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乐声,可以追觅的丧失了的自我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乐声,可以追觅的丧失了的自我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乐声,可以追觅的丧失了的自我
(996 reads)
时间:
2004-5-06 周四, 上午6:59
作者:
芦笛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乐声,可以追觅的丧失了的自我
──写给罗雀门
芦笛
在当年的地下读书运动中,小芦在读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哲学书后,在读书笔记里写了这么几句:“对于个体来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现有的感知和既存的感知的总和。现有的感知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生命不过是一段记忆,色香声味触、眼耳鼻舌身的记忆。”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刻体会了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个哲理。不仅如此,我觉得,最深刻、最全面、最丰富的存在的记忆,其实不是文字的,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感官的。犹记八、九年前在阔别故土后再次重返,最让我神迷心醉的,不是那记忆中的狭屋陋巷,也不是大街上的熙熙攘攘,而是早晨起来在闹市小吃摊子旁突然闻到的久违的糯米饭团的清香和煎炸油条的油腥味儿。那一瞬间,我眼前历历出现了当初慈母送我上幼儿园的情景:她在街头给我买了早点,慈爱地看着我贪婪地吃完,将用别针别在我胸前的手绢拉起来,为我擦了擦嘴和手,然后搀着我的手,穿过狭街两旁那些大得吓人的鸡群,一边柔声安慰我不用怕那些不会咬人的怪兽,送我进了幼儿园大门,直到目送着我跑到小夥伴们那儿去,这才微笑着离开……
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痴了,站在小吃摊前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迷失在错乱的时空之中。直到摊子的主人再三大声询问,我才清醒过来,顿时觉得胸口跟撕裂一般地疼:甜蜜的孩提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母亲的笑脸更是无处寻觅,留下来的只有那糯米团和油条的清香,能短暂地拂去记忆蒙上的厚厚沙尘,让我偶然一瞥忘川的彼岸。
如果说嗅觉的记忆能让我短暂地再度童年,音乐的威力就更大了。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哪种更如此刻骨铭心的生存记忆。听一首久违的乐曲勾起的无穷回忆,引起的泛滥的感喟,决不是翻阅日记可以比拟的。几年前我从刚出来的大陆学人那儿得到了于丽拿演奏的《梁祝》磁带,迫不及待地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泣不成声,感情的澎湃几乎耗竭了体力才停了下来。此后数日如同大病一场。这些年来,我多次听过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和大师们的演奏,无论是何占豪、陈刚那幼稚的处女作,还是于丽拿的吃力的表达,都根本无从比拟,但我再没听到如此感人的作品,以后也决不会再听到,因为那是青年芦笛的一部份,而青年芦笛早已不在人世了。
这就是罗雀门先生张罗捕痴雀的秘诀所在:他满怀爱心地给每个老帮菜送回了他们早已丧失的一部份青春,让他们又去忘川彼岸或潇洒或痛苦地走了一回。我把那些老曲子听了一遍又一遍,再活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最令人断肠销魂的,是罗先生播放的《沙家帮(别字)》让我想起的一段往事:
高二下学期,我们到农村劳动。最后那两天,全校同学从分散的村庄集中起来去修大堤。工间休息时便有点所谓娱乐活动,某学生干部出来宣布:“下面由XX同学和可可同学给大家演唱一段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那时还没有“样板戏”的称谓,江阿姨还没从幕后走到台前,样板戏还没多少人听过,我那还是第一次知道世上有这玩意。那《芦荡火种》就是后来的《沙家帮》,据说是伟大领袖给改的名字,大概是芦荡着不了大火的缘故吧。毕竟是伟大领袖,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深奥道理。
却说我一听可可的名字,心脏顿时停跳,只觉得全身的血液瞬间集中于头部,把头胀得都快爆破了。两耳立马支楞起来,如同兔耳似的捕捉她可能发出的每个微小声息。我从不知道原来可可还会唱戏,这对我倒还真是个意外。
可可那阵留着短发(哦,我一闭眼就能想起她当时那样来,就连那大堤上的情景似乎都历历如画,这就是音乐的威力),顶上却留出一绺,用红塑料线扎住(我还真不知道那是什么发型,不过那阵挺时兴的,大概老帮菜们都还能记得吧),穿着件所谓“血青色”的线呢上衣。连劳动都穿那种贵重服装,让我这个补丁盖补丁的穷黑崽暗自自惭形秽,下穿一条黑裤,裤腿高高卷起,雪白的赤脚上染了一半黑泥,更衬出皓腿如玉。她大大方方地和那男生走到圈子中,启玉齿,绽樱唇,唱道: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旺,
江湖义气第一桩……”
“垒起了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她唱些什么,我一个字都听不懂──靠四声区分单字的单音节语言,一谱成歌便成了鬼子讲中文,变成只有一声了──但觉得那简直是世上最优美的歌声,听得我如痴如醉。醉完了,我却更自惭形秽了:我从来就讨厌戏曲,无论是京戏还是地方戏,从来哼不出一声来,长的又是公鸭嗓,偶而哼哼两声,那优美度跟出尘公子让仙人掌扎了后刺激出来的高亢嘹亮、响遏行云的歌声也差不到那儿去。彼此差距这么大,还有什么希望获得美人垂青?
那就是我对京戏的狂热爱好的开始。从农村回来后,我立刻开始恶补京剧和其他一切地方戏剧,不但迅速找到了《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剧本和曲谱,背熟了所有台词,学会了所有唱段(幸亏我“识谱”。其实我们那阵的中学音体美教育完全是失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一无所获,以致“识谱”居然成了一种稀有特异功能。我获得这种特异功能也并非拜师尊之赐,而是迷上了乐器后自学的),而且看了一切能找到的戏剧丛书,诸如《京剧剧本汇编》,甚至一路恶补到《桃花扇》、《西厢记》和元人杂剧那儿去。
可惜我学的这些东西,除了在几十年后写《话说脸谱文化》后有点帮助之外,竟然什么用场都没派上。那就是我唯一一次听到可可唱戏。以后我和她好起来后,曾多次提到她那次表演,并多次试图请她和我对唱那段《智斗》,以了结我长达七八年的宿愿,但她从来只是淡淡一笑,既不答应我这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也丝毫不以为那种即兴表演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更不能理解它为什么会在我心里掀起如此狂涛,甚至诱发了我深重的自卑感。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内心世界太粗糙,太空白,像小芦那样敏感细腻的人,实在是个生不逢时的异数。
可可没答应我这个请求,我当时虽然觉得遗憾,但也没太放在心上──她能纡尊降贵地下凡爱我,我已喜不自胜,岂还敢指望事事如意?这件小事也就让我随手轻轻扔入了忘川,连个小小的涟漪都没溅起。我们是如此习惯于执着于“重大的”目标,如此随手扔进忘川的宝贵零碎实在是数不胜数。此后数十年间,我从未想起过大坝上的一幕,想起可可扎着个似辫非辫的滑稽发束,穿着贵重的线呢,歌喉婉转,皓腿胜雪──直到昨天听到罗先生为大家播放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那一瞬间,大坝上的情景又翩然来到眼底。感慨万端之余,我突然悟出:我没能实现宿愿,和可可对唱《智斗》,其实是我人生的一大缺憾。下次回去,我一定要再去找可可,向她郑重提出这个请求,不但要对唱那一段,还要把值得唱的所有的样板戏选段都唱过来,重唱青春之歌,再在豆蔻年华中潇洒走一回。和这比起来,尘世其实所有的“大事”都平庸得不值一提。
2002年10月5日
作者:
芦笛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呜呼,楼上楼下的老帮菜们,留恋吧,早已消失了的青春。。。
--
锺 舟
- (0 Byte) 2004-5-06 周四, 下午5:18
(175 reads)
老芦休要谬夸奖,满怀爱心不敢当!
--
罗雀门
- (167 Byte) 2004-5-06 周四, 下午3:44
(206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8122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