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上帝接走了一个好人---转贴一些英业达温世仁、黄羊川的故事以兹纪念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上帝接走了一个好人---转贴一些英业达温世仁、黄羊川的故事以兹纪念
BJ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2529
经验值: 0
标题:
上帝接走了一个好人---转贴一些英业达温世仁、黄羊川的故事以兹纪念
(1548 reads)
时间:
2003-12-08 周一, 下午6:27
作者:
BJ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这世界起起落落
每天都有人来来去去
但上帝接走了一个好人
----一个企业家也是有良心的社会人
他的离去是我们的损失
我很少关心经济对于赚钱我的兴趣向来不是很高
钱够用就好了
但有人赚够了钱进而能想到别人
所以英业达温世仁离去让我很伤感
转贴一些英业达温世仁、黄羊川的故事
以兹纪念
==============================
2003.12.08 中国时报
55载人生舞台 温世仁演出精彩
林玲妃/特稿
「身为基督徒,我相信生命是出现在舞台的那一刻,死亡与黑暗则是在生命背后衬托光彩的布景,每个人在生命舞台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尽力把这个角色做好,就是最精彩的演出。」
这是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在个人网站上,描述自己的一段话。而他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了这个「精彩演出」的人生哲学:二十四岁时当上三爱电子厂长,二十五岁出任金宝公司总经理,二十六岁因为职务关系,已去过四十三个国家。五十岁时,成立明日工作室,并努力写书。五十二岁后,努力推动大陆的西部大开发工作,成立千乡万才公司,梦想是希望复制成功的模式,协助八亿农民脱离贫困。
这么努力生活的结果,是他一年当中有高达三百天以上不在家里,不是在旅馆,就是在飞机上过夜,偶尔才有时间回到家人居住的马来西亚小住一段日子。他甚至说自己:「我是没有家的」,而计算机就是他的「办公室」,不过他自己却怡然自得,认为有没有根并非多么重要。
一九四八年在农村出生的温世仁,由于父亲早逝,因此身为大哥的他,是家中有「仁、义、礼、智」四兄弟的支柱。他学生时代表现就十分优秀,念到台大电机系、电机所毕业,当年与同班同学、也是目前广达董事长林百里一起睡上下铺,共同为电子公司奉献。不到卅岁,他就达到一般人眼中的成功高峰,但温世仁从未志得意满,反而一直追求人生的成长。在五十岁后,他决定不再作生意人,而转向至文化、公益事务:写书、演讲、帮助穷人、观察趋势就是他的生活重心。
大陆的西部大开发工作,就是温世仁近年的关心焦点。在英业达同事的带领下,温世仁在二○○○年时到大陆最贫穷村落之一的甘肃武威市古浪县的黄羊川乡拜访,他形容自己看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时,是「眼泪都要掉下来」,也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此后,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考察大西部,走了十二个省份,希望找出最好的办法,协助这些农民脱离贫困。他在二○○二年时成立千乡万才公司,希望以五千万美元资金,协助大陆一千个乡网络化、电子商务化,并雇用许多软件人才在这些乡村工作。他认为,年轻人一味出外工作,农民生活不会改善,而且光捐钱也不是办法,唯有把富人带来当地消费,穷人才有脱离贫穷的一天。所以在黄羊川,千乡万才公司不但协助当地网络化,还投资五百万美元盖有一五○个房间的五星级会议中心,并决定在当地设软件公司。也由于对西部开发如此执着,温世仁在大陆西部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温世仁对生命很认真,但生活上却很随和,甚至相当幽默。身形微胖、下午三点后不进食的他,最特殊的饮食习惯就是爱喝健怡可口可乐,在他个人网站的温氏名言中有一句就是「健怡可口可乐↓世界上最好喝、又不会让人发胖的饮料」,由于常把健怡当开水喝,他还被形容是台湾第二大的健怡进口商。
随着台湾信息产业起飞的温世仁,虽然身价不低,但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幸运的不是财富,而是累积了很多生命的历练。而「因为这些历练所充实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资产」。现年才五十五岁的他,生命消逝的时点实在来得太早,但是他的生命丰富动人、发光发亮却是不争的事实。
==================
采访-张戌谊‧李永正
整理-李永正
摄影-邱如仁
2003年7月 e天下杂志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黄羊川,在英业达的协助下架设网站,让这个贫穷的小山村靠着电子商务,去年冬天就卖出3万美元的农产品!
着有《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等畅销书的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期待在大陆西部复制「黄羊川经验」,实现「以科技解决贫穷」的心愿。
今年6月,温世仁也出版了他的新作《中国经济的未来》。
在接受《e天下》的专访时,除了详述黄羊川的故事,温世仁也针对以科技减少贫富差距、数字内容的经营,以及新世代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层面,畅谈他的看法。
在中国大陆苍凉的河西走廊上,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黄土及光秃的丘陵。
黄羊川,一个位处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这个千百年来贫穷而静止的小山村,近3年来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这个中国大陆国家级的贫困县城古浪县一所中学黄羊川职中,在英业达的帮助下,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站(http://www.yellowsheepriver.com/)。3年来,英业达完成了70多个项目、600多个页面,让黄羊川经由网络连结至全世界。
更惊人的是,黄羊川地区因为网络而走出贫穷,成为信息地球村的一名新成员。去年冬天,黄羊川靠着电子商务,就卖出3万美元的农产品,成效裴然。
着有《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等畅销书的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对中国西部开发非常关注,他希望以黄羊川的成功为模式,规划「千乡万才」计划,期待在大陆西部,复制1,000个「黄羊川」。今年6月,温世仁也出版了他的新作《中国经济的未来》。
除了黄羊川的故事,温世仁在《e天下》的专访中,还深谈以科技减少贫富差距、数字内容的经营,以及未来世代阅读习惯等层面......。
可否请你分享「黄羊川」与「千乡万才」的故事,以及发展现况?
当时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做一些善行。事实上,我们想要解决的是中国最大的问题──贫穷的8亿农民。8亿人口相当于北美、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合,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不要说8亿,即使只有1万名贫农,就够吓人的!想象一下,如果有1万个衣着破烂、身形病弱、一辈子都没刷过牙的「清朝来的农夫」,站在你面前等你解决问题......。这种庞大的贫穷问题,不是给他们钱就可以解决,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方程式」来解题。
经过3年多,我们确实是找到了。中国政府现在也朝着这个方向走。这个方法不只能够解决8亿农民的问题,也许还可以推广到全世界贫穷的角落。
解决中国农村贫穷问题,在科技上有几个主要的方法:
1.「以校领乡」(以学校为中心,带领乡村的发展)。为学校拉上网络线、计算机设备,我们派人训练当地老师及学生使用,并能够简易地维护这些设备。
2.「电子商务」。让学校成为电子商务中心,让乡民能够利用电子商务之便及学校老师的协助,把他们以前卖不出去、也不知卖到哪里去的农产品,藉由网络销出去。这种作法效益很大。黄羊川去年冬天就卖了3万多美元的农产品。这对每户平均收入一年只有300美元的他们而言,一个村子突然多出这些钱,高兴得要杀猪宰羊来庆祝。这些钱是他们自己赚来的,比我们给他们的还有意义得多。
3.「五星级」的Motel(又称网络城乡中心)。在黄羊川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之后,在当地盖一个生活机能不错的旅馆及会议中心,让外地有兴趣了解黄羊川的人,跟当地居民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改善贫穷方程式」除了以上的步骤,还有「改善农业」、「散居到聚居」、「改变经济结构」等重要作法,这些在2、3年内改善了黄羊川的贫穷问题。中国大陆政府现在正采用这种方法,打算在10年内解决以前「无解的」8亿农民的贫穷问题。
在这种改善贫穷的过程中,台商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得到什么机会?
不可讳言,消灭贫穷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商机!10年前上海路边穷得9个包子才卖6毛人民币,台商能赚什么钱?10年来,上海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需求不断提升之后,就显得商机无穷。
改善贫穷的教育投资不是要很大的花费以及很长的时间吗?
不会啊!就如同黄羊川的例子,3年的时间,他们就开始有现代化的设施、较好的生活品质。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告诉他们一个释放劳动力的方法,让多余的人力去从事更多属于服务性质的经济活动、创造更多价值、换取更多物资。就我亲身观察,原来他们做的很多劳动都是「废工」。一个农民老是花2、3个小时缝一颗钮扣。农民自己种地,还要自己磨麦。都是很「费工」的生活方式。
像黄羊川的「网络城乡中心」,要怎么样才能吸引外地人去?
如果每一个乡村都盖一个旅馆,谁要去?他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战场」及特色。
黄羊川的主题特色就是:如果要知道如何解决贫富落差,就到黄羊川开会!这样才能实地看到、体验到何为贫穷。我对这些事情有兴趣,也是因为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另外,有些小镇也重新呈现1,000年前的生活方式,这可以吸引观光客。
在台湾要消灭贫穷,该怎么做呢?
在台湾,其实政府就该做。因为台湾的贫穷问题没有大陆那么严重,很多山上的原住民部落,早就该迁村了,不然,每次天然灾害还要去抢救。政府该多用一些脑筋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又不穷,只要多用智能、少用同情,这些问题都会比较好解决。
信息科技在消灭贫穷上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从商业的角度看,消灭贫穷就是最大的市场。现在「微利时代」来临,其实是因为对有消费能力的人来说,产品供过于求。事实上,全球还有80%的人还没进入工业社会。如果让他们脱离贫穷、增加需求,那就商机无穷。
信息科技中的网际网络,就跟200年前的电线一样。电线输送电力到各地去,当地人的生活品质随之改善。现在网络线可以把信息及知识立即送到全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美事。网际网络就像生活中的基础建设,传递讯息知识、活络商业,进而解决贫穷。
如何教育所有的农民使用网络呢?
其实不必每个文盲都变成上网高手,只要这个农民带着农产品到镇上的学校,让会用网络的老师或学生把他的产品拍卖掉即可。例如,只要有100个会讲英文的业务人员,就可以养活有1万个员工的贸易公司了。
黄羊川是不是人类「实验」网际网络对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对!在这2、3年内,我们证实了网际网络可以很快地以相对较小的成本改善贫穷问题;至少中国大陆政府有这样的体认,会再继续推行这样的计画。
从黄羊川的经验看来,传统农业似乎可以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信息时代」,而这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工业化之恶」。
「工业化之恶」就是让「个人」被迫切断与原来家庭、社会、文化、道德的联系。只身来到大都市,在高楼区「叠在一起住」,最后人学坏、道德沦丧,都是因为如此。
在黄羊川,藉由信息科技,农民不会被迫离开原来熟悉的乡土,就地保持财富、留住人才、改善生活,完全没有人因此受伤嘛!这次是一个很好经验。
你认为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趋势是什么?
以英业达来说,3月到4月SARS疫情严重期间,差旅费省下新台币165万元,而视讯及通讯费用只增加了15万。数字服务为我们带来很大便利。
人们花在使用数字内容及数字服务的费用及时间愈来愈多,而消费实体商品会愈来愈少。例如小孩子,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去游乐场,而用更多时间去打电动游戏。这种趋势的好处是,消耗的社会资源及成本比较少,但是,所得到的快乐并不会比较少--这也是数字内容及服务的好处。
以后的年轻人会愈来愈大量消费数字内容,而比较少消费实体产品。
数字内容提供者,要注意什么呢?
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数字内容(digital content)这个字眼,事实上,应该是媒体内容(media content)。包括书本、杂志、报纸、CD、电视、网络、广播、甚至包括手机等等,都要注意到未来如何将知识以适合的方式传达给最终使用者,不是将一切内容都「数字化」即可。
就像我的新书《中国经济的未来》,其中要传达的知识,如果是在书本上,就以文字呈现,放在CD上,则是以我与高希均教授对话的方式呈现。
内容提供者要能分析,这些最终使用者都把时间、注意力花在哪些媒体上,再去抓住他们的注意力(catch their eyeballs)。
像《e天下》杂志可以有什么作法?
可以跟CD结合嘛!现在年轻人愈来愈不爱看文章了。他们的知识有很大的一部份来自电视和计算机,要捉住这种趋势,让你要传达的知识,能以多媒体(multi-media)的方式呈现。现在知识的传达,如果只以纯纸张的方式,会愈来愈难生存。
就像《e天下》杂志的某些读者,一定会想要看你们专访我的影像,如果能满足这种需求也是很好啊!而不是只把文字电子化而已。就像如果把小说文字原封不动地搬到电视上,不「演」出来,根本就不能看嘛!
其实,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是「screen generation」(屏幕世代),长久来说,纸张传播会渐渐消失。不过,如果只考虑10年内的话,纸张、计算机、电视整合的呈现包装,还是最重要的。
http://www.sayling.com:8080/index.html
>Link
作者:
BJ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8983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