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影尘阁片羽录1] 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影尘阁片羽录1] 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   
所跟贴 [影尘阁片羽录1] 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 -- Anonymous - (228 Byte) 2004-5-05 周三, 上午1:13 (863 reads)
花田八路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吴世昌:《论近十年的教育政策》 (323 reads)      时间: 2004-5-05 周三, 上午1:2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论近十年的教育政策》札迻(代导读)

花田八路


《论近十年的教育政策》和同收入《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一书的《论重点教育和留学政策》,都是谈“七七事变”至国共内战再起这段时间,中华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但后者说理浅于前者,且前者立足民国,明辩晚清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演变流变,视野较后者为广。但作者文中以苏联事举证则多有不当。

作者在文中对抗日战争以来出现的工科在高等教育里一枝独秀,而工科专才又不能见用世,其他科学教育反被延误,而寄予隐忧。比之今世,相去却也不远。中国所谓经世致用之传统,每遇大难则于国无补,误国无两,徒增笑耳。高等教育,一国之大计,犹若此无远见也久矣,他可想见。

惜今之大陆学理科者,辄称学“理工”而自重于人文、社会科学者,殊不知攻工科者之主流视之几如无用(如天体物理、心理学等学科)。所谓“学文”与“学理工”之争颇可笑也,浅学者流,竟视同“文”“武”、“用之有无”之争,则此等国民真农业社会之妙人矣!浅学者流又有谓所谓文科者,无客观衡量标准,然则马寅初辈之说于世无验乎?夜郎之国,其民往往如此。日后有间当详论术业专攻之不可缺。


******************************************



论近十年的教育政策


吴世昌


建设一个国家,真是经纬万端,而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做,所以,造就人才是一切的根本。真正的人才要教育、培养、感化、陶冶出来,决不能「训练」出来。真正的人才,也不会甘心受「训」的。所能训练出来的,至多是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也不能全靠训练。否则便是些庸才。

建设的大业虽然千头万绪,但所需的人才总不外乎贤者与能者两种。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粗浅的说,贤者是计划人才,能者是技术人才;贤者是政务官,能者是事务官;贤者是政府中的大员,能者是各部门的专家;贤者是社会各方的领导人士,能者是各阶层的技工。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学中,文法等科应该是培养贤者的部门,工农等科是培养能者的部门,理商等科则二者兼而有之;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应该统筹兼顾。若以民国以来政治的污浊而论,则日前中国需要贤者,比能者更为迫切。若以今後建国大计而论,则技术人才不妨国际合作,借资客卿;而操持一国主权的政治、经济,外交人才,代表一国文化水准的思想、文化、学术人才,决不能依赖友邦,靠人借箸,必须自己培植。这个道理明白简单,无待详述。

根据上述观点,则五四以後自由主义的教育政策并无大误,而抗战以後竭力提倡技术科目,抑止文法科目的大学教育和留学政策,实在严重错误。凡是诋毁战前教育的,不是认识不清,便是别有作用,或二者兼而有之。战前的教育是相当民主的。有的人看到抗战初期的世界大势,以为民主政治要不得了,集权政治可以发挥最高效率,因此不免怀疑我国战前的教育政策,想把它改成某种方式。也许当时有人真心相信,中国需要某种教育政策,才能富强。现在证明了今後世界潮流,适者生存的还是民主政治。我们的教育,还是要配合这个潮流的。几年以来的教育政策,有的大学根本没有且不许设立文、法学院(其实没有文法学院的大学只是技术学校Technical College,根本不配称大学),有文法学院的大学,又加以种种限制,如於招生及公费等。公费留学,几乎全是技术部门,连纯粹科学都不大奖励,文、法学门更少得可怜。这种偏枯的政策,其根据不外两点:第一,今後中国必须加速工业化,所以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文、法科人才暂不需要。第二,中国文化本极深厚,所缺的只是现代实用科学,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变相复活,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对於建国前途大有妨碍,不能不辞而辟之。

第一,中国必须工业化,这是天经地义,绝无问题。但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科学基础,并且要和政治能配合起来,这个国家的工业才能成为福利而不是祸害,如果一个国家只顾工业化,而不想培养、因此缺乏、第一流的思想家,第一流的政治、外交、经济人才,这个国家比没有工业化更危险。殷鉴不远,就在战前的捷克。捷克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之发达,军械的精良,在战前是数一数二的,英国决比不上。但是领导捷克的是哈柴一流人物,可以在四十八小时内亡国,让二十个纳粹师团徒手开入,全部机械化了之後开出。她的重工业不但害了她自己,也害了整个的欧洲,纳粹德国之所以能迅速扫荡欧洲,捷克的工业帮了很大的忙。德国和日本都是以高度工业化见称於世的强国,就是缺少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最後终不免败亡。英国的张伯伦几乎把国家弄亡,但邱吉尔终於急救了危局。战後的英国仍极危险,而人民的教育程度使他们挑选了执行温和的社会政策的工党,使她逐渐恢复元气,避免危机。反过来看,革命後的俄国既贫且弱,内外交煎,毫无工业基础,但因为有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两个五年计划把她变成一等强国。俄国是一个很适当的例子。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中,大部分的技术人员是客卿,其中美国人最多。技术人员请别国来帮忙是无损国格的,但是五年计划的本身不能请美国人来代拟。一国的重要国策必须自己决定,则非自已能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如一国教育专以训练技术人员为能事,如何能产生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又如:外蒙虽然独立了,内蒙和西藏新疆等地,毕竟是构成中国的若干部分。这些部分尽管可以给予某种程度的自治,但总不能完全不问不闻。可是我们目前的大学中,有没有开设蒙藏新疆语文的系科?有没有开设学习蒙、藏、新疆、社会,宗教,风俗,礼制的课程?中国学生如欲学习这些学科,还须到别国的学校中去。事实上,中国境内的语、文、社会种种学科,中国人自己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却要让外国研究,向外国人学习。因为这些是属於文法学科的,不为教育当局所重视,今後建国,工、矿、农、医种种技术人才,我们可以请客卿帮忙,国际间技术合作是并不可耻的。但是决定国家边政大计乃至封疆大吏,则决不能请客卿代庖,也不能派不通言语,不谙边情的大员去的。民初徐树铮之「收复」外蒙,实种今日外蒙独立之远因。又如今後我国和俄、印、韩、缅、逻、越各国的关系自然耍加强加密,我们对於他们的语文、历史,社会、宗教、礼俗都知道得太少,造就这类人才的教育机关更是绝无仅有。这些都是以提倡实用科学为教育政策的自然结果。

第二,主张中国文化深厚,不必全盘西化,只须学得西洋的科学技术,便可富国强兵,这是张之洞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但张之洞在那时说这话是由於他所见不广,智识不够,是可以原谅的,今日许多留学生犹持此说,显然是别有用意。姑不论立国於今日的世界,他们脑筋中的所谓「中学」,够不够为一国之体;即就问题本身而论,巳极不通之能事。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决不能体用分开。有某种文化之体,才能产生这种文化之用;形而上的「道」或「体」,和形而下的「器」或「用」,有逻辑上的必然性,绝对不能分开。文化是整个的,不同文化的「体」「用」不但不能调和,而且会产生和预期相反的结果。作此论者如果对於西洋现代文化朦然无知,或者虽也明白可故作此语,阿附时论,志任猎官,则可存而不论。若除此以外别有用意,则未免谋国不忠。有人曾举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例证,也是强作解人。殊不知张之洞提倡这套理论时,郭嵩焘正从英国出使回来。郭氏曾指出日本派在英国的二百多留学生,其中有王子、诸侯,而所学多为彼邦的政治法制等经世之学,习船坚炮利者寥寥无几。囚此他结论道:「兵者,末也。」「夷狄亦有二千余年之文化道德。」而时论目郭氏为大逆不道,交相奏劾。「兵者,末也」,骤看似嫌武断,殊不知这正是郭氏的卓识。正惟他深知体用之不可分,要学西洋的船坚炮利,必须先学他们整个的文化学术,「船坚炮利」才能生根。否则是无根之草,无源之水,其枯其涸,可立而待。严复在英国学海军,成绩比伊藤博文好。伊藤回去中兴日本,并吞朝鲜,而严复回来无所措手足。本位文化论者也许会引庄子的名言道:「能不龟手一也,或以霸,或不免於洴澼洸」。问题并不这样简单,严复回来无能为力,正因为他为资格所限,不得不回籍去补应「乡试」,而道正是中国本位文化的一部份,他受了苦痛的教训以後,尽弃所学而专译西洋的政论名著,而桐城派古文家却欣赏他的文体有先秦诸子之风。真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不是有许多政府人员,他们在国内外学的都是工矿一类课程,回国以後却放弃本行,从事于文化、政治的工作么?这种现象,在他们本身必有学非所用的痛苦,而客观的事实正说明了国内文、法人才的如何不够,致许多人才所受的技术教育变成了浪费。现在大批受鼓励诱导而学习实科的青年,将来会不会也有这种现象?就在目前,抗战以来工农学院毕业的学生,已有许多从事於与所学毫不相干的职业。我们希望教育部能把十年以来的大学毕业生作一个就业调查,看看各校的毕业生有百分之几从事於本行的工作。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中国今後建国最需要而不能借资盟邦的是文、法科的人才。三年之病,必须求七年之艾。中国的政治病现在是越来越严重了,如果再不从根本上设法补救,则下一代的悲惨情形,这一代也许可以预睹。本文只就近十年来的 教育政策略一检讨,此外尚有若干问题,当另为文论之。



---------------------------- 以上为原书第61-66页内容。

转贴请务必注明出处!!

原版扫描、 终校: 花田八路

图文处理、 初校: 六者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3903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