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为小安子“错纠”纠错(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为小安子“错纠”纠错(一)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为小安子“错纠”纠错(一) (861 reads)      时间: 2004-6-11 周五, 下午9:38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为小安子“错纠”纠错(一)


芦笛


昨晚没空上网,刚才匆匆进来看了一下,发现鞍子大放厥词(别介意阿),不由苦笑。我说鞍子,再这样辩论下去,又要来一轮“红白肌大战”了,我可陪不起,要溜号也,否则还能写什么别的?你比马师弟难对付多了,他基本不看外国书,闭着眼睛胡勒,专写非可信,而你则有三分黄叶作派,细针密线,可惜基本路子错了。老芦如同诸葛亮,“看书观其大略”,不记忆具体时间和细节,但基本事实、时代背景、大致过程以及作者的分析和中心论点却掌握得很巩固。所以阿,你不过是欺我手头无书,说不出具体细节而已。对你不幸的是,我家里虽然没有二战史,可正好有本John Keegan写的The First World War。现在我在上班,先凭记忆回答你的“纠错”,晚上再查书填入准确时期和人名,定要杀得你片甲不存,梦里也怕,嘻嘻。

一、关于一战

一战和二战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它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战役,德国的失败不是军事上被彻底击败摧毁,而是给活活熬死、挤垮的。我上帖说,德国是拼消耗败给了协约国,这话可谓一语道破了实质,足见本人非凡的洞察力:)

众所周知,无庸置疑,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其他战区的战役。德军主力基本在东线,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役之后,德军主力蒙受了不可恢复的重大损失,败局从此注定。然而一战却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不但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歼灭战,而且停战时,德军毫未丧失抵抗能力,军队都驻扎在国外,其实是自己垮掉的。

那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同盟国由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组成,基本主力其实是德军。而协约国由英、法、俄(后退出)、美(后期才参战)等国组成,论物力人力资源都远远超过同盟国。最重要的是,制海权掌握在协约国手上,对同盟国实行了长期封锁禁运,活活饿扁了同盟国的军民。人总是要吃饭的,爱国主义的狂热需要面包来维持,封锁到了后期,德国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军民都极度厌战,垮台只是迟早的事。

相比之下,协约国的经济状况和后勤供应都比德军好到没法比。以致在1918年3月下旬鲁登道夫发动全线出击,突破协约国军防线,横扫千军如卷席,直指巴黎之时,军队却在这关键时刻行动缓慢,歪?饿惨了的士兵们在攻占的敌军工事里发现了久违多年的美食和酒类,开始大规模抢劫,迟迟不去追击溃退的敌军。

而且,堑壕战导致了巨大伤亡。我在前帖已经指出,两家血腥拉锯,常常死几万人才向前推进几英里,其中以英军发动的对Somme的攻击最混帐,我在前帖已经说过了。这种打法必然导致士气丧尽。再傻的人也会觉得这完全是疯子干的事:死几万人才把战线往前推上几英里,这样拼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战胜对方?既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失败主义在部队里蔓延开来就是必然的。

其实首先哗变的是法军,整个法军负责的防线都卷进去了。如果德国人及时发现此事,一战早就让他们打赢了,可惜他们给蒙在鼓里,哗变让法国统帅部软硬兼施制服下来。相比之下,德军虽然后勤供应与协约国军有天壤之别,普鲁士军人耐受力可比协约国军大得多,但到后来也实在撑不下去了。

最成问题的是巨大的伤亡无从补充。到了战争后期,德国统帅部发现,每月部队减员数竟然高达20万人,而从医院中重返部队的人员却每月只有7万5千人,这些人还多数丧失了战斗意志。即使把征召年龄降低到18岁,也只能征召30万新兵,连两个月的损耗都无法填补。战争后期,德军不得不撤销了许多不满员的师,将其并入剩下来的主力部队。

彻底摧毁了德国人斗志的是美国参战,美国参战太晚(我记得是1918年初才参战的),基本没在战场上有多大贡献,但它给同盟国带来的士气打击却不可限量。德国统帅部无比懊丧地发现,正当他们无法补充兵员之时,对方却突然多出4百万斗志旺盛、愣不怕死的美国兵来(之所以如此,是杨基们乃初生牛犊,还没吃过堑壕战的苦头,其不知道怕死的精神让英法老兵又鄙夷又佩服),这TMD还有什么打赢的希望?

即使如此,鲁登道夫还是在1918年3月24日(但愿没记错日期)发动了全线攻势,突破英法军防线,节节胜利,到7月上旬(我记得是7月10日),战线向前推进了很远(我可说不上数字来,反正是很远,以致老鲁觉得可以突到巴黎)。可惜到此便成强弩之末,再也无法前进了,法军发起反攻。德军受挫,向后撤回,此时属於法国指挥的美军奋勇追击后撤德军,颇有斩获,却被嫉妒的法军统帅说他们不过是跟在撤退的德军屁股后面放枪而已。

小安子那帖,其实主要是蒙外行的。因为协约国发起反击,德军不支,确实大幅度后退,他给出来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可他却没有说,其实德军放弃的不过是他们从先前的攻势中获得的土地。当时德军的计划是退到兴登堡防线,该线自1914年便形成了,建造的永久性防守工事非常巩固,所以他们想退到那儿去固守。

因此,事情根本不是鞍子说的那样,而是德军先进攻,获得了大片土地,协约国军随后发起反动,德军不支退回原来的防线。这其实是一个拉锯过程,这过程中,德军既没有丧失大量领土,有生力量也没有遭到什么歼灭性的打击。如果光把后来德军后撤拎出来当成协约国军取得决定性战役胜利吹嘘,我觉得完全是开玩笑。

虽然如此,鲁登道夫和士兵们确实一度丧失了斗志,到九月下旬,老鲁曾说,这战没法打下去了,士兵不愿战斗,怎么可能战胜对方?但我不知道鞍子说的他曾给德皇写信建议停战,希望鞍子出示他的独家消息来源:))

事实是,1918年1月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时,提出了著名的“威尔逊14点计划”(也就是“13点”加一点),允诺参战各方都能获得体面的和平(hororable peace)。等到德军被协约国军逐回,同盟国又相继背叛或垮台,眼见取胜无望了,德皇遂会同内阁和最高统帅部开了个联席会议,决定谋求停战。他们的底线是保留亚尔萨斯-洛林的一部分(该地区原属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以及德占波兰。

那个会议还作出了促成德国失败的决定。原来的首相(好像叫魏特勒)辞职,德皇任命温和派头子马克思(Max)作首相,该同志是老鲁的死敌,当上首相后立刻和国会党人特别是社会党多数派(the Majority of the Socialits)协商,谋求恢复国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此前德国其实处在军国主义控制下,国事全由统帅部其实也就是兴登堡和老鲁决定,国会形同虚设。德国的政党於是再度活跃起来,要求停战,甚至开始谈论让德皇退位和政治改革。

大致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友一个个垮掉了。首先是保加利亚转蓬,与协约国停战,其次是土耳其,最后是德国最重要的盟国奥匈帝国。但这些其实都跟军事胜败没太大关系,主要原因还是我上面说的那些:战争对人命的无情消耗和对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压断了国家的脊梁骨,众人再也熬不下去了,也都看出同盟国的物力人力根本不是协约国的对手,取胜绝对无望。

土耳其此前虽然取得了加利波的胜利,但在和俄国的战斗中人员损失惨重,一直没恢复元气,后来在中东又败给了英军,丢掉了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内部回回派系斗争很厉害,再也无法撑下去,便和协约国谈判停战。

奥匈帝国原来打得还不错,大败意大利军,后来英军去帮忙,才挡住了奥军攻势,转入反攻,但也未能进入奥国领土。该帝国的垮杆完全是多民族大杂烩帝国的必然命运:先是属下的色便、克洛蒂亚等民族地区宣布独立,成立南斯拉夫,后是匈牙利脱离帝国,到最后连日尔曼人为主的地区也宣布独立,和协约国媾和。

就这样,同盟国只剩下了德国一家还在苦撑。9月底到10月初,老鲁的斗志又恢复了,德军士气也有所恢复,战局开始稳定下来。此时威尔逊发表了一项演说,谴责独裁是战争的根源。老鲁大怒,决定抵抗到底,竟然越权背着内阁,擅自印了一份告士兵书,说协约国企图把无条件投降强加在德国头上,他们决不接受这种屈辱,一定要战斗到底。该文告发出后,老鲁想想不对,又下令撤回,可漏了一份,被记者拿到,登在报纸上,Max大怒,让德皇在他和老鲁之间选择一人,德皇只得在10月24日把老鲁召到柏林,老鲁于次日辞职,拒绝乘坐兴登堡的汽车回家,回家后跟太太说,我们不久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皇帝,也没有帝国。

所以,小安子把鲁登道夫说成是劝告德皇停战的人物,错之极矣,他是最狂热的主战派,最后是因为要坚持战斗到底而被炒了鱿鱼的。

后来事情就急转直下了。11月间,统帅部命令舰队出海,官兵们却拒绝升火,上岸搞革命,进入柏林,德皇的弟弟连夜逃出柏林,德国乱成一团。德皇此时不在柏林,在统帅部所在地(我记得叫什么Ara),听说首都爆发革命,想动用军队去镇压,将军们却拒绝从命,请他退位。他跟将军们说:那诸位当初作的忠於皇室的誓言呢?某将军说,陛下,那不过是几句话而已。他长叹一声便签了退位诏书,从此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此后将军们便向协约国求和,申请停战。停战时,德军仍然驻扎在外国,战火根本没延烧到德国境内,军队也没被协约国军消灭。这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不一样D。

总而言之,德国的崩溃很快很突然,1918年7月初还在胜利顶峰,年底便投降了。这其间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歼灭战。德军不是主力给歼灭,也不是领土被人家占领了,而是在长达四年的消耗战里给活活拖垮拖死了。那四年中,德国人以一国之力(其盟友们都是没多少战斗力的废物,奥匈帝国是多民族大杂烩,从来就是内部不稳的泥足巨人;土耳其是the sickman of Europe。该两国都很像今日中国)搏击全世界,还先在东线获得完胜,后在西线重创协约国军。这德国人真是天生的战士,两次都得倾全世界之力才能把魔鬼制服,世界还让他们打成了半残废(这话是<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说的)。

要干正事去,晚上再接着批驳小安子的胡说八道吧。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093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