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炉边闲话(三) |
 |
燕南人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4/17 文章: 897
经验值: 0
|
|
|
作者:燕南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解放初期的集市,还是非常的热闹。所谓热闹就是人多,方圆一二十里地的老乡们都要到这里来买、卖,也就是以货易货。把几个鸡蛋卖了,换上半斤咸盐。把几升粮食粜了,扯五尺花布。把两捆小葱卖了,买一包洋火。把母猪卖了,换两只山羊。你也买我也卖,人人都在做买卖!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犹如异军突起,发财最快?他们从小就下海!
那年头集市上除了土特产品以外,没什么别的东西。就是临街的大铺面,按现在的叫法:百货公司!也只有散装的白酒,整包的火柴。花椒、大料,醋。咸盐、洋蜡,布。除了几双袜子以外见不着几样轻工产品,最简单的背心,裤叉,衬衣,胶鞋怎么样,没有!有,也买不起。
就是那些专门跑小买卖的,倒腾也无非是瓜果梨桃,黄花木耳。土布山货,针头线脑。这么说吧,河北农村人吃酱油,穿裤叉,带手表,拎提包都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事。
那时候红烧肉用什么上色?“酱干”!就是一种用咸盐,黄酱和食用色熬成的固体调料。
人们冬天里外就是一套空心棉袄,空腿棉裤,什么裤叉,线裤,背心,毛衣一律没有!为什么棉袄棉裤年年拆,年年洗?里面磨的比外面还光留,虱子成群,虮子成堆,不拆也不行。
78年我们村有人带上第一块手表,全村没人不骂:你瞅他烧的,知道带那只手吗?你小子别忘了上弦!
男人赶集背筐,女人上街挎蓝。出远门就是褡裢、包袱皮。朔料手提包那也是允许搞副业以后才实行起来玩意。
屈指一算这还不到三十年,现在我们村就有十几辆小卧车,不是宝马就是桑它纳,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
您别看那时候,集市上的商品不多,玩意不少!说书的、唱戏的、打把式买艺的。拉洋片、变戏法、吹糖人、卖野药、点痦子、相面算卦测字的。打铁的、焊筒的、鋦锅的、补碗的、张罗的、兴称的、剃头捎带着修脚的。磨剪——子来——枪——菜刀!真是五行八作,各有千秋。形形色色,三教九流!
随着工业的发达,科学的进步,生活的提高,观念的更新,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高超的手艺,这些精巧的玩意,这些乡土民风,这些村野民俗,都已烟消云散,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每当回忆起来还真有些几分的怀念,还真有些几分的留恋。
您就拿说书的来讲,现在除了电视台还养着一二位,街面上根本见不着了。我小时候,只要是集市,只要是庙会就离不开说书先生!尤其是农村,在大秋过后入冬以前,各家各户无多有少自愿捐献,凑上几斗麦子去“写书”。也就是去请说书的先生,定好说那部书,到日子准来。
看谁家宽屋子大炕,这就是“书场”了。每天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老乡们炕上炕下,屋里屋外热热呼呼地听,先生也是认认真真地说,头天开场,桌子一响:
一块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
圣人一块警儒教,天师一块震鬼神。
僧祖一块讲佛法,道家一块通玄门。
一块落在江湖手,四面八方劝世人。
然后书才归正传。只要一开书,全村的舆论中心就转了:到底是谁救了傻小子贾明?有的说是三爷胜英,有的说弼昆长老,有说是大头鬼夏侯商元,有的说是飞天玉虎五爷蒋伯芳!还有的更着急,半夜就去找说书的先生。其实再急也没有用,一部书准耗您两月,少一天都不行!
那时候无论集市还是庙会,常常有些打把式买艺的撩场子。江湖上分“巾、皮、彩、挂、柳”,巾是算卦的,皮是卖药的,彩是变戏法的,柳是唱戏的,打把式卖艺是“挂”行!在这行当里大约分三类:一是武术,二是气功,三是杂技。武术花拳绣腿者居多,不值一提。气功倒有些真功夫,我曾亲眼看过“油锤贯顶”,“力劈钢砖”,“刀枪不入”,“李陵碰碑”。好家伙!半扎厚的片石拿在手中,一运气,一跺脚,往头上一比划,只听一声“哎!开!”片石粉碎,脑袋没事!
杂技也不错,当然和现在拿国际大奖的节目不能相比。在“挂”行之中,练武的大部分是山东人,练气功的大部分河南人,练杂技的我不说您也知道河北吴桥!离我们家也不远,号称杂技之乡:上到九十九,下自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说话初一过了,这就奔十五,到了那一天您就看吧:龙灯会,狮子会,高跷会,五虎会(武术)全部上街亮相!一时之间锣鼓喧天,鞭炮齐明,人山人海,万众欢腾!到了晚上放天灯,放合子,放礼花,放烟火,放铁炮!那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有心脏病的您赶早回去!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本是一首很平常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王安石他描述赵宋时代人们放鞭炮,喝红酒,贴春联,过大年的那种欢乐、喜庆的气氛,反应了当时的民风,民俗。老百姓喜欢!一代又一代的就传下来了。
自从有了民族也就有了民俗,维护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兴旺靠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民风、民俗。远的我不知道,满州国十四年,小日本八年,怎么样?只要还让老百姓过春节,过清明,过端午,过中秋,我们就是中国人!
珍爱我们的民风、民俗,人人责无旁贷!
作者:燕南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好. -- 然然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10:15 (132 reads)
- N师的确是性情中人,一诺千金 -- ~浴火凤凰 - (9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8:05 (182 reads)
- 很是怀念俺在农村生活过的日子-山村恬静,民风古朴。咳,如缕如烟。 -- 南京老右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6:35 (180 reads)
- 买个农场就行了,8贵 -- 消极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6:55 (170 reads)
- 你给钱? -- 南京老右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01 (164 reads)
- 俺那年到老随那嘎瘩去看一个朋友, -- 非文人 - (35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01 (277 reads)
- 不很相信 -- 南京老右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06 (201 reads)
- 确实如此,不过那是十几年前了。 -- 非文人 - (39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12 (202 reads)
- 哪个州? -- 南京老右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13 (180 reads)
- Missippi -- 非文人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19 (180 reads)
- 俺把这个忘了 -- 消极 - (0 Byte) 2004-12-25 周六, 上午7:20 (158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