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生物恐怖主义袭击:历史,现况及有关对策(3)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生物恐怖主义袭击:历史,现况及有关对策(3)   
dok_knife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生物恐怖主义袭击:历史,现况及有关对策(3) (568 reads)      时间: 2002-3-12 周二, 下午12:0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生物恐怖主义袭击:历史,现况及有关对策(3)



        力 刀



二、六种生物制剂及其所致疾病的表现和防治 (续)



3.鼠疫(Plaque)

 鼠疫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危害性仅次于天花

的烈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死率极高,曾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全球曾有三次

大流行:公元541年,第一次有记录的大流行,始发于埃及遍扫北非及整个欧亚

大陆,造成50-60%的人口死亡!第二次则发生于1346年,最初发源地医

学史家仍有争议,但波及范围自欧洲地中海、黑海和巴伦支海沿岸国家、英伦三岛、

北欧的挪威、瑞典、俄国、北非尼罗河沿岸、中东、蒙古、中国、印度等国,并呈波

浪式一轮又一轮反复巡回流行于所侵及区域。此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口至今无确

切数字,但史学家估计死亡率在30-50%,有近三分之一(2-3千万)的欧

洲人口死于鼠疫,尤以意大利中部、法国南部,斯堪地纳维亚等区域惨烈,死亡率

甚至高于50%!当时欧洲各国是人人谈鼠色变,历史上此次大流行被称为“黑死

病”(Black Death)或“大瘟疫(Great Pestilenc

e),其持续了130多年,对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都有巨大的

影响。意大利名著傅加丘的《十日谈》就是产生于其后,并借几个逃避大瘟疫躲到

乡下的青年男女讲故事以度日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欧洲及意大利社会场景。第三次

大流行则发生于1855年前后,其实此次流行可更早追索到1792年起始于中国云

南昆明及赵州(今)的地区性鼠疫流行,当时的惨景可由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着《天

愚集·鼠死行》一诗略见一斑:“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

路, 夜死人, 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而师道南本人不久也死于鼠疫病。当时流行的腺鼠疫经水陆贸易传播到广州及香港,

并由香港的海口贸易船只延及全球,包括美洲和澳洲,有32个国家深受其害,仅

中国和印度就有1千2百万人丧生!而在中国东北由于大量闯关东民众因中俄皮毛

贸易兴旺为致富而捕猎染有鼠疫病的旱獭导致严重的肺鼠疫流行,仅1910-19

11年间就有6万余人死于肺鼠疫,1920-21年间又有一次大规模肺鼠疫爆

发流行,近万余染病,100%病者死亡。但此次全球大流行对欧洲及澳洲的危害则因

其各国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关卡检疫隔离、限制旅游迁徙及交易而免遭巨大危害。此

后,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小规模流行仍不断发生,最近的一次如19

97年在马达加斯加一例腺鼠疫病人继发肺鼠疫并造成另外18肺鼠疫感染病例,其

中8例死亡。中国也存在少数自然疫源地,如青藏高原及东北与内蒙牧区等,前一段

时间,一位搞防疫的熟人告之前不久在海南某局部地区还曾发生鼠疫小规模流行。





 正因为鼠疫可大范围流行和极高致死率,所以被选用作生物战的主要制剂,如前

述一次大战德国用过鼠疫杆菌进行细菌战,二战时日本在中国进行包括鼠疫在内的

细菌战,1995年麻 原 为 首 的 奥 姆 邪 教 在 日 本 东 京 地 铁 进 行 的 沙

林 毒 气 袭 击 中,也同时播撒了包括鼠疫和炭疽芽孢在内的生物制剂。冷战期

间美苏两国也都曾耗资研制气溶胶直接播撒鼠疫杆菌免去跳蚤作为携带传染媒介以期

达到更有效和短期大范围杀伤效果的技术并获得细菌战武器的实用化:鼠疫杆菌可

在气溶胶微粒里保持活力和传染性达一小时以上,传播远达10公里。1970年,

WHO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及计算机分析结果显示在一个5百万

人口的城市如果在适当气候条件下,用气溶胶播撒50公斤的鼠疫杆菌,可导致约

15万人患肺鼠疫,其中3万6千人将死亡(24%)。其带来的杀伤性灾难不亚

于小型原子核弹的袭击。由于自1970年美国终止了进攻性生物武器研制计划,目

前连对此病进行研究的项目经费以及相应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很少,而俄国以及伊拉

克却仍在大量生产鼠疫杆菌及将其武器化。美国政府、军方及医学科学界都对这种

不平衡的潜在威胁担忧。



 鼠疫杆菌由著名的细菌学之父巴斯德的学生、法国细菌学家Alexander

 Yersin于20世纪初东南亚鼠疫大流行时在香港、马来西亚深入考察研究

期间发现并培养分离出来的,故以其姓来定名菌株。其为革兰氏阴性卵圆形粗短厌

氧杆菌,产生的具外毒素性质的毒素据有极强的引发血管淋巴管炎症、坏死、出血

毒性,而内毒素可引起血循环系统衰竭。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为黄鼠属、旱獭属、地

松鼠等动物。其所携带的寄生节肢动物主要为跳蚤,当其吸入含菌血后,鼠疫杆菌在

跳蚤前胃部大量繁殖而形成血栓;当跳蚤再叮咬人时,吸入血液遇阻返流回人体血

管,鼠疫杆菌随之进入人体。鼠疫也可借带菌痰液、鼻涕、咳嗽飞沫、含菌气溶胶

或尘土、脓液及进食未煮熟感染病菌的动物肉类等而传染发病。



 鼠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毒血症,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肺炎等。临床通常

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腺鼠疫、败血型鼠疫和肺鼠疫。而其他如皮肤型、脑膜炎型、

眼型咽喉和肠鼠疫等均极少见。鼠疫的感染潜伏期为3-5天,病愈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



(1)腺鼠疫:病菌侵入人体后可偶在局部形成脓包,但大多经淋巴关引流到局部

淋巴结如颈、腋窝、腹股沟处引起严重炎症反应:表现为淋巴结肿大(1-10厘

米)坚硬伴剧痛,病人可因此被迫限制处于某种特殊体位,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化

脓溃破,如不治疗60%以上病人于10天内死亡,如病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则

可于2-3天内引起致死性败血症;



(2)肺鼠疫:起病急骤,有剧烈胸痛、咳嗽、咳血性泡沫痰、呼吸极度困难但肺

部体征不显著,皮肤迅速发绀扩展,可于2-3天内因呼吸心力衰竭而死亡,又因

病人肺内含大量病菌,可随咳嗽飞沫和痰液经空气传播引起广泛流行,故有恶名

“黑死病”之称;



(3)败血型鼠疫:可为原发或继发于腺鼠疫,而前者并且及为凶险,常于2-3

天内因休克、心力衰竭死亡。除轻症患者,各型鼠疫均有严重毒血症状:高热、颜

面及眼结膜显著充血、剧烈头痛、惊慌谵妄、甚至昏迷、肝脾肿大、各处出血等。

鼠疫的诊断在流行期间并不困难,但对散发或生物战早期发生的病例则并非易事,

这也对大规模流行与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首例病例的确诊必须有细菌学依据

包括:病人淋巴结穿刺、痰、血液、脓液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培养,特异

性嗜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



 鼠疫的防治:对于疫区和可疑病人进行隔离,接触者及曾接受鼠疫疫苗者要隔离

观察9-12天。死亡的动物和病人尸体立即焚毁。疫区附近人群接受疫苗接种,

中国目前采用EV无毒乾燥活疫苗皮肤或气溶胶接种。每年一次。接种10-15

天产生免疫力。美国曾采福尔吗林处理的死鼠疫杆菌疫苗,其对腺鼠疫有一定预防

效果,但对肺鼠疫无任何效果,而且此疫苗现已停止生产,现存疫苗也仅限于从事

有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军队防生物战人员使用。新型预防肺鼠疫疫苗正在研制中。用

药物预防鼠疫:四环素(美国已多用DOXYCYCLINE取代四环素)或磺铵

类(SD)2克/每日口服,或链霉素1克/每日肌肉注射,连用5-7天。临床

治疗以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最为有效,应争取早期足量注射给药,退热后应继续用药

4-5天。对轻症病人可用大剂量四环素(DOXYCYCLINE)或SD/T

MP(或SMZ/TMP)口服(注:美国FDA并未认可磺铵及TMP用于治疗

鼠疫)。严重毒血症者可在抗生素保护下短期应用皮质激素。对皮肤或淋巴结感染,

可用新霉素外敷,已软化积脓者,可在应用足量抗生素24小时以上手术切开引流

排脓。脑膜炎型鼠疫可考虑用氯霉素。考虑到恐怖分子可能培养制备并应用耐药菌

株,在1997年马达加斯加的鼠疫流行中也确实分离出耐药菌株,除上述药物外,必

要时可考虑使用新一代强力广谱抗菌素CIPRO。抗鼠疫血清现已少用。总之,

早期诊断、严密隔离患者和及早应用足量抗菌素是防止鼠疫大规模传染流行的根本。





华夏文摘快递 01/29/2002





生物恐怖主义袭击: 历 史、 现 况 及 有 关 对 策 (4)



二、六种生物制剂及其所致疾病的表现和防治 (续-3)



4. 肉毒杆菌毒素(Botalinum Toxins)

世界上什么东西毒性最剧烈?在一般民众印象里大概会列出砒霜、眼镜王蛇、

金环蛇或五步蛇毒、以及在电影里常见的间谍特务藏在领口供被俘时自杀用的咬

一口就死的氰化钾之类毒物。其实不然!现今所知最毒的物质是由一种医学微生

物学称之梭状芽孢肉毒杆菌的细菌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神经毒素,就是肉毒杆菌

毒素。其比氰化钾毒性强1万倍!比化学战神经毒气VX制剂毒1万5 千倍,比沙林

毒气毒10万倍。肉毒(BOTULISM)这个英文名词来源于拉丁文BOTULUS意为腊肠。

这是因为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德国南方的一些医生观察到一种不寻常的但常常是

致死性的疾病,其发生多见于食用腌制的肉肠之后。当地医务官员Kerner曾搜集

了这些病例汇编成册上报,并称其为“Kerner”氏病。19世纪在俄国也有报告因

食用腌鱼而发生类似疾病。直到1896年,德国细菌学家von Ermengem(其尊师为发

现结核杆菌的著名的细菌学之父,Robert Koch)在一次比利时小村庄里音乐家会

餐集体中毒的案例调查过程中,分离确定病因是厌氧菌产生的神经毒素所致。



肉毒杆菌象炭疽杆菌一样也是在自然界土壤或海洋沉积物里以芽孢状态生存,

并具有鞭毛。是严格的厌氧性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芽孢耐热性极强,在开水中

仍可存活5-22小时。在缺氧或无氧状态下如在加工消毒不良的罐装肉类、海鲜及

素菜食品罐头里,严重污染不清洁伤口里大量繁殖增生时可产生肉毒杆菌毒素。

因此肉毒毒素中毒多为经食物传播,少数为外伤感染所致。目前,发现并分离出

7个亚型肉毒杆菌毒素,以字母A至G分别标号以区别,其中A、B、E、和F四种对

人有致病性,而C和D型则仅对鸟和牲畜等有毒性作用。说其为最毒物质,有多厉

害呢?具体和形象点讲,一克纯化的肉毒蛋白晶体可足以杀死一百万以上的人口!



根据用灵长目动物实验结果推算,用A型肉毒素静脉注射使一70公斤体重人致死剂

量为0.09~0.15微克,肌肉注射或吸入致死剂量为0.7~0.9微克而口服致死剂量



则为70微克。以8公斤浓缩肉毒在理想气候条件下以气溶胶播撒于100平方公里,可



杀死50%以上的无防护人员。正因为其如此剧毒,而且肉毒杆菌极易从土壤里分离

培养,生物战专家对其钟爱有加。30年代从属日本陆军的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就用

中国人做肉毒活体试验研究并大量生产了肉毒素。美苏两国于冷战时期也都竞相

研究生产发展肉毒素为制剂的生物弹头和投掷播撒装置。日本奥姆邪教于1990至

1995年间曾不下三次分别在东京市中心和美驻日军事基地投放包括肉毒素在内的

生物战攻击装置,幸亏由于装置设计及其他原因使得几次生物袭击流产,未造成

严重伤亡。警方后来在其总部也搜查发现培养的 肉毒杆菌及储存的肉毒毒素溶液。



目前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俄国、北朝鲜、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仍在生产并储

存有大量肉毒素生物战制剂。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证实

仅伊拉克就拥有1万9千升浓缩肉毒制剂,并已装填达100枚可立即应用的400磅弹头。



此处请注意伊拉克在其所拥有的生物战制剂中选择了肉毒来最大量地武器化,其

当时已拥有肉毒素的数量从理论上讲足够以消灭全人类三次而又余!



肉毒素中毒发病的机理简单些讲,就是毒素经口入肠道或经伤口最终进入血液

循环到达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核、肌肉神经连接处及自主神经末梢,

抑制了一种叫作乙咸胆硷的神经传导递质的释放,使肌肉失去神经控制不能收缩

而出现全身性软瘫,最终死于呼吸麻痹、心力衰竭。本病潜伏期为2-36小时,也

可长达8-10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危重,死亡率也越高。绝大多患者起病急骤,



表现症状有头昏、全身软弱、迅速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面肌及舌肌麻痹、关节反射消失、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部绞

痛、呼吸困难。重症者常可并发吸入性肺炎和心力衰竭、以及呼吸中枢麻痹而于

2-3天内死亡。病死率曾高达40-60%。目前,美国的肉毒病例死亡率已降至6%。



诊断和预防:有近期进食可疑罐头瓶装肉类食品史,临床有上述特殊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则应考虑此病,应立即对可疑食品做厌氧杆菌培养和动物毒力试验。对

可疑病人要进行血液、胃内容物、及粪便的肉毒素检验分析。预防在于加强饮食

卫生监督和管理,尤其罐装腌腊肉类海产品食物的加工制作和保存,以及饮用水

源的保护。目前,虽有肉毒类毒素疫苗,但仅限于军队及有关从事肉毒杆菌研究

人员接种。由于进行生物战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是气溶胶播撒,这对于大面积密集

平民的有效防护确实是一大难题和挑战。另外,一旦出现生物战肉毒气溶胶攻击,

有限的人工呼吸辅助器及有经验医护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于大量受害病人,也构

成严重危机。



治疗:多价血清(肉毒杆菌A、B、及E型)是治疗肉毒中毒的特效疗法,要及早、

足量给予。剂量一次5-10万单位(中国)或5500-8500国际单位(美国)。有呼吸困难甚

至呼吸肌肉麻痹者,应及早给氧、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同时给予抗菌素防

治感染。特别要提及的是,病人卧床应保持头部较脚部高20-25度角度的体位有助

于病人呼吸功能维持,尤其较轻症未做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者。



3/12/0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209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