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王怡文章中的“象棋围棋”比喻看其政论在关键地方的不严谨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王怡文章中的“象棋围棋”比喻看其政论在关键地方的不严谨   
安魂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787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从王怡文章中的“象棋围棋”比喻看其政论在关键地方的不严谨 (902 reads)      时间: 2002-2-18 周一, 上午12:34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请仔细读一下这段王怡文章中的摘录,这段评论比较好地浓缩了王怡对革命(象棋)的偏见和对改良(围棋)的偏好,而且这样的比喻一般比较容易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特拿出来指出其逻辑上的荒谬之处----



“其实围棋与象棋相比较,殊有不同。围棋对于路径之依赖更胜于象棋。像逍遥子摆出的这副珍珑,二百余子,越到残局越是复杂。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都在棋盘上,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而象棋之残局就不然,越到后面越简单,以往的灰飞烟灭都成历史,并不会对眼下的对战构成现实意义上的制约。换句话说,如果你下的是第三十步棋,你压根就不用考虑第十一步棋是什么,只要有足够的棋力,换个人上来,你大可把每一步棋当作一个新的起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者都应该是喜欢下象棋的。”



----王怡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不错,至少我安魂曲这个“革命(爱好)者”就是不大喜欢围棋,只喜欢象棋的,而且喜欢的是西洋的国际象棋(相对水平估计比王怡的围棋相对水平高些)



当然俺喜欢国际象棋,不那么喜欢围棋倒是同革命不革命无关,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围棋下的时间太长,耗的精力数倍于象棋,不适应现代社会(翻译成政治语言就是变革太慢);



二是围棋这东西在北美没有市场(翻译成政治语言就是太具备“中国国情”);



三是围棋(包括中国象棋)理论水平大大低于国际象棋,太过依赖于计算和经验(翻译成政治语言就是“摸石头过河”)----而老安我就天生不喜欢“不求甚解”,过于强调“道”的那类东东(王怡好像也看出并讨厌中国文化中“专制之道”这类“道”),倒是愿意从西方人慎密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中吸取营养,弥补中国文化中不足的部分。



还是回到王怡的“棋论”上来-----王怡上面那一段讲了很多,虽然没有正面比较围棋和象棋孰优孰劣,但自家的倾向却很明显,让不明就理的读者读了,会真以为下象棋可以不顾历史的制约,只顾眼前利益,而下围棋则必须瞻前顾后,总揽全局,方方面面都照顾到。。。这样两相一比较,围棋当然要比象棋更“全面”,更“优秀”,而围棋据说代表的改良自然也就比象棋代表的“革命”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尤其是大局观了。



这样的比喻,这样的分析真的是很能打动人,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西方逻辑思维熏陶的中国人---这种借物喻事的手法,恰恰也是几千年来孔子以下中国“理论家”们最擅长的。



可惜,王怡先生的上述“围棋和象棋”比喻从严谨的逻辑思维角度看根本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哪怕连一点起码的基础都没有,这样的“政论”,按今天科学界公认的标准来看,不要说是真理,甚至连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诡辩都算不上。



---请看:“围棋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都在棋盘上,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



请问:莫非象棋就不是这样“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都在棋盘上,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了么?!难道某盘象棋的某个残局就不是靠“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一步步演化出来的,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当然,王怡先生可能辩解说围棋的棋子还在盘上,越下越多,而象棋棋子则越下越少,“越下越简单”,问题是简单也好,复杂也好,只要还是棋类,你就不能不承认,他们都是“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所造成的局势演化结果不是?何况围棋也有“越下越简单”的时候,比如对杀结束,形势立判;而象棋也有“越下越复杂”的情况,比如双方对攻,千钧一发。。甚至就连围棋“棋子越下越多”也不是绝对的---王怡先生讲的“珍垅棋局”,不是要自动弃去一大块白棋的么?既然如此,你说这棋子还是“越下越少”么?!是不是因为这些白棋被通通提光,“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都在棋盘上,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这种说法就如同象棋中那样“不成立”了呢?!



---再请看:“换句话说,如果你下的是第三十步棋,你压根就不用考虑第十一步棋是什么,只要有足够的棋力,换个人上来,你大可把每一步棋当作一个新的起点。”



请问:王怡先生究竟下过多少象棋,又下过多少围棋?!----莫非下象棋就不必在意当时的盘面,也就是“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的那些分布在棋盘各处的双方棋子了么?又或者下围棋就会在下第三十步棋时,不从当时的盘面分析计算今后的变化,而偏要回过头去,把自己的第11步棋再重新计算一遍么?!



其实,假如“有足够的棋力”,不光象棋,你给我任何一盘围棋中残局,我照样可以计算出最佳着法,全不用顾忌以前的棋步,也就是王怡先生说的“换个人上来,你大可把每一步棋当作一个新的起点”!

王怡先生自己举出的那个“珍垅棋局”的例子难道不就是“如果你下的是第三十步棋,你压根就不用考虑第十一步棋是什么”这样的么?



当然王怡先生可以辩解说:“珍垅棋局”的例子中,棋手必须全盘考虑盘面上已有的棋子。。。云云,问题是这同象棋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棋类的思维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下第三十步棋时回头考虑第十一步棋”的情况在棋类比赛中倒不是没有,但决非必要,一般情况下更很少使用,只是一种在正常分析仍然困惑时的辅助分析手段罢了,而且只能用于局势判断,不能用于计算今后棋步本身。----这种技巧在围棋中叫"手割”,在国际象棋中甚至更为常见---通俗点讲就是可以把下过的棋步过程重新回想一遍,看看根据棋艺理论,自己和对方在走子过程中是否均遵循了正确的原理?假如对方没有的话而己方步步正确的话,那么目前盘面的局势就没有道理反对己方不利(我前两天赢高手一盘棋就是靠这个坚定对某盘面的信心并终于找到唯一的妙招)---另外这样也可以找出对方局面中的错误,并重新分析对方走子顺序背后的用意(这一分析其实高手应当在走子过程中就已经完成,只有分析不足,错误而对当前盘面又缺乏信心时才需要重新回头分析对方用意)---不管怎样,这种下棋时对过去棋步的检讨分析技巧,围棋中有,象棋中似乎更为常见,大概不能对王怡先生的错误立论起什么支持作用。



---说来说去,围棋同象棋既然都属于棋类,在思维方式上还是有很多基本的共同点的,所谓“以往的几乎每一步棋都在棋盘上,对眼下的取舍构成了现实的制衡和诱惑”或者“只要有足够的棋力,换个人上来,你大可把每一步棋当作一个新的起点”这两点更几乎是所有棋类运动的设计基础!而王怡先生主观想象的那种“可以不管以前的形势,每一步都可以重新开始”的“革命象棋”怕是连上帝都设计不出来。----不管围棋象棋,你在下每一步棋时,都必需立足(不用说,这当然是依靠以前棋步演化出来的)于当前局势,精心计算今后每一步的变化,并对今后的棋局演变拥有正确的形式判断,也就是“大局观”。顺便说一句,象棋的“大局观”绝不比围棋为少,象卡斯帕罗夫那样的世界级高手,往往在准备开局时已经分析好了这样的棋局可能将导致什么样的有利或不利残局形势?!或者将导致某种虽然计算不出杀着,但理论上说已经一方明显占优的局面---假如没有“大局观”,走棋全靠机械化计算的话,你就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可以同计算速度快数万倍的超级计算机一争高下这种现象。事实上,就连围棋的“分投”这类立足大局开辟新战场的动作在象棋中也很常见,有时你看高手在激战正酣时居然“浪费”一步棋动一步王或者动一个另一翼的兵,直到硝烟散尽,才发现王和兵都处在最佳的残局位置。。。这些都是“大局观”的具体表现,围棋有,象棋也同样不少,不然就不是棋了



我上面讲了这么多棋类常识,其目的就是指出:王怡先生通过“围棋象棋论”来褒改良(围棋),贬革命(象棋),其立论是否暂且不谈,至少其论据和论证过程本身都是错误百出,强词夺理,极不严谨的。前一段黄叶先生指出的好:作为一个政论文章,不管你的论点多么华丽,多么“看上去很美”,只要你的论证过程,尤其是论据站不住脚,你的全部政论就丧失了起码的逻辑性,科学性,只能当作“屁用都不顶,等于零”来看待。



其实对王怡的“象棋围棋”论,一句话就驳倒了:西方“革命家”懂围棋否?下象棋否?!其思维方式又是国际象棋式还是围棋式的呢?怎么人家“革命”也好,“改良”也好,都能取得成功,而津津乐道于围棋的“珍垅”和“大局观”之中国人,却至今总是画虎类犬,还在专制的深渊里打滚?!甚至连“珍垅围棋”的发明人金庸“大侠”本人,最终也堕落成为高喊要限制新闻自由,让新闻记者“一切听指挥”之文人中的败类,专制者的帮凶?!



可惜中国文人倒是很习惯这种通篇用“精彩”比喻,却极不注意起码逻辑严谨的“论语”式传统中国政论风格----王怡,芦笛(这回写对了)的文章都很叫座,但都是相当“中国式”的,妙是很妙,但按严格政论文的角度来要求却经不起什么推敲。有趣的是,这些思维习惯和政论风格都很“中国式”的“自由派人士”,倒都不约而同地痛恨革命,吹捧改良的“万能”起来----这种现象倒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也许,中国人正是因为不能及早超越东方式的“围棋”“武侠”“论语”那类不求甚解,模棱两可式东方思维,才总是跳不出专制下期盼主人良心发现的怪圈。



观王怡此人,对围棋金庸之中的所谓“道”或“大局观”什么的如此着迷,就如同鲁迅先生所云,读中国书太多,中传统文化流毒太深,虽有自由之心,奈难脱“儒”之心态---保皇的康有为,附逆的周作人,出相入仕的胡适,堕落的金庸(其实金庸算个屁,把他排在这里我都很不情愿)。。。都大抵是这条道上的人物。从这些人的传统思维中去寻找“救国方略”,方便是方便(因为特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但却只能如同缘木求鱼一样荒唐可笑。























作者:安魂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魂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0841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