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提上来给“中国之春”:胡平不发曹长青等的文章只是气度问题,无关道义和言论自由权 |
 |
所跟贴 |
说的正是,问题是胡平就是靠要求这个“制度”起家的 -- Anonymous - (334 Byte) 2002-3-21 周四, 上午8:37 (170 reads) |
中国之春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摘要:高寒致《北京之春》编辑委员会
是的,编辑部、主编、编辑,均有拒绝来稿的权利,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我今天给编辑委
员会写此信,是以充分承认、也充分尊重诸位的审稿权和拒稿权为前提的。如果拙稿被拒,
从职权上说,编辑是有这个权利的。然而,我这里谈的并不是这个权利有无的问题,而是
此权利的使用是否得当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一个作者、更作为一个“民运分
子”而寄希望于贵刊在行使编辑职权时,应当不致忘记了自己的办刊宗旨、刊物定位和审
稿准则的问题。
台湾的洪哲胜先生最近在纽约主编了一份“民主论坛”。他为了实践自己“办一份‘没有
意见歧视’的论坛”之宿愿,以其“我并非光说不练”的风格,特别“一再邀请”那位多
年来一直痛批他“台独”(洪先生称作“台湾的民主运动”)论的阿修伯为他供稿;而且在
老阿先生“千呼百唤”于七月二十三日显身后还特别为其来稿配发了一则题为“欢迎政治
异议者上坛”的编者按,其中写道:“真理不但愈辩愈明,而且只有在异议者没有缺席的
情况底下,辩、明的过程才会加速、才会显得光彩耀目!”洪先生所谓的“异议者”不仅
包括反台独者,也包括反民主者。为此,他还特别向中共政权的官员们邀稿,欢迎其上坛
辩论,以刻意彰显其多元的包容的民主风范。洪先生也是一位作者,而且是一位旗帜异常
鲜明的作者,可他却绝无以自己的观点来取舍稿件之意。他的做法是,刊用不同意见的稿
件,同时予以批驳。譬如,就在上述编者按语中,他就对阿修伯的论点提出了不少质疑。
正是由于该刊主编的这种开放性办刊风格,故“民主论坛”创刊不到一个月,上面就乒乒
砰砰地争鸣了起来。我们常说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如何如何可以作为大陆的民主化转型的样
板,希望中共学习之,其实,台湾的“民运分子”们的一些行事风格不也值得我们大陆的
“民运分子”们去认真品味、认真学习吗?
其实,严格地说,拙稿并非无处发表,至少,洪哲胜先生已向我表示了可分为若干小段发
表的意向。此外,在香港,也会有杂志向它敞开着大门。但是,我之所以将《北春》作为
我正式投稿的首选刊物,大概是由于我潜意识中那较为浓厚的“中国民运情结”。尽管《北
春》现已不是某一个民运组织的刊物,但她仍旧是一份民运刊物,是我们中国民运的一面
旗帜,我想这应当不至于是我的一种误解。曾经一度在海内外颇具盛名的《中国之春》,
因为把圈子越搞越窄,其旗帜的效应已经泯灭。才不过几年,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今天
能认真去看待它的,已经很少。我衷心期望贵刊不要重蹈其覆辙。此外,目前有关“革命
与改良”的争论,不象过去曾被贵刊所拒绝的两次争论那样,一次有较浓厚的个人争议色
彩,另一次则似乎仅涉及已成为历史的事件;它将会随着中国政局发展的进程不断地被重
新提及,就象它这次因“王炳章闯关”乃至“中国民主党”事件而重新被一再提及一样。
因此,请诸君不妨严肃地想一想:对这类议题、对这场争论,贵刊究竟能“沉默”、能“回
避”多久?一方面是民运队伍内部利用各种场合的热烈辩论,而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民
运杂志”上对此的出奇冷清,这种奇特的局面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沉默”与“回避”,终究是会大大提高《北春》的威信呢,还是会大大降低《北春》
的威信?且不谈这里还有个刺激发行销路的问题。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