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帝国日落的尊严和从容.......泰晤士河畔看独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帝国日落的尊严和从容.......泰晤士河畔看独统   
战争与和平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4/10
文章: 615

经验值: 1437


文章标题: 帝国日落的尊严和从容.......泰晤士河畔看独统 (1333 reads)      时间: 2004-6-27 周日, 下午6:11

作者:战争与和平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伴随着英国米字国旗的缓缓降落和中国五星国旗的冉冉升起,1997年6月30日午夜,英国正式把香港这个这个号称“东方之珠”的殖民地都市归还给了中国;这是英国“非殖民化”进程中的最后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殖民地,也是日不落帝国把殖民地管理主权交给当地人的第50个周年。


目睹着香港会展中心中国代表团的激动和兴奋,和可以预计电视直播屏幕后10亿以上中国人的兴高采烈,英国王储查尔斯和首相布莱尔按照计划好的礼宾程序一丝不苟的配合着中国人,把这中华民族的欢乐场面圆满完成。50年来,英国王室和各任首相,一遍又一遍的出席了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的独立仪式,在外交部和殖民部的安排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配合着演出了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独立和回归的喜庆大典,把东方人眼中的失败和退却演绎成了与独立国家同样快乐的“双赢”。

“光荣革命”后的不列颠,在国内民主制度形成了上百年的政局稳定基础上,开始了海上和全球的殖民扩张;先后占领和统治了北美和非洲等大片无人居住或很少人口的土地,以及亚洲古老文明发源地的亚洲次大陆,到19世纪中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不列颠构建了鼎盛时期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声讨殖民政策的罪恶时,必须看到,以贸易为先导的英帝国殖民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但与之前的各种帝国和同时代的其他帝国如荷兰帝国和法国帝国相比,残酷度较弱,妥协性较强,贸易目的重于报复心理;加之英格兰作为宗主国的民主制度,使大英帝国成为19世纪末期,与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相比较,易于被人接受的殖民者;同样,也是20世纪前半叶,与日本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苏联帝国相比,较为温和的统治者。

当然,本文无意于探讨帝国之间的差距和罪恶,而关注于当日不落帝国走向夕阳时,承认现实,维护殖民地与宗主国双方的尊严,始终在谈判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对台湾海峡两岸的启示。

20世纪的前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烈结束和德意志,奥匈帝国的溃败,加之清帝国易帜为民国,沙皇帝国变天为布尔什维克,同时在汲取了法国帝国和荷兰帝国的消逝的教训基础上,大英帝国民主制度下的国会为帝国的未来消亡敲响了警钟:尽管作为一战和二战的战胜国,面对殖民地现实情况,通过激烈争辩,产生了1931年的西敏寺草案,开始了“非殖民化”的进程。帝国的管理者们为帝国日落主动拉开了帷幕。

与英国人做事的认真和有板有眼一样,“非殖民化”也是经过认真研究后才开展实施的科学项目。英国人不是一想到非殖民化就立即把管理权交给当地人的,因为他们很清楚,没有一段时间的管理和人才沉淀,英国才推后形成的新独立国家权力真空是这些国家的潜在的灾难。因此按照殖民部的程序,殖民地的非殖民化要经过10-20年,通过提高当地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牛津和剑桥为殖民地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的学生学者,尼赫鲁,李光耀等多个新独立国家的开国领袖都是牛津毕业生),和邀请原住民参与政府管理,到殖民地自治,最后由宗主国和殖民地一起举办独立大典,把殖民地获得自由的快乐和帝国权力顺利交接并和平撤离的快乐融为一体。50年来,全球演绎着一场又一场这样别开生面的喜庆场面,不列颠人用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带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我跟所有人一样,都会承认:帝国管理者选择“非殖民化”是受到国际格局变化压力的结果。但对比与其他宗主国的殖民地交接,帝国的主动日落显然少了很多的血腥和战争,避免了地区格局的强烈震荡和社会人类的灾难,为帝国和殖民地双方保持了必要的尊严和后世的和平。而且,也应看到,面对压力主动进行殖民地政策调整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建设后殖民时代的和平局面,既避免了在国内政局突变或战争失败溃退造成的大规模人道灾难,而且也赢得了新独立地区的尊敬并维系了原有的贸易和对话平台,使从帝国蜕变回归的联合王国仍然在国际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生气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席卷全球的民族自决运动促使“非殖民化”进程加快,帝国通过谈判和选择,让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国家脱离帝国,成为新独立国家。由于各国的非殖民化过程准备较为充足,独立后的各国出现严重灾难的较少;但极少数受其他国家影响较大,仓促独立的国家,如缅甸和苏丹,人民长期处于独裁政权残酷管理之下而成为国际社会的难题。

为了增进各殖民地的联系和对话,以谈判和妥协,而不是以战争为语言,推动英语国家的统一价值体系和民主化,平等关系的联合体“英联邦”代替帝国成为新的对话平台,与其它组织如法语国家联合体等国际交流组织相比,英联邦也是最成功的多元化国际组织。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帝国的突然崩溃并造成殖民地地区日后长期灾难的历史相比,日不落帝国的落日是尊严和从容的:远见未来的英帝国管理者,按照计划,一锹一锹的为帝国挖好了坟墓,并借用独立国家和地区的快乐为帝国送葬。

读帝国日落的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
• 对殖民地始终坚持对话,尽量维系对话平台,并不惜通过把原住民送到牛津剑桥学习以培养可能的反对派、对话对手及未来的国家领袖。殖民官员安德鲁•科恩爵士载入史书的一句名言是:“既然这些地方将来势必有人出来跟我们在政治上较劲,那我们至少应该把它们教育出来做有文化的对手。”
• 对公民和议会坚持言论自由,把可能的风险和最好的选择都通过辩论加以避免或进行抉择。由于民主制度的原因,没有人因言论和策略被指责为“英奸”,当然,执行国会决议的各届内阁也没有人被指责为“卖国贼”。
• 对殖民地未来持负责任的态度,有计划按部就班的建设后殖民权力体系。当然,在这一点上也看到帝国的管理者为自己的子孙负责的态度:减少了不列颠人与各民族之间潜在的民族分歧和矛盾。
• 对生命的尊重高于对领土主权的尊重,尽可能的避免暴力和战争,把过程置于谈判桌上而不是枪膛里;而这也代表了20世纪人类文明的进程。

自1840年以降,从辽东崛起,进而驻足中国版图的满清帝国,以世界第三大帝国的地位,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输给英法日俄及其他弱小的国家,把侵略或殖民得来的中国版图一块一块的割让出去:香港、台湾、澳门、乌苏里江外兴安岭等。在内有民族主义,外有列强环伺的强大压力下,不思进取的满族统治者终于被民国所取代。以“我死之后,哪管身后洪水滔天”态度管理帝国的满族皇室,最后连回到满洲建设满洲国的机会,也因中日战争的残酷结束而永远丧失。

清帝国的积弱本是满族统治者的耻辱,而不幸的是,传统的东方文化把这耻辱放大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使今天的中国人在谈及100多年前的清帝国的羸弱时,都把它当成自己或自己祖宗的奇耻大辱。清帝国的快速崩溃形成的权力真空导致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后来数十年的血雨腥风,台湾海峡不过是清帝国积弱而崩溃的一道大伤痕。

不懂妥协,不愿对话,对未来不负责任是满族统治者对中国的罪行,而后来者在解决两岸问题时,恐怕要汲取这深刻教训;至少,可以学习一下英国人70年前开始的自我埋葬帝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的尊严和从容。

作者:战争与和平

From:
http://www2.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Opinion/2004_6_25_13_0_16_49.html

作者:战争与和平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战争与和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23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