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黄文雄:国父(孙文)与阿Q第一章:中华民国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黄文雄:国父(孙文)与阿Q第一章:中华民国
~浴火凤凰
加入时间: 2004/02/19
文章: 1603
经验值: 0
标题:
黄文雄:国父(孙文)与阿Q第一章:中华民国
(386 reads)
时间:
2004-10-24 周日, 上午4:33
作者:
~浴火凤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浴火凤凰评]从孙中山到现在,“海外民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但却是一点长进也没有,直令人叹为观止。
本站自即日起连载黄文雄“国父与阿Q”,让大家看看民运真相。
****************************
国父与阿Q
黄文雄
目次
第一章:中华民国
⑴国父袁世凯先生!
⑵立宪派肇建民国
⑶孙大总统以「临时演员」粉墨登场
⑷孙文无力维续南京临时政府
⑸专家分析孙文让位的理由
⑹南方无钱维持政府
⑺孙文为何拍卖南京政府给袁世凯
⑻民国政府何其多
⑼三分天下
⑽民国没有一日无内战
⑾中华民国是现代版的五代十国
⑿中华民贼中祸匪国
⒀民国,民不聊生
⒁中国吏上何来共和国?
⒂外来体制
⒃中华民国何时亡国
第二章:革命尚未成功
⑴大家为何不解读「革命尚未成功」的意义
⑵孙文上书李鸿章,内容空洞无物
⑶孙文的交朋结党秘籍
⑷孙文参与两广独立,浑水摸鱼
⑸专事自我吹嘘的孙文
⑹革命同盟会是革命派的初次大团结
⑺孙文的金钱问题引爆同盟会的大分裂
⑻孙文见报才知道武昌起义
⑼武昌起义后的国旗国歌
⑽孙文的独裁天性原形毕露
⑾二次革命,大家争相逃命
⑿第三革命,孙中山没份
⒀大元帅另立广东军政府
⒁孙文的黑道本质
⒂叛国枉法的惯犯——孙文
⒃孙文治粤惨状
⒄孙文的广州大屠杀
⒅有关「国父遗嘱」之谜
第三章:卖国盗国
⑴被捏造的「二十一条要求」
⑵孙文拍卖满洲的内幕
⑶孙文拍卖满洲的道理
⑷抵押中国资产,交涉贷款
⑸孙中山为何专找日本抵押国家财产
⑹孙中山对日中同文同种的错觉
⑺专靠别人革命的孙中山
⑻孙文苦求日本干涉中国内政
⑼孙中山拉一派打一派,做无本生意
⑽走投无路的孙中山终于投共
第四章:思想混沌
⑴「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⑵大汉民族主义的浪潮
⑶孙文终于改崇大中华民族主义
⑷孙文为何反对政党议会制度
⑸孙文将全民看成阿斗
⑹孙文与宋教仁的对立抗争
⑺孙文的独裁思想来自帮会龙头意识
⑻孙文主张「以党治国」的全民政治
⑼孙文和袁世凯志同道合
⑽孙文空思梦想的实业计画
⑾孙文的日本观
⑿错置时代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⒀「三民主义」是大杂烩
⒁大同思想是孙文学说的死亡宣告
⒂外国人看孙文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国父是阿Q
⑴阿Q不死
⑵阿Q的性格
⑶阿Q是中国人民族性的代表
⑷专说大话的孙大炮
⑸阿Q精神
⑹阿Q精神胜利法
⑺阿Q革命
⑻孙文的阿Q革命
⑼阿Q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第一章:中华民国
⑴国父袁世凯先生!
「国父孙中山先生」是台湾对孙文的尊称。但孙文到底从何时开始被尊称
为国父,一般人并不清楚。
关于「国父」这个名词在法律上的「明文规定」,究竟是从第几次国民党
大会或何时的行政命令开始,笔者也曾经请教过几位党国大老,他们的回答皆
是顾左右而言他。
当孙文以肝疾病卒北京之时,日本评论界已常见「支那革命之父」的称呼
。中国国民党决定以孙文当「国父」,是一九四0年一月由重庆的国民政府通
令全国国民如此称呼的,目的是为了对抗新成立的汪精卫南京政府。可是孙文
到底自何时起成为「国父」,至今尚未见过学者考据的专着或论文,无法追根
究底,甚为遗憾。
中华帝国之父是秦始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父是毛泽东,自不待言。
不论是马上得天下、六国归一统或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建国必须靠武力,武力
就是实力,这是中国历史的铁则。
有国父当然也有国母。宋子文一家虽然有时被称为「国舅」,甚至是「三
朝国舅」,但在台湾甚少提及「国母」。按笔者的推想,孙文元配的卢夫人已
被遗弃,新夫人宋庆龄不但是蒋介石的眼中钉,又「投共」,所以中华民国有
国父而无国母。
二000年秋,笔者陪同日本社团参观立法院,首先观赏介绍中华民国建
国史的影片,一开始即出现孙中山先生领导武昌起义的镜头,着实令笔者大吃
一惊。终场后,灯光一亮,笔者立即告诉领队:立法院捏造历史。
因为武昌起义时,孙文本人远在美国丹巴,他是看到报纸后才知道中国国
内已发生革命,怎幺可能是由他来领导武昌起义呢?
武昌起义当时,革命同盟会由于内部纷争,组织早已瓦解,会员们各奔前
程。孙文也如同丧家之犬,远走高飞,隐居美国。再说,革命同盟会三派与武
昌起义中新军的革命志士也很难拉上关系,如何领导起义呢?
孙文得知国内生变后,赶紧奔回祖国夺权,一时尚无法筹募到组织新政府
或对抗北方政府所需的资金。当革命同志们期待孙文能从欧美带回大笔巨款之
际,孙文却两手空空,声称仅带回了「革命精神」,众人哑然。
孙文虽然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可是由于内争不绝,又无资金维
持新政府,不到三个月,又不得不将政府让渡给最具政治实力的袁世凯,让他
来处理善后。因为建立民国,最起码要能迫清帝退位,实现南北统一,并且必
须得到外国(列强)的承认与援助。此一人选,当然非袁世凯莫属。
为了取得列强承认,孙临时大总统对外宣布:推翻满清专制,建立共和民
国,并承认「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
承认偿还之责」、「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或个人之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
尊重之」。
民国之初,全中国所有的政团政党加起来共有六百个,人多,派也多;嘴
杂,意见也分歧。事实上,为了实现「革命必胜、建国必成」的目的,除了实
力派的袁世凯以外,建立民国难作第二人想。
孙文等革命派不仅在革命圣地的武汉,连临时政府首都的南京都先后落入
袁军之手,二次革命不成,所有革命派几乎都成为边缘人物而不得不逃亡海外
。虽然袁世凯称帝不成,但从史实看来,建立民国、奠定国基的,是袁世凯;
统一南北、实现民国的,还是袁世凯。因此中华民国的国父应该是袁世凯,孙
文顶多是「国民党党父」或「支那革命之父」罢了。
⑵立宪派肇建民国
台湾一直以国民党史观来看中华民国史,以为中华民国是由孙文领导的武
昌起义所肇建,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捏造。
从史实来看,即便是革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文仍旧是边缘人物。他十次
起义十次失败,所扮演的都是「失败英雄」角色,而以帮会和绿林为主力的孙
文革命,充其量也仅止于边境革命而已,对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未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武昌起义之后的三次革命,孙文也都不是革命的主角。至于孙文所组的军
政府,也仅是边境抗争的闹剧而已,因为列强所承认的,是北京政府,不是广
东政府。
中华民国的成立,除了革命党人的蜂起以外,推动民国建立的主流是新军
的力量。清政府内部在历经「戊戌维新」及义和团之乱后,施行了「庚子新政
」,后来又有一九0六年的「立宪准备」,一九0九年各省亦成立相当于地方
议会的谘议局,从这里集结了地方有力的立宪派,要求速开国会。张謇、汤化
龙,谭延闿等立宪派人士都是活跃于地方、并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新政府的核心
人物。
「戊戌维新」以后,清政府实施内部改革,由近代化的新军组织取代八旗
军。新军之中有许多改革派军人,特别是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人,他们
回国后形成了新军的改革派,并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
武昌起义后,最初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是清政府的恊统黎元洪,担任民
政长官的是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构成新政府的成员,主要是旧军人与立宪
派人士,并非同盟会的革命党人。
因此,辛亥革命后所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没有贯彻革命同盟会的理
想,革命党人也无法成为新政府的主体,孙文虽然匆匆从海外回国夺权,可是
终未能实现以大元帅来主导革命军政府、履行革命专制的美梦。新的共和国体
制仍然是由清政府的旧官僚、立宪派的谘议局军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各派系
势力彼此妥协所形成的革命政权。
关于各省独立后各派势力的变化,吴玉章将其分成五类。
①新军虽然起义成功,但缺乏有能力的领导人,因此权力落入立宪派手中
。
②民众与新军蜂起,革命派一时掌握了权力,可是革命胜利后,受到立宪
派和旧势力反击,权力被夺。
③民众起义前,地方立宪派利用革命暴动威胁清朝官宪,迳自宣布独立,
然而权力仍然被清朝官吏所掌握。
④革命战争爆发后,新军驱逐旧势力,改变政权。
⑤革命派与立宪派各自在四川省成立军政府,结果前者向后者投降,权力
被旧势力所夺。
各省的独立运动虽然大都由会党或新军起义,可是后来都相继落入立宪派
与旧势力之手。
辛亥革命后,革命派和立宪派剧烈地争夺新政府的主导权。他们一方面与
北方的袁世凯新政府交涉,一方面与十七省的革命、立宪各派商议组织新政府
。十七省代表应武汉革命军政府的要求到汉口开会,因为当时汉阳已被清军夺
回,各省代表惶恐不安而不得不改在汉口英租界开会。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
九日,议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因一时找不到象征性的人物,孙
文遂意外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可是临时政府内部意见分歧,立宪派结合反
孙的光复会,否定孙党主张的青天白日旗,制定五色旗为新共和国的国旗。
笔者在这里必须言明的是,在国民党的伪造历史之下,容易令人误会是孙
文或孙党一派肇造了中华民国。事实上这并非史实。辛亥革命后,革命派虽然
是点燃各省起义的先锋,可是打倒各省清军主力的,多为新军,各省的实权也
大部落入立宪派之手。
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三日(当时孙文尚未回到中国),在汉口英租界举
行了「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负责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
正是江苏谘议局议员雷奋。雷奋是立宪派巨头张謇的门生,而张謇又是李鸿章
的心腹之一,身兼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及北京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务大
臣。能如此左右逢源而在南北政府皆挂大臣职位的,除张謇以外,还有粱启超
。
十二月二日,南京被革命军攻陷,宋教仁掌握了全局,之后各省代表才在
南京会合,决定定都南京,并选出临时大总统。同时派遗曾经当过驻美公使的
伍廷芳担任南北和谈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商谈议和条件。
伍所开出的条件是废清廷,采用共和,优待清帝皇族等。唐则辩称仅代表
袁世凯个人,未被赋予承认共和条件的权限。
袁所提的条件是:①大清帝国改称「中华联邦共和国」,皇帝为联邦共和
国国王,各省选出上下两院议员,再公举大总统。②国王在宪法上为特别职,
不实际参与政治,大总统则拥有行政,宣战、议和、缔结国际条约、发布法律
的权限。袁所提的政体,类似双首长制,亦即权威与权力分开。
⑶孙大总统以「临时演员」粉墨登场
辛亥革命后,关于中华民国体制的决定,不但孙文,连革命同盟会的志士
也都没有置喙的余地。决定中华民国体制的是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山东省
取消独立后的十六省代表)。革命派缺乏影响力。
对于中华民国的体制,黎元洪主张采用联邦制;云南都督蔡锷反对联邦制
,主张立即组织强而有力的统一政府,行使民主立宪,早日结束军政。协商结
果,最后决定以美国总统制为典范,由临时大总统与参议院一院制构成共和国
的体制。
孙文来不及参与中华民国体制的决定,当他兼程赶回中国,已是武昌起义
后两个多月的十二月底了,大势已定。孙文是在香港和旧兴中会的同志开会时
,经由胡汉民转告,才知道新政府和他的「三序」构想大相迳庭。
孙文虽然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可是在宋教仁主导下,参议院也通过了「临
时约法」,孙文的大总统权力被架空,府院开始对立。孙文一气之下,干脆来
个同归于尽,将南京临时政府出卖给袁世凯。
当然,除了孙文的私怨之外,南京临时政府也有不得不转让给袁世凯的无
奈,即南京政府的势力范围仅有南方十六省,缺乏财源和军事力量,实际支配
的领域又极不稳定,随时有全盘崩溃的危机。
孙文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贯彻革命而决定北伐,但因军需资金无着
落,遂发行一亿元公债。然而临时政府才刚成立,尚未建立公信力,雷声大雨
点小,仅募到了五百万元而已。这是孙文不得不私下以汉冶萍公司为担保,向
日本借款的历史背景。
当这内幕一被揭发,有如捣中蜂窝一般,他的政敌章炳麟、张謇、黎元洪
等各派群起围攻,孙文顿时成为卖国贼,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孙文在众叛
亲离、走投无路之下,仓皇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出席参议院会议的十七省代
表乃一致再选出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向袁总统的报告如下:
「本日执行大总统选举,满场一致选出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回顾世界史上
,满场一致所选出的大总统仅华盛顿一人而已,公为第二人。吾人认为公乃第
二华盛顿,深祈公为中华民国最初的华盛顿。」袁世凯在众望所归之下,终于
完成南北统一,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与袁世凯「仙拚仙」。一九二一年元旦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二月
十二日溥仪宣布退位,二月十四日袁世凯就当选「临时大总统」。孙看袁已当
上了临时大总统,心里虽颇不是滋味,仍言不由衷地吹捧袁世凯为「中华民国
第一华盛顿」。不但如此,甚至还欣然接受了袁所赏赐给他的全国铁路督办一
职。
北一辉曾批评南京临时政府之选出孙文为临时大总统,有如占领南京的诸
将为争功而将当过巡抚的老废物程德潜拉出来当都督一样。他说:「从革命的
理想或运动来看,孙文根本就是一个没用的木偶。」
按铃江言一的《孙文传》(一九五0)指出:孙文之当上「临时」大总统
,系因当时找不到适当的人选,既然找不到适当人选,孙文就暂且「挂名」,
「临时」粉墨登场。
⑷孙文无力维续南京临时政府
孙文在美国丹巴听到辛亥革命的滑息,立刻奔回中国夺权,与黄兴等人进
行势力推展的工作。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在南京
召开各省代表会议,孙文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组织临时
政府。黎元洪任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
当然,光靠革命是成立不了新政府的,必须求助于日本政府或二十年来献
身于「支那革命」的日本同志。
一月六日,南京临时政府聘请犬养毅为政治顾问(犬养没有同意);聘寺
尾享和副岛义一为法律顾问,副岛并实际指导、参与「临时约法」的制定。临
时政府也聘请阪谷芳郎、原口要为财政顾问。另外,池享吉、萱野长知、北一
辉分别担任孙文、黄兴、宋教仁的秘书。各地的陆军学校也聘请不少日本教官
。
新政府成立后的一月九日,孙临时大总统于接见日本参谋本部派来的古川
岩太郎中校和本庄繁少校时承认,「倘若不依靠日本,最终将难以成功」,希
望将军事指导权完全委任给日本。
为了争取列强承认临时政府,孙文也积极地派遣代表到各国进行游说。
孙文当临时大总统不到三个月,就将临时政府出卖给袁世凯,最大的理由
是无法维持革命势力在军事上的优势,二来无资金营运新政府,三来临时政府
自身内讧激烈,已濒临崩溃,四则无法得到列强对新政府的承认。因英国政府
希望袁世凯组阁以收拾残局,又支持袁世凯任大总统以促进南北统一。孙文眼
见大势已去,只好将政权交给袁世凯,以便早日实现共和统一,获得列强承认
。
关于孙文将南京政权出让给袁世凯一事,以往一直支持孙文革命的头山满
、犬养毅等人都觉得是被孙文出卖了,极力反对,并推动反袁北伐。然而,孙
文认为这是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最后,他采纳了头山和犬养的建议,要求袁
世凯前来南京就任大总统。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袁世凯坚持在北京就职
,孙文也退而求其次,当起了袁大总统的铁路督办,为实现他的「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而努力。
⑸专家分析孙文让位的理由
按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一九五四)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
因,在于「敌人(反革命势力)太强,而革命势力太弱」。也就是说,无法改
变既存的政治力量,终至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成立,可是欠缺活动资金,在反革命与立宪派势力的
夹击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员处于困境。虽然此困境并非不可克服。」
按松井等《支那现代史》(一九二四)所述,当时「不论是政府首脑的孙
文或者军事总指挥官的黄兴,都不具有巩固人心的威望,南京政府之得以成立
,乃因北京政府没有讨伐南方的决心」。
奈良一雄的《中华民国大事件与袁世凯》(一九一五)一书指出,孙、黄
两人欠缺足以让人折服的气势与实力,因此引起临时政府的内讧和党争,终于
酿成倒台危机。
平川清风的《支那共和史》(一九二0)言道,南京政府虽然成立,可是
彼此利害关系纠葛,各怀鬼胎。黄兴、孙文又都没有能力予以整合统一,因此
不得不借助他人之力来达成统一。黄兴也自叹,看来只有抬出一个皇帝才能统
合这些乌合之众了。
辛亥革命后,革命派与立宪派抬出黎元洪、黄兴不成,接着抬出孙文也不
行,最后只得抬出袁世凯来统一南北,当现成的中华民国国父。
高桥勇治的《孙文》(一九四四)指出:大众虽有强烈的排满意识,可是
缺乏一元化的统合组织,急速扩大的革命军内部份子又十分复杂,随时都有瓦
解的危机。
橘朴的《中国革命史论》(一九五0)也说,同盟会成员大多汲汲于「功
名富贵」,企图出卖「革命」的人也不少,因此一旦建立了共和,许多同志皆
与孙文分道扬镳,拂袖而去。
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略》(一九四五)对孙文的让位一事另有看法。他
指摘革命党人不守信誓,不服从孙总理的领导。邹鲁似有美化国民党史之嫌。
其实当孙文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同盟会早已名存实亡,孙文顶多只是
傀儡而已,何来「领导」可言?孙文的死党仅仅只剩下旧兴中会的广东帮会人
马,对南京临时政府根本没有影响力。
台湾的国民党式教育杜撰孙文「功成身退」之说,实在也是荒唐无稽。辛
亥革命后,南北对立,天下情势未定,何来「功成」?而孙文既不甘权力被夺
,反袁护法运动也从未间断,哪有「身退」?
关于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给袁世凯一事,孙辩解说,他之「让位」给袁世
凯,是因为他当上总统却形同傀儡,大家都不理采他的主张,责任在别人,不
是他。(孙文给邓泽如的书简)
当他讨袁失败,流亡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时又指摘:同盟会组织国民党时
,徒然以主义为号召,不问人品纯不纯,因此党员虽多,势力虽大,内部却意
见分歧,脚步紊乱,党首形同傀儡,党员如散沙,外侮纷立,同志形同路人。
(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五日,孙文致南洋同志的书简)
孙文骂党员不合作,不听话,责任在党员,不是他领导无方。同盟会改组
为国民党时,孙文虽然挂名理事,但已被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架空,孙文形同
傀儡是事实。因为是傀儡,所以可以免责,这是「孙文学说」。
话虽如此,到了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致吉结林的书信上,孙才承认辛
亥革命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是政治判断的错误。
孙文是一位专门依靠他人的人物,自己从来没有责任感,也没有深刻的自
省能力,反正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别人而来。
⑹南方无钱维持政府
孙文将大总统职位「让位」给袁世凯之谜,令人费解。研究辛亥革命史的
专家对这一段历史的争议颇多。
例如橘朴对此就深表遗憾:「第一革命(辛亥革命),亦即所谓军政时期
,孙氏等已犯了重大过失,自己断送实现所谓训政时期的机会。」
胡绳的《孙中山革命奋斗小史》甚至断言南北「统一」是「革命势力的投
降」,是「孙文认识和经验不足所致」。「辛亥革命后的六年间,对孙文来说
是完全失败的历史。」
实际上,南北妥协与孙文的「让位」是孙文和袁世凯双方用电报秘密交涉
的结果。革命党同志感到疑惑、失望的也不少。
南方革命派被袁世凯收买的风闻传言也普遍流传于民间。有一说是北方议
和代表唐绍仪到上海之际,曾带来一百万银两。而居间协调南北和解的英国人
莫利逊(Morrison)也带了三十万银两到上海,目的是要收买南方的
反袁派与有力的革命派人士。
曾经参加辛亥革命的北一辉最看不起孙文,他曾尖锐地批评孙文是「他力
本愿」(窃他人之功、专靠别人为他出力),是「梦想家」、「妄想家」,既
无赴死的牺牲决心,也缺乏国家观念……。北一辉虽然把孙文的思想、为人与
作风贬得一文不值,可是对于孙文被袁世凯收买而将南京政府卖给北京政府之
说则坚决否定,认为「不可能」。
南京临时政府没钱营运新政府是事实。日本支那学始祖内藤湖南在他的《
支那论》序文中指出,革命派失败的理由在于没有掌握「收揽父老」的秘诀而
失去地盘,「如果南京革命政府在成立当初,能够提供手头上的千万两资金,
也有可能由革命政府来达成统一。」内藤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孙文这个人不行,
不过却指出:革命派缺乏可以实现大改革的人物,既欠「金」又欠「人」,是
革命派失败的两大原因。
吴玉章在其《辛亥革命》(一九六一)一书中说: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的多
数革命党员受官僚政客的影响,慢慢地失去了革命意识。
但以结果论来看,南京革命派失势的最大原因还是财政问题。平川清风指
出:革命军的财政穷困到了极点,南京政府连帐簿都没有,虽曾试图招募外债
,可是当时的外债全被袁世凯的北京外交团所独占。为了纡解财政困难,除了
借助袁世凯之力以外,似别无他途。
不仅南京政府内部,民众之间避免内战的呼声也甚高。列强亦担忧内战会
影响他们的在华利益,因此也希望南北统一。特别是英国驻清公使Jorda
n积极奔走于南北议和,并赞成英美德法四国财团对袁的经济援助,后来加上
日俄二国,成为六国财团。列强既然不支持南京政府,眼见大势已去的孙文也
不得不拱手「让位」了。
事实上当时的南方各省革命军并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又缺乏军费,根本
无法向北方政府开战。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南京政府乃不得不议和了事。
辛亥革命后,主宰南北对立的最大力量,既不是南京临时政府,也不是北
京政府,而是列强的动向。上海「光复」后,南京革命军虽然掌控了海关,可
是关税收入是外债的担保,管理权仍在列强之中。不但「满蒙」在日俄手中,
南北对决的武器也全部依赖列强提供。因此,决定中华民国新政府之存亡与走
向的,并不是中国的茧命力量,而是列强的在华权益。
当时中国自身的产业资本约一亿六千万元,可是列强对华的借款与投资金
额却高达十二亿元,为中国资本额的二十倍,足见当时中国经济力之脆弱。
从一九二一年一月十七日南京临时政府设立财政部至出卖给袁世凯政府为
止的四月三十日为止,官方报告书的总支出是一八三一万余元,其中陆军军费
九九一万余元,主要财源的三分之二是向外国银行借款的。
虽然临时政府号称统领江南沃野十余省,伹实际上并未有效统治,也没有
直辖的财源。
辛亥革命后,中国仅有两次呈现「统一」状态,第一次是袁世凯拒绝南京
临时政府在南京就任大总统的要求,以北京的袁政府达成统一。第二次的中国
统一是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此一史实不可扭曲。
其间,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虽然在名目上达成「统一」,可是国
民党各派仍内战不绝,国共内战也方兴未艾,东北虽然易帜,实质上是独立于
中华民国主权之外,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插手,不久就成立了满洲国。
⑺孙文为何拍卖南京政府给袁世凯
在辛亥革命后诞生的中华民国,对外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列强的承认。这
是左右中华民国存亡最起码的国际条件之一。中华帝国易姓革命的原理,到了
二十世纪,得再加上「列强承认」这个新条件。
辛亥革命后,各省争相宣布独立,清帝国已呈分裂状态。清廷为了处理善
后,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组成袁世凯内阁来收拾政局。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强
国——英国,最早表态支持袁世凯内阁,想以君主立宪达成南北统一。日本虽
然尚未承认南方革命军政府为交战团体,但承认革命军和革命政权存在的事实
。英国后来改变初衷,主张建立共和制,日本跟进,赞成英国所主张的南北共
和制,其它列强也先后跟进。
孙文革命的热烈支持者梅屋庄吉等人,在致孙文临时大总统的贺电中,宣
誓为达成承认「贵共和国」而努力奋斗,并于一月二十八日在东京筑地精养轩
成立「中国共和国公认期成同盟」,推动日本政府早日承认中华民国的工作。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方还有清政府存在,虽然清政府已面临崩溃,可是尚
未被中华民国政府完全消灭。因此,中华民国到底是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
国家,不仅现在的「台湾中华民国」面临这项问题,就连一九一二年宣布成立
的中华民国,在当时也同样面临世界各国承认的问题,尤其是列强的承认。
要取得国际上的认同,亦即合法的地位,当然必须具有被认同的必要条
件——「人民、土地、政府、主权」。至少在国际法上,一个新政府,特别是
新的革命政府,由于是以武力革命取得政权(也就是马上得天下的政府),若
要获得「国家」的承认,最起码要有遵守国际法、国际条约的意向和能力。
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宣言中,表明愿意遵守过去清政府与外国所缔结的条
约,这一点是可以得到列国承认的条件之一。
问题是,南京临时政府是否具备国际法上「有效统治原则」的条件。也就
是说,南京临时政府在其统辖的国土上,是否具备实际的控制权、统治权,是
否能实现国际法上所规定的国家权利和义务。从这一条件来看,南京临时政府
尚未完全具备国家的条件。因为,南京政府有效统辖的地区仅限于华中华南诸
省的一部分,占中国现有领土的三分之一而已。而且革命军所占领的地区极不
安定,尚无法代表全中国。更何况清政府还有效掌握大部分地区,在国际法上
依然是代表中国的正统政府,并未被中华民国完全取代。
因此,列强依旧继续承认清政府,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就像战后蒋介石
集团的中华民国政府被赶出中国大陆时,美国、日本等国也未立即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一样。
南京临时政府欲得到列强承认,必须要有安定的政权,可是孙文所领导的
南京临时政府又是乌合之众,内部危机重重,极不安定,甚有可能比清政府更
早崩溃。
因此,孙文自从组织新政府后,一开始就向日本靠拢,给日本不少特殊权
益。可是日本却不急着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且自武昌起义后,即使暗中在经
济或军事上或多或少支持军政府,表面上却一直声称保持中立,甚至不承认军
政府为「交战团体」。
当然,列强对南北两政府的承认各有自身的「国益」算计。日俄战争以后
,对清国最具影响力的列强是英、日,而美、德在中国的权益较少。因此当孙
文将南京临时政府拍卖给袁世凯之后,美、德两国便抢先承认北京袁政权。
⑻民国政府何其多
民国肇基以来,复数政府间的抗争便不曾落幕过。虽然各地各派所成立的
政府有大小、强弱、虚实之分,但总少不了一个特色:都强词夺理,主张代表
全中国。
中华民国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国两府」或「一国多府」的时代。当然邓
小平的「一国两制」不在此列。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注定清朝气数已尽。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大
都如此,不同的仅是历史环境的变化。二十世纪被称为革命的世纪,有革命自
然就有旧体制的崩溃。不仅清帝国瓦解,俄罗斯帝国,奥图曼·土耳其帝国、
奥匈帝国也都在二十世纪初期同时崩溃。这些数世纪以来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
帝国,皆敌不过这一股新时代的潮流。所以清帝国的寿终正寝,不仅是遵从中
华帝国易姓革命的法则,也顺应了世界的趋势。
武昌兵变之后,全国各地军队竞相哗变,帮会起讧,土匪呼应,唯恐天下
不乱。到处焚烧省会、处死总督,不到一个月,九省已宣布脱离清朝独立,中
国突然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民国政府取代了清政府以后,中国进入了一国多府的时代。你有你的政府
、我也有我的政府,谁也不让谁。当然,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况中
国人一向争理仅止于口舌之战,争利则六亲不认,非拚个你死我活不可。南北
各政府的争权夺利,从此方兴未艾。
从各种角度来看,北京政府比南方政府或其它各地的政府要来得安定。虽
然总统或政权经常随着各系北洋军阀的兴衰而有如走马灯似地更换,可是北京
政权始终得到列强的承认,它在被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取代以前(北伐前),一
直是民国政府的主流。
孙文自从反袁以来,虽然三度建立广东军政府,自称大元帅,但是内讧不
绝,同志反目相向,也走不出广东。而国民党自北伐以来,更是一党多府,武
汉VS.南昌·南京政府,南京VS.北京政府,南京VS.广州政府,南京
VS.重庆政府,都是国民党自己人打自己人,以内战来决定天下归趋,连国
民党内部都自己人打自己人,哪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至于「联省自治派」的政府,如湖南政府、浙江政府,也是以战争手段来
取代民选的政府。
中国共产党自瑞金的苏维埃政府到延安政府,国共双方一直分分合合,打
打谈谈,打到国民党政府「迁都」台北,才取得中国大陆的霸权。中华民国虽
然未被消灭,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呐喊的「一中原则」、「一国两制」声震四
海,然而「二个中国」、「一中一台」、「一边一国」、「特殊国与国的关系
」也喊得响亮,这是历史的事实。
中华民国的历史虽然不及百年,但是很少人能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段短
短的历史。最主要的理由是北伐以后,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党极力自吹自夸。
不过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何尝不也是自吹自擂。双方都免不了以党国史观来
美化自己的历史,而所谓的北洋军阀已经死无对证了,因此任凭国共两党抹黑
。
事实上,清朝末期的维新派大都是科举及第的优等生,是传统的菁英。所
谓北洋军阀,虽然也有像曹锟或马占山等目不识丁的文盲,可是受军事教育出
身的知识份子也不少,并不尽是众人印象中的「土包子」。反而革命派人物多
是科举落第者或社会边缘人物,因现实生活不顺遂才转向革命夺权。
革命派在黄埔军校创立之前,没有自己的武装势力。它的革命武力大部分
靠南方「反清复明」三合会等帮会组织(黑道)、被解散的民勇,或绿林兄弟
、匪贼集团。可以鼓舞这批乌合之众盲目向前冲的,正是像孙文这类天天喊革
命的领导人。
⑼三分天下
在一国两府或一国多府的对立中,除了南北的对抗外,华中的「联省自治
派」也蔚为一股势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不论南方的孙文或北方的吴佩孚,都主张以武力统一中国,可是中部或西
南部的「联省自治派」却主张以和平手段,亦即透过选举来达成各省独立自治
或联省自治。藉由各省自治来达成联邦共和国目标的联省自治运动,从一九二
0年代开始抬头,成为对抗南北的一大势力。
联省自治派反对中央集权,主张地方自治。
辛亥革命后,各省各县皆由武装势力所把持。武装势力包括军阀,革命党
、土匪集团,彼此各据一方,却又无法完全征服或消灭对方,偏偏南北双方皆
主张武力统一,从此天下大乱。
本来,起义军司令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即致电各省,呼吁联省建立联邦共
和国。孙文当初也以联邦共和国为理想,后来才转向,强烈主张以武力统一中
国。
戊戌政变的主角梁启超也主张联省自治。按梁氏的主张:国家组织的基础
在地方,对中央的权力应该设限,各省县市均应自主制定基本法。地方若无民
主,中国就无再生之道。地方分权乃是中央集权统一的重要过程。
一九二一年三月,梁启超受联省自治派湖南总司令赵恒惕邀请,制定了「
湖南宪法」。
按章炳麟的主张,军阀混战的原因在于北京政府和广州政府皆坚持以武力
统一中国,为了打开这一困局,必须联省自治。章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一治
一乱的原因在于土地广大,无法由一个政府独揽。可是现代人既无德又无能,
坚持中央集权,只是无德无能之人想要玩弄权力而已。章批判当时的政治三恶
是「约法、国会、总统」,主张中国分割论。
胡适也认为「中国版图太广大,单一的政治制度无法统治」,为了阻止军
阀混战,必须地方分权。
一九二0年七月二十二日,北京派来的张敬尧被谭延闿赶出湖南,谭自命
为湖南军总司令,宣布湖南独立。不久谭的地位又被赵恒惕所夺。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依「湖南宪法」,由湖南住民自决举行投票,一八一
五万八八七五票赞成自治,五七万五二三0票反对。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公布「湖南宪法」。依「湖南宪法」规定,湖南是中华民国的自治省,省自治
权归全体省民所有,省长,省议会议员由全省公民直接选举。赵恒惕正式就任
湖南省长。
一九二0年六月,安徽派的卢永祥在直隶派北京政府的支配下,宣布浙江
省自治。章炳麟、王正廷受邀请指导制宪会议,同年九月九日,制定「浙江宪
法」。
在第二次组织广东军政府时,武力统一派的孙文与和平自治派的陈炯明强
烈对立。陈炯明于一九二0年十一月宣布广东自治,主张「一切权力归还人民
」、「从地方官到省议会,必须由人民公选」,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发表「广东
省宪法草案」。孙文试图暗杀陈炯明未果,一九二二年六月,陈炯明将孙派革
命武装集团赶出广东。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是热心的联省自治论者。毛曾主张成立湖南共和国,
认为联省、联邦国家有发展成中央支配地方的大国主义之危险,主张将中国彻
底解体,成立湖南共和国,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将二十二行省,三特
区、二藩地分成二十七个国家最为理想。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共产党于上海发表二全大会宣言,主张蒙古、
西藏、新疆三地区应该实行自治,树立民主自治邦,采用自由联邦制,成立中
华联邦共和国。
一九二二年的湖南VS.湖北、广西VS.广东的战争,是自治派VS.
统一派的战争。联省自治派的陈炯明和湖南自治省后来都被国民党统一派的革
命军所打倒,由自治变成军政。
⑽民国没有一日无内战
马克斯曾经说过,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的内战不息,此一指摘可能是出于马
克斯对东方历史的不了解。事实上,近代中国历史在十全老人干隆帝的盛世过
后,从白莲教之乱开始,中国就没有一年无内乱。除了比较知名的太平天国之
乱、捻匪之乱、回乱以外,各地教匪、会匪之乱以及西南苗族、傜族、摆夷族
等少数民族之乱也此起彼落,从没有宁静的一日。
即便是国共内战结束,民国已被共和国取代,共和国的内斗仍未止歇,三
反五反、反右派、文化大革命,内斗不息。
有史以来,黄帝VS.炎帝也好,黄帝VS.蚩尤也罢,世世代代,分分
合合,统一份子也好,分离份子也罢,从来没有一年无内乱。「以建民国、以
进大同」虽然是民国建国立国的理想,可是依然脱离不了中华历史的铁则,争
乱不断。
辛亥革命后,各省的军队、会党、匪贼在夺权斗争中,即使一时夺取了政
权,不久后又被北方的军队夺回。宋教仁被暗杀后,更引起了二次革命、三次
革命,民国的内战自此纷扰不息。有省VS.省的战争、县VS.县的战争,
村VS.村的械斗,绝无宁日。光是四川省的内战,自辛亥革命后至一九三0
年,即高达五百多次。
从武昌起义到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较大规模的内战约可
分为北洋军内战、国民党内战以及国共内战三期。
北洋军阀的内战,除了各派系内部的叛乱、倒戈,例如奉系郭松龄的叛乱
、直系冯玉祥的倒戈之外,大规模的内战有直皖战争及两次直奉战争。
南方革命军阀的内战也不亚于北洋军阀。广州自孙文三次组织军政府以来
,内部兵戎相接,比北京政府更不安定。孙文病逝北京以后的北伐,不但是国
民党军征战北洋军阀的内战,同时也是国民党的内战。
国民党内战中,规模最大的是蒋介石派VS.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
反蒋各派的中原大战。双方动员军队一百五十万,战死三十万,最后奉系张学
良倒向蒋派,使蒋介石取得天下。
不仅是南北对抗,以长江流域为主力的联省自治派与南北统一派也形成三
角抗争,一九二二年湖南VS.湖北的战争,广东VS.广西的战争,即是联
省自治派VS.南北武力统一派的战争。除此之外,南京汪精卫政府、重庆蒋
介石政府、延安毛泽东政府,三府鼎立的内战,其死伤亦不亚于中日战争。
北洋军阀征战或国民党的内战,在形式上是属于水平式的争权夺利战争,
可是一发展到国共内战,就质变为垂直式的阶级斗争,相互杀戮的手段更加激
烈。中国人的阶级斗争一直延续到文革时代,下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上至北
京中南海的捉对厮杀,成为人类史上罕见的「十年浩劫」。
⑾中华民国是现代版的五代十国
在中国五千年史上,中华民国可说是前所未见的战乱国家。在国家体制上
,虽然以共和体制为理想,可是在实质的政府结构上,极类似唐宋之间的五代
十国。兵器与交通的发达,再加上征战的频繁,民国时代的相互残杀更甚于五
代十国。
唐代自安史、黄巢之乱以后,维持天下的力量已由唐室转移到各地藩镇,
这些藩镇成为五代十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权力的基础。按日本近代支那学始祖之
一的内藤湖南之说,中国贵族社会至唐而衰退,宋代以后是君主独裁的时代。
唐代盛世过后,中国周边各民族相继兴起,成为中亚的列强,这段时期被称为
中世民族主义的勃兴期。唐末以后,中国不但已无法主宰东亚大陆的朝贡册封
体制,反而不得不向中亚列强称臣,甚至被亡国。从辽、金、夏、回纥,吐番
等中亚列强的兴起至南宋亡于蒙古人的历史便可看出,唐末以后,五代十国的
历史与中华民国史一样,皆受列强的牵制。
自太平天国之乱以后,清朝八旗军与绿营已无法维持天下的安定,取而代
之的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士绅所组成的乡勇。这些乡勇、新军到了民国时
代,发展成各地军阀的主力。
诚如五代十国继承大唐帝国的遗产,大清帝国崩溃以后,承继其遗产的,
约略可分为三大系列。
第一系列是中华民国南北各派系的政府或武装集团。他们皆以夏商周以来
正统的继承人自居,连清帝国入关以来所征服的版图,也主张是「中国自古不
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各派系政府的抗争成为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最大乱源。
第二系列是中国边疆各民族的独立自主。外蒙古在武昌起义的隔月,于一
九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布独立,成立蒙古帝国。西藏也宣布独立,新疆各民
族也展开抗争,中华民国与周边各民族的冲突同时也带来了列强的干预。
第三系列是列强对清帝国遗产继承纷争的干预或支持。列强依各自的利益
介入中国的内战,或支持被清帝国征服的民族从事独立运动。按当时列强的国
家意识或万国公法,并不承认天朝的朝贡册封体系。中国主张蒙古、西藏为其
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有如印度自英国独立后,主张从英国独立的纽澳也是
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荒谬至极。
列强的介入使中华民国的内战更加复杂,例如日本支持段祺瑞,张作霖、
汪精卫,英美支持袁世凯、吴佩孚、蒋介石,第三国际,苏联支持中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列强虽然协议裁军,禁止支持中国打内战,可是成
果不彰。各派系阵营为了打胜内战,竞相扩军。到了三0年代,武装势力已达
五百万之众,互相残杀,人力、物力资源因而摧残殆尽,内战不息的惨剧更甚
于五代十国。但中国人的自相残杀,肇因于资源的争夺,岂能尽怪罪于列强的
侵略?
⑿中华民贼中祸匪国
杭州千岛湖事件发生时,李登辉前总统曾大骂中国是「土匪仔国家」。中
国政府与台湾的统派除了大肆咆哮一番以外,即使不同意,也很难举证反驳中
国不是土匪国家。
中国历代王朝的交替是依据「易姓革命」的原理。被引证的史实是「马上
得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结论乃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既然盗
人之国者能为人君,万民也就依样画葫芦,无人不盗、无所不偷,因而诞生了
中国的强盗文化。
中国到底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强盗国家,笔者不清楚。远在春秋时代,曾
教训孔子「盗亦有道」的盗跖,当时已率领数万徒众横行天下,生食人肝,势
敌诸侯。汉代不但绿林、赤眉、黄巾为乱,亦出现专门捕人而食的饿贼。宋代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更成为江湖世界的英雄表征。
十八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卡多尼(George Macar
tney)来华拜谒干隆皇帝,要求通商。皇帝傲称:「天朝地大物博,无所
不有,夷狄若有所需,可以赐惠。」
马卡多尼被拒后,一行自北京经陆路南下,由广州乘船回国。据马氏的〈
奉使记〉所载,沿途所看到的,不是强盗就是乞丐。事实上,自十八世纪末开
始,夸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是强盗、乞丐满天下。这也是白莲教、太平天国、
捻匪等教乱、会乱形成的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自十九世纪起即兵匪不分,两者唯一不同的是,兵公然掠夺,匪
暗地抢窃。民国以后,中国到了「无山不贼、无湖不匪」的地步,再加上兵匪
、学匪,不仅东北马贼跋扈,连大都市的巴士内都须要两位配枪的随车士兵才
能保护乘客安全,称之为「土匪仔国家」,实当之不愧。
清末民初的名盗白狼(白朗)曾经带领七万余徒众,横行华北七十余县,
被称为「白元帅」。来往于兵匪之间二十余年的军匪樊钟秀,曾一度成为广东
军政府孙文大元帅的座上宾。土匪归顺时被编入正规军,败战后又摇身一变为
土匪,这种情形在当时并不罕见。匪贼集团在民国时代,仍是左右军阀内战的
一大武装势力。
按朱新繁《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所称,一九三0年代的匪贼
总数,依推测约有二千万人。又按戴玄之《红枪会》一书所记,自中华民国建
国以来,中国没有一地不出现匪贼,也从来没有一年无匪贼的抢掠。
因此,中华民国可以被称为「中华民贼」、「中祸匪国」或「匪贼共和国
」。在土匪仔国家成长,又饱受强盗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即使非人人皆盗贼,
至少人人皆俱贼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了五0年代中期,才平定了盘据河南省
的土匪,当时中国政府大肆宣传中国已经成为人类的天堂,没有蚊子也没有苍
蝇,更没有小偷。可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强盗杀人、六害七害应有尽有
,「车匪路霸」到处出没,甚至流出海外,活跃于全球各地。今日的中国,已
从革命输出国变成土匪输出国。在日本,凶恶犯罪的外国人中,一半以上是中
国人;窃盗犯中,中国人更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廿一世纪起,世界各国最忧
心的,已由点的「中国的威胁」变成全面的「中国人的威胁」了。
⒀民国,民不聊生
孙文有一种错觉,认为中国连年内乱、不能统一的原因全在于不平等条约
。他病逝北京之前曾到日本访问,演说中还是大谈中国因不平等条约而不幸,
要求日本同情中国人做了八国的奴隶,沦落为半个殖民地。事实上,中国人不
幸的原因,外来的不如内在的。
受中国教育成长的人,大都自小就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
大人多是事实,物博则未必。若从社会经济史来看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中国
就被称为「饥荒之国」,天灾人祸贯串整个中国史。
当然中国也有光辉灿烂的时代,譬如汉代文景、唐代贞观,清代康熙、雍
正、干隆三盛世,皆曾经有过百年或百年以上的黄金时代,可以赞扬为「中国
人的世纪」。可是在王朝盛世过后,往往一落千丈、民不聊生。按笔者的研究
,中华帝国自秦末汉初以来二千余年间,「人吃人」的饥荒高达一百二十次(
详见拙著《中国食人史》),这也是中国易姓革命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没落源自干隆末期(十八世纪末),当时北京紫禁城外的街头
巷尾已有许多弃婴出现,清道夫每天早晨用台车将弃婴载往郊区的垃圾坑扔弃
。教会神父有时会到弃婴坑捡回几个比较有活力的婴孩来养育。当然,北京城
内外也到处都是乞丐与强盗,这是中国自白莲教之乱百余年来的社会实况。此
一历史背景,其实是源自于自然环境的恶化。
十九世纪以来,干旱、水灾、疫病的流行加速且激化了中国的内乱,并连
锁性地带来饥荒,致有「三年一小饥、十二年一大饥」之称。每次大饥荒,饿
死数十万、数百万人并不稀奇。比如一八一0~一一年、一八四九年、一八七
六~七八年的大饥荒,饿死者都在千万人以上。二十世纪一九三0~三一年的
西北大饥荒也是饿死了千万人以上,一九六0~六一年的大跃进失败,饿死了
二千万人以上,另有五千万人之说。
中国每逢饥荒,都是饿殍满地、流民遍野。一八七六年的华北、华中大饥
荒,按《东华续录》所记,由江北过江流落至苏州,常州的流民即达千万人。
一九三0年的西北大饥荒,按陕西省账务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指出,光是陕西省
,人口流出即达二百万人,约为当地人口的六分之一。
中华民国的社会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华帝国崩溃后的山河破碎——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连锁性崩坏之上。平均每四个月就来一次水患或旱灾,大地
充满灾民、流民,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军阀土匪抢掠无餍。这些现象都是来自
于中国大地有限资源的争夺。
中国人大都不愿冷静地探讨或正视此一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宁愿一味地将
中国的贫穷落后全归咎于列强的侵略掠夺。自西力东来、西风东渐,中国大地
早已被国内的兵匪抢掠一空,列强对中国,顶多只有侵而无物可略。列强的租
界在中华民国时代是中国人逃难避荒的桃花源,正如每年越过万里长城逃人满
洲国的流民,平均都在百万人以上。
列强在中国留下了数不尽的近代化遗产,光是日本人在满洲所留下的重工
业,就占当时全中国的百分之九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建设的基础。
中国人自认中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庞大帝国,一直走在世界最前端。十六
世纪的商品经济带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
国走向资本主义之路,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种陈腔烂调至今还是不绝于耳。中国自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的近四
百年间,哪有什幺「资本主义的萌芽」、哪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倒是有
满蒙八旗军对整个东亚世界的大征服、大侵略。
中国革命成功了,三反五反,反到文革,大唱自力更生,又唱中国一定强
,所谓改革开放,到头来还不是走回五港开市以来的老路。但经济特区何异于
外国租界?单靠外资与技术的改革开放,又何异于热烈欢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中国?
⒁中国史上何来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国名从何而来,并不明确。「清」或「大清帝国」本来并
非国名。清末中国没有国名,关于这一点,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或梁启超的
《饮冰室文集》(卷六)都曾提及。中华帝国本来就是一个「天下」,而不是
一个国家。一九0七年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毕业生纪念名册上的国名
栏里,六十二位清国籍毕业生中,自称「支那」的十八人,「清国」的十二人
,「中华」或「中国」的七人,不知自己到底是哪国人而无法填入国名的,有
二十五人。
「支那」的语源乃由唐僧音译佛典而来。一般来说,民国以前的中国人都
喜好自称为「支那」。例如:孙文的「支那暗杀团」、宋教仁的《二十世纪的
支那》、梁启超「支那少年」的笔名,以及秋瑾在诗词中自傲为「支那第一女
」。另外,曾经担任孙文秘书的诗人柳亚子也曾写诗称赞孙文与毛泽东是「支
那两列宁」。
战后的中国人对「支那」一词不但避忌,甚至由于作贼心虚,产生了「厌
恶」心态,完全失去了像秋瑾以「支那第一女」为傲的气概。
事实上,孙文偏爱「支那」一词甚于他人。一九0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孙
文在留学生杂志《江苏》第六期上发表的文章,名为〈支那保全分割合论〉,
一九0四年八月,孙文和留美学生王宠惠共同撰写的文章,名为〈支那问题真
解〉。
战后的中国人伪造历史,自己创造了「支那」一词,却诬指是日本人为了
侮辱中国人而创造的蔑称。细究起来,「支那」到底哪里不雅、哪里充满恶意
?「震旦」或「中国」又哪里比「支那」好?何必将以往的「支那」全部纂改
为「中国」?譬如,将宋教仁的《二十世纪的支那》纂改为《二十世纪的中国
》。
致于中国的国名应如何称呼,民国以前即有争论。例如:黄遵宪主张用「
华夏」、刘师培主张用「大夏」、梁启超则主张用「中国」。一九0六年,革
命同盟会系之一的光复会会员徐钖麟起义暗杀安徽巡抚恩铭时,光复军所使用
的国号是「新中华帝国」,可见当时连革命同盟会都还未具有国号的共识。另
有一说,「中华民国」的国名来自章炳鳞,关于这一点,笔者尚无法考证。
按孙文一派的看法,中华民国的体制是基于「三民主义」的理想。可是按
孙文的著作所记,他有时师法法国的共和体制,有时又以美国的联邦制为典范
。民国前曾主张联邦制,民国后又向往中央集权。虽有「三民主义」的理想,
却未真正落实于中国。
有关中华民国的国号、国旗、国歌,甚至体制等问题,辛亥革命后各省代
表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当时被聘为法律顾问、指导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的早稻田大学法学博
士副岛义一主张,以「大汉国」或「中国共和国」做为国名,因为辛亥革命的
旗帜为「排满兴汉」。当时各省代表有不少人主张联邦制,孙文最初也曾经主
张过联邦制,后来改变初衷反对联邦。副岛博士与黄兴则始终坚持单一国家制
,最后采用了美国的总统制,下设国务院,并将其明记在「临时约法」中。
中华民国自建国以来,体制上一直混沌不明,有袁世凯的帝制,溥仪的复
辟,历代南北各政府也从来没有固定或长期的政体,永远都处于过渡期。时至
今日,中华民国在台湾到底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仍全看政治实力。
有部份学者喜欢模仿法国大革命后的共和国史,称中华民国史为「共和体
制」的第一共和、第二共和。然而,以中华民国的历史来看,「从袁世凯大总
统到张作霖大元帅的时代」,「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到重庆再到南京蒋、汪两
政府的时代」、「战后国民党强行选举所树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时代」,「逃到
台湾之后的蒋氏父子的国民政府时代」,乃至现在「李陈体制的中华民国时代
」,代代皆不相同,比法国共和国史变化更大,都足以区分到第五,第六共和
时代了。
问题在于中华民国到底是不是「共和国」体制?不要说一般民众了,甚至
连政府也不知什幺是共和。民国体制一直是一国多府,各自为政,比一君万民
的时代更加独裁专制。
中华民国到底是什幺型态的国家?到底有多少中国人认同这个国家,值得
探究。
⒂外来体制
李登辉前总统曾经在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中指出国民党政权是「外来政权
」,引起了「忠党爱国」人士的大加挞伐。李前总统本身是国民党主席,又是
中华民国总统,他会慨然指出中华民国政权也是「外来政权」,自必有其道理
。
台湾自古即受到外来政权的统治,最初是荷兰、西班牙政权,继之而来的
是郑王朝与清王朝的统治,然后是日本五十年的统治。问题是,中华民国政府
算不算是外来政权?
虽然大中国史观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但对台湾而言,蒋
氏父子的中华民国体制照样还是「外来政权」。因为这个政权并非在台湾土生
土长,也不是由民主程序所产生,而是由中国大陆渡海而来的政权,它当然是
「外来政权」,同时也是已经失去「母国」的外来政权。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体制和在中国大陆时代的中华民国体制不同,台湾的中
华民国与其说是国民党独占,不如说是蒋介石父子所缔造的党、政,军、特四
位一体的党国政治实体。现有体制也是其延长。
当然,外来政权有时也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本土化。在人类史上,所
谓征服王朝,有时也会有这种倾向,北魏如此,清王朝也是如此。
中华民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九十年历史有如不死的怪兽,即使被打倒或被
放逐,仍然变形变态,脱胎换骨后又再轮回转生,似死非死。
从国际关系来看,中华民国姑且可算是一个国家,它虽然已逐渐本土化,
伹仍然有国家存在的危机。自一九七0年代初叶中华民国被赶出联合国以来,
做为一个主权国家,它的国际承认可说是每况愈下。
中华民国(或以台湾为名)做为一个主权独立的近代国民国家,其条件是
充分的。至少现在世界上近二百个国家之中,比台湾更具备近代国家条件的,
实在不多。
可是要被承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仅是国际法理上的问题,现
实的国际角力也是决定国家存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还有二十多个
国家承认「中华民国」,但在国际现实上,中华民国已被除籍,如同宣告死亡
。讽刺的是,当今的「中华民国」却仍被以往一再宣称要终结它的民进党所死
守,从这一点来看,欲执行中华民国体制之安乐死,仍然为期尚远。
⒃中华民国何时亡国
当蒋介石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打倒党内排蒋反蒋的各党军,又打倒北京政
府各系军阀而宣告「统一全国」时,不少北人痛感中华民国已灭亡,章炳鳞甚
至以祭文哀悼中华民国已被蒋党以武力消灭。
南人和北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原本就不同。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中所指的
「夷」是楚人,也包括吴人与越人。汉代的吴楚八国之乱,实际上是南北对立
所引起的争夺战。南北朝的对立其来有自,宋的赵家祖法规定,绝不任命南人
为相。时至蒋党统一中国,却是南人征服北人。因此,如章炳麟之辈的哀悼中
华民国已亡国,实际上有其长久的文化背景。
辽亡于金后,遗民西逃,再建西辽;元亡于明时,蒙古人回归故土,重建
北元,历史上皆不认为西辽或北元是辽帝国与元帝国王朝的延长。除了国力的
问题,统治领域的改变可能也是历史不承认其为正统延长的主因。唐亡之后,
虽有后唐或南唐苟延,继续称「唐」,但「正史」已不认定后唐或南唐是唐代
的延续。
中华民国有如五代十国,不但经常有复数政府的存在,而且都极不安定。
现在的中国文人不是以国民党史观,就是以共产党史观来看中华民国史,皆不
客观。
中华民国在大陆不足四十年,在台湾则有五十年以上,若以此来断定台湾
的中华民国是大陆中华民国体制的延长或正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至少,
袁大总统以后的北京中华民国与蒋介石以后的南京中华民国,这二者不但在人
脉上毫无关系,在政体上也全然迥异。
孙文所领导的革命党很喜欢滥立政府,逃到哪里就在那里立个政府,孙文
一个人就有了临时政府,广州政府等四个政府,可是为期皆不长。蒋介石是总
理的忠实信徒,所以他逃到哪里,政府也就立到那里。逃到重庆立重庆政府,
逃到台北立台北政府,当然都不会忘记以中华民国的法统、道统自居,绝不承
认自己的中华民国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虽然它的统治范围已大大缩小
,由大中华民国变成小中华民国,伹名称仍照用不误。
李登辉前总统和陈水扁总统都是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民进党的胜选也
是有史以来首次的政权和平转移。可是,李前总统并未成为中华民国体制的终
结者,陈总统也以中华民国的继承者自居,不但不想成为最后一任的中华民国
总统,反而有如中华民国体制延命的守护神。说来咽气,这大概也是中华民国
有如九命怪猫;生命力强轫的佐证吧!
****************************
浴火凤凰:http://www.yhfh.net/
作者:
~浴火凤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请问:出处?这位黄文雄大抵是留日的台湾人作家吧?
--
洪哲胜
- (0 Byte) 2004-10-24 周日, 下午9:41
(8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409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