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旧作:一元几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旧作:一元几次?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旧作:一元几次? (742 reads)      时间: 2004-10-27 周三, 上午6:45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一元几次?


芦笛


一、题解


先解释一下题目,那纯粹是搞笑。

上小学那阵,最盼课间休息作广播操。后门一开,学生便蜂拥而出,光顾各种小吃摊子。那时还没公社化,民间社会还有点孑遗没给扫除乾净。学校后门便是私人摊贩作学童生意的去处。

我最常光顾的是一个赌博摊子,一角一次。交一毛钱,你就获得一次轮盘赌的机会。老头转动一个转盘,你一按扳机,一只飞镖便发射出去,射中转盘。

那转盘分割为面积不等的扇形,上面写着“沙糕”、“公鸡”、“弥勒佛”等字样。面积最大的扇形是“沙糕”,“公鸡”次之,“弥勒佛”扇形面积趋近于零,简直不能叫扇形,只能算半径。

扇形的面积决定了飞镖命中的概率。写着“沙糕”字样的扇形面积最大,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飞镖命中的都是它,于是老头就打开玻璃箱子,拿出一块商店里就三分钱的沙糕给你。在我几年的赌博生涯中,我得到的从来是沙糕,只有一次目睹一位同学命中写着“弥勒佛”的半径。那时的生意人还真是童叟无欺,老头真的就打开玻璃箱子,拿出了那个价值一元多的面、糖作的弥勒佛给他。

后来上初中,一日,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元一次……”

我立刻放声大叫:“一元一次?那多贵啊!那打的是什么?金子作的弥勒佛?”

全班男生哄堂大笑。老师猝不及防,停了下来,转过身来呆看着我,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半天才冲了过来,揪住我的耳朵把我从椅子上揪起来,提掳到课堂外头去。过后班主任狠狠地修理了我,几乎闹到了记大过的地步。

这其实是废除繁体字闹的笑话,人民币一“元”,本来是一“圆”,大概是从袁大头的银圆那儿来的吧,要不就是抄袭日本人的发明。中文本来词汇量就太小,不敷应用,这么一归并,作为学术语言就更含混了。就是不简并汉字都不够用。你说,这“一元一次方程”的“元”,跟哲学上“一元”“多元”有什么相干?


二、浆糊观止


工农兵“哲学家”捣浆糊,令人叹为观止。她讲的“哲学上”的“元”无所不包,比把人民币的“元”和未知数的“元”混起来还可笑。请看:

“巴门尼德和芝诺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一”与“多”的关系,开始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二元传统,即世界/本体,自然与人/神,感性/理性,动/静,真/假,善/
恶……一系列二元对立的传统,也从此和中国、印度等传统分道扬镳。古代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老于认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混而为一、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存在。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就有所谓‘梵我不二’的思想(‘梵’指宇宙的灵魂,‘我’指个体灵魂)。当然,西方传统也不可一概而论,始终有坚持一元论的思想家在,但是二元分立的传统在西方最强大则是可以肯定的,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一’与‘多’的分立。”

如果政治教员这段话是哪儿抄来的,则只可能抄的是党校讲义。只有党校才有那本事,每句话都是错的。

第一句话就错了:“巴门尼德和芝诺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一’与‘多’的关系,开始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二元传统。”

我已经解释过,巴氏门徒认为“多”不可能存在,世界只可能是“一”。据现代研究,他们的学说特别是巴的《论自然》针对性很强,是针对毕达哥拉斯派主要教义的。我也把介绍毕派哲学思想的英文综述转贴到了镇上。凡识字的人都能看出来,人家主张的正是“多”的世界。现实世界(reality)由一系列的“三元体(triad)”组成。在宏观世界(Macrocosm)中,“三元体”原则揭示,在造物主(the Demiurge)的思想中,“世界灵魂”(the World Soul)作为非理念物质(Unformed Matter)和非物质理念( the Immaterial Forms) 之间的中介,把两者统一起来。类似地,在人类微观世界中,灵魂把精神和物质统一在一起。

毕派是当时的哲学主流,出现远比巴氏门徒早。哪来什么“巴门尼德和芝诺……开始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二元传统”之说?完全是造谣!“……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您能给个例子证明么?难道毕达哥拉斯生在巴氏门徒之后?

这还不光是造谣,更反映了党校政治教员“头脑”(?)的惊人混乱,巴芝二人反对多元,主张一元,居然会变成“西方思想史上的二元传统”的开创者,请问他们开创的是哪两元?

第二句话更是浆糊“思维”的洋洋大观:“二元传统,即世界/本体,自然与人/神,感性/理性,动/静,真/假,善/ 恶……一系列二元对立的传统”。

有谁能理解这儿的“元”是指什么?这不是我党教的“辩证法”那所谓一系列的“矛盾”么?跟哲学上的“元”有何关系?

我早在旧作中指出,崇毛派以为毛是什么伟大的“哲学家”,其实毛的“两论”没一句话不能从马列的经典中找出来,完全是通俗小册子,跟伟大领袖胡平主席的水平差不多。毛对马列哲学毫无建树,甚至谈不上理解,对道家哲学倒多所发挥。

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正是“阴阳相生相克”,他们把世界理解为互相生发克制的对应两极。所谓“阳”是指一切positive的事物或属性,“阴”则反过来,所以,道家从头到尾讲的就是强弱、虚实、盈虚、祸福那些名堂。按党校政治教员的说法,这应该是“二元论”了,何以又要说“古代中国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

而且,按政治教员的“逻辑”,我党的“辩证法”正是讲究这“一系列二元对立”,岂不成了所谓“二元论”?亏您在党校深造了四年,连什么是“一元论”,什么是“二元论”都整不明白,居然闹出诬蔑我党搞二元论的政治笑话来!

这种“一元”、“多元”论,连一分钱都不值,枉负了那个贵重的“元”字。它的唯一意义,就是作为“反面教材”,向大众证明不懂逻辑思维还要鄙视取笑逻辑思维的毛共大老粗作派能把人变成何等样的智力残废。


三、“元”是什么


中国文科教育的通病,是毕业生丝毫不会逻辑思维还要耻笑他们不懂的学问。上次老郑反击老马,同时指责老马“代人捉刀”和“化名批判自己”。老马也是党校出来的“浆糊派”高手,居然也就看不出来。

我实在看不下去,便出来点破。老郑还不服气,说我“咬文嚼字”,我只好大叫:“老郑!这‘代人捉刀’和‘化名批判自己’是两回事,没法同时成立!这两项事里,你只能认一桩!”他这才明白过来,还要强辩,说什么“这就是跟人绕的好处”!

党校政治教员出来讲悖论,用罗素定义把所有的悖论一马勺烩了进去。我笑到肚子疼,只好不顾老眼昏花给老太太抄了三段哲学词典上的解释。殊不知党校出来的人与众不同,不但不知感激,还要自以为幽默,挖苦我那是孔乙己“回字有四种写法”。似此择愚而固执,就永远只会愚下去。

任何一个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你要谈什么问题,先得把那问题的意思、范围弄明白了,否则就要闹出政治教员那“二元对立传统”的笑话来。所以,要谈“一元多元”,先得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才行。用老郑的说法是“咬文嚼字”,用马列主义老太太的说法,则是弄明白“回字的四种写法”。

再抄一段书吧:

Monism and pluralism. These are doctrines concerning how many substances exist, and may relate either to kinds of substances or to their individual instances. Monism regarding the kinds of substance holds that only one such kind exists, whereas pluralism admits a multiplicity of kinds. Monism regarding the instances of a given substantial kind holds that only one such individual does or can exist, pluralism that many do or may. Thus a materialist who is also an atomist is a monist as regards the kinds of substance that exist but a pluralist with regard to how many individual substances of that kind there are. By contrast, Descartes was a pluralist as regards the kinds of substance that exist and also a pluralist regarding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 mental substances--but, rejecting atomist, he was a monist regarding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 material substances. DW, Hamlyn (Metaphysics, Cambridge, 1984)



这些鬼话说什么?上次老太太说我架子大,不翻译,不是这么回事,是我特别害怕翻译,宁愿看懂后用自己的话说一遍,那样要快得多。不过人家既然这么说了,只好硬着头皮硬译吧:

“一元论和多元论。此类教义涉及世上有多少元素存在,或是就元素种类而言,或是指样本数量。在谈种类时,一元论认为只有一种元素存在,而多元论者认为有多种元素存在。在考虑某个给定种类的元素有多少样本时,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样本存在,而多元论认为有多个。这样,以元素种类而言,一个相信原子论的唯物主义者是一元论者,而从样本数量而言,他同时又是个多元论者。与此相反,笛卡儿在考虑元素种类时是一个多元论者,在考虑精神元素数量时,他也是多元论者,只是他不同意原子论,因此在考虑个别元素数量时,他却又是一元论者。”

这翻译当然是一塌糊涂了,例如那substance and instance,我明白是什么意思,也能用英文写类似的文字,但就是翻译不出来,唉。比这两下子,咱们可是不如马列主义老太太。人家就有那本事翻译自己看不懂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还是用自己的话来说吧:所谓“原子论”是古希腊德膜克利特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用以一模一样的砖头砌成的。虽然房子的形状各有不同:摩天大楼、小别墅、农工宿舍看上去似乎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存在,但拆成砖头后就毫无区别,都是一个胚(左为土)子里塑出来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那话有一定道理,只是砖头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一百多种。而且,科学家们仍在把原子拆下去,却至今也没有拆出个一模一样的“标准件”来。

这就是所谓“种类上的一元论”。但从样本数量来说,原子论者又是多元论,因为他承认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同样的砖头可以盖出高楼陋舍等不同建筑来。笛卡儿却是很矛盾的,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多元论者,但他不相信原子论,于是在谈论某个元素的样本数量时,他却又变成了一元论者。虽然笛卡儿有此矛盾,不过他最出名的还是他的二元论。这和巴氏门徒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下面还要详谈。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所谓“一元”“多元”,指的主要是世界究竟由几种要素组成。最常见的分歧,就是“精神”和“物质”到底是分列的、同时存在的,还是只有一种东西。

例如我党的“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精神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从物质中产生,其存在依赖于物质。物质先于精神存在,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这就是所谓“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反过来,所谓“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主观错觉。这两者都是“一元论”,不过那“元”一个是人民银行印刷的,一个是冥币。

贝苏尼讨论这个问题另一个重大混乱,是把“发生”和“存在”混了起来。如她说:

“古代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老于认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混而为一、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存在。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就有所谓‘梵我不二’的思想(‘梵’指宇宙的灵魂,‘我’指个体灵魂)。”

很明显,这里她把“单一来源”和“一元论”混了起来。只要认为世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一元论,哪怕一个来源造出了分立存在的精神和物质,那也是一元论。如果按她这个混乱标准,则连笛卡儿那著名的二元论都要变成一元论了。

笛卡儿认为,作为由意识、思想和经验组成的主体,他无法认为自己不过是一团物质在空间中的延伸,哪怕他的灵魂和身体联系在一起,他的本质只能是非物质的。他认为,意识和躯体的分离存在是可能的,而这两种东西既然能分别存在,那就不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哲学上关于“一元”、“多元”的争论,不在于认为存在只有一个来源或是多个来源,而是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否可以分开存在。


四、东方哲学是“一元论”么?


贝苏尼说:

“古代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老于认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混而为一、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存在。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就有所谓‘梵我不二’的思想(‘梵’指宇宙的灵魂,‘我’指个体灵魂)。”

这话只证明了她对东西方哲学一无所知。

古希腊文明其实是埃及文明的流脉。早期埃及文明的特点是多神论,直到中期的某法老(就是土腾哈孟的爹,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明天去查吧),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才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宗教改革,改为一神论,只许崇拜太阳神,而他就是太阳神的儿子。据西方现代考证,这其实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奉行的一神论的来源。

但该法老死去后,祭司们立刻发动反革命复辟,又把宗教改回原来的多神论。到了希腊时代,人们相信的还是多神论。罗马神话/宗教完全是抄袭希腊的,只是把神仙改了个名字。谁都知道,那完全是多神论。一直到罗马帝国康斯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定成国教,自己作了圣徒之一,西方才逐渐成了一神论的天下。

宗教在本质上也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您敢说那多神不是“多元论”么?起码,人家是heavenly beings,也是一种存在,是不是?

中国人没有发明宗教的能力(道教不能算宗教),也没有建立哲学体系的能力,但邻居印度人却非常了不起。人家公元前1500-1000年就出现了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体系,收集在《吠陀经》里。那相信的倒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Brahman (意为“一切现实的终极原则),一切存在都是他创造、维持和毁灭的。这教义流传到婆罗门教手上,便出来三个神祗,分司“创造”,“维持”和“毁灭”。

如果机械套用“贝氏一元论”,自然可以认定早期印度哲学是一元论。这也勉强说得过去。不幸的是,到了公元四世纪,印度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Ishvarakrishna,提出如下主张:

带来解脱的真理是通过使用类比推理来发现的。

太初物质(Primoridal Matter)和精神都是终极的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

整个物质宇宙及其组成部份,以及人类对它的经验,都来自于太初物质这个唯一的来源,太初物质是宇宙的第一原因。

太初物质是单一元素,进化成为多样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弥漫全宇宙。

太初物质不能被经验感知,其存在只能推导出来。

太初物质由三种组分组成:可解性、活动和惰性。

精神独立于太初物质而存在,它是无限多样的。

精神是宇宙的最终原因和泰初物质进化的目的,为了精神这个原则,太初物质进化为宇宙以及人类对宇宙的心理感知。

普通经验是精神与太初物质进化过程中发生混乱连接的产物。

解脱就是将精神和太初物质的进化分离开来,这就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处于这种状态的精神叫“孤立”。(根据Great Thinkers of the Eastern World, Ed, IP, McGreal, HarperCollins, 1995译出)。

请看,这是何等典型、何等精致、何等完美的二元论!一直要到17世纪,西方才能推出笛卡儿的二元论来,而且远没有人家的精致、复杂和深邃!

这难道是“古代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元论的观念来思索世界结构的”么?笑话!

其实就连中国那种没有哲学的国度,在佛教传入后也引起了儒学革命,出现了所谓宋明理学。此前儒学基本没有哲学成份,至此才开始加入点“哲学佐料”。朱熹、王阳明、王船山等人为“理在气先”还是“气在理先”争得连气儿都没了,那其实不也是争论两种存在的先后问题?岂能以“一元论”一言以蔽之?!这种气慨,只有毛共大老粗政治教员才会有。

既然东西方哲学分野不是什么“一元”“多元”之分,那到底什么才是最大的区别?为回答此问题,我在这儿再抄一段书,那是现代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祖师爷海德格著名的讲演中摘下来的:

“The truth of Being may thus be called the ground in which metaphysics, as the root of the tree of philosophy, is kept and from which it is nourished.”

翻译:

“存在的真理或许可以称为土壤,形而上学则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在这土壤中得到滋养。”

我想请教贝苏尼的是:“形而上学”究竟和“哲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老海要说“形而上学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你要是能答上这问题来,也就自然会知道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了。

【完】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481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