◆HGC所作系列发布之内容,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为HGC 成员协力完成数字化处理与制作发布。
◆除有时对字体作繁简体转换外,〖HGC〗对所有发布内容均未作任何改动,文字均一任其旧。除特别注明者外,凡简体字发布内容,原文均为繁体字。正文发布内容中之符号“【 】”及其中文字,均为〖HGC〗所加;符号“〖 〗” 及其中文字表示原文编者或作者之按语。
◆欢迎转载〖HGC〗【成败之鉴】系列,但请注明出处,并参阅〖HGC〗关于发布内容版权的声明。
作者:
HGC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683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