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预言:中国将出兵阿富汗 |
 |
国情研究室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预言:中国将出兵阿富汗
导火线:土尔其出兵阿富汗,加入美国的战争。土尔其出兵阿富汗明是打击恐怖主义 ,实际是繁突厥主义的一次势力扩张,实现其从亚德里亚海到中国长城的利益扩张迈出第一步。严重威胁中国的战略利益。因此,中国为截止土尔其势力的扩张,将出兵阿富汗。
直接原因:打击新疆分离分子的大本营,拉登及塔利班。扩大中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扶植一个类似巴基斯坦的倾华政权。
间接原因:形成对印度的威慑:换取美国的一些利益:形成对土尔其的威慑:为中国20 多年来提供一个实战练兵机会。
中国从对印度获得的高原山地战经验,加上中国是游击战的鼻祖,将使中国的战斗远比没有漂亮,间接向美国炫耀实力。
也许你觉得不可能,就象70年代出兵越南前一样,说提出出兵越南,没有人会相信。
看看历史,你就会相信:
帝国之反击
和亲与休养生息政策似乎给了匈奴人一个明显的印象,即这个帝国软弱可欺,就象臣服他们的各种民族一样,他们闹得越凶,南边就会送来更多的女人和资财。记
河西战役是反击匈奴八年来对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役,在前121年春夏间 武帝命霍去病率汉军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霍采取长驱直入突袭的战法,短短一周内连破匈奴五部。接着翻越焉支山(甘肃山丹大黄山)千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匈奴损伤九千余人,至此,汉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帝国与西域交通线路,通过结盟或胁迫使西域各国形成对匈奴的战略牵制。点击图片可放大
得当初读细柳营一文时,因慰问视察军队的皇帝车队被挡在细柳营辕门之外而佩服周亚夫将军治军之严格,同时为这位将军胆敢对皇帝如此怠慢无礼感到吃惊,然而更想不到是周将军却获得了文皇帝的极口称赞。违了君臣礼义却不被追究反受称许,这一情节在历史上是少之又少的,更何况这是个领有军队而担负着首都警卫的高级军官。只有将情节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上,我们才能看清这其中的真实,其时为公元前158年,匈奴在河南地(河套)发起了挑畔,前线(上郡一带)最近首都的时候也不过三四百公里,这段距离只是匈奴骑兵的一天多路程,一路烽烟相望,京畿一带已划为战区加强戒严以提防意外之变。而细柳、棘门和灞上就是部署在长安外围西、北、东三面的防区,战争气氛相当紧张,防止敌人伪装偷袭而验证口令严格门禁已为正常,故另两个防区司令官因警惕性低而受到“儿戏”的批评,而周亚夫未被文帝猜忌反受称赞,这是在平时不可想象的。同是这位将军,因为让临终时的景帝觉得他对即将继位的皇太子刘彻不恭敬,而被逮捕治死,这已是几十年后的事了。这份记录从侧面反映了和亲政策不成功,匈奴对汉地的抢掠已发展成了匈奴贵族组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河西战役同时,李广在河西战场1500公里外的右北平出击,成功地牵制了匈奴左贤王部。图中边界为现代中蒙边界
第六个皇帝刘彻继位的时候,帝国已有了七十年休养生息经营,中央对国家控制力之强和物资丰富是前所未有的,祖父辈的英明给这位年轻的皇帝开拓疆土和反击匈奴创造了政治与物质条件。刘彻故去后,继承人给他上的庙号为“武皇帝”,意为武功显赫的皇帝,倒也十分贴切。武帝在位五十四,是中国历史上战绩突出且享国至久的皇帝,他保有这一记录直到十八世纪时为康熙皇帝刷新,其间长达二千年。他一生致力于四方,向西南夷推进,在云贵高原设置了行政机构。在南方,消灭了自他曾祖父汉高帝建国以来就割据岭南的南越国,在海南岛上也设置了正式的行政区域,恢复了设在越南北部了郡县,边界南推到北纬13度。在东面,帝国的统治延展到了朝鲜半岛上,但他最为关注的是对匈奴的反击战,他断断续续地将这场战争进行了四十八年之久。穷兵黩武而奠定中国基本版图和确立儒家学说而罢百家都是刘彻留给后人的。后世对他评价可谓毁誉参半,即使2200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黄仁宇还是说“仍要在长期的历史上评判”。
公元前133年,经过御前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刘彻决定采取强硬的政策,并批准了在马邑伏击匈奴主力的计划。其后马邑之谋由于匈奴单于的机警而落空,但这事件标志着汉帝国对匈奴的政策已是180度大转变,开始主动寻找战机给匈奴尽可能的打击,揭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庞大的帝国虽然行动缓慢,一旦运动起来就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漠北战役。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集中精锐骑兵10万,组成两个大的军团,分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行动。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共歼匈奴9万余人。
前128年秋,匈奴进入辽西、渔阳、雁门郡。汉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郡,李息出兵代郡,是役匈奴以死伤数千名终。
前127年“河南之战”,匈奴进犯汉之上谷郡、渔阳郡。卫青率汉军从云中出兵,李息从代都出兵,西至陇西,大败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于河南(今内蒙河套一带),俘虏匈奴数千人,掠获牛羊一百余万的战利,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郡,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塞堡。
前124年,匈奴大规模进军朔方、定襄、雁门、代郡、上谷。卫青率领十余万汉军出塞七百里反击,是役匈奴阵亡一万五千余。之后,匈奴退到漠北。
前121年的河西之役和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双方决定性的战役。河西战役实现了汉帝国对匈奴实行战略牵制的目的,使匈奴后院起火。漠北战役中,汉军分两路北进大漠1000公里,战略目的明确,志在消灭匈奴。是役匈奴丧失了几乎全部军力,北匈奴开始了影响欧洲历史的西迁,但帝国的目标未能实现,而且为这些战事元气大伤。
古战场已掩埋在历史的风沙中,只是今日戈壁雪月霜天之下,曾有数十万冷兵器时代的军人不敢爱惜生命碟血鏖战,又及有见诸史实之酷烈军法,以至引起双方高级将领的叛逃事件,兵胜之日爵禄荣进,是为国家的英雄,败军之时祸及父母儿女无辜三族,除了敌国之外竟无处容身。如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李氏祖孙皆为帝国拼杀于疆场,而其本人即以五千步卒抗拒匈奴十万骑达一月之久,粮绝不继后被俘,一家老小随即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即使他苍老的母亲也不得幸免。又有贰师将军李广利,本人即刘彻亲戚,征西域夺得大宛国汗血宝马(此马种至今为土库曼斯坦国宝,1986年“巴黎凯旋门杯”赛时一冠军马身价高达五千万美元!),因在一战役中败北,竟不敢回国丢下军队逃入匈奴。又如在公元前133年曾力主北伐而具体组织策划马邑事件的王恢,亦因马邑事件落空命丧牢狱。可见战事的残烈已超出了今人的想像,只因双方进行的都是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不严刑重赏则无法维持当日的组织动员,而非刘彻性格刻薄寡恩,他本身就承受了最大的压力。
汉代的征伐无非是一个开始,此后有突厥、鲜卑、蒙古等十多个游牧民族先后雄据大漠与农耕区的汉民族对峙,两个不同的文明还要在二千年内苦苦纠缠,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构成了亚洲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如何审视和叙述这样的历史必须慎之又慎,客观和公正往往不自觉受制于民族立场,时至今日,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仍然纠缠在一起构成了时事热点,狭隘的民族主义(包括大民族沙文主义)仍然在世界各地挑起流血事件,偏狭而豪迈的民族英雄主义仍然在报纸和互联网上流转。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了人们在获取财富过程时间不一致和方式差异,就是所有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突厥汗国和6、7世纪的中东亚政治态势
在六世纪中期以前,蒙古草原和广大的中亚草原上,仍分散存在着许多部落、部族国家和城廓国家,各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没有经济上的联系。这种情况,是突厥汗国立国之后不久分裂的主要原因。但在突厥汗国成立 之后,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城郭国家、蒙古草原统一了起来,并创造了文字——突厥文——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强大的匈奴和柔然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这个突厥语系(也称阿尔泰语系)横贯整个亚洲,覆盖了从东北亚——蒙古大草原——中亚腹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这包括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和整个新疆地区。
汗国的缔造者阿史那土门原是突厥部落的酋长(土门,Tümän,万人长之意),他的部族经常为柔然汗国提供铁器制品。546年,高车国残余欲击柔然,被阿史那土门率众打败,土门自恃有功于柔然,向柔然求婚。柔然主阿那环怒言辱骂土门:“尔乃我锻奴,何敢发是言耶?”(见我国《周书》50卷,突厥传)土门便转向西魏政权(鲜卑血统)求婚,西魏把长乐公主嫁给了他,从此,突厥部落便开始对柔然的战争,并于552年颠复了柔然汗国。
阿那环自杀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Il qagan,盟主或国王之意)。553年,伊利可汗死,两儿科罗、燕都相继立,其中燕都号木杆可汗,“勇而多智,遂击茹茹(柔然)灭之”(指灭柔然残余),“又西破囐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周书·突厥
传》和《隋书·突厥传》)。他的工作主要是征服了金山以东蒙古草原诸族。而他们的叔叔,莫贺咄叶护(叶护为突厥高爵),即在突厥汗国分裂后被尊为室密点可汗(瑟帝米可汗,Istämi qagan)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则开拓了西域和中亚。这样,突厥汗国的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西海即里海,沙漠疑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或中亚沙漠,北海指贝加尔湖,因此沙漠也可能指漠南戈壁)。汗国的牙庭设在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于都斤山(Ütükän)。
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二汗国,西突厥汗国为牙庭设在应娑,其址约在焉耆西北300公里。可汗是室密点可汗的子孙;东突厥汗国牙庭为原汗国牙庭,可汗则为创立者伊利可汗的子孙。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突厥人就建立了一个疆域超过1万华里的国家。这是现在的讲突厥语的人颇自豪的一段历史。由于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这个汗国在整个亚洲和东南欧洲的政治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在室密点可汗管辖西域时就离间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关系,并怂恿他们战争,结果,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在571年起进行20多年的战争。而在东亚,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或出兵北齐谋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隋帝国581年统一后,对突厥汗国采取分化离间兼以军事进攻等政策。583年,隋分军八路反攻突厥。突厥本是一个靠军事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部落之间、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强弱参差不齐,矛盾在铁腕政策下被压抑下来,随着对隋的军事行动的失利及隋的分化离间政策成功,突厥汗国最终分裂了(583年)。此后,东西突厥的相继复兴,也没能恢复西到里海,东至小兴安岭的广阔疆土。
599年,东突厥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其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隋政府并迁其属于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内乱中流亡中国 青海,不知所终,至此,名震中亚、东罗马各国的西突厥也走向分解。
但是,政治势力的影响总是此消彼长,隋末年,炀帝治国穷兵黩武,东西两突厥便有东山再起之势。特别是东突厥,其始毕可汗竟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围在雁门,幸得可贺敦(可汗妻的称号)义城公主(隋帝室女)说好话,得归。史称雁门事变。此后到唐统一,(东)突厥一直是北踞蒙古草原的强势军事集团。以致隋末乱世时的军阀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李渊,这帮人为夺取中央政权都先后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求其军事援助。并且有人打着其名号招摇。
唐统一后,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便着手解决突厥,派李靖与张公谨领军北击。历二年(在630年),东突厥再次衰亡,直至679年的五十年间,沦为唐帝国的属国。
西突厥在603年分解后,在611年由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乘中华大乱而组合起来,占有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太宗高宗父子二帝悉心经理西域。唐军在659年斩真珠叶护于双河(新疆博乐),西突厥灭亡。
突厥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辽阔的中亚地区,阿史那土门的后裔们如阿史那献将军、阿史那昕将军及著名的阿史那社尔将军和其他军人一样,为保护中亚商道的安全,为保卫边疆人民的平静生活而驰骋在战场,他们都是那雄伟的中亚高原上的中国老兵。阿史那社尔和李世民的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君臣情谊,太宗逝世后,将军竟自殉以“卫陵寝”。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我们相当关注的,而且几乎都是聚焦在战争与融合上。
但有一个问题,我认为是还一直没有得到透彻答案的问题:
即,在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交往方式有战争、和平、融合等方式,这些表现形式是外在的,那么其深藏的动机是什么?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