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汉城要改名说明了什么? |
 |
所跟贴 |
汉城要改名说明了什么? -- Anonymous - (2316 Byte) 2004-6-09 周三, 上午10:33 (923 reads) |
花郎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高句丽迁都平壤以后,也属于中国史?
1:中国有些历史学家的主张:
高句丽迁都平壤是只不过是在中国疆域内的高句丽史的政治.文化中心的移动,民族属性和政权的性质并没有变。因此解释为中国的地方政权。
2:驳斥:
从198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界根据所谓的“统一的,多民族”理论,把现有中国领土内发生过的所有历史,都定为中国的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理论,高句丽迁都平壤平(公元427年)以后的历史,应该称为朝鲜历史。但为解决此问题,提出“平壤也是在历史上属于古代中国领域内,因此编入中国历史”的逻辑。这是为了现有的政治目的,犯了自动废除“多民族,统一理论”根据的错误.“现有中国领土内活动过的所有民族是都属于中国民族“的中国史学界的逻辑是把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国境”概念遡及到古代的,是单方面剥夺现有领土内所有民族归属权的领土之上主义的历史观,与其说是 “依据历史事实,逻辑的正确性”的历史观,不如说是对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排斥性的統轄权为媒介,“显示国家力量“逻辑的文化霸权主义。
·高句丽始终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
1:中国有些历史学家的主张:
高句丽不但始终与中国历代王朝保持过臣屬关系,而且从来没有存在过断绝其臣屬关系,宣布中国领域之外的事情。高句丽王替中央政权统治高句丽地域的百姓,并且通过与中国历代王朝之间的臣屬关系,维持和平。
2:驳斥: 朝贡只不过是当时东亚外交的形式而已
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述了高句丽每年10月举行“祭天大会”,说明高句丽并不是诸侯国而是独立的政治体制。把高句丽接受过的册封视为替中原王朝行使统治权是很困难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势力分裂的情况下,册封,朝贡是实质上并不是以臣屬关系为前提的,而是在中国诸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外交关系中的一个形式而已。高句丽和中国的王朝,根据政治形势,其关系多次发生过疏远。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述的“高句丽……後稍驕恣,不復詣郡,於东界築小城“的内容是显示高句丽摆脱了前汉(西汉)的隶属关系。在“南齐书“高句丽传中记述了“高句里强盛不听命“----显示离臣屬关系距离很远的现实。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不但多次拒绝北魏皇帝的诏书,而且与南朝的宋保持过等距离外交。
(图为唐朝的首都长安"电脑复原"--中国到了唐朝时期,才形成东亚的文化圈。从此就扩散了“所有的周边国家都是属于天子的周边国家“的思想。在“广开土大王碑“,”中原高句丽碑“等中可以看出高句丽有独自的的天下观。高句丽王自称”大王“,”太王“,”圣王“,使用独自的年号"比如永乐年号",并把具有同质文化圈的新罗称为东夷,设定为属民。高句丽在东北亚形成了又与中国,游牧民世界保持对等的,又不同的独自的世界)
·高句丽游民被汉族融合?
1:中国有些历史学家的主张:
高句丽被灭亡以后,大多数高句丽游民是被汉族吸收,融合掉的。当时高句丽人口只有70万,其中20万高句丽游民是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被内迁到中原的。
2:驳斥: 高句丽的自意識是由新罗-渤海继承的。
高句丽国亡后其境内的总户数共69.7万户。唐睾宗掳去3.83万户(宣称20万--每户5人)。那么以“每户5人”计总人数将超350万。过多? 以“每户4人”计总人数则为280万。即使除去靺鞨当时隶属于高句丽的靺鞨、肃慎、契丹等北方民族的人口,也将有近200万人留在了过去高句丽的土地上,后来逐渐编入新罗和渤海。
移民到中原的高句丽游民是被强制内迁的。唐朝始終一貫的把高句丽游民认为战争俘虏,对他们的统治(支配)也以“服属民“的统治政策来施行的。但流入到渤海和新罗的高句丽游民是恣意的选择。与唐朝不同的是,新罗是把所谓“三国統合“的层次置于念头,允许存在由高句丽游民组成的“报德国—注:国家名称“,并把高句丽游民编入到新罗中央军团的誓幢。以后高句丽的自意識是延续到继承新罗和渤海的高丽。
·在高句丽和隋,唐之间所发生的70年战争是属于内战?
1:中国有些历史学家的主张:
关于“高句丽就是原来汉四郡的领土“的唐太宗的言及,无疑反映了隋朝,唐朝对高句丽的领土意识和收复意识。隋唐和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并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中原的统一政权,要统制边疆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统一全中国的过程而已。
2:驳斥:因当事国追求国家利益而发生的国际战争
在《旧唐书》中记述了唐高祖在622年写给高句丽荣留王的公文信中写到,“……今二國通和 義無阻異 在此所有高句麗人等 已令追括, 尋卽遣送 彼處所有此國人者 王可放還 務盡綏育之方 共弘仁恕之道 於是 悉搜括華人以送之 數至萬餘 高祖大喜” 当时,唐高祖称为“二国”(唐朝与高句丽),就意味着高句丽是与唐朝处于平等地位的外国独立国家。在中国史学界提出的史料中出现的隋唐“华夷论的“世界认识中,把高句丽•百济 新罗都把握为“夷”。但唯独把高句丽视为中国“对内政策”的贯彻对象是并不妥当的。高句丽在国势的膨胀过程中,通过加强对靺鞨 •契丹 •室韋等异民族的统治权的贯彻,在东北亚确立了独立的生存权。据三國史記记载,连公元5世纪中国南北朝的北魏也都认定了“高句丽是在满洲和东蒙古一代,制压九夷,确保了独立的势力权“的事实。由此可见:高句丽和隋•唐大战是高句丽建国初期以来持续推进的“大陆政策”和要确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一元化的统治秩序的“世界政策”,相互冲突而发生的东亚的国际战争。
·王氏高丽,朝鲜与高句丽的没有继承关系?
1:中国有些历史学家的主张:
尽管王氏高丽(918年)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王氏高丽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其结果不仅王氏高丽冒名顶替“高句丽”的称号,而且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2:驳斥:
王氏高丽是当时的中国也承认的。高句丽后裔高丽太祖王建留给子孙的《训要十条》中的第五条写道:“西京是我国(高丽)支脉的根本。”虽然这句话借助了当时的风水之说,但是向子孙明确表明了基本意思,即“高丽的根本是高句丽(平壤)”。‘高麗圖經中称“王氏的祖先是高丽(高句丽)的大族“。高丽史《高丽世系》记载了”太祖王建之先名虎景-自称圣骨将军,游历白头山…虎景生康忠,康忠有子宝育…..宝育之女配唐贵姓,生作帝建即世祖而太祖之父也“。王建之先游历过白头山的纪录是反映王建之先是来自于高句丽或者渤海。高丽建国起,推进“北进政策“ 把平壤(原高句丽的首都)改称为西京,明确了高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高丽首都松岳就是原高句丽之地的扶苏岬。在朝鲜半岛中部一带居住的原属于高句丽的居民如旧被称为高丽人。作为建立高丽王朝的主体势力的包括王建(松岳郡人)在内的开城•平州•贞州等朝鲜半岛中部一带的出身,有着志向高句丽的乡土意识。公元993年(成宗12年)辽国大举入侵高丽时,高丽统帅徐熙(940-998)面对着与辽军僵持局面,与辽将萧逊宁举行和谈。和谈中徐熙称“高丽继承高句丽,因此国号叫高丽,平壤改称为西京”,最后结束敌对状态,承认高丽在鸭绿江以南的领土权。金富拭的《三国史记》, 李奎报的《东明王篇》, 李承休的《帝王韵记》也明确了高丽继承高句丽》。高丽积极接受渤海国游民,也是源于渤海国是与高丽一样继承高句丽的历史意识。《宋史》高丽传单列一卷,称:“高丽,本曰高句丽“。这“高丽是继承高句丽的国家”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历史意识。这样的历史意识一直延续到明史。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