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所跟贴 石觉:《血战东北,遗恨平津》 -- HGC - (18607 Byte) 2004-10-30 周六, 下午12:48 (417 reads)
HGC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0/29
文章: 312

经验值: 525


文章标题: 石觉:《血战东北,遗恨平津》(续完) (471 reads)      时间: 2004-10-30 周六, 下午1:03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石觉

血战东北,黯然平津


[接下]


四、辽北辽东战役

㈠辽北会战——撤豆成兵

民国卅六年五月,林彪纠集主力四个纵队围攻四平街,意图一举夺下四平,切断长春沈阳间连络线。防守四平街的是陈明仁之七十一军(欠九十一师),第十三军的五十四师(欠一六二团),和少数地方部队,总计兵力不到四个师。四平街为一平原地,仅东北方有一小土堆,陈明仁率七十一军防守铁路以西的市区,命五十四师师长宋邦伟率部防守铁路以东地区,陈对宋声称不准西越铁道,否则予以射杀。宋归陈指挥,未表示任何意见。

铁路以西的四平市区为现代化建筑,较易防守,而以东市区是旧式房子,甚难防守,不料匪先突破七十一军防区,陈明仁利用车站仓库内存放之黄豆当作沙包,仍未能阻挡匪军攻势,铁道西被占价,其弟任特务营营长,也遭俘虏。陈明仁率残部退入铁路以东宋师防区,五十四师官兵在师长宋邦伟,团长杨齐、孙鹤峰两位指挥下,英勇抵抗,逐屋战斗,匪军甚难越雷池一步。某一追击炮连连长个人即投掷六、七十枚手榴弹。五十四师亦利用黄豆协助防御,将黄豆撒在地上,使滑溜不易行走,迟滞匪军行动,匪在我火网下伤亡惨重。那时我率十三军主力驻防承德,每日接获五十四师战斗报告,均去电鼓励,嘉勉及鼓舞其抵抗精神。其後救援部队近四个军(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三军等)抵达,五十四师由内反攻,四平之围遂告解除。

这次战役中陈明仁利用黄豆做沙包之事,遭省政府告发,而遭撤职。




㈡辽东会战——死硬的前进部署,遇敌主力时不准集中决战兵力,而遭受不应该挫折的挫折

⒈会战前匪我概况

进入东北之国军,十三军绥靖热河,新一军守备长吉,六十军防护吉渖铁路沿线,七十一军守备辽源四平,九十三军守备辽西,原控置於沈阳之新六、五十二军,新六军疲於辽南流匪之追剿,五十二军因二十五师之溃灭,及任通化、安东之守备,沈阳已无控置部队,作机动打击之用。截至此时止,东北国军作战损失七十二个步兵营(特种兵直属部队不在内),等於东北国军之半数。

辽东之匪,为曾克林萧华所部第三、第四、第七纵队,韩共李红光支队,及炮兵一个旅,共六万余人,野山炮四十门,炮手为日兵。该匪於辽东历次战役,均经获逞;自卅五年十一月至卅六年二月,四个月之内,曾先後歼灭我廿五师全部、第二师四个营、九十一师两个营、二0七师、一九五师各一个团、一八二师(自云南调来)主力,共九个团,等於三个师,致实力陡增,气焰嚣张。

⒉战场兵要

辽东地区,东倚苏联、南接韩国,长白山脉绵亘其间,山势险峻(标高二、三千公尺),森林茂密(多原始森林),河流、沟渠错综、地形复杂,道路村落稀疎,民众皆为匪组织控制,为匪互久经营之战场。

时当四月下旬为东北之解冻时期,道路泥泞,遍地泛滥,越野运动极度不便。会战期间,雨雪交加,河流暴涨,因河水中冰块之冲击,徒涉行船皆不可能,前驻东北日军,在此期间,皆预储粮食而停止一切活动。

⒊进军部署

卅六年五月廿日,辽东之匪围攻我通化之一九五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从各地抽调部队,计第二师四个营、新廿二师(欠一团)、八十九师、五十四师一个团、新廿师(欠一个团),由我统一指挥,解通化之围。我到达沈阳时,与郑副长官洞国赵参谋长家骧,商定将上述部队区分为三个兵团,於新宾南北之线集中,以前二後一之三角阵形,保持重点於左翼,沿公路向通化攻击前进。我经抚顺到达营盘时,杜长官由四平回沈阳,临时将前进部署改为一线配置,区分两兵团五个纵队,各纵队经路、目标,皆已规定,并言非经许可不得变更,其概略如左:

(节录东北保安长官部作命第六八号)

一、本部以围歼辽安边区窜匪之目的,决即藉通化守备队之固守,吸引匪主力於通化附近,集结有力之一部,分别由新宾及其以北地区,向通化攻击前进,将该匪包围而歼减之。攻击开始日期三月廿八日,重点保持於左兵团方面。

二、挺进军团於三月廿八日由新宾及英额边门各附近地区发起攻势,其两兵团之行动如次:

(甲)右兵团以主力新廿二师(欠一团)沿新(宾)通(化)公路,一部第二师四个营经岔路子、大泉源、头道子、夹皮沟向通化攻击前进,该兵团应与通化守备队密切联系,包围通化西南之匪而歼灭之。

(乙)左兵团以八十九师附一六二团先扫荡旺晴沙宝汤一带之匪後,以主力经五凤楼、向阳镇、蓝山沟口、窟窿山向钓鱼台,以一部经三栅甸子、红石拉子、向小通沟、马鹿沟地区攻击前进,奏功後,进出於大中沟、城厂沟之线对东警戒,并协力通化守备队包围通化西北之匪而歼灭之。

以暂廿师(欠一团)经南山城子、湾口沟子、向小城子攻击前进,奏功後,并进出夹山子、万宝山之线。该兵团到达湾口沟子,应以一部协力左侧兵团,攻占柳河,并掩护该兵团左侧背安全。

三、通化守备队应竭力固守,以待增援部队之到达。

(余略)

该命令规定三月廿八日发起攻势,但因铁道车运拥挤,各兵团未克如期到达集中位置,而此时匪已停攻通化,通化之围,实际已解除。匪之行动,不外两途,一为迎击援军,二为退避。以匪能力而言,迎击援军之公算极大,我军应待集中完毕,以整然之态势及步调,觅匪主力击破之。我以上述理由,建议攻势发起时间延缓一天,未蒙接纳,不待集中完毕,即催令前进。我遂在新宾开设指挥所,与各前进部队通信连络。

⒋作战经过

三月廿八日遵长官部原令前进,当晚左右兵团到达旧门旺晴之线,廿九日到达向水河子、三棵褕树、火石砚子之线,右兵团无战斗,左兵团击破逐次抵抗之匪,近晚始到达目标。卅日长官部以暂廿师未到指定位置,命暂停一日,在原地扫荡,卅一日继续攻击前进,右兵团到达岔路口英哥布之线,当面无匪踪,先遣部队与通化守军於快当帽子取得联系,左兵团连续击破匪之抵抗,战斗日见激烈,当晚到达李家堡附近,暂廿师到达南山城子,并确悉匪主力麇集於三元堡、钓鱼台、小城子附近地区,我研究判断当面状况後,於当晚廿二时向营盘长官部指挥所报告及建议如左:


⑴浑江及富尔河河水暴涨,冰融流急,槽渡徒涉,均不可能,新通公路以南与浑江富尔河之三角地区,形成死地,匪主力不致在此地区内停留。

⑵匪於我到达新宾时,即自动解除通化之围攻,主力麇集於左兵团当面,似利用优良地形企图与我决战,至堪注意。

⑶明(一)日晨拟以右兵团向左旋回,与左兵团合力击灭该匪。

廿四时,营盘指挥所郑副长官转达长官意旨:「右兵团应协助二0七师攻取桓仁,不必问左旋回。」我以成败关键所在,复具申以下意见:「剿匪应以匪有生力量为目标,只要将匪主力击破,桓仁不打也是我们的,倘不能将匪主力击破,即使攻下桓仁亦守不了,何况尚隔一不能徒涉之浑江,而匪主力於我左兵团当面近在咫尺,如不举全力将其击破,左兵团有被击破之虞,请上级再加考虑。」郑副长官答云:「长官脾气,你是知道的,希望你照长官意图做。」

四月一日右兵团到达高力墓子、快当帽子之线,一无匪踪,左兵团当面匪利用山地,抵抗激烈,我先头营营长阵亡,该营所剩无几,虽能到达油家街大沙滩等处,但已极为疲惫,无法在预定地点宿营。匪当晚向我彻夜反击,均被击退。四月二日匪以全力六万余人,炮四十门,以一点多面之部署,向我油家街主力纵队猛攻,战况异常激烈,日来天雨多雾,能见度不良,空军亦无法出动支援战斗。上午歪头山被突破,八十九师(师长万宅仁)集力据守蓝山,匪集火猛击,继以冲锋,反复争夺,我伤亡惨重,入晚阵势混乱,此时右兵团始获准向左兵团方面前进,因山地远隔,无法适时赶到,四月三日到达英吴沟,为匪所阻,蓝山部队遂为匪所吞噬,上午九时,接得一六二团易团长无线电报告,知油家街战斗实况後,为免为匪各个击破,我迅即行左列之处置:

⑴集中所有车辆送弹药交通化守军。

⑵暂廿二师(欠一团)及一六二团迅速集结新宾东北地区,新廿二师(欠一团)及第二师四个营迅速向新宾东南地区集结,准备尔後之作战。

四月五日各部到达指定位置,完成迎击匪军之部署,匪未敢再行追迫,会战乃告终结。

㈢辽东会战之检讨

⒈辽东匪军最近四个月之内,先後吞噬国军达三个师之众,实力显见壮大,在匪亘久经营几见成效之战场,与主客不同劳逸互异之情况下,我从各战场勉强凑集九个团兵力,以对付六万之匪,并未形成优势。部署作战,自应重视此一事实,慎重将事,而杜长官临时取消二线兵团,区分两兵团五个纵队,纵队间隔六七十里,以一线配置,在两百余里之山地广正面上前进,对惯行集中兵力打击一点之匪,无论攻我任何一个纵队,均成六比一之绝对优势,是兵力部署上先已失败。

⒉如此多数纵队分进,已不适战场实况,而发现匪主力所在时,又不许并力合击。只图攻占毫无实质意义之城市桓仁,是继部署失当之後,再加错误之指挥,结果失却合力歼匪之良机,反为匪集力击破一路,既损失兵力,而城市亦未占到,作战指导如此,欲使局面不坏,实不可得,良可慨叹!

⒊以指挥责任言,高级司令部对作战兵团之命令,只能授予任务及兵力,最多再指示行动方针,如何部署行动以达成任务,乃前方指挥官之事。今将兵团乃至纵队区分经路目标,皆越俎代庖,详为规定;复於遇敌时不许并力以赴,限制前方指挥官作适应机宜之处置,如此盲目死硬之干预,实足以致部队於死命,某将军讥杜之指挥为「五指战术,肉包子打狗」,虽近於谑,确甚恰当。

⒋此次作战目的,原为解通化之围,救兵贵速,自不待言;但我军到达新宾之後,匪已自动撤除通化之围攻,其企图及行动,有了解研究之必要,似不必急燥催进,至少须待集中完毕,并使远道昼夜兼程赶来之部队,有喘息及熟悉当地情况之机会,然後以整然之态势前进,作「合於利则动,不合於利则止」之主动攻击,当无不可。而长官心急,不待集中完毕,即令前进,前进之第三日,发觉各纵队前後参差过多,又令停止一日,使匪对我兵力区分及行动,更为明了,而从容选择目标,部署准备其有利之决战。

⒌大部队前进之部署,自需区分纵队,但各纵队之间,彼此须连成一气形成一体,俾於决战之时,对敌发挥全部战力,绝无死板分路不准会合之打法。本会战如沈阳所商定之部署不被变更,或授权前方指挥官作适应实况之指挥,则决战方面至少可集中两个师以上兵力,当无如此窝囊之结果。

⒍八十九师经热西察东长途之机动及扫荡作战後,即奉长官令自察南远道驰援辽东,两日车运,沿途不许停留,炊爨亦无时间,睡眠自不可能,下车後又以急行军向新宾前进,自新宾发起攻势後第二日,开始战斗。夜间皆在山上占阵宿营,雨雪中衣装尽湿,继续达一周之久,饥寒疲乏交困,最後被强敌围攻,山地化雪,遍地流水,无法筑工固守,乃遭灭顶之祸。此一惨痛经验警告吾人,无论军情如何紧急,仍应顾全部队体力,不可作过度之使用。

⒎我名义上为辽东军团指挥官,实际上仅为一名旁观者,我对杜之此种作法实难苟同。此公原为第四师与我同为团附营长级之军官,彼升任廿五师旅长时,我接任其团长;剿匪期间,未尝参加作战,抗战八年,只参加两短暂战役,其余时间皆在後方。抗战胜利後,因处理滇省事务关系,一跃而为司令长官;其实际之军事才能,祗一勤奋勇敢之军师长而已,绝对缺乏实战磨练及大军指挥素养,而统御缺点尤多,以致上下离心离德。当时我即认为此种领导作风如不改善,东北将断送於此公之手,不幸结局果然如此。

答问部份:

一、请为公谈一谈陈明仁。

答:陈明仁出身军政部程潜所办的讲武堂,後编入黄埔军校一期,参加过东征惠州之役,担任爬城任务,颇有战功。为人骄傲,飞扬跋扈,在这次辽北会战中,他率领的八十七、八十八两师不能守住自己规定的防区,反而偕同军部及省政府人员逃到宋邦伟的防区里,这说明坚守四平直到援军抵达的是五十四师,而非陈自己的两个师,但勋章却由陈领得。战後有人控告他用黄豆当沙包作防御工事,其实作战时,只要能用的就用了再说,哪能顾得这许多,可是为此导致他被撤职。後来他作兵团司令兼湖南省主席,长沙危急时,匪就利用此事向他煽惑:「你在四平一手拿到青天白日勋章,一手拿到撤职命令,你还干甚么?」陈遂动摇。其时黄杰、邓文仪两位先生曾到长沙劝其悬崖勒马,但陈明仁并未回心转意。据称当时他说:「这边还有我的老师(指程潜),台湾能容得下我吗?」可见他的变节是受到程潜的影响。黄杰先生奉命去收容不愿叛变的部众,回来的很多,连陈明仁的警卫营都跑回来了。


五、热河西部之守势作战

卅六年五月热河划为第二绥靖区(後改为热西绥靖区),我兼任司令官,统一指挥辖区内之国军及地方团队,此时东北战场迭遭失利,友军九十三军放弃热东,退保辽西,而匪冀热辽军区野战部队整编装训完成,配合东北匪军之进展,亦自热北察东会犯热西区。此时热西区只有第四师战力充实,八十九师战力有待养成,而担任平泉、承德、隆化、围场、滦平、丰宁、古北口、多伦、大阁各处防务,兵力相当分散。

㈠隆化之战——击溃匪军五个旅十五个团

匪独五旅自察东赤城,独十三旅、独十四旅自察东大滩,独十六旅自王爷府,独十七旅及骑四师自林西,首先会攻围场,守军一营突围。五月十九日起,匪以骑兵师窜扰我热西各县,并切断交通通信,集中主力五个野战旅(十五个团)及军区部队共五万余,以廿倍兵力之压倒优势,围攻隆化,不分昼夜,轮番向隆化守军第四师第十团猛扑,该团(团长巫剑锋,军校七期工兵科毕业;舍侄石鸿权,军校洛阳分校毕业,任第十团营长)先守县治,後缩小范围,集中兵力於隆化西方高地之苔山及城内之隆化中学,坚强奋战(补给仰赖空投),均能将匪之反复攻击摧毁,血战十五日,毙匪近万。巫团长坚守苦撐时,曾要我替他想想,该「跳圈」(指突围)了。我则告诉他说,一定派兵支援。六月三日军主力从承德向北出击,同时孙岚峯将军之骑兵部队,自多伦进抵半壁山、郭家屯、匪向热东溃退,隆化之战乃告胜利结束。

隆化战役开始时,我适奉命在南京中训团任队长,当局闻报派专机送我返防,时隆化已激战四日,我先飞隆化上空盘旋侦察,见东方及南方匪军对壕作业,已通至我方阵前,守军据守苔山及隆化之一角,状颇沉著,我将弹药及上空侦得之状况与激励函投下,飞机遭匪机枪猛烈射击,枪弹爆裂之声清晰可闻,环飞及穿越多次之後,沿承隆公路飞至承德机场降落,检视之下,机翼多处中弹,幸重要机能无损。

㈡平泉之战

六月廿九至七月九日,匪赵文进独立师及十四军分区部队乘我平泉守军兵力薄弱(一个营)之际,向我平泉围攻十日不逞,八十九师主力自滦江向东进击,匪即东窜。

㈢各地区之扫荡

自八月至十二月,由第四师及骑兵部队编成若干大小不同之捕击队,特别加强情报活动,分别向匪潜行奔袭,先後围歼匪十四军分区独立团於宽城,平泉宁城县支队於八里罕,红远部队於卅家子,此後平泉、承德、隆化、丰宁、滦平、古北口、密云、通县闻交通通信畅通,辖区各县宁静达八月之久。其间第四师主力且曾入冀策应华北战区保定外围之作战,及摧毁平西山区之匪巢,颇有斩获。

㈣承德保卫战

卅六年五六月之交,匪攻热西惨败,窜至辽西,先後击溃四十九军(王铁汉)及九十三军(卢俊泉)之暂廿二师於杨家仗子,击溃暂廿一师於金岭寺,匪势复张,以所获武器,扩编三个纵队:十三、十六、十七、十八旅於赤峰附近编成第八纵队之廿二、廿三、廿四师;第九、十、十一旅於冀热边区编成第九纵队之廿五、廿六、廿七师;独一、独二、独三师於朝阳附近编成第十一纵队之卅一、卅二、卅三师。各军分区之警备团扩编为独立师,先後扩编成之独立师达八个之多。另以民兵组成警备团,民兵亦大事徵集,实力骤增。是年冬我留东北之五十四师改隶新三军建制,另以军辎重团、各师工兵营、与保安第六支队,编成六十三师,一面整训,一面维护平古路交通。

至卅六年年底,匪野战部队编装训练完成,挟辽西获逞凶焰,图将热西孤立,使与东北、华北战区均行隔离,然後围点切线,逐渐蚕食我军。卅七年夏,开始运集粮食於八里罕附近,企图发动攻势。本军事先获悉,於匪军尚未到达以前,以第四师主力自承德潜行奔袭八里罕,将匪数百吨粮食尽予破坏,以摧毁其攻势准备。自五月十四日至六月六日,匪自各方面向我进迫,图乘虚进窥承德,我乃机先集中兵力,第四师一日夜之间,急行一百五十里,邀击匪军於承德近郊,将匪计画完全打破;六月七日匪补给不继,士气沮丧,我即集中主力出击,匪回窜热东。

从前负责东北军事者一向认为热河无匪,至四十九军被消灭,才知热河之匪声势亦大。至於我军能屡次胜匪,是因我甚了解战场地形及情况,且情报准确,制敌机先之故。

㈤古北口之战

承德之战甫告结束,匪乘我部署调整,再图隔离我热西与华北战区,扼我咽喉,以聂匪荣臻之第三纵队全部及独四、独五师暨地方部队共三万余,自六月十四日至六月十八日,图攻我古北口守军一个团(六十三师第二团,团长为行伍出身的四川人熊中岳,曾参加过南口会战和台儿庄会战),虽夜以继日轮番攻击,而我阵地屹立不摇,匪伤亡七千,阵亡团长五人负伤三人,六月廿四日本军主力由承德向西,九十四军由北平向北,夹击犯古北口之匪,匪不支分向东西方溃逃。

㈥热河西部守势作战之经验教训

⒈进入东北七个军,以六个军对付林彪,一个军对付萧克;而林匪益形壮大,萧匪日渐衰弱。东北总部初以为热匪不能战,迨由葫芦岛登陆之王铁汉军三个师在辽西为匪击溃,辽西走廊不能维持时,才知看法错误。

⒉热河自成独立战场後,机构简单,指挥统一,战备周全,情报迅捷,确能掌握匪情,使军队部署适应本身能力。作战指挥符合具体实况,而无幸致之胜及不虞之败,表现至佳。虽东北一再失利,抽调过多兵力,影响战局至钜,但热河战场仍能屹立不摇,除军队奋战不懈外,我控制相当宽广之面积,为一主要原因。

⒊隆化、古北口两役,守军充分发挥精神与战力,战果辉煌,以一团兵力挡二十倍之优势匪军轮番攻击,坚强固守五至十五日之久,予匪以惨重杀伤,卒获最後胜利。如非编阵筑工,兵力火力组织运用,达到完善之境,何克臻此?

⒋匪对城镇有其特殊攻击战法,及突入边缘後,避开街道火网,而以圆木穿墙而进。我对城镇防御先划分区域,选择坚固家屋,构成据点,而在屋顶构筑工事,埋伏射手及投弹手,使各区域自成独立战斗体系,方能应付其狡计。


六、东北失守及平津沦陷

㈠东北战场总检讨

⒈匪总体组织系以党领军,以军统政,彻底组织民众,以求政治生根,军事扩展。其地区组织构成匪军掩蔽幕、补给库及情报网,其行政人员无不以「支前」为主要任务,动员人财物力,补充军需,支援作战。而我军政经各具独立性,政治自政治,军事自军事,经济自经济,系统各别,观念不同,想法各异,事权不一,意志不一,步骤不一。以个别对整体,得失显然。

⒉匪军事组织,系划分各级军区,分别建立根据地,而为生根发展的支撑。军区之内有野战军、军区部队、民兵(劳武结合)三种组织,以为上驷、中驷、下驷的活用。常以地方机构、军区部队掌握全面,控制全民;野战军集中机动,专任打击。以其能够机动,故一人可当十人用;以其能集中,故决战点兵力常能形成压倒性优势。而我以野战军单独作战,攻势全为纯军事的进击,政治未能随後组织前进。且在经匪军组织之地区,匪军易於回避作战,以致十九扑空,东扫西荡,徒劳往返,难达作战目的。守势时,我行政区域组织并非军事化,匪军得以独来独往,如入无人之境。因此不得不以有限兵力分防各地,而致兵力分散,丧失机动打击之能力。如是弱点毕露,任匪利用全面包围点线的优越形势,逞其切线孤点,以大吃小各个击破的惯伎,打所谓「神仙仗」,我军事之所以陷於被动而互失败者,此为主要原因。

⒊我东北战场未形成总体战体制,亦未随军事之进展划分军区,构成全面组织,尤疏於建立地方武力,使有能力负担区域防卫,及讲求建立根据地,展开区域争夺。而从政者徒尸做官之名,而无做事之实,遑论深入掌握民众,与匪针锋相对,进行组织斗争;在组织战线上根本环节之无所作为,以致全盘失败。因组织战为对匪战争根本,民众之争夺战为组织战之成败关键,必须争取组织掌握运用民众,才有资格作战;故民众之争取组织掌握运用,不仅为作战基础,同时亦为行政基础,无此基础,军队成为涸竭之鱼,政治成为无内容的躯壳。戡乱时期虽有少数地区注意及此,然非普遍化制度化,且其作法亦欠深入彻底,其效不彰。因此始终只能进行点线作战,而拱手将广阔之面及庞大之人财物力让予匪方,以致经济军事,两难持久。

⒋在军事上我作战军编组,战略战术运用,亦始终未能针对匪情,产生一套制胜的理论指导及实施计画方案,把握一定的方针原则,以求贯彻;一任循乎自然之推演,「打到那里,追到那里,破了第一线,退到第二线,被压迫到那里,就守到那里」;何者为坚守地区,何者为机动作战地区,何者为游击地区,根本缺乏通盘打算。而每次出击或驰援,大都未能集中足够兵力作正确之行动,非但不克达成作战目的,反遭各个击破。又初期派往东北的七个军,竟费时八阅月之久,方完全到达,致蒙逐次使用兵力之害,如在三个月内到齐,则情况大异矣。

⒌我方用兵常陷於打死仗之地步,毫无机动活用之余地(不该坚守而守,结果兵地两失,则该坚守亦不能守矣)。兵力部署及作战指挥,未尽符合客观条件及主观能力,与匪之「合於利则动,不合於利则止」、「不打无把握的仗」大异其趣。又我高级指挥部仅凭公文上之片面著眼以指挥作战,忽视战场指挥官之特定作用与独断专行之需要,作战计画的策定,迳将军队区分、兵力部署详为订定,使下级指挥部成为战术之实施单位,或仅传达命令而已;实则前方状况瞬息万变,下级将情况按级上报,上级研判情况後再将命令按级传达於下级,过程繁久,命令传到时状况已变,依违两难;如能注意选将授权,当不致如此自己躭误自己也。

⒍匪军进入东北,藉俄寇时间之拖延与空间之掩护,获得由俄寇掳自日本关东军一切武器装备,同时招降伪满军,裹胁关东青壮,大肆扩充,如是军事劣势迅速变为优势;更依彻底之组织掌握民众,运用其「争取群众」、「政治瓦解」、「军事打击」以谋我,从而占有广大面积,进而利用其丰富之资源,施展军事、政治、经济、心理之综合暴力,终能吞没东北,长驱入关,取平津、下江南、席卷全大陆;俄寇之帮凶与日寇之侵华,对我国大陆之陷匪,俱有等量齐观之「贡献」。

⒎东北战场战略攻势时,仅侧重要点要线之占领,未能著意於打击捕歼匪野战军。而此时地方行政组织,复不能作配合进展,以减轻国军负担,迨点线占领达到饱和程度时,所有兵力完全分散,已无战略预备队存在,如是匪军趁机反攻,我乃完全陷於守势地位。我军分兵处处守备,匪军集力攻击一点,当者披靡,以致最後大部被歼。倘能机先变更部署,重新集结战略预备队,或最初即作适於匪军特性及国军能力之布置,当不致有此结果;东北当局只知「打死仗」,不能「活用兵」,深感遗憾。

⒏匪军每到一地,匪干以「跑肿腿磨破嘴」之「传道」精神,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同时利用当地无赖,清算斗争杀戮社会领袖及知识份子,摧毁原有秩序,而建立流氓地痞当权之恐怖统治。倘国军到来,该等人员即转入地下,县不离县,乡不离乡,继续控制人民,侦察国军兵力及行动,并捕杀与我政府接近之人士。在我军确实占领之城市中,匪亦以烧杀恐吓或利诱手段,进行工厂、商店、学校、民间团体,甚至政府机构之渗透埋伏。在匪掌握之区域,则用通行证盘查哨等,限制人民自由行动,构成铁幕;同时利用群众批评、斗争、公审大会,以「挖苦根、吐苦水」、坦白、认罪、悔过、鞭打、囚禁、枪毙等,作为宣传、教育、惩罚、镇反之工具。匪党接受苏俄及其本身屡仆屡起之斗争经验,已将群众组织斗争发展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及专门业务,并以曾受专门训练之匪干推动此项工作。匪区之所以迅速扩大,我领域之所以日蹙者,原因在此。吾党对匪斗争,倘於此种关键处无有效对策,则一切皆属空谈,无补实际。

⒐匪军作战特性约如下述:⑴国军兵力集中时,匪军大都回避决战,而将实力分散窜扰,以扩大领域;国军兵力分散时,匪军则集中兵力,以大吃小,各个击破。⑵匪军在战略上虽以寡击众,在战术上则以众击寡,常集中五至廿倍之优势兵力於决战点,与我决战。⑶匪军常保持机动,及本合於利则动,不合於利则止的原则,以指导作战,不打无把握或得不偿失的仗,故奖励歼灭战,排斥击溃战,特别不接受被动之决战。⑷匪军行军力强,常用远程奔袭,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後退之行动,使我难以捉摸。⑸匪军惯用围点打援,绝援打点战法。⑹匪军常用前进包围,後退包围之所谓口袋战术。⑺匪军常用「一点」「两面」「三猛」与「三快」「一慢」之战术部署及行动。⑻匪军常用伏击、夜袭、近战与人海突破战法。综观匪军战略、战术、战法,并无新颖之处,但运用灵活,其最基本之原因,乃匪具有高度组织专长与努力,因而得以占有广大之面,如是「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在此面的仓库群中,取用不竭;在此面的掩蔽幕内,得以「藏於九地」、「动於九天」,凭依此面的情报网,得以眼明耳聪,更利用此全面包围点线之优越战略态势,得以打其所谓「神仙仗」,一切便利皆为广大之面积所赐予。倘我从事破坏匪军面的控制,建立自己面的领域,倘我从事培养专业干部,组织掌握民众,将匪从民众中隔离孤立,则情形大变矣。

⒑匪军寓教育於检讨,寓赏罚於检讨,寓准备於检讨,寓创造於检讨,有关打通思想、贯彻意志、把握目的、运用手段、明了敌情、研究地形、统合战力、施展谋略、改正缺点,发挥创意,莫不藉检讨以行之;故匪军对於作战检讨,进行极为认真彻底。且运用民主方式,鼓励下级提供意见,其检讨日程,有时且绵亘至一月以上。抓紧重要关节,反复辩论,充分检讨,必期研究透彻获致正确结论方止。而我国军之检讨会议,每每流於形式,有名无实,不敢面对问题,公开辩论,坦诚检讨。故戡乱之失败,可谓集体智慧竞赛之失败。

㈡承德保定张家口之撤军

民国卅七年十月间,长春、沈阳,锦州三大据点及廖耀湘兵团先後覆没,东北全陷。林彪原有十一个纵队及两个炮兵师,此时兼并东北国军,号称百万之众,分途入关。其第八、九、十一纵队沿锦承线西进,主力沿长城各口进入冀东,独四、五、六、七、八五个师及军区部队,分别向我承平线进迫。

东北大局崩溃,华北吃紧,我专机飞北平,会同李文将军往谒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我等认为华北兵力,以北平、天津、承德、张家口、保定为作战基地,以往采取攻势防御,对付聂匪荣臻,尚有余裕,今林匪入关,以我现有态势,绝对不能应付,非变更部署不可,建议将华北兵力机先集结於天津、塘沽、汉沽三角地区,站稳立足点,准备与林聂两匪决战。该三角地区海边九十里,东接渤海,西临白河,北枕金鑛河及喊河,形势巩固,南有搪沽海港,後方交通补给安全,无论为攻为守,皆可立於不败之地。傅接受我等意见,命令撤退承德、张家口、保定守军,向平津集结。

我之十三军共辖五个师,第四、八十九师守备承德、平泉、滦平至古北口间地区,二九七师(原六十三师改编)维护古北口到北平间交通,新成立之二九九师由热河保安队编成,仅有人枪千余,驻密云整训,一五五师人员装备两缺,仅有番号而已。本军奉到撤守命令後,令各据点守军先向外围出击扫荡,以掩护自承德经古北口至通县间千余吨弹药军实之抢运。十一月一日军主力撤出承德,沿途摆布口袋,交互掩护,击退追截之匪军;十一月三日抵古北口,八日全军到达通县附近集结,未损一兵一卒,未遗一弹一枪。

保定守军由李文将军率两个军迎接,安全撤至宛平。张家口撤军本亦无问题,惟傅亲飞该处视察,面准民意代表要求延迟一天,因民意代表说:「总司令过去勉励我们剿匪,我们都跟从您,现在匁匆撤退,我们来不及,无论如何延迟一天。」就因这一天延迟,聂荣臻的主力和林彪三、四两纵队都赶到,阻挡了暂四军撤军道路。傅先後派卅五军及暂三军接应,卅五军被阻於土木堡,奋战一周,弹尽而覆没,军长鲁英麟自杀,暂三军被击溃於怀来,军长安春山仅以身免。十六军被阻於居庸关、青龙桥,被迫退回平郊。此时傅作义命孙岚峰率暂四军军长袁庆荣向绥远突围,中途两步兵师被匪解决,只有两骑兵师脱围至绥远,张家口失守。傅作义本人的部队几乎全被消灭,主要原因是这些部队一如往昔,全靠汽车运输,因受道路限制,军品无法跟随部队。尤其在公路遭受破坏时,行动倍感艰困。曾记前九十四军军长郑廷锋戏言传作义「念念不忘张家口,事事依赖大卡车」。傅约有近千辆大卡车,常利用卡车运输作机动攻势作战;在东北沦陷前,华北攻守自如,尚能维持较好的局面。不过匪军占领了乡村广大的面,我们只占领城市及主要交通线,易被切线围点,而常处於被动地位而已。

平绥撤军,傅氏以一日之延误,三个军尽归覆灭,此为应决心而不决心,应行动而不行动,干犯指挥官大忌之结果。此战略行动一著之差,为匪抓住不放,不克机先集结兵力於有利区域,一盘活棋为傅下成死棋,可痛殊甚。

㈢天津失守塘沽撤军与北平陷落

林彪入关後,以一部沿锦承铁路两侧追击我军,主力由山海关及其它长城各口进关,然後以两个纵队协助聂荣臻攻击平绥沿线友军,其主力由山海关经唐山攻天津。天津守军共四个师,指挥官为警备司令陈长捷。陈长捷曾与我分别担任南口突围左右两路的指挥官,我记得他在会商时说:「我们与其让敌人掐著颈子死,不如英勇战死。」这一句话令我十分钦佩,我们决心突围,终於成功。其人颇有将领风度及能力,豪气高昂。但守天津时,他把四个师布防在天津九十华里长的环形阵地上,预备兵力显然不足。我听说林彪集中炮兵,选定阵地中的一段取八百或五百公尺纵深,像刀切一样来回猛轰;切断这一小正面的两边後,再取大纵深配置,不断更番冲锋,天津因而一昼夜被攻破,陈长捷被俘。

平绥线国军失利,严重破坏兵力集中计划。有人说傅作义预备向绥远走,这并非事实,因为他曾把五列车粮食及部队眷属,全送至天津,显然无去绥远的意图。此时侯镜如将军之一个军守塘沽,林伟畴将军之一个军守天津,李文将军之第四兵团辖十六,九十四、暂二军;我之第九兵团辖十三、九十二、卅一军,分任北平西东半部城郊的作战,以北平城为基地,倚城决战,傅自率骑兵两个师及炮兵装甲兵控置於城内。北平虽极重要,却无城防工事,平时投下大笔金钱,然工事却无一可用,我们在城外还得做野战工事,以与敌人周旋。此外、剿匪总部竟无作战计画,我还特地为剿总拟了一份作战计画。

林彪先攻天津,於企图突破目标之两侧,集中炮兵行狭小而纵深形如刀切之弹幕射击,然後步兵以大纵深之重叠配备,猛力突击,天津防御工事周围九十里,经匪军一昼夜攻击即告陷落。塘沽守军随之自海路撤退,如是北平从此处於绝地,而在林聂两匪重围之中。

北平内无存粮,外无可用之防御工事,且兵临城下,尚无作战计画;二百万居民,十余万军队,不能一日无补给,西苑及南苑机场已为匪军占领,城内天坛附近新筑机场也在匪炮射击之下,诸般情况极为恶劣。我会同李文将军召集中央军各军师长会商,藉此进行精神动员,坚定战志;同时由我提出作战计画方案,以统一战术思想,齐一步骤。此一集会目的,并未完全达成,於是与十六军军长袁朴将军分别动员所属军队全员构筑工事,藉以安定人心。匪军占南苑西苑机场後,西南方已迫近城墙。我曾率第四师从暂二军(由伪军改编)之南翼作有限目标之出击,以缓和该方面情况;旋奉令将十三军空运青岛,因飞机数量有限及机场受匪炮扰射之故,空运进行极为缓慢,仅运出一团。会此时华中战场被围於萧永地区之杜聿明兵团,被匪围攻而溃减,傅氏遂与匪局部谈和,我与李文、袁扑、骆振韶、朱新民等百余人被迫飞离北平,华北遂紧随东北之後,走向悲惨之结局。

防守北平时,朱新民之九十四军颇善战,林伟畴的一个师属广东军;袁朴之十六军其炮兵辎重虽在居庸关损失,但步兵师仍很完整。另有从保定过来的暂二军。我所辖之卅一军只有一个二0五师,守北门外黄寺附近,军长廖慷不在军中。十三军军长骆振韶守城之东面,九十二军军长黄强守城之南面。

制敌机先为指挥作战的要件,慢一步,步步落後,错一著,满盘皆输。指挥官犹豫却顾,陷军队於危亡,平津战役实为一极惨痛实例。

平绥线守军虽溃减,主力仍可按既定计划,向天津、汉沽、塘沽间集结,为活棋之部署;奈何以主力滞留北平,使天津轻易失陷,以致塘沽撤军,而陷北平於既不能攻复不能守又不能走之绝境。

塘沽为平津之咽喉,只要平津有驻军,塘沽即不能不固守;如觉兵力不足,宁可最初减少北平驻军,以增强塘沽防御。而今放弃塘沽,是表示不顾北平之死活,於实际及心理上之影响至钜。

胜败为兵家常事,如此一误再误,自己打垮自己,战史实无前例;而军事组织之不严密,保密防谍之松懈,尤令人不忍卒述。华北剿匪总部重要幕僚中,即有匪谍潜在,如此而欲军队於战阵之间求胜,岂非缘木求鱼。

兵经云:「为城十仞,汤池百步,无忝不能守也。」今有可战之兵,有可战之将,奈何置於不能战之地,天意乎?国运乎?自误乎?翘首苍冥,欲哭无泪!

答问部份:

一、华北和谈,重要国军兵团损失亦十分大,这些兵团指挥官及其来历如何?

答:华北原有四个兵团,孙岚峰(傅作义旧属)兵团辖暂四军四个师,驻张家口。侯镜如之十七兵团辖八十七军及九十五师,驻塘沽;其人原是共产党员自新的,戡乱失败後投回中共。李文兵团原属胡宗南部,由陕西经山西出娘子关到北平,辖十六军、第七军(罗历戎在石家庄覆灭)、九十四军及暂二军。石觉兵团辖第十三军、九十二军、卅一军。第十三军系进入东北国土的第一个军;九十二军(军长黄强)於抗战胜利後空运平津,曾先後隶属李仙洲及侯镜如。九十四军亦为胜利後空运平津。卅一军为青年军,只有一个师,军长廖慷时在华南。另由傅直辖有卅五军(傅基本部队)、暂三军、两个骑兵师、一个装甲兵团及其他直属特种部队。整个说来,华北国军人强马壮,部队风气相当良好,却陷於绝地,可悲亦复可叹!

二、传说傅作义女儿是共产党员,是否与和谈有关?

答:傅作义得知部队遭匪吃掉,不时在居仁堂中自刮耳光自责。傅的女儿是天津益世报记者,为一共产党徒,但傅本人并非共产党,北平局部和平也非预谋,全是一错再错逼得没法可想。和谈穿针引线者为副总司令邓宝珊。守北平时,徐永昌和郑介民曾衔蒋先生命到北平与傅作义商谈,内容不详。天津到北平约一百八十里路,华北道路唯有这条路系钢筋水泥修筑的路面,匪军竟把路面翻起,车辆无法通行,铁路亦被破坏。此外匪还挖掘多重外壕。平津大沽间自然地障甚多,东为运河,西为永定河、白河,而四周广大地区久已为匪控制,不像台儿庄会战时,数十万人,可以轻易突围而出,北平守军则无此客观条件及脱围机会。

三、北平围城时,蒋总统对将军及中央系统的将官,有否特殊指示?

答:蒋先生曾有手谕给李文及我,最先嘱我们听从傅之指挥,末後上面写著「李质吾石为开」外,并无其他字;我们猜想蒋先生是要我们特别谨慎警觉。统帅知道我们与匪军死对头,於匪进入北平城前一日,派机将我们接出,同时也有令撤出第十三军;不过时间急迫,仅将一团撤往青岛,机场即告封闭。

四、将军对傅作义的印象如何?

答:傅作义是山西河津人,出身保定。早年和奉军作战时担任师长,曾守过涿州(平汉路上),牵制奉军甚多兵力,因而名满天下。後来满城失守,傅被俘并解送天津,张学良对他极客气。民国十九年汪精卫在北平组织扩大会议时,傅作义率十五万人由济南沿津浦路南进,在大汶河附近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五个炮兵团全都被俘)。民国廿五年,我十三军两个调整师从陕北调往绥远,他则在百灵庙对抗李守信及德王之伪蒙叛军。傅作义当时任绥远省主席及卅五军军长,自那时起到大陆沦陷为止,傅给我的感觉是他治军治民声望很高,自奉甚俭,待部属诚挚公平,颇受部属及百姓敬爱。而在北平却犯了大军统帅之忌,该决心不决心,该行动不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厄运,傅不能辞其各,这是他致命缺点。

记得抗战前我们到绥远,傅作义送每位将领一条毛毯,对我们相当礼遇。我军到绥远时仍穿棉衣,後来发现棉衣不足抵御零下四十度的酷寒,但到底仍渡过一年;第二年才有皮衣,皮裤、皮帽、皮鞋等御寒装备。我们在绥远和傅相处约一年之久,廿六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我军才向察哈尔方向开拔,抢防南口。

傅作义的表现一向很好,部队装备普通,抗战时曾在包头打退日军攻击,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但他把勋章还给中央,并说:「抗战期间,与我有同样功劳的人很多,我不能领此勋章。」他人很谦虚,虽出身地方性部队,整体观念不若中央部队,多少带有地方色彩。不过他识大体,对蒋先生十分尊敬,蒋先生也很器重他。後来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任十二战区司令长官,两人并驾齐驱。在司令长官任内,傅之长处很多,而唯一短处就是有妇人之仁,易被人愚弄。戡乱时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山西省仍归阎锡山指挥。匪也曾评论过傅作义,指他局部和平并非自愿,实在是不能再打。

五、侯镜如是中共份子,与塘沽撤兵有否直接关系?

答:侯镜如出身军校一期,在军校时就是共产党员,後来才投向我们。天津撤守後曾到过台湾,然後再回大陆投共,这是个人行动;塘沽撤兵则是奉命撤退。前任海军陆战队司令袁国徵曾为侯镜如部下,在北平时任团长。

九十二军军长黄强是湖北人,军校七期毕业,为杜聿明部下,打仗并不行。北平沦陷时,我曾两次通知他出来,他并未答应,且避不见面。

六、阎锡山晋军守太原守得很久,与北平情况有异。

答: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郭宗汾,曾任阎鍚山的参谋长,他告诉我抗战胜利阎锡山重返太原时,立刻令所属做永久工事,利用沙盘模型插上火柴棒,标示修筑碉堡的位置。而碉堡为三层,设计非常坚固,可抗十五公分榴炮弹,即使打翻亦未有多大损坏。阎甚至告诉属下,抗战胜利并非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内在的敌人共产党还存在,必须作长远打算,构筑坚强工事。他所部有三个集团军,民国卅七年他的部队出太原抢粮,遭匪截断後路而告溃减;阎立刻下令调回山西各县各据点兵力,但人数不多,且有些已无武器,他给予这些残败之兵补充武器,以後仍坚守山西一年多。他成立过一追击炮师、机关枪团。民众组织很多,确实在他掌握之下,发挥最大力量。不幸平津沦陷後,匪用掳获国军的一0五、一五五重炮攻击碉堡,才告得逞。阎先生不仅有眼光,且有思想;他曾说过,在戡乱颓势之中,如果各地区有胜有败,尚可说将领有好有坏,但实际上各地情况都是一面倒,我们就应研究问题所在了。此外他提出兵农合一作法,组织民众,兼顾生产与作战。总之,他有一套思想,也有一套办法。

七、诚如将军所云,我方无法将民众组织起来,成为失败主因。

答:谈到民众组织问题,有一自匪投诚过来的行政人员王凤岗,他在平汉路附近采用像匪所用一样的组织,效果很好,匪方人员无法渗透生存,那时在此地区作战的李文将军所部,将粮弹放在那里,无安全顾虑。後来王凤岗到广东又变节,而下落不明。

八、请将军谈一谈抗战前与抗战後的东北军。

答:东北军的早期将领有刘多荃、王以哲、万福麟、缪徵流、吴克仁等。王以哲被刺死,吴克仁在上海作战,於淞江泅水溺毙;刘多荃曾任热河省主席,现已投匪,其余下落不明。第二代将领到东北者有五十三军周福成(最後溃减於沈阳)、四十九军王铁汉(在热辽边境为匪击溃)。旧东北军有十几个师、十几个炮兵团,其中两个重炮团,武器装备甚好。当时国内能造重炮者仅有沈阳兵工厂,造山炮有太原兵工厂,其他兵工厂最多只能造迫击炮。

抗战後曾有周福成的五十三军及王铁汉的四十九军,开赴东北作战,并未见有何特出表现,因此有人认为抗战胜利後若派东北军接收东北,情况会好些,这种说法不切实际。

九、杜聿明的部队经历及人事关系如何?

答:杜聿明早先在第四师第五团任团附,後来调第廿四团任团长。在鄂西作战时,杜请病假,旅长遭敌人俘去,师长大怒之下,枪毙了旅长卫士,并解散第廿四团。杜回来後招募新兵,重新成立。及至廿一年秋,第四师分出五个团,成立廿五师(师长关麟徵),杜任旅长,後任副师长,再由副师长调至装甲兵部队。

杜在装甲兵部队初期由徐庭瑶将军一手培植,後来就靠他自己长袖善舞,占了不少便宜。其後他出任第五军军长,在云南就近防范龙云。他由第五军军长摇身一变成为司令长官,实在不是寻常的事;他的人事关系如何,我并不清楚,但其实战磨炼太少,乃是不争的事实。我和他出身同一部队,关系不好也不坏,但是他官作大了冲昏了头。我看见他私心自用,实在不敢恭维。

十、东北军事恶化的种因为何?

东北军事可说在杜聿明时已走下坡,拆东墙,补西墙,被动挨打,据民国三十六年统计,七个军总共损失三十五个战斗营,元气已大伤,後来陈辞公、卫立煌先後奉调东北,已难挽回颓势。

在卫立煌时期,敌人攻锦州,守军将领是范汉杰将军,率领新八军(沈向奎)九十三军(卢俊泉)。他判断敌人只是来抢粮而已,其实敌人就是要先剪断线,後吃掉点。范毫无警觉,未机先准备及集中兵力,结果敌人集中炮兵先攻义县,两天後失守,後占锦西兴城。闻锦州吃紧前,先总统蒋公曾询范汉杰是否有把握守住锦州,如无把握,应守葫芦岛。然范力称有把握,於是就调廖耀湘以十一个师和一个装甲兵部队、一个重炮团驰援锦州。岂料廖耀湘部队先向北走,拿下彰武之後,只顾抢粮,失去制敌机先的机会。同时罔顾蒋先生接二连三的命令,还不断集合排长连长进行小部队演习。

廖耀湘由彰武折向西行渡辽河後,北面是山,南面是平原地,他上有飞机,下有战车重炮,部队进展应当很快,怎料他一天只走八里路。如此耽搁时间,到了铁山附近被敌人主力挡住,不久锦州即告失陷。此时廖耀湘还有三个选择,一为趁乱人混乱之际续收锦州,二为立刻返回沈阳,第三为掉换营口为後方。他既不前进又不後退,也不转变後方,只在大凌河区域打转,结果彰武之敌占巨流河断其回渖归路,锦州之敌切断其向营口之路,其司令部遭敌人骑兵部队冲散,九个师全被揽乱而致覆灭,廖耀湘被俘。另一方面由华北调来的一个兵团由葫芦岛向锦州进击,被阻於塔山,无功而退。东北局面就是这样急转直下,锦州失守,廖耀湘兵团被歼,沈阳不保,最後吉林长春沦陷。

廖耀湘为军校六期,曾留法学习骑兵。对练兵、小部队战术有心得,大部队指挥运用似未用过心。

十一、作战时之计画拟定和命令下达过程如何?

答:部队在长期机动作战的战场中,因时间急迫,我都是亲口用电话传递命令,指挥部队,由参谋在旁记录追发文字命令。攻防之部署及行动,一般均在敌情及地形侦察之後,当面指示,赋与任务,然後补发文字命令,有时文字根本无法追上急剧的行动。所以在战场上指挥之单位,最多不能超过五个,超过五个时,应将若干单位合组为一个单位,以便指挥。同时作为一个指挥官,言语文字都要求简明,不许夹带废话废字杂乱无章而浪费宝贵时间,这是军用文字的特点,和一般文艺是大大不同的。

情况和缓之时,才有机会运用参谋组织,依照参谋作业程序,先作「任务及军情分析」(含己方人事、编装、训练、後勤、补给、卫生等状况),「敌情判断」(敌人兵力、编装、训练、後勤、补给、部署行动及惯用战法),「战场天候地形兵要之分析」,「作战研究」(提供具体判断)等,待指挥官核可之後,起草作战计划方案,及时下达命令付诸实施(人谓此是威廉式的统帅)。此一系列过程相当耗时,战时因情况紧急,往往难以用上,只有依靠指挥官自己对各种情况有足够之熟悉,凭此种熟悉下定决心,甚至亲自拟制作战计划方案,付诸实施。有责任感之指挥官不能缺乏此种素养(人谓此种是拿破仑式的统帅)。

作战命令下达之後,即刻与部队行动「平行考察」,一有误差,立刻纠正。若不能及时纠正,实际上是无用的,这就是军事作战与行政不同的地方;行政上有些地方无妨躭搁些时间,军事作战则必需当机立断。古史中有「和战未决,敌人已渡河」的记载,那是昏君庸臣误国的故事。现代领军作战绝对不能「迟疑不为」,这是庸劣的指挥官贻误戎机,陷军国於败亡的主要原因,是不可不戒慎者也!



[以上全文完]

《血战东北,遗恨平津》的采编、数字化处理、发布制作均由HGC同仁合作完成。 (海纳百川 www.hjclub.com)

“罕见奇谈”及“独立评论”是《血战东北,遗恨平津》在全球中文虚拟社区的同期首发地。 (海纳百川 www.hjclub.com)

欢迎有心人转发HGC同仁为“罕见奇谈”及“独立评论”特别提供的独家发布内容,但请转发者务必注明转载自“罕见奇谈”或“独立评论”。


——————————————————————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7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特辑 3
其他内容还包括:


王铁汉:《东北之接收与东北之沦陷》(二种)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523345&Parent=523320

《东北之第二「九一八」》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523350&Parent=523345


舒适存:《东北戡乱战争的若干回忆》 (外一种)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523341&Parent=523320

李久泮: 《国军拒绝收编东北保安部队的回忆》(外二种)
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523323&Parent=523320
















作者:HGC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GC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743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