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特别献映 - 与时俱进陈良宇,不甘守旧上海滩:BL同志满街走,历史只得下了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特别献映 - 与时俱进陈良宇,不甘守旧上海滩:BL同志满街走,历史只得下了乡   
米国粉丝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特别献映 - 与时俱进陈良宇,不甘守旧上海滩:BL同志满街走,历史只得下了乡 (216 reads)      时间: 2004-4-30 周五, 上午1:3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大上海到小同里 “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为何出走他乡?

新华网上海频道策划 文/图:记者杨金志

我国创办时间最早、藏品最丰富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在上海辗转搬迁、惨淡经营四年后,不得不离开这座开放、现代的大都市;与此同时,离上海仅80公里的千年古镇同里张开双臂接纳了这家博物馆,紧邻江南名园“退思园”的丽则女校旧址将成为她的新家。4月18日,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在同里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的创始人兼馆长刘达临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性社会学研究的专家,藏品是他和同事在数十年间花费大量心血和资金搜集而来的。这座博物馆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参观者中有70%来自海外。博物馆的藏品有4000多件,其中5000年前的文物即有20多件,分别来自红山、马家窑等文化遗址。博物馆的展品在香港、台湾等地展览时,都曾引起轰动,被誉为“华人世界五千年来的第一次”。




春宫画:兜售角先生

性文化博物馆在大上海遭遇“冷战”

名声在外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在上海却是举步维艰。用刘达临的话说,是“我们遭遇了三次打击”。

刘达临自1992年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性文化藏品。1994年9月,他用自己的积蓄和部分借来的钱共计30万,在上海郊区的青浦县徐泾镇买下了一栋小楼,在里面放置了很多木架和玻璃柜用来存放展示他的藏品。1995年春,性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博物馆上下两层楼,共设有7个展厅。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性文物:有石男根、八乳镜等象征生殖崇拜的文物,有戴在死尸身上的青铜护阴盖片,还有一把阉割太监的刀子等。这些东西如果不是公开展览,很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

由于博物馆地处郊区,不利于观众前往参观,1999年博物馆迁址上海闹市区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开张,设在一座商厦楼上,维持费用由上海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赞助。刘达临没有想到,迁址南京路给他带来第一次打击。闹市之中游人如织,办博物馆再好不过。但是,南京路步行街的管理部门不允许博物馆挂牌,因为涉及“性”字。他们认为,如果挂牌就违反了国家工商总局1996年的一个规定,即性用品和性产品不得做广告。

“性文化博物馆和性产品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哪条法律不允许性文化博物馆挂牌,法无明文禁止即不违法嘛。”刘达临说。“藏在深闺人未识”,博物馆在南京路上的经营入不敷出,赞助企业也不再予以财力支持。

2001年4月26日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天,刘达临的校友作为最后一批客人参观了性文化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刘达临招呼他坚定的追随者、助手胡宏霞博士:“我们一起向我们博物馆的最后一批观众鞠躬致谢吧。”等他们鞠完躬抬起身,早已泪流满面。

无奈之下,性文化博物馆于2001年5月搬到上海武定路、武宁南路地段。这是一个居民区,周围既没有繁华商业区也没有旅游景点,博物馆独木不成林,客源成了问题。博物馆每个月的房租是人民币两万多元,加上各种杂费,一个月的维持费用大约4万元。博物馆虽然也收门票、开发了一些纪念品出售,但依然亏本,所有经费都由刘达临教授和他的同事垫付。“有时候看到很珍贵的民间藏品,想买下来又没有经费,就一直惦记着。”刘达临苦笑着说。


从创办时起,性文化博物馆即开始向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申报“旅游定点单位”。如果这块铜牌能批下来,博物馆就可列入旅行社的旅游菜单,吸引大量团体游客。“四年里旅游委三次派人来博物馆现场考察,他们都认为办得很有特色。但是不知为什么,‘旅游定点单位’的牌子总是批不下来。”刘达临说。在他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官员的观念过于保守。旅游主管部门对性文化博物馆不置可否,是刘达临遭遇的第二次打击在武定路的三年时间里,刘达临也有快乐的回忆。武定路地处上海静安区,一位分管文化的副区长曾到博物馆“微服私访”,自己买票参观。仔细观摩之后,这位女区长找到刘达临的办公室,表达了自己的欣赏之情。因为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性文化博物馆才不像在南京路期间“偷偷摸摸”,而是挂出了一层楼高的大招牌,人们老远就看得到。




鱼瓷瓶。在古代双鱼象征女阴崇拜。(宋代)

武定路毕竟人烟稀少,刘达临希望能再一次“杀”进闹市区,扩大性文化博物馆的影响力。这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豫园商城等部门都找过刘达临,希望与他合作办馆。这其中,豫园商城和刘达临一度走得最近,合作计划已经豫园商城公司的总经理会议通过。豫园是上海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终日游人如织。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沪期间即到豫园参观访问。“如能迁入豫园,将使性文化博物馆上一个新台阶。”刘达临说。但是,豫园商城所在的黄浦区把这项计划“卡”住了,功亏一篑。巧合的是,性文化博物馆曾经所在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也是黄浦区的辖区。这是刘达临在上海遭遇的第三次打击,也使他对自己出生、长大的上海基本失去信心。

刘达临教授十分看好博物馆的未来,唯一遗憾的是:他在上海做了数十年研究工作,博物馆也创办于上海,最终还是离开了上海。“上海是一座大气的城市,到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时她将拥有超过100座博物馆,”刘达临诚恳地说,“但是,对已有的博物馆一定要珍视。”他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后,相应地应该加强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支持。作为城市灵魂的文化事业,尤其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漠视它,只能是助长自己的保守和偏见。”刘达临说。

在同里办成“世界性文化第一馆”

性文化博物馆一直在社会上奔走呼吁,希望能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鼎力支持。本来希望能在上海找到更好的生存空间,没有想到“歪打正着”,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小镇同里捷足先登,抢得“金娃娃”。

“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亲自跑到我办公室里,极力劝说我去同里,条件是无偿提供一座深宅大院,即丽则女校旧址。”2003年8月,性文化博物馆与同里镇签约,2004年4月完成整体搬迁。丽则女校由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先生创办于1906年,在晚清时代开了创办女校风气之先。刘达临认为馆址的这段历史很有意义,“我们办博物馆是为了提倡性文明、性科学,也是开了风气的先河”。

“像谈恋爱一样,跟别人谈了几年都找不到感觉,和同里几天就谈下来了。”刘教授说,“我们搬到同里不是简单地搬来搬去,而是要办出新气象。”刘达临说这样的话自有他的理由。2001年从南京路搬到武定路时,他的藏品装了4卡车,而这次去同里,藏品已经装了9卡车。



已经72岁的刘达临有一个雄心壮志,他要把同里的博物馆办成“世界性文化第一馆”。刘达临游历各国,参观过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柏林等地的博物馆,对世界性文化博物馆事业了然于胸。他说,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性文化博物馆,但大多都带有商业性,由商人操办。由性学家操办的博物馆,据他所知,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还是唯一一家。

其次,博物馆的藏品达到4000件,数量不敢称世界第一,但质量绝对一流。刘达临的展品中,最古老的诞生于八、九千年前,5000年前的展品有30多件。“这要拜中国悠久、早熟的文化历史所赐,别的国家没有这个优势。”刘达临说。新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国维纳斯”——一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像。神像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突出的乳房和隆起的腹部。“它不见得符合现代的美丽标准,却昭示着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性观念的启蒙和对女性的赞美。”刘达临对记者说。

同里新馆是一个优美的园林,场地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丽则女校的校舍是古老的西式建筑,现在则成了性文化博物馆的展馆。而在馆外的空地上,刘达临准备办成一座“世界性文化石雕公园”,让参观者在优美的中国园林中徜徉在悠久的性文化里。这将是世界上少有的性文化石雕公园。

新馆的展区布置也做了改进。展览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一,原始社会的性,主要展示远古时代的文物;二,婚姻与妇女,展品主要有花轿、小鞋、婚床等;三,性在日常生活中,这其中最引人兴趣的,莫过于旧时代的“压箱底”;四,特殊情况下的性,包括同性恋、性变态等。

博物馆还准备了不少专题。刘达临请天津“泥人张”的传人做了十二个泥塑,取名《西门庆和他的十二个女人》,做工十分精良。而这十二个泥塑,是博物馆“金瓶梅专题”的重要组成。“《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第一奇书,没有人可以否定它、忽视它。”刘达临说。
2003年10月,刘达临教授在上海武定路馆址留影。

刘达临博士访美时获赠的一枚良渚文化时期女阴形状挂件。


在专题展览中,刘达临自己最看中的,似乎是女子缠足专题展览。展览展示了裹脚布、小鞋和女人接受缠足的图像。刘达临说:“在世界历史上,性畸形主要有三种形式:太监、卖淫和缠足。前两种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过,但缠足是中国的‘专利’,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妇女压迫之深。”刘达临话锋一转,说道:“时至今日,有形的缠足带没有了,但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无形的缠足带,阻挠着社会的进步。”

“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刘达临

刘达临教授风格儒雅、待人谦虚,近之如沐春风。

刘达临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刘达临曾长期在部队工作,后到上海大学任教,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现为亚洲性学联会副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婚姻家庭问题,1985年开始重点研究性科学,著有相关著作60余本。1989年至1990年,他成功地主持了全国两万例性调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刘达临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1994年,刘达临在第五届柏林国际性学大会上被授予“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亚洲学者。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他是“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

2003年1月到2月,刘达临教授和他的得力助手胡宏霞博士到访美国洛杉矶,与当地一位大收藏家会面。这位收藏家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收藏有1万多件中国文物。刘达临与他共同建立人类性文化基金会,收藏家任美方主席,刘达临任中方主席。收藏家分别赠送刘达临和胡宏霞两样“特别”的纪念品:刘达临的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女阴形状挂件,胡宏霞的则是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男阴形状挂件。刘达临十分珍惜这个纪念品,整日贴肉挂在脖子上。“我们的老祖先在那个年代就懂得欣赏性的美了。”刘达临把玩着挂件喃喃自语。

3月中旬,刘达临和胡宏霞又应邀到美国金赛性学研究所和纽约性博物馆访问,并被授予“抢救与发展文化奖”。这两个机构,都是美国举足轻重的性学研究权威部门。刘达临访美期间,正是纽约性博物馆举办“三寸金莲的性”展览,刘达临担任特别顾问。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刘达临意味深长地说:“我做所地一切工作,不过是沿着金赛等前辈开创的道路前进,中国目前虽然改革、开放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在性文化研究访米拿阻力仍然存在。”

人们看到的是表面的荣誉和辉煌,看不到的是刘达临和他的同事为维持博物馆而付出的艰辛。70多岁的刘达临,为了事业在全世界奔波。在过去的三年,他为办博物馆花费了100多万。这些钱,一部分来自他的版税稿费,一部分来自在国内外一些地方办的短期展览。其中,在中国大陆展览20多次,在香港2次,在台湾地区4次。此外,柏林、墨尔本、横滨、阿姆斯特丹、纽约……都留下了刘达临和中国古代性文物的足迹。“我们就像大马戏团一样到处奔波,就是为了维持这个博物馆,”刘达临说,“我这个年纪和身体,要再苦撑三年,难!”刘达临的得力助手胡宏霞博士办有一个钢琴修配厂,也为博物馆提供了不少资金。不过,修配厂在去年非典期间因经营困难被卖掉,胡宏霞博士为此掉了一个月的眼泪。

刘达临教授著作等身,如《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华夏纵横性史》、《性与中国文化》等,有些作品已经被译成英、德、日、韩文在海外出版。他所编写的《中国情色文化史》和《中国性史图鉴》在读者都广受好评。
工作人员在同里新馆馆址进行最后的装修调试。




2003年10月,刘达临教授在上海武定路馆址留影。

编写图书,是为了打破性禁忌和性愚昧的坚冰,给国人一个健康的性文化观。因此,刘达临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最近,刘达临和胡宏霞博士出版了两本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和《画说SEX》。“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刘达临说。和以往的青少年性教育图书不同,刘达临和胡宏霞的这两本书,在“尺度”上显得比较“大胆”。刘达临说:“一些读本不敢写明的我都写明了,性交为什么不能写?这是性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孩子不懂什么是性交,那还叫什么性教育?再有,同性恋、避孕都得写,只不过要写得艺术。”这两本书,装帧十分精美,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对此,刘达临解释说,读本编得“不像读本”,才能得到孩子的喜爱。

理解和误解

刘达临操持性文化博物馆,有许多人不理解,也有许多人为他打气撑腰。不理解者中,曾经还有他的老伴和两个女儿;支持者中,有素昧平生、专门跑过来看展的八旬老者。

刘达临的妻子是上海医大儿科医院的医生。“有时她在医院的时候,她的同事会取笑她,你们家老刘又写文章了,她会为此感到难为情。”刘达临说。在刘达临的眼里,老伴还是比较保守,是那种关心家庭、想过安稳日子的贤惠女人。因此,刘达临把每月工资一分不少交给她,尽家庭责任;工作上赚的钱再全部用于工作上,自己欠的债自己来还。

刘达临说,他的两个女儿对博物馆无甚兴趣。刘达临刚开始办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跟小女儿说让她来帮忙。小女儿是个外企白领,每月七八千的工资,她就问刘达临:“爸爸,你能保证我每个月这么高的工资吗?”刘达临坦言,直到现在他也没法达到女儿的要求。刘达临的大女儿是个房地产开发商,倒是也提出过给刘达临援助,比如买套房子让他办馆。“不过我不接受,我觉得靠女儿女婿是可耻的,而且我不甘心,为什么不靠自己的事业开路,却要靠家庭关系呢?”刘达临“倔强”地说。

刘达临和家人最后达成一种“妥协”。“女儿们跟她们妈妈一个观点,觉得爸爸老不安分的,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好好待在家颐养天年,弄出这么个事情来做。也是直到这一两年,她们才稍稍理解了我一点,知道爸爸是拉也拉不回来了。”他说。

在武定路办馆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来看藏品。看完跑到刘达临的办公室,把自己的拐杖捐给他。刘达临仔细一看,这拐杖还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就这样,老者和刘达临交上了朋友。老者名叫吴士濂,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位老学者,年过八旬,可做年过古稀的刘达临的大哥哥。

吴士濂老先生和马寅初先生是忘年交,1948年一起参加过反内战大游行,最佩服的是马寅初先生的科学精神和为了科学不低头的硬气。吴士濂对刘达临说:“你现在做的事,其意义不亚于当年马寅初的《人口论》,甚至还要重要,因为你做的研究事关全人类的发展。我还要学习你的科学精神,因为你搞学术从调查研究入手。”

一天,吴士濂亲自跑过来,手里提着一副自写的对联。上联是“食色性也见精气神”,下联是“矛盾一乎求真善美”。老先生向记者解释道,中国人向来称“万恶淫为首”,这是国人心里的一个死结。而实际上,人生最基本的两件大事,一是饮食,另一就是男女,躲都躲不了。现在中央提“以人为本”,也是顺应着人的本性。至于下联,吴老先生说,这是为刘达临鼓劲打气。“人类社会发展总是有矛盾、有阻碍的。但矛盾总是一对的,有阻力就会有解决的方法。”他说。(完)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463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