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炉边闲话—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炉边闲话—四   
燕南人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4/17
文章: 897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炉边闲话—四 (831 reads)      时间: 2004-12-27 周一, 上午7:00

作者:燕南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吃完初一的饺子,把锅碗瓢盆收拾利落以后,马上把大门打开,把芝麻秸撒在院里,人们出来进去,都要踩着芝麻秸走,这叫“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那里的初一,只能在本村走门串户。天还没亮,爷们一拨,妯娌们一伙到当家以及街坊邻居拜年问好。对没出五服的长辈,一个头也要磕在地上,不能虚情假意。见了街坊高喊一声;“二大爷,我给您拜年啦”!也准备要给磕一个,对方一看不是当家的晚辈马上相拦;“免了!免了”!您也就甭客气,借坡下驴,随即问问好,问问安,这礼就算到了,这年也就算拜了。

初二以后到十五以前,都是拜年的日子。但是亲戚分远近,辈份有高低,先去谁家,后去谁家这也有讲究:初二的姑姑,初三的舅,初四初五拜岳父。

您瞧现在的女婿们,还没过门就整天泡在老丈人家,刷锅做饭,烙饼和面。买粮买油,擦地扫院。里里外外一把手,比傻小子还听话,比三孙子还能干。那年头和现在可大不一样,姑爷,高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春节去拜年。平常的时候,姑老爷不能无故登门。

出村拜年,第一个去的就是姑太太家,拜年带点什么礼物?普通的庄稼主一个蒲包:半斤槽子糕或者半斤绿豆糕。富裕点的门户两个蒲包:一斤槽子糕或者一斤绿豆糕。到了姑太太家拜完年以后,那还得看!看什么?姑太太要是还没有当家主事,还没有分家各过,撩下蒲包就得走人,再让!也不能吃饭!您想,一家子妯娌好几个,内侄们都来了,加在一块一二十位,人家没法招待,磕完头一律滚蛋!只有姑太太当家作主以后,您才能大大方方地坐在炕头上,吃她们家这顿拜年的饭。

姥姥姑姑姨,疼人都是真的。尤其是姑姑看着自己的亲侄子来回跑了十几年,连口水都没喝上,心里怪不落忍的。今年你姑我当家作主啦!小子,别走了,上炕,甩开腮帮子,吃!为什么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液亲情,大概是中国人的天性,谁也无法改变。

没当家的姑奶奶在人家做媳妇,免不了受婆婆的气,受大、小姑子的气,受妯娌们的气,再摊个脾气暴燥的男人,三天两头拳打脚踢。在那个年月里,娘家人无能为力。就是姑姑当了家以后,为了操持一个家庭的生计,也是耗尽了心血,费尽了心机。只有回到娘家,才能松几天心,享几天福。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上炕就吃,下炕就玩:织骰子,斗梭胡,搓麻将,玩纸牌,好一个逍遥自在的姑奶奶。

尤其是碰上娘家的红白喜事,最露脸就是姑奶奶!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要搭棚庆贺,都要红白两案。姑奶奶是上宾,等凉菜撤下去之后,热菜上来之前,管事的进来了;“姑奶奶!凉菜撤了,这热菜就听您的啦,我们大小管事的,里外捞忙的,红白两灶的大师傅,好几十位,不能白忙呼,姑奶奶,也不能白叫,就听您赏多少啦”!

说话的时候炕上炕下,屋里屋外几十桌都停了,所有就餐的亲友都瞪着眼的看着姑奶奶们赏多少钱。管事的,捞忙的,灶上的,也都围上来,乐乐喝喝,嘻嘻哈哈,连挤对带忽悠,扇呼着姑奶奶们掏钱!这钱,是一元一元的往上涨,十元十元的往上升!您别瞧姑奶奶们一辈子都舍不得买块糖咯瘩,输两毛钱就咧嘴呲牙,这时候大方的很,这叫耗财买脸!

大姑奶奶赏了,就轮二姑奶奶,二姑奶奶掏完了就该三姑奶奶。等姑奶奶们都掏完了以后,管事的拿着赏钱当众一亮“大姑奶奶赏多少!二姑奶奶赏多少!三姑奶奶赏多少!灶上的师傅们,给姑奶奶们叫个好”!“好!姑奶奶!谢赏啦”!也只有在那时候姑奶奶们的脸上才流露出喜悦和骄傲。她们没有白过,东省一口,西省一顿,在关键时刻,她们有钱!什么年头也是一样,有钱才能露脸!

姑奶奶们要想拔个份,还有机会!那就是一旦老人下世,孝子们承担的是丧葬费用。灵前的供品全是姑奶奶们的钱,荤供:牛、猪、羊。鸡、鸭、鱼。素供:各色点心,讲究得是大八件,小八件,堆起来要成塔、成山!吊孝的亲友一看供品,就知道姑奶奶们出了多少血,花了多少钱。到了“接三”,也就是“报庙”的那天晚上,所有的“烧活”在点着之前,那匹黑马的眼睛一定要姑奶奶们先用香火点通,在点睛的时候,姑奶奶们还要掏钱!这钱赏给谁呀?就是给那些顶丧架灵,举金库,抗银山的小伙计们。

我小时候这钱可没少挣,那回也弄个一毛两毛的。分了钱以后,第二天到了集上,无论是见了说书的还是唱戏的,是打把式还是买艺的,咱也摆摆谱,赏他们一口饭吃!您别看老岳书念的不多,“拉洋片”我看的不少,我六岁就听雍正剑侠图,我七岁就知道前门楼子,我八岁就知道金陵十二钗,我九岁就知道西湖八大景。

到老,完啦,打幡都找不到地方!一晃就是五十年!
















作者:燕南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燕南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1367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