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吕碧城如水如月的一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吕碧城如水如月的一生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ZT:吕碧城如水如月的一生 (454 reads)      时间: 2004-6-04 周五, 上午9:22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吕碧城如水如月的一生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隔几天,先后亡故,一大
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这时却有
人填了一阙《百字令》,题咏慈禧的画像,登在报上:把慈禧这个亡国的老妖妇痛骂了
一顿,说她在主宰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涂。把中国边疆
的大量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帝国主义国家,她到阴曹地府,一定怕和汉高祖的
吕后、唐朝的武则天见面。词如下:

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
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

这阙《百字令》使清政府十分恼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
它的作者是一个年轻女子——吕碧城。

吕碧城是安徽旌德人,生于光绪九年,即公元一八八四年。她父亲吕凤歧,光绪三
年进士及第,家学渊源。吕碧城和她的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
名。”吕碧城十二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经颇为可观,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樊山是吕
凤歧的翰林同年,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十二岁少
女的作品时,他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小小年纪的吕碧城能够写出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的东西。

凭待着本身的才情和父执辈的揄扬,二十岁的吕碧城在京津一带已是小有名气的闺
媛才女。报刊上经常见到她发表的文章,各种艺文聚会也常常能看到她的芳踪,《大公
报》创刊时,她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秋瑾与吴芝瑛与她一见倾心,秋瑾创办《中国女
报》,发刊词就是她的手笔。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的时候,拔款筹办北洋女子公学,由傅增湘任校长,特召吕碧城
提任总教习。吕碧城于是在这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一呆就是七、八年,后来还提任学校
的监督。她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起来;她把中国的传统学问
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比
如颇受袁世凯敬重的家庭教师周道如,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都在这里曾亲聆吕碧城授课。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这年她还
只有二十八岁。她本打算大干一场,结果生活的打击却使她从此过起了半隐居式的生活?
?
生活第一次对吕碧城的沉重打击是在她父亲死的时候。吕凤歧是在甲午战争那年去
世的,他的妻子严氏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吕氏家族中有人使出卑劣的手段,唆使狂徒
将严氏掳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援,一
时之间各种压力纷纷来到安徽的各级政府,各种关心纷纷地来到寡母孤儿的身上,事情
自然获得圆满的解决。与吕碧城自幼就订了亲的汪姓乡绅却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
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将来过了门,成了汪家媳妇,倘若稍不如意就惊动官府那可怎
么得了。“小庙里供不起大菩萨”,汪家提出了退婚的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
事情就定了下来。如果是今天,男女从小订亲,后来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程度与生活
经验有了极大的差异,双方协议退婚,不失为见智之举。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子
给婆家退了婚,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是被逼上绝路的事情,吕碧城一度自怨自艾。幸亏
强烈的自尊心使她挺了过来,也使她决定终身不嫁。

似乎不打算结婚的女性,尽管在工作上豪气干云,但工作完成后,特别是一个人独
处居室时,总会有浓重的落寞与萧索之感。为了寻求心灵的归属,十有八九都必然地皈
依宗教,吕碧城也不例外。在北京工作期间,她经常与一代高僧谛闲和尚谈禅,谛闲和
尚对她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但既知还债的辛苦,切记不可再借。”这里所
说的债,当指尘世间的一切孽债。佛说人生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外,还有就是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盛苦,求不得苦。所谓怨憎会苦,说的是不愿聚会的却偏聚在
一起。吕碧城与袁世凯的关系便使吕碧城隐在深深的怨憎会苦中。

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提任袁世凯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来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
制,筹安会的一批人充当袁世凯帝制复辟的吹鼓手。尽管吕碧城难谐俗流,看不惯一般
趋炎附势之徒的卑鄙行径,飘然离京南下,奉母隐居上海,闭门读书,不问世事。但袁
世凯失败后,吕碧城却仍难逃公道,遭到国人的斥骂。于是那避世的思想更浓地包围了
她,更使她觉得人生如梦。于是,飘然出国,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后转往
欧洲,漫游欧州大陆的名胜古迹,最后定居在瑞士的日内瓦湖畔,致力于“戒杀护生运
动”,长年茹素吃斋,心中充满了禅意。

北伐成功以后,吕碧城欣然归国。此时她已年近半百,表面上虽然穿着西式衫裙,
淡淡地化了妆,但已是心如止水,更耽于禅悦,动辄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自号圣因
法师。她来到北京,反复吟诵着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把所有
的感慨倾注在那一阕《汨罗怨》中。

翠拱屏峰,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认斜
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终古。

闲话南朝往事,谁钟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秾华无据?但江
城零乱歌弦,哀人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鹧鸪啼古。

回国后,吕碧城依然寄情山水,游苏州邓尉时,正值梅花盛开,一片雪海,香闻十
里。吕碧城留连忘返,希望死后能埋在这个地方,“青山埋骨他年愿,好共梅花万祀把
馨。”但国内似乎难有她容身的地方,中国当时很难有一处清静的地方供她静养,到处
是革命运动;到处是军阀混战;到处是外国列强侵略的枪炮声。她再次前往欧洲。

第二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硝烟比中国更浓,吕碧城深夜听到邻家的钢琴声,都好
似杀伐之声。她从欧洲东归,来到香港,她“生也坎坷,殁也凄凉。”她寂寞地死在客
邸中。她早年不知什么事情,与家里人闹翻,曾对家里人说过:“不到黄泉毋相见”的
话,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她的尸体究竟埋在什么地方也无人知道。

佛经故事中说,如来佛所在的灵山前有一条弱水。有人问佛:“弱水三千,如何明
一瓢而渡?”佛说:“本来无弱水,何必有沉浮。”

吕碧城有《琼楼》一诗写道: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
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
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摘叶飞花,都成意境。有意无意,都是人生。吕碧城的一生如镜中花,如水中月。

作者:芦笛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0606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